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VR當不了網際網路的“救世主”

VR眼鏡作為一個高科技産品,早在前幾年就站在投資的風口上了。如今VR行業再掀波瀾,網際網路大廠們紛紛下場,希望通過VR拯救低迷的市場。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一起來看看吧。
VR當不了網際網路的“救世主”

Facebook(現更名Meta)、蘋果、蔚來、位元組…… 你方唱罷我登場的VR界,最近很是熱鬧。

剛剛過去的Connect大會上,Meta釋出了第一代高端VR裝置Quest Pro,售價1500美元。與此前主打娛樂、遊戲領域不同的是,這次釋出的Quest Pro Meta開始向辦公場景“進攻”。

為此,Meta同時宣布了與微軟的戰略合作,将Microsoft 365“搬”進了Quest,使用者可以在裡面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等辦公軟體。

一、VR界“下餃子”為哪般?

雖然Quest Pro在場景和配置上都有更新,但是其孱弱的續航能力還是讓消費者産生了質疑。據官方透露,Quest Pro隻能續航1-2小時,而且不支援快充,可謂真正的“充電兩小時,能用五分鐘”了。

很多VR眼鏡使用者也表達了對這款“天價”眼鏡的不滿。小陶就表示,現在的VR眼鏡大多數是用來看電影或者玩遊戲,意味着佩戴時長都在兩個小時左右,不會很久;但是如果想要戴上來辦公,那麼就可能需要4個小時甚至更久的時間。那麼VR眼鏡存在的佩戴時間過長産生的眩暈感,以及其它不适感也會放大。

靈兒則表示,明明定位主打辦公的眼鏡但是續航隻有兩小時,産品力和主打場景就不符合,讓消費者很難買單。

實際上,最近在VR/AR領域有動作的不止Meta。

9月27日,被位元組收購一年的Pico推出了Pico4,Pancake 折疊光路設計、裸手互動等新功能的上線,以及與《三體》的合作和劉慈欣在釋出會的背書,讓Pico4銷售資料一路飙升。不過,據場情報公司 Sandalwood Advisors 監測資料指出,截至 10 月 14 日,Pico4 國内市場的線上訂單量已經超過 4.6 萬台,距離100萬的目标仍相距甚遠。

更早之前,蔚來與AR技術公司Nreal合作開發的蔚來Air AR眼鏡釋出,售價2299元人民币,且前500套目前僅供ET7、ES7和ET5的使用者使用。

與蔚來相似,理想也開始了AR眼鏡的布局。9月2日,理想汽車關聯公司北京車和家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申請的“VR眼鏡”“指環”兩項外觀專利獲得授權。

蘋果布局AR眼鏡的消息更是由來已久,此前有媒體稱蘋果第一款眼鏡将于明年1月份上市。

不論是網際網路大廠,還是造車新勢力,紛紛“卷”向VR/AR的原因又是什麼?

對此,資深産品經理貝拉表示,不同企業布局VR/AR領域的原因雖略有不同,但從技術上和品牌力兩個角度而言,其核心原因是相同的。

從技術上而言,VR/AR眼鏡制造所用到的晶片等核心零部件,與手機和汽車部分硬體與工藝會有相通性。

而從品牌力角度來說,VR/AR眼鏡能夠延伸到一個全新的使用場景,進而吸引更多使用者,或者占有原有使用者的更多時間資源。最重要的是,不論是什麼樣的廠商,布局VR/AR眼鏡的終極目的都是為自己主打的産品引流。

貝拉進一步解釋道,硬體裝置以蘋果為例,如果未來消費者使用蘋果的AR眼鏡,他就會變成一位蘋果系統使用者,如果他之前原本沒有用蘋果的手機或者其他硬體,也有可能會開始使用蘋果其他裝置來達到更好的關聯效果。

而以位元組、臉書這樣的軟體企業來說,他們推出的頭顯基本都可以和Facebook或者抖音的賬戶打通,變相增加了使用者使用軟體的時間。

“車企布局VR/AR眼鏡則是為了更好的人機互動。”貝拉說道,一方面,即使車内空間比以往更大,也有顯示屏,但受限于車内構造後排乘客也有可能看不到螢幕,而VR眼鏡可以進一步跨越車内空間的局限性,這是對車輛體驗感本身的提升。另一方面,VR裝置,包括蔚來車企對手機的布局都是為了進一步将人機互動的體驗延伸到車機之外。

二、财報下的“遠水難救近火”

雖然不同企業所見略同地在VR/AR領域積極布局,但是這項業務的全面商業化仍需要一段時間。

以較早布局的Meta為例,Meta在2019年就上線了第一代Quest,而根據其2019-2021年報可以看到,reality labs(包括了Quest之内的硬體裝置)三年營收分别為5.01億、11.39億和22.74億美元。在2021年,同比增幅為100%,已經比2020年同比127%的增幅有所下滑。

VR當不了網際網路的“救世主”

資料來源:Meta财務報表

相較之下,同期的研發費用分别為136億、184億以及247億美元,均有19%-21%的穩步同比上升。在年度财報中,Meta也解釋了上升主要原因包括對Quest産品的開發。

而從2022年前三個季度的資料上,更能看出Quest營收的乏力。

VR當不了網際網路的“救世主”

資料來源:Meta财務報表

2022年前三季度,Meta reality labs分别實作6.95億、4.52億和2.85億美元營收,同比增幅30%、48%和-49%。并且,在第三季度出現了環比、同比雙降的局面。

對此,電子行業分析師小宇表示,VR/AR眼鏡目前最廣泛的使用場景還是泛娛樂,在全球經濟的大環境下,使用者對泛娛樂的消費本身就會減少。而随着Pico以及Quest多代産品的推出,消費者也感受到了VR/AR眼鏡疊代下其産品力的進步是很緩慢的。“就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會頻繁地換手機一樣,因為新一代和老一代比沒什麼驚喜。”小宇舉例道。

實際上,不隻是VR/AR眼鏡,包括智能手表在内的可穿戴裝置都在面臨這樣“上不去下不來”的尴尬境遇。

以蘋果為例,據最新釋出的2022财年年報(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資料,本年度蘋果可穿戴裝置實作營收412億美元,較去年同比增幅僅為7%。而2021财年可穿戴裝置營收同比增幅則為25%。

對于增幅收窄,一位曾經的可穿戴裝置發燒友表示,自己曾經非常喜歡買VR/AR眼鏡、Apple watch等,但是後來發現使用頻率實在太低,更多的都是買回來落灰。

他解釋道,“VR/AR眼鏡隻有買來那幾天玩幾次遊戲,電用光了就會自然閑置。雖然現在很多電影也能通過VR/AR眼鏡看,但很多時候自己在家看電影都會覺得麻煩,更喜歡用電腦或者投影儀。至于Apple watch,他則表示對自己這種用不着它接電話的人來說,這麼貴的電子裝置就是個‘美麗廢物’。”

而位元組的Pico與《三體》合作、Meta Quest Pro拓展辦公場景等動作,其核心原因也是試圖通過更廣泛的内容和應用場景來擴大VR/AR眼鏡的使用群體。

但是,VR/AR眼鏡也好,其他可穿戴裝置也罷,想要充分吸引新使用者并且保持一定留存率,需要技術和内容的充配置設定合。

技術方面,如何增加續航、減緩佩戴不适感,減輕産品重量等等都是必備的競争力。而内容方面,則需要挖掘更日常、更頻繁也更剛需的使用場景。這兩點在短期内都尚未看到較大的市場空間,是以VR/AR眼鏡想要為企業營收增幅做貢獻,還需要一段時間。

三、遙遠的救世主

VR/AR眼鏡以及其他可穿戴互動裝置,可謂是元宇宙“下凡”的主要賽道。不論是已經全面向元宇宙轉型的Meta,還是國内稍顯保守的網際網路大廠,都紛紛以制造或者投資者的身份參與其中。

根據IT桔子資料顯示,2012年騰訊以3.3億美元收購Epic Games已發行股本48.4%的股份,後者是一家美國VR遊戲開發商。阿裡巴巴則在2016年領投了可穿戴裝置技術公司Magic Leap的C輪高達8.27億美元的融資。同年3月,阿裡首次對外透露公司的VR戰略,并宣布成立VR實驗室GM Lab,并在稍晚的11月推出淘寶VR購物産品Buy+。

除了可穿戴裝置(互動層),甲子光年的報告《Web3.0概念下的場景生态簡析》還顯示,内容層也是廠商對元宇宙(或者Web3.0)領域布局的主要賽道,其中遊戲内容更是主要領域。

VR當不了網際網路的“救世主”

圖檔來源:甲子光年

比如,有“元宇宙第一股”稱号的遊戲平台Roblox,在2010年就開始推出其Roblox Studio開發引擎和自己的貨币體系、Microsoft則早在2013年收購了遊戲《我的世界》的開發商Mojang。

對此,小宇表示資訊技術往往首先通過娛樂來觸達普通人。而AR/VR、區塊鍊、虛拟人偶等,偏重的都是虛拟化的全新體驗。這是大部分廠商對于元宇宙領域的探索始于遊戲和互動裝置的兩個主要原因。

除了上述兩個賽道,近年來大廠對元宇宙相關概念的布局也涉獵到SaaS、3D模組化、泛娛樂以及數字藏品等領域。

比如,小米在2020年、2021年和今年1月連續三年參與3D模組化、遊戲化虛拟空間平台SaaS以及AI虛拟生命技術。位元組在2021年6月收購主打虛拟人偶像的看潮A-SOUL,并于今年1月參與到可穿戴裝置公司李未可的戰略投資中。

2021年6月,阿裡旗下支付寶小程式“鲸探”(原名螞蟻鍊粉絲粒),首發限量版敦煌飛天和九色鹿數字藏品;同年8月,騰訊上線旗下NFT交易軟體“幻核”,首期限量發售300枚“有聲《十三邀》數字藝術收藏品NFT”。

對于大廠頻繁布局元宇宙,貝拉表示,元宇宙是一個全新的大概念,它包括了技術層、互動層以及内容層的廣泛領域,而其中任何的細分賽道都可以成就一個新的想象力。“現在的網際網路行業不論是技術還是人口紅利都逐漸顯現了天花闆,是以新的想象力可能帶來的增長曲線是任何人都不願意放棄的。”

但是,就元宇宙是否能夠幫助網際網路實作營收增長,貝拉則表示,與VR一樣,元宇宙并不是網際網路的“快效藥”,想要實作長足的發展,持續的投入以及完善的法規和内容都是必備的土壤。網際網路的“救世主”,還隻存在于可望不可及的遠方。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作者:沙拉醬 ,編輯:伊頁

公衆号:科技新知(kejixinzhi)

本文由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合作媒體@科技新知 授權釋出,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