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每集開頭是陀螺本人亮相主持,新出的奇幻恐怖集錦劇《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奇思妙想》就很值得說幾句了。
曾幾何時,在那個集錦(anthology,每集講述一個完全獨立的故事)形式的奇幻恐怖驚悚劇盛行、引領收視高峰的年代,本不屬演員一職的主創大咖們也最熱衷于在劇中客串。
中國觀衆最熟悉的《希區柯克劇場》每集都會出現殿堂級導演希區柯克胖胖的身影,他通過一系列雙關妙語、道具機關、特效把戲,來介紹和總結該集的情節深意,順帶玩個趣梗。
日後所有奇幻科幻劇效仿的《陰陽魔界》《夜間畫廊》開頭結尾都由該劇主創、懸疑巨匠羅德·塞林現身陳詞,他充滿文學色彩的描述,往往提煉出每集故事引人思索之處。
此外,諸如《面紗》是由黃金年代恐怖巨星鮑裡斯·卡洛夫擔任主持,而《雷·布拉德伯裡劇場》和《驚奇轶事》則是兩位知名作家布拉德伯裡與羅爾德·達爾親自登場,為觀衆引見各自筆下作品的改編版本。
如果你沒有看過聽過上面這些劇也不奇怪,畢竟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集錦形式的幻想劇難受觀衆青睐(想想一部《愛當機》淹沒了多少炮灰,而且它還是個動畫),更罕有影壇文壇大佬願意擔任常駐露臉嘉賓。
這個年代,如果說有誰能像當年希區柯克、羅德·塞林那樣咖位隆重,在創作領域廣有建樹,又有足夠的親和力和玩性到台前為大家揭幕,胡子一大把、喜歡曬手辦和拍怪獸的胖宅男吉爾莫·德爾·托羅,确實是為數不多的優選之一。
雖然比起那些前輩大佬,他在本劇的開場白沒什麼出彩之處,但優良傳統的回歸足以令人心潮雀躍。
不過我也得吐槽一句,“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奇思妙想”其實是個非常失策的翻譯,跟原文差距很大,而且乍看會讓人誤會這劇是陀螺的原創,并預想會出現海量的神怪魔獸、哥特邪惡、蒸汽朋克、變異人體、血海滔天和無窮無盡的恐怖浪漫。
其實陀螺具體參與的編導工作極少,而每集的主創各有其人,氣質也常常大相徑庭。
全劇一共八集,在我看來,前四集本質上都是超大的惡作劇現場,無論角色包含走投無路的負債人、寄居體内的外來客還是為容貌焦慮的家庭主婦,也不管基調是諧趣、懸疑、驚悚還是反諷,都帶着一種懷舊的黑色幽默,向那個幻想恐怖劇的輝煌年代緻敬。如果你在看它們的時候,會覺得某個段落不像誕生在這個年代,那再正常不過了。
這些集數裡總會有那麼個倒黴蛋。有些一開頭就把這個标簽貼在腦門上,有些要到最後一刻才會揭曉身份,但不論如何看他們的倒黴的過程都一樣美妙。
主題也較為直白,往往呼之欲出,貪婪,冷漠,愚蠢,淺薄等等,還添加老派的因果循環報應不爽,構成一個個精巧怪誕的寓言。
不過盡管故事主題帶有某種童真,它們的尺度倒是不小,魔怪僵屍猛獸瘋子冷不丁竄出來吓你,各種形态的屍體大咧咧地占據螢幕,血淋淋的刀斧猛然來襲,總之絕對不屬合家齊賞之列。當然由于籠罩在異趣中,那份卡通意味會沖淡生理刺激,顯得不那麼張牙舞爪。
就在我以為會舔着一層黑色的糖衣度過一整季時,後四集風格陡變。
首先是洛夫克拉夫特小說改編的兩集,都以來自異世界的不可名狀的征服者為題材,呈現出病态扭曲的心理狀态,也是美學上最接近陀螺導演作品的兩集。
如果你喜歡洛夫克拉夫特,這兩集的改編頗為細膩,如果你不熟悉這位克蘇魯大師,那麼這兩集也是非常合适的入門選擇。
第七集把克蘇魯氛圍推向了光譜上更直接兇猛的一端。背景放置的70年代末更接近當下的時空,是以末世的壓迫感也更強烈。這一集大玩複古的光電把戲,籠罩全片的虛無迷幻氣氛會讓無數人把“磕了藥一樣的體驗”脫口而出。
事實上導演早已料到這點,不僅安排主角集體磕個沒完,還讓那個異界妖魔的蘇醒也跟這事脫不了幹系。整集玩了命一樣的吊胃口,以及結局的語焉不詳,讓它更像是一個後設意味濃厚的玩笑。
最後一集回歸到曆史悠久的大宅鬧鬼公式,清冷的色調會讓你想起數不清的同類作品。盡管這一集的吓人段位無法與那些傑作相提并論,但應有的元素一應俱全,包括深夜的異響,失靈的電子裝置,鬼魂的身世來源,帶着創傷的親情戲碼(某些夫妻吵架的台詞和情緒真實到讓人後背發涼),加長一番不難拍成《鬼入侵》最新一季。
《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奇思妙想》為式微的真人集錦劇振立了信心,它複原了這一形式的許多古老傳統,帶回了盛年的精髓魅力。
具體到每集的畫幅、調色、美術風格又刻意做出差別,這種離經叛道讓它顯得像是由不同導演炮制、創作上更加跳脫拘束的迷你電影合集。
這無疑會讓期待目睹“一整季陀螺作品般的電視劇”的影迷興緻不高,但也能刺激更多奇幻恐怖擁趸的觀賞欲望:即使某一集不滿意也不必棄劇,下一集很可能讓你重新興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