天天看點

《紐約黑幫》背後,1846-1863年錯綜複雜的美國曆史

作者:奧比島耶

近日百無聊賴之際看了一年前的老片《紐約黑幫》,感覺相當震撼,也被其激起了濃厚的興趣想了解這一段曆史,尤其是最後出動軍隊血腥鎮壓人民那一段。。是以查閱了一些曆史背景和相關網站上的外文資料,結果發覺這部電影的曆史背景之錯綜複雜和宏大令人驚歎,不愧是一部史詩巨片,可惜的是由于選角和剪輯還有把握定位的問題,最後電影的層次就是如同好萊塢一著名批評家所言,“undoubtedly a good film,but not yet a great film”。。現我把相關極繁複的曆史整理後寫出來。。

《紐約黑幫》背後,1846-1863年錯綜複雜的美國曆史

由于涉及曆史史實多而繁雜瑣碎,我所看的資料也是散亂不堪,這篇一時興起的東東自覺寫的很亂,如果有在美熟悉曆史的朋友能幫忙補充指正一下就最好了,尤其是“敵國外籍人法”和我始終搞不到的原著小說Gangs of New York: An Informal History of the Underworld裡面的内容。。我尚未完成的部分,主要是電影中出現的幾個作為小配角出現的真正大人物,真正的黑幫政治家,一個是那個被屠夫比爾一斧飛中後心幹掉的“新當選治安官”Monk Eastman, 實際上曾經貴為一個州的州長,也是大名鼎鼎的黑幫首領。而Boss Tweed,那個老被比爾惡言威脅的家夥,實際上是真正的本土黑幫幕後大老闆,就是電影裡多次閃過名字的“塔馬洪派”(又有譯為“坦慕尼派”的)Tmmany Hall Society的首領,倚仗本土黑幫的支援對紐約實行控制和統治,在美國曆史上有着極為陰暗不光彩的一頁。。我需要一點時間把他們的傳記翻譯過來。。

《紐約黑幫》背後,1846-1863年錯綜複雜的美國曆史

《紐約黑幫》中的故事發生時間是1846年至1863年,對于美國來說,這是一段具有刻骨銘心意義的曆史。在這個時間段内,美國和歐洲都發生了很多改變美國曆史走向的大事。1845年-1850年,愛爾蘭大饑荒,數以百萬計的愛爾蘭難民突如其來的湧入美國。1846年,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墨西哥戰争爆發,1847年,美墨簽訂瓜達盧佩伊達爾戈和約,規定墨西哥把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猶他、内華達以及科羅拉多的一部分割讓給美國,加上1852年購買的位于現在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的一塊帶狀土地,美國西南部邊界初步完成,領土大為擴張。1848年,加利福尼亞地區發現金礦,牽起持續半世紀有多的歐洲人赴美國淘金的移民熱潮。當然,最重要的無疑是1861年美國内戰爆發。1863亞伯拉罕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講,偉大的《解放宣言》發表,美國400萬黑人奴隸獲得解放。在這個大背景下,《紐約黑幫》講的則是Informal History,是“關于被主流拒絕的地下幫派以及底層窮人各自的小社會的故事,這些團體根本無法進入社會的權力結構”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在訪談錄中所說)

《紐約黑幫》背後,1846-1863年錯綜複雜的美國曆史

美國的移民曆史,其實就是美國的發展史,從英國倫敦公司1607年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建立第一個永久居留地開始,從歐洲到美國的移民就不曾間斷。在《紐約黑幫》所處的1846年-1863年這一年代,每年都有20多萬歐洲移民來到美國,成為這片土地上的新住民。這個時期正是美國向城市化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也是其曆史上前所未有的移民高峰期。

在這混亂的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美國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由19.8%躍至51.2%,而入境的外來移民達2895萬,占曆史上在冊移民總數的48.6%,可算是瘋狂暴漲了。這些移民中,絕大多數流入城市,到1920年已占美國城市人口的62%。其中在紐約,約40%的居民是出生于外國的。

與此同時,卻是所謂的“本土”美國人對外來移民的排斥。多數“本土”美國人相信,外來移民是美國貧困、犯罪和政治腐化等問題的根源,威脅了美國社會制度的存在與發展。他們說的也不無道理,大量歐洲廉價勞工的突然湧入,導緻市場和社會秩序的極大混亂,治安迅速惡化,社會問題更加尖銳。而最重要的是,外來移民的确是影響了“當地人”的生計,他們賴以維生的工資水準不斷下降,這也是曆史上真切記錄下來的。正如電影裡所說,“一個黑人一角錢肯做的工作,現在愛爾蘭人5分錢就肯做了,而我們白人做的話,以前是應該拿2角5分的。”于是一個接一個反移民民間組織紛紛湧現,全國各地迅速興起排外主義浪潮,而政治與黑幫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使得美國政府從1882年起頒發了一系列歧視性的移民法,其中當然也包括排華法案。

“什麼是美國?移民能算是美國人嗎?我們作為美國人如何去接受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這就是《紐約黑幫》影片所提出的沉重主題。

電影中,碼頭上新來的愛爾蘭移民受到本地人蕃茄和雞蛋、石頭的熱烈歡迎,讓他們滾蛋;而政府官員的做法則是,在發給他們居留證的同時,必須同時強制在參軍報名表上簽字。此後在反内戰反聯邦的遊行示威中,屠夫比爾在街頭指揮手下肆意毆打黑人,用飛刀投擲林肯畫像;一船愛爾蘭移民剛剛踏上港口的土地,就被指令同時在移民檔案和參軍報名表上簽字,然後領軍服武器,直接被送上去田納西前線的船作炮灰;影片中一個愛爾蘭移民問他的同伴,“我們是去哪裡?”“聽說是田納西吧?”“你說他們是不是馬上就給我們吃的呢?”

1845-1850年的愛爾蘭大饑荒

在19世紀40年代,愛爾蘭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土地貧瘠,生産技術落後。愛爾蘭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但由于不滿被英國統治,加上18-19世紀反複的小規模戰争和企圖獨立的反叛,愛爾蘭民族精神高漲,加上英國國教與傳統天主教的沖突,英愛關系一直勢同水火,英國國教的代表新教徒壟斷了政治權和土地所有權,并制定了歧視舊教(天主教)的刑法。

雖然18世紀愛爾蘭經濟得到高速發展,但這種發展集中在畜牧業的規模方面。英格蘭和蘇格蘭在充分享受工業革命成果,城市化,工業化瘋狂增長擴大的同時,愛爾蘭則與其差距越拉越大,落後了很多。他們靠馬鈴薯為主要糧食作物,因為粗生粗養的馬鈴薯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得最好而且容易填飽肚子。

在1845年多雨的夏季,愛爾蘭的馬鈴薯染上了枯萎病。這種病會使馬鈴薯腐爛,不能食用。感染枯萎病的種子在第二年再使用時,枯萎病的病況會變得更為嚴重。1848年和1849年,枯萎病再度發生。陷于大饑荒中的愛爾蘭人一個個地餓死,屍橫遍野,疾病流行,他們走投無路而毫無辦法。而占統治地位的盎格魯-愛爾蘭地主階層和英國政府對此冷眼旁觀,毫無幫助的意思,無力交地租的農民被冷酷無情地趕出家門,還常常放火燒掉他們用泥和木頭搭成的破爛棚屋,使他們無法再回來,這種行為使情況更加惡化。。在1846-1856的十年中,大約有100萬愛爾蘭人死于饑荒和是以引起的疫病,同時還有100萬人逃到英格蘭、北美或澳大拉亞、紐西蘭及附近南太平洋諸島。而這200萬人與1845年愛爾蘭人口最高峰期的将近800萬相比,約占四分之一。而據美國後來的統計,1845-1925年間,約有500萬愛爾蘭人移民美國。。

(按,我曾經在澳洲的圖書館無意中看過一份聯合國的英文報告檔案,關于近200年的大移民潮,其中愛爾蘭大饑荒引發的大移民是影響最深遠的其中一次,時至今日,許多美國人、加拿大人、澳洲人以及紐西蘭人的家庭,都是19世紀愛爾蘭移民的後裔。

其他有名的還有20世紀前後的歐洲人口向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區和南美洲殖民地的大移民潮;1982年黎巴嫩戰争産生的黎巴嫩難民;1921年蘇聯建立前後,各加盟共和國人民大跑路;20世紀50年代冷戰陰影下,出于對核戰的深深恐懼,歐洲各國人民向北美、澳洲的大移民(澳洲一個孤零零的大島比較安全,此外當時在新南威爾士洲發現了不少金礦和寶石礦)。還有幾次就不提了,都是小case我記得不太清楚了)

影片中的黑幫

紐約位于哈德遜河口,瀕臨大西洋,那些從埃利斯島(Ellis Island)登陸的歐洲移民最喜歡在紐約市定居,這是歐洲移民海上長途旅行之後來到美國的第一站。他們抱着淘金夢想漂洋過海,找尋自己的天堂和美好的未來。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糧食,沒有工作機會,也沒有政府和親朋救濟,這些移民多數隻能流落街頭。而随着移民的越來越多,災難和危機也越為深重。為了活命他們所能夠擁有的選擇道路不多,做強盜和做妓女是他們最為直接有效的救命選擇。從無組織的強盜到有組織的黑幫,這隻是時間上的進化而已。

電影中的“死兔幫” The Dead Rabbits是由各國新移民組成的黑幫,主體是愛爾蘭人。美國的曆史上,确确實實有這樣一個黑幫存在,它成立于1830年,是紐約低曼哈頓五分區the Five Points,lower Manhattan最具實力的黑幫組織,與影片中相似。但“死兔幫”期間并沒有解散過,記錄中在1857年的7月,The Dead Rabbits還與The Bowery Boys, 電影中多次提到過的另一極端民族主義黑幫發生了一次械鬥,而在影片開頭1846年的這一次火拼中,其領袖也死在街頭,不知他是不是Priest Vallon的原型了。。

“本土美國人” The Native Americans其實是當時紐約曼哈頓區當地的一個政黨,作為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的政黨,它與黑幫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黨員本身就是黑幫成員。。它号稱要為真正的美國人謀福利,極端反對外來移民,主張要用血腥的手段來對付外來移民的幫派,阻止外國人侵犯到美國人的利益。實際上,什麼才算是當地人呢??什麼才算是美國人呢??本土美國人的成員主體,其實是建國早期意大利和英格蘭移民的後裔,這片新大陸移民的最早來客。但當他們落地生根之後,為了維護本身的利益,竭力阻止和打擊新來移民的繼續湧入,其可以看作是美國本土舊勢力的政治代表了。。

除了上面所說的幾個主要的大勢力,其他有影響力的黑幫還有,新移民方面:Roach Guards, Plug Uglies, the Chichesters, the Shirt Tales,the Forty Thieves

本土勢力方面:the True Blue Americans, the Atlantic Guards, the O'Connell Guards, the American Guards. 其中一些名字在電影裡也提到過。。

(按,根據美國移民局1999年發表的一份檔案表明,統計了美國建國以來至今的數百年,作為少數族裔,意大利裔和德國裔的美國人是同化率最高的,分别是89%和81%,參政程度也最高,對社會發揮的貢獻也最大。

意大利裔美國人對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影響極為巨大,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政治家要取得成功,意大利裔的選票和支援從來都是極關鍵的一部分。由于大量西西裡人移民跑到了美國,美國黑幫也曾經有過“黑手黨北美公司”的說法,直到他們融入轉變為本地黑幫為止。

1941年末,在太平洋戰争爆發後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實行了一項“外籍敵人法”。根據這項法律,生活在美國、還沒有成為美國公民的日本、意大利和德國人将受到調查或者關押。當時大約有60萬尚未取得美國國籍的意大利人被逮捕或監視管制,而事實上這幾個國家的大部分移民在整個二戰期間都與美國人并肩站在一起戰鬥的,參加了歐戰和太平洋戰争,其中不少意大利人就參加了對德歐戰。可能這也是一個他們參軍的重要因素,我看過一篇文章,說當時擺在許多意大利人面前的選擇就是參軍或被捕,意大利人崇尚自由的天性使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參軍,認為這是擺脫精神恥辱和歧視,展示自己,赢得尊重的機會。當然,在當時的政壇上已經有很多早已同化的意大利裔的議員了,影響力巨大的意大利委員會和政黨也不少,他們是不可能看着自己的同族受苦受難的,不到1年,1942年10月12号,也就是那年的哥倫布日,受到很多意大利裔美國人支援的羅斯福總統取消了意大利裔的所謂敵國外籍人的身份,是三大交戰國的第一個。。”而相對比的是,困擾華人半個世紀的各類全國性的排華法案,是1943年才陸續被羅斯福廢止的。

這裡再提一個插曲,《教父2》裡面,被指控連環謀殺五大黑幫領袖的教父Al Pacino,在法庭上就利用了這一點和意大利裔的支援來反擊法庭的指控,使法庭和政府官員極為尴尬。他在他自己的法庭陳述裡面綿裡藏針的說到:“……如同許多意大利裔的兄弟一樣,我毫不畏懼地為國出力,參加了太平洋戰争,負過傷,得到了英勇作戰勳章和紫心勳章,但是到了今天,我們不但沒有赢得尊重,還要受到粗暴的對待和無端的指控……”(大意) )

1863年征兵暴動(這段文字基本内容翻譯自“美國憲兵曆史網站”)

這就是影片中最後震撼人心的一段,軍隊出動,把黑幫和反征兵走上街頭的暴動群衆一起鎮壓,血流遍地,硝煙四起。相信大家都對這一段曆史是否真是存在感到懷疑,事實上,這段曆史不但實實在在地存在,而且在美國曆史上非常有名。

1863年7月13日,北方聯邦政府征兵法案正式施行,由于征兵措施過于簡單粗暴和嚴重不公平,原先基本支援和擁護林肯總統作戰的北方陣營人民大為不滿,使得掩蓋下的各種沖突猛地激化終于出現總爆發,因為新征兵指令規定,如果能出得起300美元,就能免于服役。而那時的300美元恐怕相當于不止現在的3萬美元;是以這一政策等于給予了富裕和特權階層以兵役豁免權,而根本拿不出300美元的窮人們隻好面臨到南北戰争前線作炮灰的命運。

北方陣營中的紐約、波士頓、紐澤西、托雷多、俄亥俄、伊利諾、馬薩諸塞等地皆爆發反征兵暴動,尤以紐約市内最為嚴重,暴動群衆沖擊一切公共機構,控制了紐約市,燒殺擄掠暴行不斷。與此同時,城内的極端種族主義也開始擡頭,黑人成為首要人身攻擊目标。時任首席騎警官的詹姆士上校率領1萬名包括騎警部隊在内的陸軍正規部隊進入紐約市平亂,在海軍戰艦的炮擊配合下,使用了包括榴彈炮等重型武器攻擊,用血腥手段強行平定了局勢,1863年7月13日-7月16日,紐約市共有1500-2000名“暴徒”喪生,史稱“1863征兵暴動”(Draft Riots of 1863)。(這件事是紐約曆史上第二多死傷人數的事件,第一當然是“9.11”。由于處理得十分幹淨利落,是以成為是騎警部隊的光輝經曆之一,直到1865年美國南北戰争結束,美國騎警部隊才再一次随軍隊而解編。)

征兵暴動之後,由于死傷代價極為嚴重,政治家以及各個階層的人都開始反思和尋求調和的方法,于是在南北戰争以後,美國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融合和民族調和,一個統一了的、具有現代民主特征的現代美國開始形成。影片中最後一片哀傷的氣氛,就是表達了這種反思的過程,軍隊将屍體不分種族地整齊排好,放上蠟燭以友善家人朋友認領,就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

民族融合的主題

按導演老馬的說法,“美國”這個詞要表達的不單單是指主權意義上的國家,而且是指一個融合多民族、多思想和平共處的,具備相對完善民主制度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在他看來,獨立戰争之前的美國,盡管有成形的政治制度,但由于嚴重的不平等和缺乏社會寬容,因為并沒有得到貫徹實行,是以還算不上是一個融合(united)了的國家。而1863年乃至整個南北戰争結束之後開始的以社會融合為特征的真正民主化時期,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美國誕生時期。影片最後所希望表達的就是這種不同種族共冶一爐,慢慢融合為一整體的理想,各民族完全平等,在社會上和人生價值上獲得的相應的認同。

而我的觀點,現在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文明程度,總體上已經具有基本完備的制度和各種準則。而有了現代公民的概念之後,祖國的概念不應該再僅僅依據狹隘的民族出身而定,美國籍的愛爾蘭裔算是美國人還是愛爾蘭人??德國裔的呢??意大利裔的呢??非洲裔、亞裔、華裔的呢?——其他的不知道,華裔的我覺得不少都會說自己是中國人。不忘本是好事,但這與取得社會的認同感是并不沖突的,同化還是多元化,來自不同國家,有不同曆史的移民的想法肯定是不一樣的。而理想的情況下,二者應該是可以共存的,作為少數族裔的一員,他們應該既能尊重和遵循原先國家傳統的的文化習俗,同時又能以參與經濟生産的方式融入美國社會,取得對國家公民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認同和歸屬感,并為美國社會,美國這個國家作貢獻。

今天的美國人怎麼看這個問題呢??根據美國全國輿論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1994年進行的民意調查表明,當移民問題被作為一個嚴肅議題時,大多數美國人傾向于“同化” (assimilation)而非“多元化”(pluralism)。2/3的美國人贊同(agreed)或是非常贊同(strongly agreed)這樣一種觀點,即“以種族或民族為基礎的政治組織會導緻分裂,讓我們難以共同生活在一起”(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based on race or ethnicity promote separatism and make it hard for all of us to live together.")。而當被問到自己的身份時,絕大多數的受訪者(89%) 認為他們“是美國人”( an American ),而不是一個特定種族或民族的成員(a member of a particular racial or ethnic group),或是認為自己是“美籍X人”( "hyphenated American".)。

這是各個多民族的移民大國都會遇到的問題,法國如此,澳洲如此。。未來中國如能強大繁榮到吸引四方移民湧入天朝,估計也一樣如此,一樣會遇到這種問題。。

同理退一步說,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但我們不應該狹隘地認定中國就是一個漢族國家,中國同樣是56個民族的共同祖國,不應該分彼此和種族歧視,更不應該借以互相攻擊,大家都是黃皮膚黑頭發,還少了人家不同膚色的麻煩。正如在國外被人問到你是哪裡人的時候(nationality或identity),說Chinese就好了,不用說你是中國漢族人或中國滿族人的(不要以為我信口開河,我就親耳聽到過,因為這是一個與拼音很相似的英文單詞,當時還愣了一下,怎麼這樣說的?當然我相信這是極少數現象)。

最後,是導演和主演對這段曆史的評價。

按照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訪談錄,“……在另一個層面上,選擇紐約作為曆史背景是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美國。這是個海港,移民來美國的第一站,剛下船的新移民能做什麼?他們必須找個工作,然而他們并不受先期移民的歡迎,部分原因是美國社會的黨同伐異,這片子正是在講述這種狀況。”

“……電影以火拼為結局,主體上是比爾與阿姆斯特丹之間的決鬥,電影的主線講述阿姆斯特丹必須面對、挑戰前輩,在一定意義上後者可以看成他的父親的角色。從情感角度來講,壞人應被英雄鏟除,這是傳統美國史詩片的套路,而我片中的壞人是絕對肮髒,英雄也隻不過是好點的壞蛋(笑),後者殺死前者,這種結局要暗示的是整個社會的變革,新的潮流代替舊的傳統。1865年以後,美國的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這也是變革的終點尾聲。”

迪卡普裡奧這小子:“.......它講的是美國曆史,講美國如何成長到今天這個樣子。美國并不是生來就是一個進階的、規範的社會,它是由無數“低等公民”在街街巷巷中、在和現代文明的沖突中打造出來的,這也正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

兩位電影中以配角身份出現的黑幫政治家極簡介紹(上)

以下内容根據美國國史網站内容翻譯改寫,翻譯的很爛,希望大家見諒

www.u-s-history.com

Boss Tweed,全名William Marcy Tweed(1823.4-1878. 4)

電影中以一副狡猾和能言善辯的政治家姿态出現,與Bill the Butcher是合作的關系,與當地黑幫關系很好,然而同時卻又在騙取愛爾蘭移民的信任,培植愛爾蘭移民的勢力(這點同史實也是很相似),在1863征兵暴動後望着滿地死屍,哀歎丢失了很多選票。。

史實:他曾經當過木匠、薄記員、消防員,1851年當選紐約市議員,并開始在政壇上急速冒升,1860年當選民主黨紐約縣主席,并成為坦慕尼派的首領(被尊稱為“大酋長”(“大首領”??,the Grand Sachem )1867年當選紐約州參議員,1870年強迫議會通過《紐約城市憲章》。在1860-1870年期間,操縱了紐約州和紐約市所有官員的任命,同時以非法手段強迫所有大小選舉結果合乎其意願,包括紐約州議員,紐約市市長,大會發言人(??原文speaker of the assembly)等關鍵職位。而在他控制紐約期間,組織了一群自己人控制了紐約的财政,他們通過安排分發工作和合同來作為對政治支援和賄賂的回報,曆史學家甚至無法确切知道他們的劣迹共消耗了紐約市多少的資源,大約的估計是共A錢騙取了3000萬-2億美元的政府公共基金。他很善于利用黑幫的勢力來鞏固自己及政黨的地位,通過黑幫的力量來推行政策,打擊反對者。

從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此人權力極大,隻手遮天了,他的所作所為激起了很大民憤,《紐約時報》首先盯上了他,帶頭長篇大論的報道他A錢,賄賂的醜聞,并且号召紐約新聞界一起行動起來,不停的挖他的醜聞和犯罪證據;Thomas Nast,同時代最卓越最有影響力的漫畫家,對着Boss Tweed窮追猛打,以一副又一副通俗易懂的諷刺漫畫抨擊他的任人唯親和對市政的壟斷,并且讓一度被他蒙騙的新移民也能了解他的虛僞和狡猾。再就是Samuel J. Tilden,一位著名的律師,後來的美國總統候選人,出于政治上的考慮锲而不舍地從事打倒Boss Tweed的艱苦工作。1871年,Boss Tweed被指控僞造檔案,盜竊并被宣判有罪,被捕入獄,刑期12年,但一年後他就宣布被赦免,但反對派不肯放過他,又加控他渎職、A錢,再次把他送回監獄。然而神通廣大的他很快又越獄逃到了古巴,之後躲到了西班牙,結果後來因為Thomas Nast的一副轟動一時的著名諷刺漫畫影響太大而被認出,1876年被引渡回美國,2年後死于獄中。。

坦慕尼派(The Tammany Hall Society)

坦慕尼派前身是成立于1789年的聖坦慕尼公會,建立者是一位名叫William Mooney的獨立戰争老兵,名字來源于一位叫Tammend,據傳聞待人如友,聲望極高的特拉華州長官(酋長??不确定,原文用的是chief)。開辦之初是社會慈善團體,号稱将緻力于愛國主義和人民友愛,不過很快便帶上了政治色彩。1798年,當時的首領Aaron Burr把聖坦慕尼公會改組為一個政治組織,并在1800年的選舉年裡面有效地大力支援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

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發生在1817年,愛爾蘭移民的勢力希望加入坦慕尼派,并且通過選票和利益的交易成為了坦慕尼派的骨幹力量。1830年,黨派的司令部建立在紐約市的坦慕尼大廳(Tammany Hall),其後這個名字就和黨派的名字聯系在一起了。它自稱為勞工階級的鬥士,宣稱為勞工階級謀取福利,後來又擁護移民,騙取移民的支援和選票。

1855年,坦慕尼派當選了他們的第一個紐約市市長,Fernando Wood ,邁開了對紐約市長期控制的第一步。19世紀60年代,威廉.M.特威德(William Marcy Tweed)擔任塔慕尼會長後,組織勢力逐漸達到頂峰,在南北戰争期間,塔慕尼派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民主黨在紐約的組織,并進而控制了紐約民主黨,其後赢得對紐約市的徹底控制,開始了一個極端腐敗和堕落的時代。該協會在擷取選票上有各種招數并極具欺騙性:非法給予移民公民身份,在移民中選出一些代表在市政府中就職,并對新移民和窮人提供各種服務。除此之外,塔慕尼派還在選舉中搞欺騙、實行賄賂和勒索,并卷入了一系列的醜聞。在 1865 到 1871 之間,估計約有 7500萬到2億美元(數字與上面有小出入,照錄)的政府公共基金被其從紐約市詐取和A錢。1871年Boss Tweed被捕,塔慕尼派一時大受打擊,但在19世紀80年代很快又恢複元氣,繼續控制紐約市直到1934年結束,曆時總共超過70年。坦慕尼派對紐約的長期統治,被認為是美國最重要的政治結構形式,而坦慕尼派對美國的巨大影響力,直到二十世紀60年代才息微。。

影評

原著:赫伯特·艾斯比利Herbert Asbury 同名小說Gangs of New York: An Informal History of the Underworld,出版于1928年(曆史悠久啊,據說是本評價很高但不流行的書)。而作者是個專門寫黑幫曆史的家夥,除了紐約還寫過關于芝加哥以及三藩市的黑幫小說

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大名鼎鼎,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導演之一,《賭城風雲》、《純真年代》、《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都是奧斯卡名片,隻不過他命運不濟,影片和主演大紅大紫,最佳導演就是沒他的事。。

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Leonardo DiCaprio,同樣是大名鼎鼎,不過在這部片子裡的表現實在是不怎麼樣(也沒人對他寄望過,公平的說他演的比較好應該是《catch me if u can》),平心而論,他在電影中的造型相當酷,比他以往的奶油小生形象也man很多和順眼很多(可能女fans不會這樣想。。)但是他所飾演的男主角Amsterdam Vallon形象實在是蒼白無力,這樣一個有着深刻心理刻畫的人物,有着廣闊的演技發揮空間的重要角色,被他演成了這個樣子,看來他斤兩也就這麼多,沒本事像BRAD BITT和TOM CRUISE那樣,完成從偶像派到演技派明星的轉型和飛躍了。。

卡梅隆·迪亞茲Cameron Diaz:扮演女主角JENNY,花瓶一個,不值一提,基本上沒有演技可言。

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扮演大反角William Cutting,外号Bill the Butcher,可能對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國觀衆來說,他的名氣不如經常見報的上面兩個家夥大,而其實他在電影圈内極有名,是事實上的實力派巨星。他憑借電影《我的左腳》中扮演一個全身癱瘓,隻有左腳有微小知覺的癱瘓人士自強不息成為作家的出色演出,獲得了1990年第62屆奧斯卡金像影帝,此外《最後一個莫希幹人》《純真年代》等著名電影中的優異表演也為他帶來了很高的聲譽。。

影片中他把極端民族主義者,本土黑幫The Native Americans領袖“屠夫比爾”這個角色演繹得精彩絕倫,陰險毒辣、頑固堅定、精明狡詐卻又豪氣逼人,丹尼爾·戴-劉易斯把這個角色的神韻發揮的淋漓盡緻。他那又高又瘦穿着禮服的身形一舉手,一投足都給人烙下深刻印象,加上深邃而冷酷的眼神,高高上翹的胡須和嘲諷的冷笑,還有雙手持屠夫刀和利斧時的淩厲姿勢,簡直是有型的不得了,毫無疑問他是全片最出彩的一個人了,弄得我在影片最後,看到他終于在炮火中死在小狄手上時,還在嘀咕死的怎麼不是那小死兔崽子。。。

連恩·尼森Liam Neeson,扮演愛爾蘭移民黑幫死兔幫(the dead rabbits gang)的領袖Vallon牧師,小狄的老爸,我很喜歡的演技派演員,就是辛德勒的扮演者。。。本來是個挺重要的角色,結果這個倒黴的家夥在駕駛機車的時候出車禍撞上了一頭鹿,導緻盆骨骨折,雖然他敬業地帶傷堅持拍完了主要的鏡頭,但是戲份也被迫大為縮水了,大家有沒留意戲裡來來去去就是上身的鏡頭??呵呵

影片本身,怎麼說呢?馬丁·斯科塞斯曆時三十年醞釀,耗盡心血拍出了這部史詩巨作,可惜票房慘淡,奧斯卡9項提名全軍覆沒,評論界也是毀譽參半。。我個人認為這部片子還是不錯的,當然劇情上追求大背景,對人物關系簡單化處理的硬傷是很明顯的。此外影片的剪輯也是一個很大的因素,這部片子原長度有多少衆說紛纭,比較正道的說法是内部試片時的第一剪輯版本3小時40分鐘,馬丁·斯科塞斯也曾經表示過一秒鐘也不舍得再剪,可惜的是,在電影公司老闆的壓力下,最後影片剪成了166分鐘,我看的就是這個版本(如果有比這個更長的版本在市場上請大家介紹一下),

縱觀全片,這麼長的片子節奏如行雲流水般流暢而氣氛十分緊張,吸引人一路看下去而無冷場,初初洋溢着激情,而且長鏡頭的大量運用,使觀衆以冷靜的旁觀者角色看待這段曆史,這些都表現出了大導演的功力和心血,但少了整整一個小時,劇情邏輯性上的支離破碎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了,導演的很多意圖肯定也不能表現出來讓觀衆明白的,尤其是這樣講述這樣複雜故事和沉重曆史背景的巨作,想想《教父1,2》加起來是多少小時(與原著無關的第3集滾開,我的偶像Al Pacino居然死的那麼窩囊,那個接手的第三代教父也是怎麼看怎麼讨厭。。)至于選角,雖然Robert De Niro沒來,但接手的Daniel Day-Lewis是個耀眼的亮點。而毫無疑問男女主角都不行,雖說屈從于電影公司老闆為了吸引票房的考慮選了小狄這個家夥是有點無奈,但我始終覺得,如果用同樣能招攬女fans的Brad Pitt肯定比現在強很多,看看人家在Interview With Vampires和《搏擊會》裡的出色表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