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1917》相比,新版《西線無戰事》更像“恐怖片”丨揭秘

由德國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西線無戰事》于10月28日上線奈飛流媒體平台。從1929年,德國作家埃裡希·馬裡亞·雷馬克的這部小說正式出版至今,德國人花了近一個世紀,才将德語版電影搬上銀幕。

在小說出版的第二年,好萊塢曾将它改編成同名電影,并獲得了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反戰電影之一”。盡管電影受到了業界的熱烈歡迎,但随着希特勒上司的納粹黨上台,反猶太主義論調在德國甚嚣塵上,反對一戰的批評性叙事絲毫不受歡迎。這部文學作品以及改編電影都成為納粹審查的受害者,小說作者雷馬克被迫流亡瑞士,而電影則在德國被封禁了長達20年。

1979年,好萊塢導演德爾伯特·曼又将這部小說改編成同名電視電影,并在艾美獎上獲得多項提名。

與《1917》相比,新版《西線無戰事》更像“恐怖片”丨揭秘

2022年版《西線無戰事》海報。

直到幾年前,德國電影人搭建起班底,決心從德國人的視角去審視戰争,捕捉戰争的恐怖,不去塑造英雄,也不為戰争罪行開脫,将第一部德語版《西線無戰事》呈現給觀衆。該片上映後,收獲了不俗的口碑,有國外媒體稱:“《1917》之後最好的戰争片”。目前豆瓣評分8.7分,隻比1930年的經典版本低0.2分。該片已确認将代表德國競逐2023年第95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

【原著】

環球當年120萬美元将暢銷書改成電影

1928年,埃裡希·馬裡亞·雷馬克開始在德國《福斯報》上連載以一戰西面戰線為背景的小說《西線無戰事》。小說在報紙連載時,報紙銷量增加了三倍。作者雷馬克出生于德國貧寒家庭,他親曆過一戰,18歲正在讀初等師範學校時被征入伍後,多次受傷,切身感受了戰争的殘酷與非人道。戰後,他做過很多工作,國小教師、石匠、小風琴手、體育記者等,業餘時間用來寫作。從1927年的下半年開始,他開始構思一戰後就在醞釀的小說《西線無戰事》,小說以一戰中西面戰線為曆史背景,以第一人稱的手法講述了主人公保羅·博伊默爾和同學受到校長及其沙文主義的煽動,滿懷着狂熱的“愛國主義熱忱”投入到了這場戰争中。在持續四年的戰争裡,他目睹了可怕的傷亡以及戰争對人類肉體和心靈的摧殘,見證了戰争的非人道性。起初的“愛國主義狂熱”蕩然無存,留下的僅僅是肉體的傷痛和對德國軍國主義以及參戰目的的質疑。

與《1917》相比,新版《西線無戰事》更像“恐怖片”丨揭秘

作家埃裡希·馬裡亞·雷馬克。

1929年,小說《西線無戰事》正式在德國出版,迅速暢銷,當年就在德國銷售超過120萬冊,此書很快被翻譯成英文,在其他國家同樣引起轟動,總發行量約500萬冊。這時候,距離這部小說被搬上銀幕還有一年時間,這個過程少不了一個關鍵人物——卡爾·萊姆勒。

萊姆勒出生于德國的勞恩海姆市,17歲移民到美國打拼,在新興的電影工業中很快建立起自己的王國——1912年建立了環球影業,3年之後打敗競争對手愛迪生,在洛杉矶城外開設了全世界第一家環球影城。

他在實作美國夢的同時,仍然與自己的“祖國”德國保持着強烈的聯系。一戰結束後,他向飽受戰争蹂躏的德國運送了成噸的食物和物資。20世紀20年代,他還在德國建立了一系列的制片公司,并聘請他的衆多親戚擔任營運人員。

1929年,當萊姆勒看到小說《西線無戰事》的國際銷量後,他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有機會賺錢的電影項目,更想通過電影為世界傳遞一種和平的資訊。為此,他特意去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溫泉勝地卡爾斯巴德,拜訪了原著作者雷馬克,商讨小說的電影改編權,并保證環球影業公司肯定會忠于小說中的反戰情緒,不會有激動人心的戰場榮耀,更不會加入傷感的愛情故事。

最終,環球影業公司拿到了電影改編版權,投資120萬美元,這個數字在當時屬于一線制作。10年之後的豪華巨制《亂世佳人》,投資也不到400萬美元。制片人萊姆勒将這個項目的制作權交給了21歲的兒子小卡爾·萊姆勒。美國的競争對手們一方面懷疑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能否勝任這項任務,同時也等着看“好戲”——一部不以美國士兵為背景的大預算戰争片,最終會如何收場。

與《1917》相比,新版《西線無戰事》更像“恐怖片”丨揭秘

1930年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殘酷的戰壕場景。

俄裔美籍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執導了這個項目。作為美國陸軍信号部隊的一名老兵,在電影籌備期間,他優先考慮戰争真實度,進口了價值2.7萬美元的道地德國野戰裝備——制服、防毒面具、挖溝工具。戰争場景是在美國加州歐文市的一個農場拍攝的,那裡的營地占地約20平方公裡,1000名臨時演員和從業人員像士兵一樣在帳篷裡露宿。劇組還挖了一條1.6公裡長的壕溝,修建了一條0.3公裡長的混凝土路面,用于追蹤拍攝。

為了讓觀衆能夠産生置身于恐怖的無人區,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導演精心安排了當時電影文法中還比較新鮮的元素——聲音(該片拍攝時,有聲片剛誕生兩年多)。觀衆被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不斷更新的炮彈呼嘯聲和機關槍的掃射聲轟炸着。尤其是,受到當時蘇聯電影蒙太奇的影響,電影中的戰争鏡頭是移動的,更加富有表現力。

與《1917》相比,新版《西線無戰事》更像“恐怖片”丨揭秘

1930年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經典的結尾。

《西線無戰事》有個經典的結局:男主角保羅從戰壕裡伸出手去摸一隻蝴蝶,對面戰壕中一杆槍悄悄擡起,一聲槍響後,鏡頭裡隻剩下一隻手的特寫鏡頭。這個著名結尾的靈感是導演和攝影師卡爾·弗洛伊德在一場大雨中開車時想到的。當時弗洛伊德看着雨刷器機械地來回擺動時,嘴裡不停地嘟囔着:“蝴蝶、蝴蝶”。

【境遇】

納粹要将《西線無戰事》從德國人記憶中清除

1930年4月21日,《西線無戰事》在擁有1500個座位的洛杉矶卡塞劇院首映,一周後又在紐約首映,随後全面公映。散場時,觀衆沒有鼓掌,他們隻是呆呆地坐了一會兒,然後默默地走出影院。

與觀衆的冷靜不同,媒體對這部電影的褒獎更直接一些,“有史以來最好的戰争電影”“沒有人應該錯過它”“戰争史詩電影”“這是迄今為止反對恐怖戰争的最令人信服的論據”。就連競争對手米高梅公司的創始人路易斯·b·梅耶也給卡爾·萊姆勒發去電報,祝賀這部電影“延續了原著的精髓,描繪了戰争的無望和人類永恒的兄弟情誼”。

在1931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西線無戰事》令人信服地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在好萊塢之外,也有人嚴肅地讨論要給卡爾·萊姆勒頒發諾貝爾和平獎。

《西線無戰事》中有一些血腥及有傷風化的粗俗段落,但它在美國幾乎沒有遇到審查的麻煩。1930年頒布的《海斯法典》實施之初,并沒有什麼效力,它真正對電影審查産生巨大威力是從1934年開始的。《西線無戰事》算是躲過了一劫。

不過,該片在德國的發行就沒有那麼順利了。為了防止出現麻煩,萊姆勒邀請當時駐舊金山的德國總檢察長乘飛機到環球影城看片,對方看過之後,不是太喜歡。環球影業公司又從紐約請來一位德國記者,綜合了兩人的意見,專門為德國特供版本删減了一些片段,但還是沒有通過德國最高電影審查委員會的審查,環球影業公司又通過上訴,才得以于1930年11月24日正式準許了該片在德國發行。

1930年12月4日,《西線無戰事》在德國柏林的莫紮特劇院首映,德國觀衆看完之後情緒激動,不過一切都很順利。

與《1917》相比,新版《西線無戰事》更像“恐怖片”丨揭秘

1930年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影片充滿濃烈的反戰思想。

然而,在第二天放映時,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的納粹喉舌約瑟夫·戈培爾(之後被任命為納粹德國宣傳部長、納粹德國總理)得到了一名出席首映的特工的消息,便出動了大批德國納粹,進入到莫紮特劇院。當電影放映到德國軍隊在炮火襲擊中驚慌失措的畫面時,影院裡的納粹像得到暗号似的,開始阻止影片放映,約瑟夫·戈培爾這位納粹宣傳員站在莫紮特劇院前排,開始對着銀幕大罵:“猶太人滾出去”“猶太電影”“一部在美國制作的下流電影”。

在戈培爾身後,數十名身穿褐色襯衫的暴徒也開始實施醜行——他們釋放了小白鼠,還放了臭氣彈。女人們尖叫着站在座位上,觀衆沖向出口,幾個被當成猶太人的贊助商遭到了毆打。劇院裡的燈亮了起來,劇院裡的人都走了,放映被迫中止。

莫紮特劇院的猶太經理漢斯·布洛德尼茨在他死後出版的回憶錄《Intimate Cinema: Forgotten Biography》(2005)中生動地回憶了這段往事。1944年,他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被殺害。

接下來的六天裡,戈培爾繼續占領莫紮特劇院,數百名褐衫軍在劇院前遊行,要求禁止《西線無戰事》放映,并揚言燒毀電影拷貝。

震驚之下,萊姆勒從好萊塢發來一封1000字的德文電報,發表在了德國媒體上。他認為這部電影是他在電影工業打拼25年的巅峰之作,“我很驚訝,《西線無戰事》竟然受到如此多敵意和誤解的威脅,這部電影是建立在對德國人民的善意基礎上的,相信德國人民的良知不會允許這部電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然而,魏瑪共和國戰戰兢兢的官員們還是投降了,以“損害德國聲譽”為由禁映了這部電影。

對萊姆勒來說,他意識到他出生的德國已不再是他的祖國,他成了好萊塢最狂熱的反納粹分子。在接下來的近10年裡,直到1939年他去世,他孜孜不倦地工作,讓猶太人和其他受到威脅的人離開德國——簽署宣誓書,籌錢,為難民安排工作。

1933年,希特勒升任德國元首,戈培爾被任命為納粹德國宣傳部長。他們對媒體的極權控制随之開始,決心将《西線無戰事》的痕迹從德國人的記憶中清除。1933年5月10日,有了對包括《西線無戰事》在内的那場臭名昭著的焚書事件。之後,電影《西線無戰事》也被正式封殺,納粹認為《西線無戰事》的小說和電影是“對世界大戰中的德國軍人的背叛”。直到1952年3月,這部電影才在德國再次上映。

【新作】

以德國人視角拍攝,給戰争一個新視角

新版影片《西線無戰事》籌備了好幾年,中間還換過幾次導演。幾年前,當制片人馬爾特·格魯納特找到導演愛德華·伯格,告訴他想要将雷馬克的這部經典小說改編成電影時,伯格覺得這個機會絕對不能錯過。

與《1917》相比,新版《西線無戰事》更像“恐怖片”丨揭秘

《西線無戰事》小說,Ballantine Books出版社1987年版。

“這是一本如此重要的書,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有着如此獨特的視角,”伯格說,“它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德語小說之一,是有原因的。”伯格知道做這件事意味着什麼,這将是《西線無戰事》第一次被改編成德語電影。

當然,這本小說将第一次被拍成德語電影,不是導演伯格做這件事的最重要理由。

伯格之前看過不少英國和美國拍的戰争片,這些戰争片中的士兵,在戰場上受到心理創傷,回到家鄉被視為英雄,整個社會也會為之自豪。他們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種勝利者和英雄主義的感覺。但在德國情況正好相反,在德國的民族精神中,戰争帶來的隻有内疚、羞恥、恐懼、毀滅。

以一戰為背景的戰争片,好萊塢前兩年剛拍了一部《1917》,導演是來自英國的薩姆·門德斯,電影以兩名英國士兵的視角展開,運用“一鏡到底”的方式跟随他們,穿越前線,去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

伯格說,《1917》的拍攝手法有點像冒險電影,英國導演可以這麼做。但作為一位德國導演,伯格希望以德國人的視角拍一部戰争片,一如原著中描繪的,戰争中沒有英雄主義,也沒有宏大的冒險。不管是德國人還是法國人,他們都在戰壕裡以同樣可怕的方式死去。捕捉戰争的恐怖,給戰争一個非英雄主義的視角,是導演伯格改編《西線無戰事》的主要目标之一。

“我不希望人們認為:哦,看看那些可憐的士兵。在德國,也許和其他國家不同,我們對自己的曆史更加挑剔。我們正确地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我們的曆史。如果有任何國家的觀衆認為,這部電影是在為德國士兵在戰争中的行為開脫,我将感到非常難過”。伯格說。

新版《西線無戰事》的叙事視角放在德國新兵保羅這個人物身上,讓觀衆去切實感受這個年輕人在戰場上經曆的一切。

與《1917》相比,新版《西線無戰事》更像“恐怖片”丨揭秘

上下圖分别為1930年版和新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保羅在戰壕中刺傷法國士兵。

在保羅出場之前,導演設定了幾場戲。戰場上,一個叫海因裡希的年輕士兵鼓起勇氣,把用完的步槍扔到一邊,拿着鐵鍬英勇地向敵人沖去。這場戲之後,士兵開始清理戰場上的屍體,身上的制服被扒下來,打包裝運、清洗、修補。

緊接着,保羅出場,和幾個同學熱切的希望去前線,甚至還僞造父母筆迹簽了參軍意向書。很快他們就配置設定到了制服,保羅的制服上還留有一個标簽,上面寫有海因裡希的名字。

與《1917》相比,新版《西線無戰事》更像“恐怖片”丨揭秘

新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标有海因裡希等死去戰士名字的标簽被扔在冰冷的地上。

導演伯格說,電影一開始就在視覺上确立了戰争将人當做機器的主題,堆在卡車上的充滿血迹和泥土的士兵制服,在流水線上清洗,機器不停運轉,将一批批年輕人不停地運送到戰場。

【制作】

從攝影到作曲都在營造壓抑恐懼氣氛

自1930年環球影業第一次将《西線無戰事》搬上銀幕,距今已90多年,電影在攝影、特效等技術方面有了質的飛躍。除了依靠劇本、表演之外,技術層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實作導演的創作意圖。

伯格在捷克共和國拍攝了這部電影,在那裡,布景設計師建造了德國和法國的戰壕,中間的無人區,以及布滿鐵絲網、彈坑、屍體和動物屍體的戰場。

與《1917》相比,新版《西線無戰事》更像“恐怖片”丨揭秘

新版《西線無戰事》外景地。

伯格與電影攝影師詹姆斯·弗侖德和作曲家沃爾克·貝特爾曼合作,試圖營造一種反映年輕主角恐懼和迷失方向的氛圍。“這部電影中的一切都是為了表達保羅的感受,表達他的内心。音樂、布景設計,尤其是攝影機的位置總是試圖給觀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伯格說。

特别是作曲家貝特爾曼在片中創作的電子合成器音樂,時不時從畫面中蹦出來,有一種不和諧和突兀感,但卻給觀衆制造了一種十分壓抑驚悚的氣息。

原著小說《西線無戰事》在德國廣為人知,對于男主角保羅這個角色的演員人選,導演伯格最初就希望找一個尚未被發現的新人,不會讓觀衆對這個人物産生先入為主的觀念。在片中飾演保羅的演員費利克斯·卡米勒,是奧地利人,在奧地利的伯格劇院做合奏演員。

與《1917》相比,新版《西線無戰事》更像“恐怖片”丨揭秘

新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保羅從初入伍時的興奮狂熱到戰争後期時的麻木絕望。

巧合的是,電影制片人的妻子也在那裡工作,她給導演發了一張費利克斯·卡米勒的照片。在導演看來,這個年輕演員有一張老派但純潔的臉,以及為這個要求苛刻的角色所必需的演技。當時劇組找了500多名年輕演員,持續面試了幾個月,一次又一次地邀請費利克斯·卡米勒回來。費利克斯·卡米勒在第一次試鏡時就以出色的表現給導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斷超越自己,越來越适應保羅這個角色。

在經曆了《西線無戰事》如此悲慘的題材之後,導演伯格和制片人馬爾特·格魯納特正在籌備翻拍一部相對輕松的作品——1967年阿蘭·德龍主演的《冒險者》。“我需要把《西線無戰事》從我的頭腦中清除出去,創造一些新的有趣的内容”。導演伯格說。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