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毓堃:内塔尼亞胡“王者歸來”:四年五次大選後,以色列能否走出僵局?

作者: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胡毓堃】

“國家想走不同的道路”?

“這是好的開始。我可以告訴你們的是,我們仍需要等待真正的結果,但有一點是顯然的:利庫德集團的道路證明了自己。我們距離一場大勝近在咫尺。”11月1日舉行的以色列大選結果尚未官宣時,内塔尼亞胡便難掩“王者歸來”的喜悅之情,于第二天淩晨3點在耶路撒冷國際會議中心對支援者發出了近乎于獲勝的感言。

以色列多家媒體的出口民調顯示,在43個月來的第五次大選中,内塔尼亞胡上司的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保持領先,可獲得以色列議會120個席位中的31至32席;而現總理拉皮德上司的中間派“擁有未來”黨支援率也顯著增長,以23至24席位居次席。

胡毓堃:内塔尼亞胡“王者歸來”:四年五次大選後,以色列能否走出僵局?

絕大多數計票結果顯示,内塔尼亞胡陣營取得勝利。(圖檔來源:以色列《國土報》)

值得注意的是,内塔尼亞胡此次大選中牽手的兩位極右翼盟友——斯莫特裡奇上司的“宗教錫安主義”黨和本-吉維爾上司的“猶太力量”黨——将攜手成為議會第三大力量。包括利庫德集團和三個宗教錫安主義(猶太複國主義)政黨組成的内塔尼亞胡陣營,預計将獲得過半的約65席。這意味着73歲的内塔尼亞胡将時隔16個月回到政治舞台中央,第六次出任總理。

相比之下,在中左翼各黨派更加分裂、支援率普遍下降的情況下,拉皮德領銜的反内塔尼亞胡陣營遭遇完敗,不複去年成功執政之勇。由于曾經參與了現“八黨聯合政府”的左翼政黨梅雷茲黨和阿拉伯人政黨“民族民主聯盟”(巴拉德黨)面臨着無法達到得票率3.25%議會競選門檻的危險,内塔尼亞胡陣營獲得了議會的絕對主導優勢。

内塔尼亞胡将自己的“王者歸來”解釋為“國家想走不同的道路”,稱出口民調結果是“(選民)信任的重大表達”。出口民調的結果無疑是内塔尼亞胡此言的論據和底氣,而經過四年五次大選,“國王畢比(内塔尼亞胡昵稱)”有望穩坐總理府,離不開以色列國内政局和地區局勢的變化。

上一屆八黨聯合政府的解散,已經證明“反内塔尼亞胡”勢力很難凝聚起來,遑論齊心合力上司國家建設與發展。自2009年内塔尼亞胡“二進宮”以來,他連續擔任總理12年、四次組閣成功,屹立于族群與宗教教派複雜多元、政黨格局高度碎片化的以色列政壇,成為難以撼動的“不倒翁”。去年6月,為了推翻内塔尼亞胡,左、中、右翼不同陣營外加阿拉伯勢力暫時聯合起來,方才以微弱優勢組建了以色列建國74年來代表性最廣泛的八黨聯合政府。

胡毓堃:内塔尼亞胡“王者歸來”:四年五次大選後,以色列能否走出僵局?

2021年6月組建的以色列八黨聯合政府。(圖檔來源:以色列政府新聞辦公室)

這八個政黨背景迥異、價值觀與施政理念可謂天差地别,除了推翻内塔尼亞胡之外便别無共識。它們很快在具體施政法案上出現沖突,失去了維系自身的凝聚力。今年6月,随着部分右傾黨和梅雷茲黨議員先後退出執政聯盟,關于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這一敏感問題,聯合政府的提案确定無法在議會得到通過,時任總理貝内特宣布解散議會,而繼任者拉皮德也隻能作為看守總理在11月1日的大選之前上司國家。

在此次競選期間,拉皮德也試圖廣泛聯合各路反内塔尼亞胡政黨,吸納了原聯合政府的主要政黨:國家團結黨、工黨、梅雷茲黨、“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黨及代表阿拉伯人的“聯合阿拉伯名單”黨(俗稱拉阿姆黨)。然而,在各黨派結構性差異難以彌合的情況下,“1+1”小于“2”的問題也更加凸顯。

例如,拉皮德上司的“擁有未來”黨與左翼的工黨和梅雷茲黨在選民基礎上較為相似,前者擴大選票、增加議席的戰略,是以犧牲後二者的選票空間為代價的結果,尤其是梅雷茲黨面臨30年來第一次議席歸零的窘境。來自右翼的甘茨與薩爾将各自上司的藍白黨和新希望黨整合為“國家團結黨”,但目标指向的是拉皮德的基本盤和陣營上司地位,結果得票率甚至還不如對手陣營整合成功的宗教錫安主義勢力。

至于阿拉伯裔勢力,作為世俗錫安主義者的拉皮德更是無力參與解決其内部分裂問題。盡管他本人在選後第一時間還呼籲靜待最終的官方計票結果,但這一次拉皮德上司的不過是一個更加碎片化的削弱版“八黨聯盟”,自然難以複制去年倒内塔尼亞胡的成功。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内塔尼亞胡充分發揮了其合縱連橫、組建聯盟的天賦。在利庫德集團内部,通過今年8月的黨内初選,内塔尼亞胡再度證明了自己黨内第一号人物的地位,黨内忠于他的萊文、科恩等人成為赢家,而試圖挑戰他的艾德斯坦等人排名大幅下降,呈現邊緣化的趨勢。

在此基礎上,内塔尼亞胡加強了與極右翼政黨的同盟關系。除了過去兩年堅定支援他的沙斯黨(預計獲得11席),宗教錫安主義黨與聯合妥拉猶太教聯盟盡管宗教價值觀并不相同,也實作了聯合,尤其是前者曝光率顯著提高、議席預計成倍增長。

如此成就離不開内塔尼亞胡的整合能力。據拉皮德在選前多次言之鑿鑿,内塔尼亞胡等人已經安排了勝選後的權力配置設定,由斯莫特裡奇任國防部長、本-吉維爾任公共安全部長,形成一個“終結民主”的三人組。如果拉皮德所言屬實,那意味着内塔尼亞胡将無視阿聯酋外交大臣阿蔔杜拉·本·紮耶德和部分美國國會議員的警告,同意組建極右翼色彩濃厚的新政府。這自然成為其陣營整合成功的關鍵。

胡毓堃:内塔尼亞胡“王者歸來”:四年五次大選後,以色列能否走出僵局?

本-吉維爾(左)、内塔尼亞胡(中)、斯莫特裡奇。(圖檔來源:Flash90)

就在大選前後,巴以沖突大有更新之勢,以色列安全形勢成為此次選民抉擇的重要關切。

今年以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在加沙地區爆發軍事沖突,也持續在約旦河西岸展開搜捕行動。與此同時,以色列軍警不時與巴勒斯坦人和本國阿拉伯裔居民發生摩擦,暴力事件甚至傷亡時而發生。内塔尼亞胡陣營再打“安全”與“生存”牌,指責拉皮德陣營對阿拉伯人和伊朗等“敵對勢力”過于軟弱,迎合了選民的關切,收獲了預期效果。

據國際媒體的探訪,部分以色列選民在安全局勢堪憂的背景下,對于國家四年五次大選、缺乏穩定政府的不确定性心生厭倦,期待早日結束政壇僵局。内外形勢變化、民心思穩、各方勢力悄然間此消彼長,共同促成了内塔尼亞胡的“王者歸來”。

右翼政府呼之欲出,分裂的以色列走向何處?

正如前文所述,梅雷茲黨和巴拉德黨跨不過進入議會的門檻,便意味着内塔尼亞胡重回總理大位、主導右翼政府幾乎成為定局。在此情況下,至少内塔尼亞胡可以憑借公職身份,免于牢獄之災(目前以色列檢察部門起訴他的背信、受賄、欺詐三項罪名仍在開庭舉證階段)。不過要想順利完成組閣、跳出“大選——組閣(失敗)——再度大選”的循環,内塔尼亞胡在組閣問題上尚且不能掉以輕心。

胡毓堃:内塔尼亞胡“王者歸來”:四年五次大選後,以色列能否走出僵局?

内塔尼亞胡夫婦對選民發表選後講話。(圖檔來源:美聯社)

盡管按照選前陣營,利庫德集團與極右翼勢力(包括猶太教正統派和極端民族主義勢力)組建政府的成功率最高,且在意識形态方面更具有凝聚力,但具體的現實政治利益配置設定将是内塔尼亞胡不可回避的難題。

目前,宗教錫安主義黨已經公開要求獲得國防部長和大流散事務部長等内閣要職,本-吉維爾和斯莫特裡奇出任要害部長職位更是他們參與合作的必要條件。然而内塔尼亞胡已經承諾由利庫德集團議員擔任國防部長和大流散事務部長,如何平衡本黨和極右翼友黨的利益訴求,是右翼——極右翼聯合政府能否組建的關鍵。

如果無法拉住極右翼勢力,内塔尼亞胡唯一的選擇便是與反對過他的中間和中右翼勢力結盟,但這意味着失信于極右翼政黨及其選民的政治風險,更不要說中間和中右翼政黨與他都有結構性沖突和舊怨。

理論上可以結盟的“擁有未來黨”與國家團結黨,其上司人拉皮德和甘茨都曾“非要把内塔尼亞胡趕下台不可”,并為此在去年成功組建聯合政府。甘茨還因為曾與内塔尼亞胡聯合組閣、卻遭到後者背棄導緻損失慘重。反過來,拉皮德和甘茨等激烈的“反内塔尼亞胡”勢力在競選期間十分高調,聚攏了同樣反内塔尼亞胡的支援選民,要他們一夜之間改弦更張也非易事。

一旦内塔尼亞胡無法組閣,拉皮德也沒有能力拉攏宗教錫安主義或部分利庫德集團議員實作“逆風翻盤”,這便意味着以色列隻剩下一個選擇:解散議會、再次大選。遺憾的是,在内塔尼亞胡喜迎大勝的背後,這種可能性是現實的存在。

即便一切順利,内塔尼亞胡陣營(右翼+極右翼)如願組閣,能否順利施政、完成現有任期,也存在着相當的挑戰和不确定性。

首先,極右翼勢力的加入,意味着内塔尼亞胡的施政面臨相當程度的制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宗教錫安主義黨等大選赢家同意入閣,隻是因為其獲得了渴望的要職,尤其是本-吉維爾和斯莫特裡奇将在決策中具有重要話語權。前者多次鼓吹驅逐“不忠于以色列”的阿拉伯裔以色列公民,還在去年12月因為停車場糾紛用手槍威脅阿拉伯裔安保人員;後者則要發起司法改革計劃,試圖授權議會否決最高法院的裁決,由司法部長主導法官遴選機制,廢除欺詐和背信罪(以色列檢方起訴内塔尼亞胡的三項罪名之二)。

胡毓堃:内塔尼亞胡“王者歸來”:四年五次大選後,以色列能否走出僵局?

反對内塔尼亞胡的群眾稱其為“犯罪首相”。(圖檔來源:Flash90)

由此可見,要想維系這一聯合政府的穩定運作,内塔尼亞胡必将在内政外交方面做出更為保守的決策。在已經高度撕裂的以色列社會,任何稍有偏激的政策,都會引發對手陣營和支援群眾的強烈反彈,沖擊社會穩定,甚至危及國家安全。阿拉伯裔群體,以及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猶太人定居點已是老問題,斯莫特裡奇的改革更是涉嫌讓議會和政府插手司法,引發了“摧毀以色列民主制度”的質疑。

更嚴重的是,一旦内塔尼亞胡陣營順利組閣,以色列在外交尤其是區域事務中将引發周邊國家乃至國際社會的更大擔憂。

阿聯酋外交大臣和美國國會議員在大選前的警告已經表明,本-吉維爾和斯莫特裡奇的入閣,及其背後以色列新政府的極右翼色彩,本身就是引發以色列對外關系變化的重要因子。2020年以來,在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協調下,以色列簽署了《亞伯拉罕協定》,實作了與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重大突破,先後與阿聯酋、巴林、蘇丹、摩洛哥等阿盟國家實作了關系正常化。

如今,阿聯酋外交大臣公開表達立場,把這兩名極右翼人物進入以政府視為對阿聯酋與以色列關系的破壞,其它海灣阿拉伯國家顯然也有類似的顧慮。在此情況下,如果包含極右翼勢力的新政府人事安排出爐,即便還未推行什麼極端政策,恐怕就會使以色列好不容易實作的《亞伯拉罕協定》成果開倒車,以色列所處的周邊環境将更加于己不利。

胡毓堃:内塔尼亞胡“王者歸來”:四年五次大選後,以色列能否走出僵局?

2020年9月,以色列與巴林、阿聯酋在美國白宮簽署了關系正常化協定。(圖檔來源:法新社)

就以色列最重要的盟友——美國而言,新政府的極右翼色彩也不利于美以關系的維系。從價值觀角度出發,無論是斯莫特裡奇“破壞分權制衡”的司法改革,還是本·吉維爾對待阿拉伯裔公民的态度,都是美國無法公開背書的“民主倒退”展現。目前美國國内部分“進步主義”勢力已經要求美國減少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給兩國關系降溫。面對國會和民間的聲音,白宮在對以關系上,也不得不更加審慎。

從地區利益出發,盡管以伊朗為代表的伊斯蘭世界“共同敵人”是美以關系的基礎,但曆來對伊朗強硬的内塔尼亞胡,始終試圖阻撓回歸伊核協定的談判,顯然不為美國所樂見。此外,内塔尼亞胡陣營不遺餘力地鼓吹在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持續擴建猶太人定居點,否認、剝奪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與以色列阿拉伯裔的合法名分,事實上背棄“兩國方案”(讓居住于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各自建立兩個不同國家),直接與美國的政策沖突,也必将持續引爆地區動蕩。

可以預見的是,一旦“右翼—極右翼”政府成型,以色列将給中東地區帶來更多的不安和不确定性,也會為本就面臨諸多挑戰的全球安全形勢“火上澆油”。

内塔尼亞胡組閣成功,意味着以色列内部撕裂、對外更不安甯;組閣失敗,則意味着以色列政壇僵局繼續,群眾隻能在無奈中走向四年第六次大選。建國74年來,以色列鮮有安甯,一次又一次的選舉似乎也不能帶來解決問題的答案。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