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Web2.0作為關鍵詞統治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中國網際網路;如今,随着元宇宙、NFT、數字藏品等新技術、新業态的全面爆發,Web3.0概念開始普及。但,Web3.0的實踐進行到什麼程度了?中國有Web3.0嗎?
2001年的秋天,網際網路公司(dot-com)泡沫的破滅,堪稱人類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高呼網際網路炒作的大衆,将自己的憤怒展示在股市的大衰退上。
然而,泡沫的出清、資本的衰退,往往是技術革命的共同特征。網際網路的真正價值被逐漸地展示出來。而後“Web2.0”的概念橫空出世,具備新特征的新程式、新網站成為新網際網路的旋律。
web2.0作為關鍵詞統治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中國網際網路,直到2014年中國網際網路協會釋出《緻中國3億網民的一封信》,宣告中國網際網路已全面進入Web2.0時代後,這個概念才真正偃旗息鼓。
2020年以來,伴随着元宇宙、NFT、數字藏品等新技術、新業态的全面爆發,Web3.0概念開始普及。這種古老的技術代際計算方式,再度成為全球熱點。就國内而言,資本、大廠都已經紛紛通過投資或者自家産品完成了與Web3.0的初次對話。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現在正處于技術革命的前夕。這個革命,會以Web2.0向3.0躍進的方式展開嗎?目前的web3.0實踐已經到了什麼地步?
01 究竟什麼是Web3.0?
究竟什麼是web3.0?
不乏有Web3.0的布道師在各個管道向外傳遞自己的理念。
如A16Z的新風投之王Chris Dixon,就是Web3.0最熱烈的追逐者之一。在他的描述裡,Web3.0是一個建設者和使用者的網際網路,數字資産則是連接配接建設者和使用者的紐帶。Web3.0成為了一種使用者與建設者共同擁有且可信任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
脫離一些金融目的與商業需求,從技術角度出發,Web3.0較為公認的描述。是研究機構Messari研究員Eshita的Web更新論:Web1.0到Web3.0的網際網路革命,是從“可讀”(read)到“可讀+可寫”(read+write)再到“可讀+可寫+擁有”(read+write+own)的互動跳躍。
通俗意義來說,Web1.0的代表性網際網路形态便是門戶網站,使用者隻能被動地浏覽文本、圖檔以及簡單的Flash視訊,處于内容的被輸入者。
而Web2.0的代表性網際網路形态,既有Youtube、Facebook等PC端發祥的平台,亦有微信和抖音等移動端稱霸的軟體,使用者不僅是内容的消費者,更是内容的創造者,可以随時在網絡上創造和傳播自身生産的内容,無論是各種媒體,并與其他使用者實時交流。
Web3.0的革命之處在于,跳脫出了前兩代網際網路生态中,使用者線上活動需要依賴特定的網際網路平台(無論是網站還是App),同時在可讀、可寫的基礎上,完成了可擁有的自主權認定。
即使當下的網際網路世界已經号稱萬物互聯、平等開放,但使用者的數字資産并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權,依托于網際網路平台進行的線上活動,一切的規則制定權始終掌握在平台手中。使用者個人網絡身份、資料資産甚至資訊自由(算法)的自主權,始終是缺位狀态。
由此延伸,無論是不可修改可追溯的區塊鍊技術,還是作為新内容互動形式出現的AR、VR、MR技術,其實都并非Web3.0的真正中心。将籠罩在其頭上的各類技術迷霧撇除,到底是什麼是中心的答案,就在“Own”這個定義上。
Web1.0到Web3.0變遷
Web3.0的最大特質在于,一方面,使用者擁有(Own)天然賦予并且無法剝奪自主權,無論是網絡數字身份,還是個人資料等數字資産,抑或資訊擷取的自由。
另一方面,一切以人的自我(Own)為中心,使用者的一切行為都是有價值的。一次對話、一件小事,都能以上鍊的形式出現在Web3.0中,以數字資産的形式與網絡世界的其他内容發生互動。
在這裡,個人的一些線上行為都将成為使用者自主掌控的資料資産。使用者可以在資料流轉和交易中真正獲益,讓自己的資料不再是網際網路角落裡被變賣的灰産或是随手可得的免費資源。
Web3.0的核心,還是回到了終點——人。
02 公鍊大戰:Web3.0的前哨戰
Web3.0離不開區塊鍊。這種具備分布式、防篡改、高通透、可追溯特性的新技術,是最先走入大衆生活中的技術部件。
在Web3.0真正降臨之前,一場戰争已經在區塊鍊領域打響。最先被争奪的是公有區塊鍊(Public Block Chains,簡稱公鍊),公鍊的優點極為明顯。公開透明,任何個體或者團體都可參與交易,加上資料匿名、鍊上可溯等特點,是争奪的話語權熱點。
從2009年伴随着加密數字貨币比特币誕生第一條公鍊開始,到2017年正式爆發公鍊浪潮,無數技術極客、前沿資本和投機掮客混居其間,試圖讓自家公鍊成為主流。
然而公鍊技術還沒有發展到并沒有完美解決“不可能三角”——即同時保證完全去中心化、保證供電運作的高安全性、高TPS(每秒處理事務)。
嚴格意義上來說,現在并沒有一條真正實作統治級滲透率的公鍊。現存的Ethereum、Polkadot、Cosmos、Solana等主流公鍊中,技術各有特色,優缺點也較為明顯,交易與閱聽人同樣各自分散。
- Ethereum:技術特點為,通過POW(現在正轉向2.0的POS)機制來确認确認交易、由Gas費來進⾏記賬激勵、需要多個區塊進⾏确認。但這一公鍊的缺點在于,使用費用昂貴,能夠承受的TPS較低,非常容易發聲擁堵。
- Polkadot:技術特點為,通過relav鍊來确認交易。平⾏鍊隻負責收集交易,而不同的平⾏鍊間的交易确認是共享的。但這種模式下,更接近于提前標明參與者的聯盟鍊,違背了公鍊完全開放的特性。
- Cosmos:技術特點為,通過IBC的機制,兩個鍊之間想跨鍊,各⾃要實作對⽅的輕節點。然而,正是這種特性導緻其餘區塊鍊不會願意它在鍊内部署輕節點,最終隻能圈地自萌。
- Solana:新型的Solana技術特性看起來很有優勢,通過POS+POH機制來确認交易,建⽴了⼀個全局可⽤的時鐘,允許每個節點⽣成本地的時間戳,TPS理論可達65000,Gas可忽略不及。但經常當機和實際帶着中心化的模式,一直被诟病。
一個需要正視的現實是,現有的公鍊普遍面臨着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困境,網絡擁堵、手續費高昂,都是痛點。此外,區塊鍊彼此獨立,每條鍊都有自己的架構訊息,不與其他鍊互通。比如,Ethereum上的産品無法被Solana辨識,因為其并不是 Solana 架構下的産物。若要轉移它,隻能使用跨鍊協定
以上述最大的公鍊系統Ethereum為例,業内通用的解決方案是為其進行拓展擴容和搭建跨鍊橋,主要技術流派分為Optimistic rollup和ZK rollup兩者,還有新興的Layerzero。
而Layer2 這一概念實際上是區塊鍊擴充方案的一個統稱,可以翻譯為二層網絡。簡單來說,它們是将計算和資料存儲都遷移到⼦鍊上,而将結算交給以太坊主網處理的擴容網絡,通俗易懂地了解方式,是把區塊鍊想象成一條馬路,而layer2就是在這條馬路之上的高架,并行的另外一條高速通道。
然而,隻要是離開公鍊進行交易,就存在後門的可能性。為此,也有行業玩家提出過解決方案:在layer1(各類區塊鍊本身,一級網絡)下方再增加一層Layer0。從技術分類而言,屬于“側鍊”。
無論是供個人開發者用的SDK、供企業級開發者使用的BaaS,還是分布存儲的工具IPFS、作為私匙錢包和護照存在的DID,甚至NFT的釋出平台,都是這一層“底層網絡”的組成部件。
如果要下一些定義的話,本質上,區塊鍊是不同數字價值的載體,而側鍊技術則是連接配接不同區塊鍊的通路。
03 中國會有web3.0嗎?
中國有Web3.0嗎?
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好回答。
上述側鍊是一種可能存在的國産路徑:系統獨立是一種優勢,自身創新與技術疊代不受主鍊的局限,即使失敗或是遭受攻擊,也不會影響主鍊的本身。
一方面,國内距離Wed3.0的距離,在于離監管的距離,無論國内監管還是國外法規,都無法規避;另一方面,當下市場中許多看似是Web3.0、元宇宙的玩法,壓根就是蹭熱度。
以時下在各個領域都開始火熱的數字藏品和nft為例:嚴格意義上,數字藏品和NFT并不能混為一談,前者是通過區塊鍊技術完成數字化發行的新型數字出版物,動辄成百上千乃至幾萬份不同編号的同款數字藏品。
而NFT的全稱是non-fungible Token,中文名翻譯為非同質化通證。“既然是非同質化,那麼NFT就是獨一無二的孤品,一次發行萬八千份、宣稱自己是NFT的數字藏品,最多算是NTF碎片。”
甚至于,部分所謂的NTF、數字藏品發行平台,使用者協定中白紙黑字寫着“該數字藏品的版權不歸使用者所有”的條款,不乏有業内人士認為這壓根就違背了所謂“non-fungible Token”的定義,使用者購買、消費,在撇清金融屬性炒作泡沫後,實質上并沒有任何價值,“最多是打開自己的收藏夾,給别人展示一下,自己花錢買了這個東西。”
騰訊幻核的倒下,似乎也預示着,市場也對于這類僞NFT概念并不感冒。
繼續重複開始的問題:中國有Web3.0嗎?這個問題或許是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正面回複:結果是肯定的,但距離是存在的。
專欄作家
井尋,微信公衆号:井尋,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前傳統媒體記者,5年網際網路一線品牌公關從業經驗,人間赝品Kitsch、插一句主理人。關注領域電商、新消費、出行、教育、營銷領域。
本文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O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