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視角 | 伊斯蘭興起前阿拉伯半島上的基督教

公元一世紀,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區,逐漸流傳于羅馬帝國全境。其基本教義是:相信上帝(天主)創造并主宰世界,認為人類從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隻有相信上帝及其兒子耶稣基督才能獲救。初期的基督徒大都是貧民和奴隸,極端仇恨統治者,受到羅馬皇帝的殘酷迫害。許多基督徒為了逃避羅馬皇帝的迫害,便假道沙姆,躲進了浩瀚的阿拉伯大沙漠。

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釋出米蘭敕令,宣布帝國境内宗教信仰自由,結束對基督徒的迫害,初次确定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給予其應享有的一切權利。這時候的基督教改變了它的某些舊教義,把哲學、政治、法學等都置于其神學的控制之下,因而逐漸發展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廣大信徒的精神支柱。對于阿拉伯半島,羅馬帝國觊觎已久,但苦于路途遙遠,沙漠環境惡劣而無力征戰。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後,羅馬帝國派出大量的傳教士進入半島,傳播基督教教義,發動精神攻勢。至6世紀上半葉,阿拉伯半島上的基督教影響已相當可觀,其勢力範圍非常廣,主要分布在西奈半島、希賈茲地區及葉門一帶。

納季蘭是南方阿拉伯人信奉基督教的一個重要地區,基督教的教義最早就是在這裡傳開,并被阿拉伯人接受的。523年,納季蘭的基督教影響越來越強,最終導緻信奉猶太教的希木葉爾君主佐·努瓦斯對這個地區的基督徒進行了一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相對而言,那些逃難而來的基督徒較之羅馬帝國官方派出的傳教士,在傳播教教義方面,顯得更積極主動,作用更大。

基督教派别很多,傳入阿拉伯半島的主要是兩個大教派——聶斯脫利派(景教)和雅各派(一性派)。聶斯脫利派盛行于幼發拉底河畔的希拉,雅各派盛行于叙利亞各地,在沙特的窪地古拉建有多座基督教堂。

納季蘭靠近通往希拉的商道,是伊斯蘭興起前阿拉伯半島上最重要的基督徒集聚地區,那裡人煙稠密,土地肥沃,主要經濟活動有農業耕種、皮革貿易、絲織品和武器制造,該地制作的葉門式衣裝,銷售半島各地。對此古代詩人常有詩歌吟詠。

納季蘭有三位首領,即“賽以德”、“阿基布”和“愛斯古弗”。“賽以德”意為元首,執掌軍事、外交大權,掌控與各部落的關系;“阿基布”的地位居其次,管理世俗事務;“愛斯古弗”是對基督教長老的稱呼,管理宗教事務。納季蘭的重大事務,由三人商議決定。雅古特在《地理辭書》中說:“代表團之年,納季蘭派遣代表谒見穆罕默德先知;當中一人是“賽以德”,名叫瓦赫布;左右兩邊一是“阿基布”,名叫阿布笃·麥西哈;另一是“愛西古弗”,名叫艾布·哈利才。穆罕默德先知要他們盟誓以表誠意,但他們不肯盟誓,隻願講和。于是穆罕默德先知便将和約寫好,交給他們。艾布·伯克爾繼任哈裡發時,還在執行這個和約。直到歐默爾繼任哈裡發時,才把他們趕出了納季蘭,沒收了他們的财産。”

納季蘭原有一所“卡爾白”(天房),雅古特說:“納季蘭的‘卡爾白’是一座基督教堂,為白努·阿布杜勒·買納尼仿效麥加‘卡爾白’的式樣建造的。納季蘭人視這所‘卡爾白’為聖堂,有心與麥加的‘卡爾白’争勝,是以被稱為‘納季蘭的卡爾巴’,裡面有很多纏頭巾的教士。”有些曆史家說:這所“卡爾白”在基督教傳入以前,原是阿拉伯人朝觐的地方,基督教傳入後才改為教堂。

據俄萊裡的說法:納季蘭的基督教屬雅各派,他們同埃塞俄比亞的關系比同東羅馬的關系更密切,因為埃塞俄比亞人也信奉雅各派。

伊斯蘭興起以前,阿拉伯最著名的基督教領袖為古斯·薩爾德,有阿拉伯文學家說他是納季蘭的基督教長老,但不被認可,拉曼斯在其著作中駁斥了這一說法,他認為“古斯·薩爾德和納季蘭毫無關系”。

“設火窟坑信士的人受詛咒了!焚燒之時,他們坐在火窟上,他們都承認曾施行這種酷刑。他們如此殘忍,無非是因為信士們信仰了全能的、受贊的安拉。”有曆史學家認為《古蘭經》中的這一段經文是指祖·諾瓦斯為保護猶太人向納季蘭基督徒複仇的事件。納季蘭的基督徒受祖·諾瓦斯報複後逃到埃塞俄比亞求救,公元522年埃塞俄比亞人兩次派出大軍,幫助他們攻擊葉門的阿拉伯人。525年,祖·諾瓦斯戰敗,埃塞俄比亞人在紅海東岸攻下了葉門及帖哈麥(紅海東岸沿海地區),直到50年後的575年波斯人攻下葉門後才重新奪回帖哈麥,把埃塞俄比亞人驅逐出去。至于納季蘭的基督徒,則是直到歐默爾繼位哈裡發後,才被逐出納季蘭,其大部流落到伊拉克。

受基督徒的傳教影響,阿拉伯人出家修行和建立修道院的不在少數,據史書記載:罕才爾·脫邑便是謝絕紅塵,遁入空門的人。他曾在幼發拉底河附近,建立了一所修道院,後人稱之為罕才爾修道院。他在裡面一心修道,一直到死。還有,古斯·薩爾德“曾遁入荒野,露宿苦修,以野獸為侶,以粗食充饑”;俄曼葉·艾布·撒爾特飽讀經典聖書,雖衣袍褴縷,但專心修道;阿定·賽德為希拉國王努爾曼傳經布道後,努爾曼國王随即信奉了基督教,最後抛棄王冠,脫去王服,穿上道袍,和阿定·賽德相偕入山,堅持修行,一直到死。

當時,基督教的長老、教士,曾到各個阿拉伯市場講道,傳布福音,講死後複活,賞善罰惡,天堂地獄。《古蘭經》裡面,有好些地方提到了這些細節。可見在伊斯蘭興起以前,基督教教義就已經在阿拉伯半島傳播開了。

在阿拉伯半島上的基督徒中,也出過不少詩人,如古斯·薩爾德、俄曼葉、阿定·賽德等”,他們所作的詩歌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意思不外勸人謝絕紅塵、參悟自然。這些詩歌多半因襲傳統詩歌,但模仿得惟妙惟肖,原文風格可以從中略窺一二。

基督徒也将阿拉伯人原來所不知道的許多詞句和結構融入到了阿拉伯語中。

基督教和猶太教一樣,傳入阿拉伯半島以前都受到過希臘文化的影響。因為基督教是最初發祥于沙姆的宗教,主要在羅馬帝國傳布流行,後被定為國教。那時的亞曆山大城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地理中心。在基督教的初期數百年,一般的神父在未當神父之前,就已經是哲學家了,他們面對多神教徒,必須借助于哲學的論據,來支援他們的信仰。是以,他們後來便将亞裡斯多德、柏拉圖等人的哲學,摻入了基督教的教義中。那時的地中海東岸地區已模仿希臘的學院建立了許多神學院,傳授希臘哲學。這種神學院以公元3世紀初建于亞曆山大城者最為著名。公元270年,“東正教”基督徒在安條克建了一所,292年又在兩人河流域的尼綏賓建立了一所,這兩所神學院都同時教授叙利亞文與希臘文。

聶斯托利派的基督徒,精通希臘的科技文化,也擅長醫學及自然科學,他們翻譯了許多關于神學、哲學的希臘典籍。這些學者中,有曾充任波斯皇醫者,也有散居于希拉者。伊斯蘭興起後,巴士拉人和庫法人能執伊斯蘭科學文化之牛耳,就是因為聶斯托利派學者在希拉大量傳布希臘文化的緣故,巴士拉、庫法兩地離希拉較近,屬近水樓台先得月。傳播希臘文化的第一本書,是聶斯托利學派的學者用叙利亞文撰寫并遺留下來的。是以大體上可以說,聶斯托利派學者是把希臘文化傳播給阿拉伯人的中介。

****** ****** ******

文化視角 | 伊斯蘭興起前阿拉伯半島上的基督教
文化視角 | 伊斯蘭興起前阿拉伯半島上的基督教
文化視角 | 伊斯蘭興起前阿拉伯半島上的基督教
文化視角 | 伊斯蘭興起前阿拉伯半島上的基督教
文化視角 | 伊斯蘭興起前阿拉伯半島上的基督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