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探讨「當今世界的開源生态」「中立 Linux、Apache 開源基金會的必要性」「成功開源社群如 Kubernetes」「公司 vs 開源社群 vs DAO」等諸多議題。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今世界的開源生态是什麼樣的:
從分工來說,開源的生态位逐漸清晰:開源商業公司(标杆如國内 PingCap、國外 Terraform 等)負責通過開源手段,完成創新軟體的孵化和主導;為了平衡多方顧慮,中立的開源基金會 Linux、Apache 等誕生,接受項目捐贈,輔助進行疊代;最後項目畢業成為領域内事實标準,和雲巨頭合作 SaaS 化變現。
中立的 Linux、Apache 開源基金會,有多重要?我們以 Linux 下轄的一個子基金會 CNCF(雲原生計算基金會)為例進行說明,看一張部分的截圖,自 CNCF Cloud Native Interactive Landscape:
注意到,如雷貫耳的項目如容器排程 Kubernetes、遠端調用 gPRC、服務發現 etcd 等數不勝數的項目,IP 統統屬于該基金會。可以說,如果沒有 2015 年成立的 CNCF 基金會幫助推進這些開源技術成熟,雲計算商業化大潮必然會晚很多年。
中立的 Linux、Apache 開源基金會,就像聯合國 UN 一樣,以類似 NGO 的姿态去調和多方利益,讓後入社群、想貢獻類似開源理念的公司、個人和團隊,不會有所顧忌,不再擔心該社群的利益會被早起發起者所獨占。
同時進行項目的托管,擁有所有的版權 IP,并提供進一步孵化、法務、峰會曝光、社群培養、開源導師 mentor 等一系列的生态支援。經驗豐富的老開源人,指導後續的新開源人,比如 Apache 經典的 mentor 項目:
CNCF 基金會,同樣具有完善、系統的治理結構,來支援開源項目。我在阿裡雲的時候,負責捐贈過多個開源基建項目。這個過程就像,我司将一個子公司賣給另一家公司,需要完成至少數月、大量的法律檔案交割。
類似于聯合國 UN 有常任理事國,CNCF 也有 TOC(最高決策委員會),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代表都是來自于各大金主的指定:
雖然基金會的這個中立也是有度的,畢竟經費來自于大科技公司們的捐贈,但是整體這個度,已經能給創新軟體的孵化提供足夠的土壤。中立的開源基金會,也成為了所有有關利益方的博弈均衡點。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最受歡迎的開源項目之一:Kubernetes,雲計算時代的基石項目。截止目前:該項目有 93k star,貢獻者 3k 多人,7w 個 PR(代碼送出請求)。想象下一個擁有 3 千員工的軟體公司,肯定是一家巨大的獨角獸啦。
開源代碼自然是放在 GitHub 上,包括:
• 有多個 repo,主代碼 repo、文檔代碼 docs repo、社群 community repo 等等
• 有官網 https://kubernetes.io 全部代碼放在 docs repo
• code of conduct,協作原則
• 社群治理結構
開源社群在創造革新性新軟體上,比公司制更為有效。不過,她也并沒有抛棄公司制已經積累的成功經驗,而是繼承之。比如最重要的就是開源社群的治理結構,一般會放在 community repo 的 http://governance.md 裡進行說明:
是不是覺得眼熟?Steering Committee,借鑒公司的 C-Level manager group,各條線的 leader;Sub-project 就是公司各事業部方向,開源社群叫 SIGs(Special Interest Groups);Working Group 就是跨子項目協作的工作組。前述提到的 code of conduct,也類似于公司「員工手冊」的開源社群成員版本。
不過與公司對比,最核心的差別是,開源社群的分工是角色分工,并不是權力分工。大家不是上下級關系。也就不會出現公司裡常常出現的情況:下級通過占好隊巴結上級,不用靠實力說話。如果一個開源社群在治理過程中,并沒有最大化推動擇優創意落地,那所有該社群的成員都會直接面臨項目的失敗風險。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工資、沒有實際金錢利益配置設定的開源社群,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卻出現了,所有成員有點像“公司股東”對公司那麼負責一樣的主人翁精神。因為很顯然,如果一個開發者 ta 不是對某個開源項目的理念,極其認可,ta 自然不會“自費”留下來,花大量時間精力推動項目往前走。
好最後,我們不妨把 DAO 也放進來,在 2022 年的今天嘗試對比三者:公司 vs 開源社群 vs DAO
經過幾百年發展而成熟的公司制(其中 LLC 有限責任公司,應用最為廣泛),卻已垂垂老矣,無法繼續大面積為人類提供創新;開源社群誕生幾十年成功商業化後,像養家糊口的中年人,也沒有法理基礎;DAO 這樣的新生兒,好奇又富有無限可能,但它經驗尚缺,希望得到公司制和開源社群這些前輩的教導與指引。
結語:了解開源或許比較抽象,不過它作為人類社會逐漸全盤資訊化的底色之一,能幫助你更好地了解、更好地投資。比如,開源項目的 Fork(分叉)是家常便飯,但同時又有「Upstream First」的基本原則,并不鼓勵大家随意重複造輪子。
是以當又有新公鍊出現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警惕:這會不會是一個講故事的、面向資本融資的遊戲?畢竟,在 ETH 并沒有巨大瑕疵的前提下,開源人更多會選擇「勿增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