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天聽本書:《魅力史》

作者:葉子的精神家園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是《魅力史》,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20萬字,我會用大約18分鐘為你講述書中精髓:那些充滿魅力的人和事物是怎樣吸引你的,魅力是怎麼深入人心的?

相信很多人對魅力這個詞都不陌生,比如,你喜歡一個電影明星,你覺得他的一舉一動都讓人着迷;你看到一張陽光海灘的照片,恨不得馬上就飛到那裡;再或者,你看到櫥窗裡的包包就走不動路,心癢癢就想掏錢買下來。其實這些都是魅力的具體表現。它左右着人的審美、影響着人的行為,塑造着整個社會的品位。但你知道魅力是怎麼發揮作用的嗎?

今天給你講的這本《魅力史》就很好地解釋了上面這些問題。它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魅力現象進行剖析,用大量生動翔實的案例,為你解構了魅力到底是怎麼産生、怎麼傳播,又是怎麼樣激發人們欲望的。可以說是把一種本來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一件一件拆解開,擺在你的面前。了解了魅力這個事,對于更好地把握商業社會運作的機制,還有認識我們自己,都有很大幫助。

這本書的作者是弗吉尼娅·波斯特萊爾。她是美國著名的文化觀察家和社會思想家。在文化、曆史、社會心理學等領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比如說那個著名的盧浮宮鎮館之寶斷臂維納斯,波斯特萊爾就曾經通過 3D 技術進行過還原,推斷她很可能并不是所謂的女神,而是一位在等客的時候用紡線解悶兒的妓女。這在當時的學術界可引起過不小的轟動。正是由于波斯特萊爾長期以來對社會審美方面獨特的研究,在2004年,她還應邀登上 TED 講台,為公衆解讀魅力的力量。

這期音頻,我就為你詳細講講魅力是因為滿足了哪些要素,才一步步深入人心的。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觀點:魅力滿足了人們逃離現實的欲望。

什麼意思呢?在魅力的引導下,人們通常會暫時性的,将自己想象成另外一個人,在另一種環境下生活。是不是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下面,我們先來舉幾個小例子看一看。

比如香槟酒,是原産在法國東北部香槟-阿登大區的一種氣泡酒。當你想到香槟酒,甚至品味香槟酒的時候,真正讓你感覺與衆不同的,其實不僅僅是它的味道,還是它所代表的一種,充滿異國情調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是你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找不到的。那一刻,你體會到的感覺就是“瞬間生活在别處”的魅力。

同樣的,當你欣賞世界名作《蒙娜麗莎》的時候,也可能會産生相似的感覺。這種感覺裡,雖然有對達·芬奇刻畫人物細節的贊賞,但更重要的是:當你真的非常入神地看這幅畫時,你會發現,蒙娜麗莎微微上揚的嘴角,連同她好像一直凝視你的眼神,構成了一種神秘的微笑。這種微笑,能讓你産生一種離開此時此地,回到當時當地的感覺。這裡的逃離感,本來隻是藏在你的潛意識裡,但正是因為看到了這幅畫,感受到了畫中的魅力,它們才被激發出來。

至于剛才所說的逃離的欲望,這種欲望也不止是人們通常了解的愛與性,它還包括财富、權力、名譽、自由、冒險等等。欲望的表現是多種多樣,因人而異的,但一個共同點是:它們大多是你生活中沒有的,或者缺少的。

比如現在有兩幅房地産宣傳海報。一幅海報當中,是一個年輕姑娘,穿着短禮服和高跟鞋坐在窗台上,雙手抱膝,看向遠方的摩天大樓。另外一幅是一個身穿襯衫,英俊潇灑的年輕小夥子,正在從視窗眺望大海。這兩幅海報都采取了高清晰度和鮮豔的色彩。

如果你是一個從内地城市來,打算在這個地區安家置業買房的人,你可能更容易被後邊一幅眺望大海的海報吸引。因為,它對你内心欲望的激發是:如果你買了這樣的房子,就可以逃離内地城市幹燥的氣候,“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了。你看,在這裡魅力就發揮了作用。真正吸引你的,其實并不是房子品質本身,而是它所描繪的生活圖景。魅力所做的,就是把你看到的海報和你頭腦中設想的生活圖景,建立起一種隐性的關聯。讓你在這一刻産生愉悅感,甚至消費的沖動。

除了房産海報的例子,商業領域對魅力這種激發逃離欲望的運用,其實非常廣泛。比如,如果讓你用一些詞彙來描述矽谷,你會用哪些詞?相信很多人想到的是,創意和高科技對生活的改變。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矽谷魅力的最初來源,是加州的魅力,這兩者是一脈相承的。矽谷位于美國加州的北部,是一條不足50公裡的狹長谷地。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正是大蕭條時代。整個歐洲都籠罩在士氣低落的陰影當中。大量人口逃離歐洲,湧入陽光明媚、生活輕松惬意的加州。進入八九十年代後,電腦和網際網路産業的興起,又給矽谷帶來了新的繁榮。

加州和矽谷的魅力在它們繁榮以後,轉化成了無形價值。比如法拉利就推出過一款全新的敞篷跑車,他們把這款車命名為“加利福尼亞”。很多造鞋的企業,也是這樣把自己的鞋和加州聯系上的。同樣,蘋果的産品在最醒目的标簽上也通常會印着“設計于加州”,他們之是以這樣做,就是希望人們在想到自己産品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加州的陽光明媚,給人一種希望,進而增強購買欲望。這些本質都是對人内心逃離欲望的操控和利用。

這就是今天給你講的第一個觀點,魅力滿足了人們逃離現實的欲望。我們來總結一下,魅力通常讓人們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個人,在另一種環境下生活。它所指向的圖景,通常是人生活中所沒有,或者缺少的。從房産廣告到加州、矽谷,這種方法在商業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第二部分

下面我們來看看第二個觀點:魅力滿足了人們拒絕平庸的欲望。

主流和非主流,平庸與不平庸,是任何社會都會存在的兩條線索。盡管很多時候,人們因為現實因素不得不跟随主流,但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每個人在潛意識裡,其實都有反主流的傾向。因為所謂的主流,是人在長期社會規則下妥協的産物,很多時候也被當做平庸。但人在内心深處,總有一些尚未妥協的部分,這些部分就構成了人天然存在的“反叛主流、拒絕平庸”的願望。當這種願望遇到恰當的時機和載體,被表達出來,就構成了魅力。

比如,從上個世紀60年代至今,切·格瓦拉的頭像,就是流行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号。蓬亂的頭發、鑲嵌着五角星的貝雷帽和直視前方的目光,構成了一個标準的“反抗者”形象。這個形象叛逆、硬朗,具有很強的穿透性。到今天,它已經在世界各地的書籍、報刊,甚至 T 恤衫上被印刷了幾千萬次,被稱為“世界上最知名的照片”。

切·格瓦拉的頭像為什麼會這麼流行?這恐怕還要從他的經曆說起。切·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本來是一位醫學系的學生。但年輕時,他憑着一股熱情騎着機車,遊曆了整個拉丁美洲,親眼目睹了無所不在的貧窮。遊曆過後,他堅定地認為,隻有“世界性的革命”才是拯救不平等的唯一方法。是以他棄醫從武,投身到了拉丁美洲的革命大潮,輾轉參與了瓜地馬拉、古巴、玻利維亞等國的武裝鬥争。最後,被美國中情局協助的玻利維亞軍隊逮捕、處決。

後世對切·格瓦拉的評價中,主要有兩派:有理想主義色彩的人,認為他是為改革而生的戰士;保守派則認為他隻是不顧一切的魯莽反抗者。但無論是哪一派,都不能否認,切·格瓦拉的一生,是不平庸的一生。正是這種不平庸,對當時反叛主流、追求新奇的年輕人構成了巨大魅力。對他們來說,穿上印着切·格瓦拉的 T 恤,就意味着對拒絕平庸的表達,是充滿魅力的。

當然,拒絕平庸并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另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2008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競選。從當時競選的民意調檢視,支援奧巴馬的不僅有年輕人,還有很多中年以上的人。是什麼因素能讓奧巴馬在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中,都赢得這麼大的支援呢?除了他本人高超的演說天賦,這裡邊魅力的塑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回想一下奧巴馬塑造出來的公衆形象: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目光向上凝視,看向遠方地平線的。從競選的需要出發,這顯然是人為包裝的産物。用美國一個媒體的話來說,“奧巴馬正在練習展望未來的姿勢。”

話說起來有點酸溜溜的味道,但這場參選總統的宣傳戰役打得确實非常漂亮。它突出了奧巴馬不尋常的國際化背景。比如競選團隊就重點宣傳了這位候選人的父親來自肯亞,母親是堪薩斯州的白人,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支援他意味着你認可美國包容、多元的價值觀”。在這種魅力的感召下,很多渴望政治上不平庸的大學教授、公司白領,甚至很多美國白人,都把選票投給了他。

除了在政治領域,影視娛樂方面這樣的例子也是非常多的。比較典型的就是很多電影中塑造的“壞女孩”形象,因為和人們一般情況下對女性溫柔、娴淑的刻闆印象正好相反,這些形象展現了女性叛逆的一面。比如烏瑪·瑟曼,在1994年《低俗小說》裡,就扮演了一個風塵女子,大受好評。而莎朗·斯通在電影《本能》中塑造的放縱不羁,甚至帶着一絲挑釁的野性魅力,更是在觀衆中反響強烈。

電影中就有這樣一個鏡頭:在她被抓進警察局以後,竟然吸起了煙。一位警察坐在她對面審訊的時候說,小姐,這裡是警察局,是不許吸煙的。但莎朗·斯通隻是擡頭瞥了警察一眼,反問:那你打算怎麼辦呢?以吸煙的罪名逮捕我嗎?作為這部《本能》的主演,莎朗·斯通正是以這樣反主流、不平庸,我行我素的形象,被很多影迷當做女神一樣的存在。

這就是今天給你講的第二個觀點,魅力滿足了人們拒絕平庸的欲望。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有反叛主流、拒絕平庸的傾向。從上世紀六十年的切·格瓦拉,到2008年奧巴馬競選總統,再到很多銀幕上的壞女孩形象,當人們對不平庸的追求遇到恰當的時機和載體被表達出來,就構成了魅力。

第三部分

我們來看看第三個觀點:魅力滿足了人類原始的嫉妒情緒。

我們還是舉一個例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飛機第一次投入戰場,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而英國的戰鬥機飛行員,也以他們英勇、無畏的形象,被人們稱為“魅力男孩”。對普通老百姓來講,這些飛行員替自己實作了飛上天的夢想,當然是十分欽佩的,但對于在其他兵種服役的人來說,這個稱呼就有點變味了。因為在他們看來,同樣是軍人,僅僅是分工不一樣,憑什麼他們獲得了那麼多關注和點贊?是以在飛機剛剛誕生的前幾年,“魅力男孩”這個稱号,甚至引發了飛行員和地面部隊之間的對立。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個過程當中其實就存在着一種嫉妒情緒。對老百姓而言,在天空中翺翔這個夢想實在是遙不可及,除了羨慕還有一層嫉妒,那種可望不可及的人類最原始的嫉妒情緒,隻是輕微的,并且隻是在潛意識裡人們本身并沒有意識到。但對同樣是士兵,同樣參與戰争的其他兵種,看到飛行員比自己受到更多贊美的時候,嫉妒情緒就很明顯了。

你看,人們通常認為魅力是一種正向吸引,給人的感覺總是正面的,但實際上,從社會心理學上看,具有魅力的事物往往讓人産生嫉妒這種負面情緒,隻不過很多時候,這種負面情緒通常停留在潛意識裡,人們感覺不到。并且,随着魅力的表現形式,比如說聲音、影像,在社會上推而廣之,當大家都被同一個事物吸引,群衆的向往就會慢慢與負面情緒中和了。是以,人們看到的魅力通常隻是結果,它其實是社會性嫉妒情緒經過大衆消化後的産物。

我們再來舉個例子,比如說被很多中國女性當做銀幕偶像的奧黛麗·赫本,在上個世紀50年代,曾經演過一個修女的角色。這個角色同樣迷倒了很多西方女性。你可能會說,奧黛麗·赫本的氣質我知道,但修女的身份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因為在她們看來,奧黛麗·赫本自身的氣質連同修女的身份一起,恰恰構造出一種魅力,那就是聖潔、崇高、與世無争。

在20世紀50年代,正是兩次大戰結束以後的恢複期。那時候整個西方一片狼藉。那種像修女、修道院一樣的超凡脫俗,其實是社會上沒有的。是以奧黛麗·赫本诠釋的這個形象,恰恰填補了人們的心理空白。它表達了女性内心對現狀的不滿,也傳遞出這樣一種潛台詞:唉,她真幸運,可以那樣與世無争。我們卻隻能面對現在的爛攤子,沒處躲藏。

這種群體性無奈和嫉妒,經過大衆消化,就演變成了對修女角色魅力的向往和對奧黛麗·赫本的欣賞。像這樣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回想一下:如果沒有化妝品廣告和電影明星這樣的參照系,女性可能就不會花那麼大的力氣去打扮自己。如果沒有大衆傳媒塑造所謂的超級英雄,男性可能就不會那麼在意展示男子氣概。是以說,社會性嫉妒情緒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什麼壞事,它反而能引領人們不斷改進自身,改善生活品質。

這就是今天給你講的第三個觀點,魅力滿足了人類原始的嫉妒情緒。通過早期戰鬥機飛行員和奧黛麗·赫本的例子你可以看到,随着魅力的表現形式,在社會上推而廣之,人們對它的向往慢慢與負面情緒中和。最終,人們看到的魅力,隻是大衆對社會性嫉妒情緒消化後的産物。

第四部分

下面我們來看第四個觀點:魅力是對神秘感和想象空間的運用。

我們先來介紹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原理,叫做“墨鏡原理”。什麼是墨鏡原理呢?想象一下,你生活中戴的墨鏡,除了遮陽以外,還有什麼用處呢?對,其實它還是一種增加魅力的裝飾。這種裝飾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一方面,它隐藏了你可能布滿血絲的眼睛,隐藏了喜怒哀樂的情緒,另外一方面,墨鏡又巧妙地放大了眼睛部位的吸引力,強調了臉型的輪廓。你看,墨鏡鏡片是半透明的。正是這種半透明的魅力,在隐藏和強調之間達到了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讓你覺得看到了但又沒看清楚,總是懷着一種好奇心,有時候能有一種讓人欲罷不能的感覺。說白了,墨鏡原理就是對神秘感和想象空間的運用。

比如,你看,為什麼幾乎所有的明星都要由專業的攝影師來拍照?因為專業攝影師了解閱聽人對明星魅力的訴求,懂得拿捏分寸。比如有的明星臉型不是特别上鏡,他們就采取側臉拍攝。有的明星身材不是特别勻稱,他們就換個角度避開這些部位,這和墨鏡原理是一樣的,充分運用神秘感和想象空間。很多公衆人物會花費大量的精力,雇用專業團隊,來籌劃曝光和隐私之間的權衡。在通訊發達的時代,資訊的披露通常也是具有選擇性的。适當地拉開明星和粉絲的距離,又不切斷聯系,是他們營造神秘感的重要手段。

再比如,異國情調總是對人們充滿吸引。從米蘭到巴黎,從倫敦到華盛頓,那裡的曆史、文化、美食、風俗,對我們來講都有着很多想象空間,這種神秘感也是很多跨境旅遊的動力。

墨鏡原理之是以管用,這和人們的認知結構有關。研究表明,人們在了解一個事物的時候,并不是所有資訊觸點都會全面打開。而是傾向于首先接受那些容易被接受、讓人身心感到愉悅的資訊。換句話說,人的偏見是天生的。塑造魅力,正是對這種偏見的運用,引導偏見朝着有利的方向發展。

這就是今天給你講的第四個觀點,魅力是對神秘感和想象空間的運用。利用墨鏡原理,也就是從隐藏和強調之間尋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保持一定神秘感和想象空間,讓人對某個事物始終懷揣着好奇心。

總結

下面,我來簡單總結一下今天為你分享的内容。

第一,魅力滿足了人們逃離現實的欲望。魅力通常讓人們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個人,在另一種環境下生活。它所指向的圖景,通常是人生活中所沒有,或者缺少的。從房産廣告到加州、矽谷,這種方法在商業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第二,魅力滿足了人們拒絕平庸的欲望。我們講到每個人潛意識裡,都有反叛主流、拒絕平庸的傾向。從上世紀六十年的切·格瓦拉,到2008年奧巴馬競選總統,再到很多銀幕上的壞女孩形象,當人們對不平庸的追求遇到恰當的時機和載體被表達出來,就構成了魅力。

第三,魅力滿足了人類原始的嫉妒情緒。通過早期戰鬥機飛行員和奧黛麗·赫本的例子你可以看到,随着魅力的表現形式在社會上推而廣之,它會慢慢與負面情緒中和。最終,人們看到的魅力,隻是大衆對社會性嫉妒情緒消化後的産物。

第四,魅力是對神秘感和想象空間的運用。利用墨鏡原理,也就是從隐藏和強調之間尋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保持一定神秘感和想象空間,讓人對某個事物始終懷揣着好奇心。

每天聽本書:《魅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