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 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1976年1月8日,偉大的周恩來總理永遠地離開了人世。消息一經傳出,舉國悲痛,哭聲傳遍大街小巷。1月10日,周總理的遺體告别儀式正式舉行,為期兩天。

吊唁大廳内哭成一片,其中,隻見一位風度翩翩的老者哭倒在周總理的棺木前,幾近虛脫:“總理啊,您一生沒有子女,我來做您的兒子,為您送行。”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周總理與喬冠華共事外交

這位老者就是大陸著名的外交家喬冠華先生。那麼,喬冠華先生和周總理之間有着怎樣深厚的感情呢?

亦師亦友,如父如子

新中國第四任外交部長喬冠華,是周總理一手栽培的棟梁之才。1929年,喬冠華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四年後赴日留學,之後去往德國攻讀博士學位。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此時的喬冠華正在德國讀博。

然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喬冠華不能坐視不管,空讀聖賢書,于是他當即棄筆從戎,回國參與抗戰。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喬冠華

1938年初,喬冠華抵達廣州。可就在這位25歲的少年想将一腔熱血投入報國之際,廣州淪陷了。

于是喬冠華又輾轉去往香港,靠着自身學識,在《時任晚報》擔任主編。

喬冠華取“喬木”作筆名,将愛國之志統統寄情于文字,寫出來的文章總是一陣見血,針砭時弊,迅速引起了空前的熱烈反響。

就連當時遠在延安的毛澤東看了都拍案叫絕:“這個‘喬木’,寫得好!他的一篇文章,就能抵得上兩個坦克師啊!”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周恩來也好奇,拿來一看,果然被其文筆吸引住了,大贊這是個難得的人才。

而遠在香港的喬冠華還不知道,他的文章已經成為了他入黨的敲門磚,素未謀面的毛澤東和周恩來,對他頗感興趣。

後來,喬冠華在港提出入黨申請時,周恩來給予了高度肯定:

“準許一個喬冠華入黨,就是團結了一大批知識分子。”

就這樣,喬冠華順利入黨。之後他很快收到了組織委派的第一個任務。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1941年12月7 日,日軍對香港發動突襲,18天後香港便宣告淪陷。

周恩來迅速聯系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要求立刻撤離在港的民主和文化人士,或轉移至東江抗日根據地,或轉入桂林。

“至于撤離任務,就交給喬冠華同志吧。”周恩來在電話那頭吩咐道。

喬冠華既緊張又激動,這是他第一次和周恩來有接觸。他深知此事重大,于是東奔西走,一刻不曾放松,竟然在短時間内,圓滿地完成了撤離行動。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整個行動進行得又快又穩,無可指摘。

1942年元旦,喬冠華跟随組織的同志一同離開香港,終于抵達重慶。在重慶,喬冠華見到了崇拜已久的周恩來。

“冠華同志,一路辛苦了。文章寫得好,任務完成得漂亮,歡迎你的到來!”周恩來搶先上前一步,握住了喬冠華的手,緩解了喬冠華緊張的情緒。

喬冠華強忍内心的激動,向周恩來提出可以立刻參加工作,周恩來卻哈哈大笑:“不急不急,聽說你路上身體有些不适,剛來,就多休息幾天。”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喬冠華大為震驚,周恩來待人之細緻,實在讓人如沐春風。此後,周恩來就帶着喬冠華出入各種外事場所,帶領着喬冠華開展黨的工作。

1942年底,周恩來安排喬冠華擔任《新華日報》的編輯工作,這份工作他處理得遊刃有餘。

周恩來稍加思索,覺得喬冠華談吐不凡,是外交的可塑之才。于是,開始嘗試讓他獨擔部分外事工作。

就在喬冠華從事黨的外事活動中,緣分悄然而至。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一次活動中,喬冠華認識了一個女同志,名叫龔澎。此人是辛亥革命元老之後,于1936年在燕京大學加入共産黨。

1938年,龔澎赴延安擔任毛澤東的英文翻譯,1940年8月底被派往重慶工作,擔任《新華日報》記者,以及時政新聞發言人。

龔澎出色的履曆讓喬冠華刮目相看,而龔澎也對這個青年才俊心生好感。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二人互相心生愛慕,但又無人主動捅破這層窗戶紙。

當時,就連毛澤東和周恩來都很關心這對才子佳人的個人問題,兩個人都是适齡的青年男女,才華上又很般配,于是暗自為二人着急。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龔澎

最後,還是周恩來出馬,做了這個大媒人,一天,周恩來将喬冠華,龔澎叫到身邊,詢問工作。

聊着聊着,周恩來話鋒一轉:“我說你們兩個,準備拖到什麼時候啊?”

喬冠華頓時候害羞了起來,慌忙摸着口袋裡的香煙,想要緩解尴尬,突然看到周恩來辦公桌上放這一塊“ 請勿吸煙”的牌子,又立刻把手抽了出去。

龔澎連忙幫他解圍:

“我在小說裡看到過,西方人不抽煙情緒就不高。”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喬冠華和龔澎

“你看人家女同志連你抽煙都不反對,你還愣着幹什麼!”周恩來沒好氣地拍了喬冠華一下,“我這裡,确實禁煙,但是,不禁婚啊。”

喬冠華龔澎心領神會,害羞地低頭不語。1943年秋,喬冠華龔澎結為夫妻。

結婚初始,夫妻倆各自住家自己家中,一個在化龍橋,一個在曾家岩,生分又不便。

周恩來一看,這可不行,立刻在曾家岩50号3樓騰出一間辦公室,讓這對新婚夫妻共住。次年,二人喜得麟兒。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夫妻倆都是工作能力出色的外交人才,很難平衡工作和家庭,于是在孩子滿月後,周恩來主動提出:

“冠華啊,你和小龔都很忙,國家正是用人之際,這樣,孩子交給我和穎超帶,你們小年輕專心忙工作去吧。”

就這樣,孩子被送到了周公館。周恩來和鄧穎超對他呵護備至,飲食起居自然照顧得無微不至,閑暇時更是常常陪伴孩子玩耍。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喬冠華一家三口

周恩來對喬冠華的關愛,已經滲透進了生活層面。對于喬冠華來說,周恩來不僅僅是上司,更是朝夕相處的家人。

在周恩來的照顧和提攜下,一顆閃亮的外交之星即将冉冉升起。

獨當一面的外交才子

新中國成立後,喬冠華龔澎雙雙任職外交部。

1953年至1965年這十二年間,夫妻二人多次跟随周恩來總理外出通路各國,參與一次次國際會議,均表現出色,能力卓群。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周恩來與鄧穎超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喬冠華升任外交部副部長,龔澎任部長助理。

夫妻倆并肩作戰,夫唱婦随,直到1970年,變故發生。當年5月,龔澎因腦動脈血管破裂,病危住院。

喬冠華心急如焚,周恩來聞訊後,立刻調集最好的醫療團隊為其醫治,喬冠華日夜守護在病床前,衣不解帶。

即使如此,經過了兩個多月的治療,龔澎還是無力回天,不幸病逝。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龔澎

這對喬冠華來說是非常沉痛的打擊。可容不得喬冠華悲傷,國家就有重大任務需要外交官們征戰沙場。

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著名的第2758号決議順利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由此得以恢複 。

消息傳到國内,舉國歡欣沸騰,随後,聯合國向中國發來電報,邀請中國派代表團出席第26屆聯合國大會。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任務艱巨,意義重大,這是新中國第一次站在國際的舞台上發言,代表團人員的構成必須慎之又慎。

是以,毛主席親自發話:

“冠華懂好幾種外語,能寫文章,口才又不錯,就讓他當團長吧。”

周總理微笑不語,因為喬冠華也是他心中欽點的人選。

就這樣,1971年11月15日,喬冠華背負着國家民族的使命,帶領着外交代表團,步入了聯合國大會的會場。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在場數萬道目光齊刷刷地望向中國外交團,喬冠華不慌不忙,淡定自若地走向發言台,讓世界聆聽中國的聲音。

“我們主張,任何一個國家的事,要由這個國家的人民自己來管。絕不允許超級大國操縱和壟斷。

中國現在不做,将來也不會做侵略、颠覆、控制、稱王稱霸,幹涉和欺負别人的超級大國。”

喬冠華一席話畢,現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新中國第一次在國際舞台上的亮相,甚是神采飛揚。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這席話铿锵有力地亮明了三個觀點。即表明了中國向來是講究“仁愛”文明古國,又在暗示西方諸國,中國未來也是超級大國,不容小觑。

同時,又抨擊了美國的霸權主義,讓美國蒙羞,順便暗戳戳地為苦于美國霸權久矣的小國家們出了一口惡氣。

美國在此之前為了打壓新中國的發展,甚至不惜與台灣的國民政權“交好”,承認其政府地位,卻不願承認新中國的存在,其心可誅。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随着新中國國力的愈發強大,甚至自發研制出了飛彈核武器等國防裝備,美國這才見風使舵,轉變了态度。

喬冠華的發言讓新中國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待喬冠華剛剛下台入座,一名記者眼疾手快,繞到其座位旁,進行采訪。

面對記者的鏡頭,喬冠華仰頭大笑,笑聲直沖雲霄,氣貫長虹,這一幕被記者抓拍,成就了留名青史的“喬的笑”。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這一笑,既彰顯了中國外交官的文人風骨,又笑出了中國強大的國力。

喬冠華圓滿地完成了此次的外交重任,他沒有辜負周總理一路以來的栽培,終于在國際舞台上代表新中國大放異彩。

從聯合國榮耀歸來後,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喬冠華很快就投入到了緊張的新工作當中。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尼克松訪華

尼克松此行是否成功,關鍵在于結束訪華時,中美兩國政府,能否發表一個聯合公報,中美關系的大門能否打開,就在此一舉了。

周恩來提議,起草這份公報的任務,就交由喬冠華吧。喬冠華将自己關在書房,不眠不休,深思熟慮之後,有了方向。

此份公報,最棘手的當屬台灣問題,喬冠華提出:

“中國有且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政府,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家事,别國無權幹涉。美國必須無條件從台灣撤軍。”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美國随行的國家安全事務助力基辛格和喬冠華是舊相識了,仰慕喬冠華的才華已久。

但尼克松訓示,美方對此份公報不滿意,要求重寫,基辛格隻好來找喬冠華協商重拟。

喬冠華将此事上報毛主席和周總理,二位上司人嚴肅表示:“其他都能改,就是台灣問題咱們一步都不能讓!”

喬冠華會意,立刻着手修改。比如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前提”改為“前景”。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基辛格訪華

“前景”是一種願望,“前提”是一種條件。僅僅隻是修改了幾個措辭,就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單方面強加于中國的條件,巧妙又“柔和”地擋了回去。

斟酌推敲良久,一份令中美雙方都滿意地公報終于拟定,這就是為後世稱道的《上海聯合公報》。是喬冠華先生嘔心瀝血而成的外交佳作。

此後,喬冠華先生将餘生都奉獻給了中國外交事業,兢兢業業,用心打理着中國的國際形象,矢志不渝。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周總理将喬冠華的成長和努力都看在眼裡,中國外交的薪火後繼有人,周總理甚感欣慰。

就在新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之際,就在外交事業蒸蒸日上之時,敬愛的周總理如一根燃燒的蠟燭,點亮了新中國,耗盡了自身的力氣。

“人民就是我的孩子”

《孟子》常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女士終生都沒有生育孩子,而是将全部的愛,都貢獻給了國家。人民就是周總理的孩子,周總理真正貫徹了儒家大愛,無愧于黨和人民。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1976年1月8日,舉國悲痛的一天,當人民群衆得知周總理仙逝的消息後,中華兒女無不痛哭流涕,敬愛的周總理再也回不來了。

周總理的遺體告别儀式于1月10日舉行,為期兩天。告别廳莊嚴肅穆,周總理的遺容是由北京醫院的馬醫生一手打理的。

馬醫生的修容技術極其高超,周總理似是熟睡一般,安詳地卧在鋪滿馬蹄蓮、君子蘭的棺木之中。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這些鮮花是夫妻鄧穎超特意準備的,由廣州的花卉勞工精心培育。

據說花卉勞工準備這些鮮花的時候,每個人都哭腫了雙眼,淚水滴在花瓣上,晶瑩剔透,飽含着人民對周總理的不舍和哀悼。

短短兩天,前來吊唁的人數多達三萬多人。

夫妻鄧穎超早就哭暈過去好幾次,被親屬攙扶着回去稍事休息;鄧小平哽咽着念完哀悼詞,強忍哭泣,斷斷續續,語不成調。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朱德總司令年事已高,顫抖着向周總理敬了此生的最後一個軍禮,凝望棺木良久,久久不願離去......

根據周總理本人的遺願,遺體屆時将送往八寶山進行火化。

周總理生前大力主張“殡葬改革”,雖然中國自古就有入土為安的習俗,但周總理覺得:

“人死後,非但做不了貢獻,難不成還要空占着一塊土地嗎?哪裡有這麼多的土地可以浪費,不如将土地交給國家,用于農業,用于建築,都好!”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1月11日下午,火化工作進入準備階段。

八寶山的火化勞工已經到達現場,恭候在側,以鄧穎超為首的在場所有人,向周總理深深地行了三鞠躬之禮,随後,遺體入棺,棺入靈車。

而此時的長安街,早已擠滿了前來送行的人民群衆,一看望去,綿延十裡不絕。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周總理您走好!”随着這一聲哀悼,隻見靈車緩慢駛入長安街,随後一聲聲“周總理您走好”,“我們永遠想念您”此起彼伏。

群衆中不乏年邁的老兵,邊抹淚邊敬軍禮;也不乏讀書的學生,将淚水一把又一把擦在校服上。

還有無數的農民和勞工兄弟,男兒有淚不輕彈,但這一天,他們都紅了眼眶......

一路走來,靈車到達八寶山公墓時天色已黑,更增加一絲悲涼。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遺體火化前,将在小禮堂設一個簡單的吊唁廳,讓關系親近的親友們做最後的告别。

就在衆人為周總理的身後事操持籌備之際,隻聽吊唁廳内傳來一陣哀嚎,其心情之悲戚,可見一斑:

“總理啊,您一生沒有子女,我來做您的兒子,為您送行。”

衆人望去,原來是喬冠華。此時的他,早已沒了外交官的儀态和風度。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他哭倒在周總理的靈前,緊緊抓着棺木邊沿,試圖護住總理,阻止火化。

在場的衆人也十分了解喬冠華的心情,畢竟周總理對他有知遇之恩,生活中也是關懷備至,此時不舍,才是人之常情。

但眼看火化的時間就要到了,從業人員隻好上前寬慰,順勢将不肯離去的喬冠華拉開。他哭到脫力,已無力反抗,這一松手,就是永别。

周總理已逝,但中國的外交風骨永存,中國的外交官們必将大國風範代代相傳。

1976年周總理火化前,喬冠華痛哭不肯松手:我來做您兒子為您送行

如今的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總是氣宇軒昂之姿,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老一輩外交官們的付出。

在中國砥砺前行,艱苦卓絕的那幾年,是中國外交官們肩負壓力,反抗不公,在世界舞台上振臂呐喊,讓中國的龍吟響徹國際舞台。

周總理将中國外交的薪火傳到了喬冠華的手裡,中國外交精神不滅,中國的意志和鬥志就永不泯滅。

緻敬革命外交官們,您們的傲骨和才華值得後人學習,您們是後世永遠的指路明燈。

對此,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