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之家族》:就像你見到了初戀女友的大表姐

作者:星星飛翔
《龍之家族》:就像你見到了初戀女友的大表姐
《龍之家族》:就像你見到了初戀女友的大表姐
《龍之家族》:就像你見到了初戀女友的大表姐
《龍之家族》:就像你見到了初戀女友的大表姐
《龍之家族》:就像你見到了初戀女友的大表姐

◎李壯

作為續作(從内容上講是前傳),《龍之家族》的片頭延續了《權力的遊戲》片頭的美學風格和創意方式。族徽、齒輪、層層打開的城堡模型……包括音樂,主題曲複現所帶來的興奮感,近乎一種肌肉記憶、一種全身心的膝跳反射:熟悉的旋律一響,我仿佛就瞬間做好了準備,“啊,又一批角色要去領便當了”“啊,奇奇怪怪的生物要出現了”……

确實,《權力的遊戲》這種“現象級”大劇帶給我們的沖擊和印象實在是過于強烈,以至于所有能與之直接挂鈎的續作,熱度都不會太低。但随之而來的問題是“珠玉在前”:正主的魅力實在過于強悍,大家對于續作恐怕很難抱太高的期待,再不濟總歸不要狗尾續貂到“毀童年”便好——這還真不是杞人憂天,你看同期上線的《指環王》前傳,不就口碑撲街了嗎?在這個層面上,《龍之家族》肯定還是合格的。劇是好看的劇,制作也還精良。但同我最早的預計一樣,我看到的是一種“無驚喜”的合格、一種“死守底線”氣喘籲籲的姿态。現在第一季更完,評分貌似挺高,底線當然是守住了。但回頭細想,尤其是對比着《權力的遊戲》再想,又總覺得那感覺“是、又不是”,有某些隐秘的氣息“不太對”。

——怎麼說呢?這場景就仿佛是,你深深地愛戀着你美麗但又早逝的初戀女友。然後有一天,你見到了你初戀女友的大表姐。眉眼是像的,甚至是很像的。然而,某些最重要的、最獨特的東西,你恐怕在大表姐的身上找不到。是以今天,不複述劇情(估計本來也有不少觀衆是憋足了等劇更完、攢着要一口氣看的,我就盡量不專門做“劇透”這種缺德事兒了)、也不做求大求全的鳥瞰式評點,主要就來談談《龍之家族》的“大表姐性”。

從“水浒傳”到“甄嬛傳”:一部事先張揚的宮鬥劇

首先在氣質的“根子”上面,《龍之家族》就注定是“權戲”的“降維版”:

如果說《權力的遊戲》講的是一個人(實際是許多人)如何扼住命運的咽喉、如何從命運的谷底血淋淋地劈着指甲爬出來,那麼《龍之家族》就是講一群人如何在政治鬥争和軍事鬥争中扳倒自己的宮廷對手;如果說《權力的遊戲》講的是生存的問題、生命的問題,那麼《龍之家族》則是高純度的宮鬥;如果說《權力的遊戲》裡,人物不斷失掉然後傾其所有一定要奪回來的,是尊嚴、是榮譽、是“道”和“氣”,那麼《龍之家族》裡,人物不斷失掉、然後傾其所有一定要奪回來的,則是權力、是冠冕、是鐵王座。《權力的遊戲》在講不認命、“不服周”,《龍之家族》在表演掰手腕、互相搞。

——好家夥,《龍之家族》故事的張力點和興奮點,可不正是《權力的遊戲》下最大力氣消解和批判的東西嗎?這倒像是兩部劇裡經常出現(或被提到)的場景了:叛國者的腦袋被割下來紮在長矛尖上展示給萬民,“看,這是個醜陋的東西。”

就好比,這個故事裡沒有瓊恩·雪諾、沒有丹妮莉絲,全程就隻有“小指頭”貝裡席和“八爪蜘蛛”瓦裡斯在禦前會議上争奪王國控制權。

又好比,我們明明抱着閱讀《水浒傳》姊妹篇的期待,捧上桌的卻是一本精裝燙金的紀念版《甄嬛傳》。

——我絕無貶損《甄嬛傳》的意思。我也喜歡《甄嬛傳》,我也一樣會說“甄言甄語”、甚至在網絡上的“甄學”考試中取得過還算拿得出手的成績。《甄嬛傳》很精彩、很漂亮,但我确實不覺得那是偉大文藝作品應當有的樣子。稱得上“偉大”的東西,是人的精神力量及其尊嚴感(或者,哪怕是其充滿了尊嚴的悲劇感),而不是權力欲和陰謀天賦。

《龍之家族》至少從第一季來看,在大多數台詞和細節裡都彌漫着陰謀感和權力欲,作品最用心、最用力的部分就是這些。最典型的就是“彎腿”拉裡斯用情報和陰謀作交換,視淫“王後之腳”以自渎的段落:我向來對情欲戲乃至情色戲接受度很高,但這一段的壓抑、扭曲和變态,實在是讓我感到不适。我當然知道,這一段就是要表現變态和扭曲,我感到不适那就對了。但“變态”和“扭曲”畢竟不應該是文藝作品的主菜,就好像你請朋友吃大閘蟹,不能隻上醋不上螃蟹——你家的醋味兒再足也不行。

即便抛開“有力量的文藝作品應該是什麼樣子”這種太過宏大的話題不談,很現實的一個問題也将是:你這麼拍,中國觀衆能有多買賬?說到底,中國觀衆可是看過“正版”《甄嬛傳》的,而且“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于中國人來說,不光“其樂無窮”,還可謂“深有心得”。沒看到前陣新聞嗎?一群大爺大媽翻拍《甄嬛傳》,結果太受歡迎、引發了版權糾紛。對于這一路子的叙事,廣大中國觀衆不僅僅是“喜聞樂見”,大概還算得上是“專業讀者”。這麼一路想下去,我不由得要替《龍之家族》捏把汗:舉個例子,劇裡面一切沖突沖突的源頭“閨蜜變後媽”,大概老阿姨嗑着瓜子就給解構了:“老夫娶少妻,兒女擺不平了吧?”阿莉森和雷妮拉因為孩子間的沖突公開翻臉,在劇裡是當作承上啟下的劇情高潮處理,但到了我們這裡也很容易瞬間“接地氣”:“家大業大可不就這樣嘛!你瞅這跟隔壁王老二家是一樣一樣的,公婆妯娌從來就處不好。”

照這麼類比下去,後續劇集裡面即将成團陣亡的龍們,怕是都不能瞑目了。

“強行打光”的僞史詩

相比于《權力的遊戲》,《龍之家族》的“宮鬥依賴病”就是“大表姐性”的突出表現:少年英氣沒了,天高地闊沒了,風雪山神廟和倒拔垂楊柳都沒了,隻剩下一群中年人在窗簾緊閉的城堡密室裡竊竊私語、權衡算計。這裡隻有一群被生活的殘酷和庸俗壓垮了的人。他們的眼裡已經沒有光,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大多是俗世生活的糟粕。

當然,我在此必須嚴正聲明,“大表姐”隻是一種比喻,我對任何大表姐,以及任何年齡段的女性,都不存有絲毫偏見。“初戀女友的大表姐”,也可以是“初戀男友的大表哥”,“大表姐性”通假于“大表哥性”。男女絕對平等,症候一視同仁。

不僅僅隻是字面上的“嚴正聲明”。實際上,這正關聯着我接下來要談的話題。《龍之家族》顯然也想克服“宮鬥依賴”所帶來的“小格局感”。這部劇無疑是想要追求“史詩性”的。那麼,人物眼裡沒有光了怎麼辦?隻好強行打光。具體怎麼打?無非是“上意義”“上價值”。《龍之家族》裡最常上的兩道“光”,一是女權,二是責任。

光是好光,可惜,亮度都不夠,跟環境的融合度也不高。

先說女權。龍族怎麼就陷入了内戰?簡單說,就是大女兒被立成了繼承人,過了很久國王續弦生了小兒子,國王一死,誰該登基,大家意見分裂了。要害是:人們覺得,女人不能當國王。雷妮拉公主對此種觀念的憎恨寫在臉上。老一輩的“無冕女王”也用非常現代意識的女權話語羞辱過咄咄逼人的阿莉森王後。但在我看來,這樣的環節的确更像是“政治正确表演”:女人們說完了類似的台詞,回過頭還是像男人一樣殺人打仗、陰謀拉攏。這隻不過是形式化的女性意識:坐上鐵王座就一定是女性的勝利嗎?不,那隻不過是一個女人變成了男人而已。所有的規則和邏輯,骨子裡仍然是男性化的。

再說責任。在“我不是這樣的人”和“我必須做這樣的事”之間做文章,顯然是《龍之家族》的政策。但這政策具體操作起來有點假、也有點重複。編劇和導演想通過這種錯位來制造命運感和悲劇感。可數來數去,多數情況下,無非就是政治聯姻那點事兒。有關這種“責任”的履行方式,我們倒大可不必看什麼史詩劇,直接去百度一下歐洲哈布斯堡王朝的曆史就可以了。至于開戰之際最“升華”的責任表述,是對子民和王國的責任:要仁慈,輕易不要流血,“我不想做灰燼和白骨的女王”。道理的确不假,問題是,在針尖麥芒、箭在弦上的故事裡,它如何獲得合法性和說服力?這其實是一個大坑。

且不必說《龍之家族》,優秀如《權力的遊戲》最終都跌進了這個坑裡:瓦裡斯背叛龍媽站邊雪諾,不是因為遵從原則、堅持“說真話”嗎?雪諾一刀子把龍媽捅死,難道不是為了避免更多的流血嗎?結果是,瓦裡斯的匆忙下線被罵為“雙商為負”,雪諾更是在全劇吸粉過後晚節不保,直接化身頭号渣男。大道理不好講。《龍之家族》的辦法是,咱喊喊口号就得了。還是那句話,“政治很正确”,但實在是沒什麼力量。

沒有好人的世界

說到底,光不能靠打。想有光,先要有能發光的人。

很可惜,至少在《龍之家族》第一季裡,我沒怎麼看到“發光的人”。

在《權力的遊戲》裡,這樣的人物是有的。雪諾品質高潔、忍辱負重、曆盡坎坷、九死一生,最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私生子逆襲成功,果然是預言中的王子了。龍媽一出場就是“性賄賂”裡面的那個“賄”,完全是可憐的玩物商品,結果打怪練級一路開挂,“革命理想主義就一定要實作”。哪怕配角也有可愛的,例如馬王這種雄性荷爾蒙爆表的“霸道總裁”。是以我們的情感貼近他們,我們真心地希望他們赢,因為他們身上的光與我們近似、并且是我們或許永不可企及的“理想型”。

在《龍之家族》裡,這種光彩顯然是太少了——

按理說,女主角雷妮拉公主最有發光的條件,可惜過早地進入了“争鬥”環節、人物還沒來得及“立住”就急着喊龍開打了。況且,她在道德上也的确有可指摘之處:“綠老公+殺老公”固然可以說是政治行為,但最早的情人克裡斯頓·科爾爵士的的确确是被她傷了心的;女主的老公戴蒙王子……好吧,确實是邪魅狂狷,大概有少女愛吃他這一款。但他的殘酷和暴戾也實在是令人難以恭維,更何況最後一集裡還有家暴行為。

另一邊,一副大奸臣相的奧托宰相自不必說,裝傻或真傻的阿莉森王後也不可愛,兒子輩裡面的伊耿王子在作死招恨的程度上堪比“權遊”中的喬弗裡。倒是二王子伊蒙德身上有點異樣的光:從小被欺負侮辱的他,冷酷孤僻、性格強韌、氣質陰狠、造型鮮明(長發獨眼),居然馴服了當世最大的龍,頗有點《指環王》裡精靈王子+獸人頭目的混合版氣勢;劇集裡的關鍵處理也有意較原著作了改編(第一季最後“龍殺龍”的劇情,被改寫為龍本身失控、而不是伊蒙德非要開殺戒),減少了他身上的“殘暴元素”……但很顯然,他到目前為止并非正面人物。

由此,《龍之家族》變成了一個“沒有好人的世界”。我們不會像愛雪諾、龍媽或二丫那樣,去堅定地站在劇中某個人物身邊。他們的故事從始至終與我們的心保持着距離。人沒有光,隻有棋子的功能、隻是“強弱”“多寡”的概念标簽。對我們來說,他們确實就像是某種遠親。并且,是“闊了的遠親”“過于闊的遠親”。這不是史詩、也不是英雄世界,這是帝王家史,我們早已對此無感。

是以,固然好看、固然精良、固然精彩、固然“有續集可看真開心”……但,也隻是“可觀”“能看”,還遠遠稱不上“愛”。

這當然有點不公平,我們終究還是拿前作《權力的遊戲》來做對比了。然而有什麼辦法呢?畢竟,《龍之家族》演到現在,主旨之一便是:有很多事,原本就沒什麼公平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