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作者:益達諾夫斯基

#頭條創作挑戰賽#

本文約1萬字,閱讀約15分鐘,内容是曆史上的真實刺客組織曆史,和《倚天屠龍記》裡“山中老人”的來源。

1187年,在今以色列的哈丁平原,風兒甚是喧嚣。

地上散落着兩萬多具屍體。他們幾年前辭别歐洲故土,懷着滿腔熱枕來到新月沃地,企圖奪取财富與名望。但現在他們腐爛眼球中倒映着的,隻有秃鹫和烏鴉。

哈丁戰役後,十字軍失去了耶路撒冷,但世間最不缺雄心壯志之徒。英、法、德三國君主集結起半個歐洲的力量,再次撲向茫茫沙海。5年後,北意大利侯爵康拉德被推舉為新一任耶路撒冷王。康拉德體壯聰穎、雄心勃勃,渴望重建“地上天國”,取得不朽聲名。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1192年4月28日,三個基督僧侶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他的營地中。

他們彬彬有禮,見到誰都會鞠躬并用手在胸前劃十字。在當時,這樣的僧侶遍地都是,便沒人放在心上。直到他們踱到康拉德身前。

在鞠躬時,三人的手沒有劃十字,而是拔出了袍子裡的短劍。

康拉德雙眼看到的最後一幕,是三個僧侶束手就擒,嘴裡在嘀咕“虛幻·····許可····”。

無論怎樣的嚴刑拷打,刺客都緘默不語。直到被當衆剝皮,臨死之前,他們也隻是在默念什麼。此番情景令圍觀者毛骨悚然,但在政治動蕩之際,也沒人太在意這幾個無名之輩。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法國香槟伯爵第一時間娶了康拉德的遺孀,希望繼承大位。當他的車辇行進在今天德黑蘭北部的阿爾伯茨山附近時,發現了一座修建在絕壁邊緣的大型堡壘。這座城直入雲端,奇絕險峻,城堡尖頂有蒼鷹盤旋,氣勢不凡。

在他們一行駐足觀賞時,一人如鬼魅般出現在車駕前,代表城堡主邀請他們入城休整。這在當時是普遍的禮儀,伯爵欣然應允。

入城觀之,一切井然有序,仆從盡皆白袍,堡主一襲黑衣。後者對他們介紹:“這些人對我的服從,遠遠超過了基督徒對他們主人的服從。”伯爵正要辯駁,但堡主的左手輕輕放下,一個年輕人便從最高的大廈上縱身躍下,摔成了八瓣。伯爵目瞪口呆,久不能言。

"憑借着這些值得信任的仆人" 堡主微笑解釋,"我解決了我們團體的敵人。"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離開後,伯爵在大路上回頭仰視。城堡已然消失在霧霭中,剛才的驚魂一幕,仿佛一場噩夢。可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幾個月前,正是這位堡主釋出了一道簡潔的指令:刺殺康拉德。

1197年,埃及蘇丹圍困雅法城,就在香槟伯爵調兵遣将準備救援時,卻離奇地從自己戒備森嚴的宮殿中墜樓而死。加之後續的一系列挫折,終于讓歐洲放棄了十字軍的夢想。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尼紮裡派

首先,從來就沒有所謂的“阿薩辛派”。至少從當事人穆斯林的角度看,不存在這個教派。

“assassin”與“暗殺”的淵源我不再贅述,西方學界中的“阿薩辛派”由此而來。但從穆斯林的史料看,那支藏匿于深山高堡,行事詭谲激進的組織應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支派———伊斯瑪儀派的一個分支,尼紮裡派(Nizari)。

7世紀,針對“誰才是穆罕默德的衣缽傳人”這一重大政治、宗教分歧,伊斯蘭教發生分裂,産生了西邊的遜尼派和東邊的什葉派,再往下又分支出無數派别。我們無需搞清他們的差別,隻需要明白一點:所有派别都認為自己才是最正統的伊斯蘭教。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阿拔斯王朝在大陸史書上稱為“黑衣大食”

8世紀中葉,阿拔斯王朝極盛,統治着從突尼西亞(意大利南)到呼羅珊(新疆西鄰)的廣袤領土。但什葉派爆發了一次重大分歧,也就是第七任伊瑪目的人選問題。伊瑪目(Imam)直譯為“族長”,可以了解為宗教領袖。

其實事情也簡單,第六任伊瑪目很喜歡他的次子,就立了他為繼承人。但一大群穆斯林當時就不幹了,認定第六任的長子伊斯瑪儀才是真正的伊瑪目,伊斯瑪儀派(Ismailis)誕生。

10世紀初,阿拔斯王朝衰微,深受壓迫的伊斯瑪儀派第十代伊瑪目趁機割據北非,宣布己方是先知女兒法蒂瑪的後裔,法蒂瑪王朝煊赫一時。但100年後,法蒂瑪王朝也衰落了。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伊斯瑪儀派的阿拉伯文“獅子”書法

1094年,法蒂瑪哈裡發去世時指定他的長子為繼承者,但架空他的軍閥卻選擇次子繼任,長子兵敗身亡。大部分伊斯瑪儀派實在不想再折騰,捏着鼻子認了。但還是有一波人頭鐵,打死也不承認次子,這群堅持長子及其後裔才是正統哈裡發的人,就被稱為尼紮裡派。

派系分裂可不是大學生辯論,在當時,是你死我活的鬥争。什葉派從誕生的一天起,就遭受遜尼派的全力剿殺,曆次軍事鬥争也都寡不敵衆,屢戰屢敗。

高壓下,什葉派養成了對領袖絕對服從,低調隐秘的組織形式。

而作為絕對小衆的伊斯瑪儀派下的尼紮裡派要想活下去,就必須更加極端。他們堅持遊擊,扯旗自立,脫離了法蒂瑪王朝。從屍山血海中爬出,個個皆是狠人。

而上司這群狠人的,就是狠人中的狼滅:哈桑·薩巴赫(Hasan-i Sabbah)。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萬事皆虛

1050年,哈桑出生于波斯庫姆,青年時代在波斯的伊斯蘭教法之城雷伊接受了伊斯瑪儀派聯合創始人的親手教導,并成為掌握手相、外語、哲學、天文學和幾何數學的小鎮做題家。在創始人的教誨下,哈桑毫無疑問成為伊斯瑪儀派的忠實信徒,也同時成為帝國的通緝犯。

17歲時,哈桑準備前往法蒂瑪王朝首都開羅深造,沿途經過伊斯法罕、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又掉頭向南穿過伊拉克經過大馬士革,最後在1078年抵達開羅。沿途一面躲避官府,一面與各地的宗教領袖激烈辯論,有時是實體辯論。

在開羅的大街上閑逛時,哈桑被一陣整齊劃一的誦經聲吸引,傳出聲音的建築就是伊斯瑪儀派的“學習之地”。這裡可以看做法蒂瑪王朝的官方大學,從軍事到科技,授予學生當時西方最頂尖的知識。但哈桑呆過一段時間後就發現,這裡并不簡單。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簡而言之,“學習之地”的另一幅面孔是法蒂瑪王朝伊斯瑪儀派的秘密結社。與一眼望到頂的金字塔結構不同,“學習之地”的圓形結構讓掌權者位于層層包裹的中心,讓普通人永遠不知道自己離核心有多遠,可以更有效的保護和藏匿核心人員。

畢業的學生要想進入高層,必須要經過九個階段的入會程式。起初是倒空學生的現有信仰體系,讓他們依賴老師,并宣誓效忠。然後是灌輸教義和冥想。

第七階段至關重要,它教導學生所有人類和生物是統一平等的,包括積極和消極權力。學生可以為了創造或毀滅運用他們的權力。最後,學生得知,世界上并不存在宗教和哲學,隻有對領袖的絕對服從。洗腦過程中,任何反抗的學生都會被清退。

這九大階段的核心論綱可以提煉為一句話,“一切皆虛幻,萬事都許可”。

哈桑牢記在心。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以哈桑的軸勁,再加上“學習之地”對他的影響,接下來幹什麼都不意外。

上文提到過尼紮裡派的建立原因是他們支援伊斯瑪儀伊瑪目的長子為真正的繼承人,這群人中領頭的就是哈桑先生。于是他被軍閥扔進了監獄。

但根據未标記出處的史料援引,監獄塔尖莫名其妙地倒塌,這在當時寓意着上帝并不想讓他關禁閉,于是哈桑被釋放并驅逐出境,重獲自由。

在獄中,哈桑反複思考“學習之地”的九階儀式訓練法,認定隻要加以改良就可以憑此攫取權力。出獄後他在自己的追随者中實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這讓他信心爆棚,堅信自己要為伊斯瑪儀派做點什麼。

此時的他已經是尼紮裡派的創始人兼CEO了。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刺客信條-英靈殿》阿斯加德,遊戲中讓人神往的仙境!

哈桑早年在波斯各地傳教時,就留意到北部靠近裡海的地區獨立性很高,并不完全接受政府号令。這裡由阿裡的追随者組成了一個什葉派據點,與自己一樣痛恨遜尼派,尤其是霸占舊阿拔斯王朝地位的塞爾柱突厥人。

865年,一位割據的什葉宰德派領主在附近打獵時見一險峻之所,蒼鷹栖于山岩,扼守一條長50公裡的山谷,地勢險要,戰略位置非常突出。念及于此,他便破土動工修建堡壘。

當地人稱此城為“Aluh āmūt”(鷹之教誨)。譯為阿拉穆特堡(Alamut Castle),200年來世鎮于此。

宰德派又稱賽義德派(Zaydism),是什葉派最古老的分支。740年,什葉派第四任伊瑪目之子宰德針對吏治腐敗,政令不公而發動武裝起義,但兵敗身亡。

其後裔和追随者遂建立宰德派,宰德派強調正義和責任,認為穆斯林有道德和法律義務對腐敗、不義的蘇丹和哈裡發發動武裝起義。

兩百年後的1088年,哈桑發現了阿拉穆特堡。此處是他割據一方,施展抱負的天賜之地。哈桑耐下性子耗費兩年在周圍傳教,終于将村莊長老全部納入尼紮裡派,并逐漸滲透城堡。

1090年,哈桑與手下混入城堡,兵不血刃控制關鍵隘口,逼迫堡主接受自己3000第納爾的出價,“賣”出了城堡。

這就是夢開始的地方。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阿拉穆特堡遺迹與位置

根據阿拉伯傳奇曆史文學《大學者回憶錄》和《馬可波羅遊記》所載,山谷中有一座奢華漂亮的大花園,到處都是噴泉别墅和俊男美女,鮮花錦簇,果樹飄香,美酒珍馐不限享用,組織利用這“地上天國”來吸引年輕人到此。

且不論這個傳奇色彩的說法屬不屬實,至少在哈桑統治的35年裡,限制門徒的主要是伊斯蘭教法。哈桑雖然是尼紮裡派領袖,但他從來沒自稱為伊瑪目,隻以“胡加”自稱。胡加意為“證明、證據”,是伊瑪目隐遁時的代理,系什葉派進階聖職。

他的親生兒子就因為違規飲酒而被處死,哈桑本人也沒有像後世傳說的冷血變态或暴君一樣為所欲為,而是一直居住在房間裡,主要的時間都是閱讀,翻譯、祈禱、苦行,撰寫教辭,釋出指令。他還收藏了大量的哲學、科學文獻和科學裝置的書籍。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但是别忘了,尼紮裡派和哈桑能進入史書的原因可不是搞學術,而是Assassin。

十步殺一人

為什麼尼紮裡派要采取如此極端的方式行事?這又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前文我多次強調,尼紮裡派生于伊斯瑪儀派,後者的教義在政治和軍事高壓下不可避免地走向強調權威,對領袖的絕對服從、隐秘低調和革命颠覆的道路。伊斯瑪儀派認為“真主指定的伊瑪目才是真正的伊瑪目”,其他伊瑪目皆為叛逆罪人。

當時政局混亂,各地軍閥支派林立,都是高度集權的個人獨裁統治。這類組織的弱點是一旦權威人物身死,該政權就會受到沉重打擊。

是以,伊斯瑪儀派就會訓練一部分精銳強幹,具備奉獻和絕對忠誠的人通過暗殺活動來打擊震懾敵人,擴大勢力範圍。這類刺客被稱為費達伊(Fedayeen),阿語譯為“自我犧牲者”,指代為了崇高目的犧牲自己的軍事人員。

而訓練刺客的辦法就是九階儀式,刺客行刺的信條就是“萬事皆虛,萬事皆允”!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史料記載的第一次著名暗殺行動是1092年10月,一名伊斯瑪儀刺客打扮成跳舞的蘇菲修煉者,轉着圈靠近朝廷宰相的車辇,然後掀翻轎子,将跌倒的目标捅成馬蜂窩。因為這位宰相深惡伊斯瑪儀派,多次派遣大軍征繳。他死後,伊斯瑪儀派獲得了喘息之機。

此時天下大亂,塞爾柱軍閥和阿拉伯貴族勢同水火,内亂外戰。在塞爾柱蘇丹的默許和支援下,哈桑組織了近50次暗殺。

刺客(費達伊)是當時最優秀的間諜和殺手,他們知道如何擷取對方的信任,知道目标的喜好習慣,為了一次機會,情願蟄伏數年。為了置目标于死地,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他們充當了高層貴族政治鬥争的工具,也用受害者的鮮血成就了尼紮裡派的恐怖威名。在刺殺之後,刺客故意大搖大擺離開或束手被擒,隻為宣傳他們悍不畏死,見血封喉。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這裡應該說明,尼紮裡派并不是一個所謂的“刺客國家”,更不是隻有一個阿拉穆特堡。而是一個高度集權、組織分工明确,有常備武裝力量的割據政權,控制着波斯北部的大片土地。

在哈桑的家鄉,當地人群起響應,掀起公開叛亂,當地總督就是哈桑親自任命的。是以搞暗殺,隻是尼紮裡派最有名的副業而已。況且在當時,政治暗殺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進入12世紀,阿拔斯王朝早已成為過眼雲煙,法蒂瑪王朝也威風不再。取而代之的塞爾柱突厥國成了尼紮裡派的頭号大敵。對于波斯人來說,如果阿拉伯人尚可算文明的征服者,那麼突厥人就是純純的蠻族侵略者。

塞爾柱統治者被波斯社會各階層所深惡痛絕,哈桑多次公開表明自己恨透了這些遜尼派的突厥蠻子。但以武立國的突厥人也不是吃素的,尼紮裡-塞爾柱戰争爆發。

小小的尼紮裡政權從1090年頑強抵抗到1194年,越挫越勇。伊斯瑪儀派拉東打西,在叙利亞和波斯趁勢擴張,掌握多個戰略樞紐,一度控制阿勒頗。不過與我們想象的“地圖填色式”擴張不同,尼紮裡政權更傾向于政治和宗教擴張。在朝廷安插眼線、拉攏統兵大将、控制重要人物等等。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與尼紮裡派動辄數萬人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相比,“招牌”刺殺活動相形見绌

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拉鋸中,每當塞爾柱人在正面戰場打敗尼紮裡派,後者反手就讓他們的将軍和高官血濺床榻。死在尼紮裡刺客的權貴和埃米爾不計其數,就連哈裡發也難逃一死。

12世紀中葉,尼紮裡派在叙利亞至少控制了10座重要城堡,其中就包括馬斯亞夫堡壘(Masyaf Castle)。是的,就是《刺客信條1》的刺客大學營。

塞爾柱突厥人花了一百年的時間傾國之力讨伐,不僅沒有剿滅尼紮裡派,反而令其從十分弱小的勢力成長為近東政治舞台上的一股強大力量。就在雙方激戰正酣時,新的情報傳遞到哈桑手中,一大群全副武裝、金發碧眼的外邦人在地中海東岸登陸了。

不過,你如果認為尼紮裡派會與突厥人冰釋前嫌共同抵抗基督徒,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異端比異教更可恨。

在什葉派穆斯林眼中,基督徒可能隻是“迷途的羔羊”,可以令他們“回歸正道”。但遜尼派則是内部的“奸賊”,企圖歪曲乃至毀滅伊斯蘭教。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特别是當時,中東局勢錯綜複雜。遜尼派的突厥人,什葉派的波斯人,兩邊都有的阿拉伯人,天主教的十字軍,東正教的東羅馬,還有不計其數的小派别,小軍閥。

況且,嚴格來講不存在所謂的“阿拉伯人”這個單一民族。在當時,維系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不同文明、不同語言的唯一紐帶,隻是伊斯蘭教而已,他們彼此的沖突糾葛不比基督徒少。

正因穆斯林的激烈内鬥,才導緻十字軍從安條克侵入,一口氣拿下整個叙利亞沿海,建立四大王國。對于哈桑來說,十字軍不過是這盤棋局中的新玩家,僅此而已。

尼紮裡派的長期目标仍然是消滅塞爾柱人,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主宰。是以,尼紮裡派的許多針對塞爾柱人的刺殺\軍事活動,反而牽制了後者的力量,客觀上幫助了十字軍。

1124年,尼紮裡派領袖哈桑去世,但組織仍然在他定下的教條中蓬勃發展。到1162年哈桑二世(Ḥasan ʿAlā Zikrihi's-Salām)上台,尼紮裡派已然聲勢烜赫。他坐鎮阿拉穆特,選拔了一位相當有才的人執掌叙利亞分部,此人的名聲甚至超過了哈桑二世。

他就是“山中老人”,拉希德丁·錫南(Rashid ad-Din Sinan)。文章開頭提到的刺殺康拉德,以及伯爵亨利的見聞,主角都是這位錫南,都在曆史上真實發生過。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慈祥老爺爺()

“山中老人”

如果說哈桑時代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那麼錫南時代就是三足鼎立。十字軍已經在叙利亞站穩腳跟,突厥人的贊吉王朝實作了伊拉克暫時的統一,南部的法蒂瑪也被薩拉丁的阿尤布王朝取代。

薩拉丁作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志在統一整個穆斯林集體,将十字軍趕下海。是以他的彎刀必然要砍向尼紮裡派,雙方爆發猛烈沖突。

1174年的某天,薩拉丁在圍攻阿勒頗的營帳中睡覺,翻個身,突然感到臉頰一陣陰寒,他猛然坐起,發現自己的枕頭上插着一把匕首和一張紙條。薩拉丁左右張望,武裝侍衛仍然伫立在帳篷外。這是錫南的警告,如果他繼續與尼紮裡派為敵,結果不言而喻。

不過薩拉丁并未認慫,繼續進攻并拿下了阿勒頗。為此,他被一名刺客擊傷。薩拉丁仍然不慫,在1176年圍攻馬斯亞夫城堡,不過最後草草停戰。

這次停戰産生了許多傳說,其中之一就是薩拉丁再次遭到刺客威脅。但實際的情況可能是薩拉丁與錫南暗中談判并達成同盟,兩人決定優先收拾十字軍。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此項決定是正确的。

因為十字軍在1189年發動的第三次東征集結了三位強大的基督教國王,強如薩拉丁也隻能苦苦支撐。1191年,薩拉丁在阿爾蘇夫會戰中失利,丢掉重鎮雅法,耶路撒冷門戶洞開。

當年冬天,十字軍進軍耶路撒冷,而薩拉丁則被宮廷政治牽制,無法組織防禦。十字軍統帥,英國“獅心王”理查德(Richard the Lionheart )召喚黎凡特方向的蒙特費拉侯爵康拉德,但遭到他的拒絕,因為理查德與後者的政敵結盟。

1192年,康拉德被推舉為耶路撒冷國王,理查德的政治勢力受到打擊。不過就在前者加冕之前,錫南就安排刺客做掉了康拉德。人們認為這次暗殺行動的“甲方”,就是理查德。

無論如何,這次内讧讓十字軍沒能在冬天拿下耶路撒冷。次年,十字軍又因内讧而撤到海岸,薩拉丁保住了聖城。

1193年,偉大的“刺客導師”錫南去世,同年薩拉丁也病逝了。偉大的戰士國王理查德被奧地利公爵以謀殺康拉德的罪名監禁,六年後戰死。香槟伯爵亨利的耶路撒冷王位沒坐幾年也墜樓而亡。十字軍沒能奪取耶路撒冷,薩拉丁也沒能徹底削平十字軍。

在12世紀的最後十年,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叙利亞的沙漠中上演了一幕幕曆史大戲。在衆多閃閃發光的曆史人物之間,一般人很難注意到幕後那柄隐秘的匕首。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刺客教團的終結

13世紀,尼紮裡派仍然在各方勢力之間長袖善舞,就連最“白蓮花”的醫院騎士團也多次請求刺客幫他們做一些見不得人的活兒。

雙方的最後一次官方交往記錄發生在13世紀中葉,尼紮裡派敏銳地意識到從東方而來的蒙古人絕不是善茬,希望聯合十字軍與穆斯林共同對抗這些不速之客,但遭到拒絕。

随着尼紮裡派的屏障花剌子模帝國被蒙古人所滅,伊朗高原的尼紮裡派本部也被蒙古洪流所淹沒。針對蒙哥汗的刺殺以失敗告終,甚至可能隻是謠傳。

當然,就算刺殺成功也無法阻止蒙古人的步伐。1253年3月,成吉思汗之孫統帥五個萬人隊出現在了哈桑的故鄉,凡是被蒙古人攻陷的城堡,都不會留下任何活物。

1255年,末代伊瑪目魯肯丁·胡爾沙(Rukn al-Din Khurshah)即位,此時的尼紮裡派已如風中殘燭。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蒙哥汗

胡爾沙知道自己沒有勝算,希望通過政治妥協,來儲存教派香火。蒙古方面的回答很幹脆,伊瑪目必須親自通路旭烈兀的大帳,以表示徹底的臣服。同時,蒙古大軍加速進攻,兵鋒直指阿拉穆特堡。

胡爾沙十分卑微地承諾願意交出除阿拉穆特和蘭穆薩爾以外的所有城堡,甚至願意把自己8歲的兒子送給蒙古人為質。但有些地方的領主自行其是抵抗,削減了大汗的耐心。

胡爾沙有自己的顧慮,他希望儲存至少幾座主要城堡作為尼紮裡派的立足之地,而旭烈兀則要求他必須完全臣服。這就已經決定了胡爾沙和尼紮裡派的命運。

1256年11月,旭烈兀親自包圍胡爾沙所在的梅蒙迪茲城堡,參與圍城的工匠甚至還有漢人。“回回炮”的狂轟濫炸摧毀了胡爾沙的抵抗意志。

19日,胡爾沙出城投降,殘餘守軍在大廈的最高處全部戰死。12月底,阿拉穆特堡投降。由于城牆過于堅固,蒙古人費了大勁才将防禦工事完全摧毀。

阿拉穆特圖書館付之一炬,無數古籍善本就此失傳,包括尼紮裡派的自述史書。後人研究尼紮裡派,不得不從其他國家的文獻中調查。一年時間,波斯本部尼紮裡派的全部軍事力量被蒙古人碾碎。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由于胡爾沙未能有效指令剩餘城堡放棄抵抗,其全家幾乎被滅門。蒙古人還設法誘騙數萬名尼紮裡派信徒參加“和平集會”,然後将他們斬盡殺絕。蒙古人逢城必屠,叙利亞和波斯的尼紮裡派教衆被殺者在10萬人以上。整個組織架構被摧毀,殘存人員四散而逃。

尼紮裡派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派别,就此湮滅于曆史塵埃。

不過,故事仍然沒有結束。一些尼紮裡部衆堅守孤城,部分城堡甚至堅持到1270年。9年後,地球另一端的釣魚城也宣告陷落。尼紮裡派紮根于基層的優勢展現了出來,松散的抵抗從未間斷,胡爾沙的兒子甚至還短暫奪回過阿拉穆特堡。

尼紮裡殘黨在山區打遊擊,一直與伊爾汗國周旋到14世紀,堅持到後者崩潰。殘餘的尼紮裡部衆在伊朗中部的安朱丹村(Anjudan)重建了教派中心,一直活躍到15世紀。

從這個角度來說,蒙古人的确消滅了那個以刺殺見長的尼紮裡政權,但尼紮裡教派卻仍然存在。而且廣泛存在于波斯、中亞、印度一代,他們永遠放棄了“老本行”,變成了純粹的宗教組織。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1830年,波斯國王賜封第46代尼紮裡伊瑪目為“阿伽汗”(Aga Khan 意為尊貴的)。阿伽汗一世後輾轉來到印度孟買,但本地的伊斯瑪儀分支霍加派拒不服從他的上司,雙方官司一直打到孟買最高法院。

法院從中亞借來各種曆史文獻,認定這位阿伽汗一世的祖先是阿拉穆特堡首領,法蒂瑪王朝的正統伊瑪目。最後判定阿伽汗一世勝訴,在法律上确認了他是無可置疑的伊斯瑪儀派尼紮裡分支的精神領袖。

1936年,阿伽汗一世的重重孫,沙阿·卡裡姆·侯賽因(Shah Karim al-Husayni)出生于瑞士。其家族顯赫毋需多言,卡裡姆王子就讀于哈佛大學,主修伊斯蘭曆史。1961年接替其祖父成為尼紮裡派的第49任伊瑪目,也就是阿伽汗四世,他現在仍然活着。

曾經窮得吃土、東躲西藏的尼紮裡派祖先不會想到,他們的子孫,這位阿伽汗四世資産估值約為133億美元,是世界上十五位最有錢的皇室貴胄之一。經過他們的努力,今天的尼紮裡-伊斯瑪儀派是僅次于“十二伊瑪目”的什葉派最大的分支。

曾經最極端的尼紮裡派,今天成了最開放的伊斯蘭派别之一。尤其強調種族、民族、文化和宗教間的多元共存,以及祖先追求的社會公義。

阿伽汗四世竭盡所能保護世界各地的教衆的物質和教育需求,啟動和推動了許多社科項目。在巴基斯坦建立了國際阿伽汗大學,着力研究所學生物醫學。

在印度和非洲國家建立了面向基層的衛生保健中心,推動伊斯蘭文明現代化。阿伽汗四世的長期目标,還包括消除全球貧困,促使宗教多元化,提高婦女地位,研究與保護伊斯蘭藝術和建築遺迹等等。

波斯“山中老人”的刺客組織,多次刺殺國王,橫行霸道數百年

800年前的“刺客”,用匕首和毒藥剪除異己。今天的“刺客”,用教育與醫療改善世界。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萬物皆虛,萬事皆允”吧。

參考資料:

[1] [意] 馬克· 波羅. 馬可波羅遊記[M] . 陳開俊,等,譯. 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2] Bernard Lewis. The Assassins: A Radical Sect in Islam[M] . New York:Octagon Books,1980.

[3] Farhad Daftary. The Ismā'īlīs: Their History and Doctrine[M] .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4] [波斯] 志費尼. 世界征服者史(下冊) [M] . 何高濟,譯. 翁獨健,校訂.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5] Enno Franzius. History of the Order of Assassins[M] . New York: Funk & Wasgnalls,1969.

[6] J. Riley-Smith. The Knights of St. John in Jerusalem and Cyprus[M] . London: Macmillam St. Martin Press,1967.

[7] Silvertre de Sacy. Memoir on the Dynasty of the Assassins, and on the Etymology of Their Name[A] . translated by Azizeh Azodi, in Assassin Legends: Myth of the Ismai'lis[M] . London:I. B. Tauris,1995.

[8] Bernard Lewis. The Assassins: A Radical Sect in Islam[M] . New York:Octagon Books,1980.

[9] Farhad Daftary. The Ismā'īlīs: Their History and Doctrine[M] .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0] Farhad Daftary. Assassin Legends: Myth of the Ismai'lis[M] . London:I. B. Tauris,1995.

[11] Bernard Lewis. The Assassins:A Radical Sect in Islam[M] . Octagon Book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