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人當學王陽明,做事當學曾國藩

#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做人當學王陽明,做事當學曾國藩

作者:六月安夏(富書專欄作者)

中國曆史泱泱千年,所出聖人不過兩個半,而其中就有王陽明和曾國藩。

王陽明,一個文武雙絕的曠世奇才,将信仰與思想熔煉于一生的漫遊中,從心求索,悟得大道,成為當世“第一流人物”。

曾國藩則截然不同,他“餘性魯鈍”,“秉質愚柔”,卻硬是憑借着踏實笃行,締造出卓著功勳,成為時代的中流砥柱。

作為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給予我們做人的啟迪:心乃萬物之本源,内心安定,則人生無懼。

而從千古名臣曾國藩身上,我們可習得做事的智慧:天道忌巧,踏實守拙,方能鑄就成功。

做人當學王陽明,做事當學曾國藩
做人當學王陽明,做事當學曾國藩

做人王陽明:心定則安

《沉思錄》中有這樣一句話:“靈魂不可焦躁不安,日子才能平穩無憂。”

人這一生,免不了是非對錯,少不得煩惱紛争。

如果内心動蕩,勢必難逃風雨飄搖的磋磨。

隻有保持心安,才能急事不慌、難事不懼,将萬丈波濤,撫為水波不興。

王陽明通過舉證,向弟子講述心學要義。

他手指燭光、漁火,以及周圍的一切,說道:“這都是光。”

弟子先是不解,而後頓悟:

原來,光不在别處,就在心裡,隻有内心光明,才能看到外界的光亮。

王陽明曾留下八字箴言:“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他告訴我們:人的内心具足一切。所謂修行,實為修心。

做人當學王陽明,做事當學曾國藩

如果我們内心漂浮搖擺,就會被俗事所困擾,終日惶惶,找不到出路。

但倘若内心沉穩安定,便可看透人生種種,在紛繁的世界中,活得笃定從容。

34歲那年,王陽明因言獲罪,為宦官集團所迫害。

挺過了四十廷杖的傷痛和屈辱,熬過了诏獄鐵窗的凄寒苦冷,度過了貶谪之路的生死激流,穿過了曉行夜宿的萬水千山,王陽明與三名仆從,終于到達了瘴疠彌漫的貴州龍場。

雖然有所預期,可眼前的景象,還是讓衆人震驚:“居無公室,惟累土為窟,寝息其中而已。”

偏僻的龍場,竟是連房子都沒有的蠻荒之地。

随行之人紛紛委屈落淚,可王陽明卻豁達安然,經營起生活:

他累土作階,茅草蓋頂,用荊棘築起小院的籬牆,為衆人建起一處安身之所。

他親自做飯,與家仆分而食之,并相視一笑,自得其樂。

他也會吟詩唱歌,用一首家鄉民謠,暫排大家的病痛憂愁。

他視外在的苦痛與磨難為無物,手揮琴弦,目送歸鴻,暢遊于豐盈的内心世界,并最終,度過了這段至暗時光。

《傳習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人生在世,諸多困厄:求學的艱辛,事業的頓挫,情感的失意,生活的窘迫……

許多人面對生活的巨浪,驚慌失措,無所适從,進而在挫折中漸漸沉淪。

可殊不知,人生苦樂,終須自渡,命運的定盤針,其實就在心中。

隻要内心安定,我們便能不憂不懼,沖出磨難的逆流,抵達自在無礙之境。

做人當學王陽明,做事當學曾國藩
做人當學王陽明,做事當學曾國藩

做事曾國藩:守拙成巧

《圍爐夜話》中說:“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

有些人年少早慧,卻因後天的憊懶,泯然于衆。

有些人天資淺薄,反靠紮實的努力,迎來逆襲。

曾國藩就是如此,自小以“笨”聞名的他,深知自己不足,便将“守拙”視為終生信條。

讀書時期,曾國藩可謂穩紮穩打:

每日須作楷書一萬,靠着一筆一劃的苦練,他終于習得一手蒼勁書法;

讀書句句推敲,力求讀透讀懂,憑借着成百上千遍的重複,他儲備起淵博學識。

在這樣“笨拙”而重複的努力下,曾國藩終于成功登第,并踏入仕途。

但即便已為官領軍,曾國藩做事仍紮紮實實,不投機取巧:

他踐行日課12條,做好早起、靜坐等每件小事,一點點提升自我。

他撰寫日記,力求日省日新,哪怕生命進入倒計時,依然筆耕不辍。

他“聞雞起舞”,夙興夜寐,兢兢業業處理每一件軍務。

有這樣一則記錄:

曾國藩曾在6個月内,處理了40000多卷檔案,并批閱詳實,無一敷衍。

而作戰時的曾國藩,也奉行守拙之道,總結出一套“結硬寨,打呆仗”的獨門秘籍。

湘軍每到一個地方安營紮寨後,并不急于作戰,而是挖長壕,築高牆,将敵人圍困起來,一直将對方耗到彈盡糧絕,再輕松攻克。

一路高歌猛進,令八旗軍隊一潰千裡的太平軍,也是被如此消滅殆盡。

做人當學王陽明,做事當學曾國藩

打武昌時,湘軍挖了一年的溝渠;

打安慶時,也足足挖了5個月的溝渠。

十三年的纏鬥裡,曾國藩并無幾次傳奇的作戰案例,甚至還一度屢遭敗北。

但最終,他硬是憑借着“笨功夫”,一點點瓦解了太平軍的勢力,成就了救國平亂的偉業。

曾國藩家書有言:“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貪圖捷徑,往往會陷入絕境。

守拙而行,才可謂正道坦途。

我們生活在一個急于求成的時代,許多人都沉溺于尋找捷徑:

7天暴瘦20斤,一周練成好口才,晉升一次躍幾級,入門投資就猛賺,就連感情,也期望速成。

但生活越是浮躁,就越要沉下心來,因為真正的成功,從不屬于機會主義者。

一如那句話所說:聰明人都下笨功夫,愚蠢人才想走捷徑。

守拙之人,看似蝸行牛步,實則最能行穩緻遠。

隻要步步前行,日日不止,終有一天,能夠厚積薄發,九轉功成。

做人當學王陽明,做事當學曾國藩
做人當學王陽明,做事當學曾國藩

做人平心定氣,做事腳踏實地

加缪說:“我并不期待人生可以一直過得很順利,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難關的時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對手。”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深谙“心定則安,守拙成巧”的為人處世之道,在紛繁世界中,一騎絕塵,笑傲衆生。

一代文豪金庸,便是如此。

1959年,金庸創立《明報》,一度銷量慘淡,虧空嚴重。

不少人焦急議論,說他這樣下去非破産不可,但金庸内心,卻無比安定。

他曾說道:“如果失敗也不過是兩手空空,和剛來香港時沒兩樣,大不了重新來過。”

金庸做人,内心安然自若,似出世脫塵般,不為外界所擾。

但做事之時,他又是另一番風格,腳踏實地,守拙求成。

《明報》的一大亮點,是社評,但為了這個版塊,金庸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辛苦。

每次下筆前,他會翻閱當天的電訊、新聞,然後查閱書籍資料,推敲細節。

金庸曾回憶:“我的寫稿速度其實很慢。一字一句都斟酌,是以一千多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碼花兩個鐘頭。”

在創刊後的33年裡,金庸一字一句,親筆寫下7000多篇社評,從無懈怠。

日積月累下,他的評論吸引了大批優秀讀者,《明報》的地位及口碑,也是以獲得了巨大提升。

而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亦可窺見這般智慧: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張無忌誦讀的這句經文,也是金庸心定則安的處世箴言。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劍冢石壁上印刻的口訣,實為金庸守拙求成的行事理念。

荀彧有言:“你本無心,奈何命運,你若有心,命運奈何。”

命運看似天定,實則每一步,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以聖人為楷模,修煉身心,我們也能有機會超越平凡,鑄就精彩。

世事紛擾中,不妨讀讀王陽明:

守住内心的安定,便可穩住生活的節奏,哪怕陰霾密布,也能撥雲見日。

苦難立于前,不妨看看曾國藩:

堅持守拙的信念,則能填平天賦的溝塹,即便山高路遠,終會抵達終點。

願你能悟得先賢之智,在心中煉,在事上磨,一起走向光明坦途,擁抱無限海闊天空。

做人當學王陽明,做事當學曾國藩

作者簡介:六月安夏,富書作者,用文字記錄思考,努力将平凡的日子,過得熱氣騰騰,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