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哈爾濱5月10日消息(記者馬俊玮)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王洪亮,是黑龍江省最早一批從事重症醫學的醫生。二十多年來,王洪亮始終保持着對醫學事業的熱愛,慎終如始。
不忘初心 精益求精
自2000年進入重症醫學科工作以來,王洪亮就時刻把病人放在心頭,更把生命舉過頭頂。
重症醫學科(ICU)收治的都是急危重患者,一扇門隔斷了親人的視線,門裡是生命垂危的親人,門外是焦急悲痛的親人。ICU醫生就是與時間競速、同死神賽跑的人。
為了信守從醫誓言,堅守救死扶傷的初心,二十多年來,王洪亮兢兢業業,他總是最早出現在病房,又最晚離開,已經不記得他曾把多少危重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他醫德高尚、待患如親,被患者和家屬親切的稱為“生命的守護神”。二十多年來他自己用一貫真誠、穩重、嚴謹的工作作風赢得了患者的依賴和同道的一緻贊揚。
工作中的王洪亮教授(央廣網發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供圖)
王洪亮曾先後榮獲哈爾濱市青年科技獎、“龍江名醫”、“黑龍江省領軍人才梯隊後備帶頭人”、“黑龍江省傑青”等多項稱号。為了能夠促進省内重症醫學科的整體提高,幫扶省内下級醫院提升重症患者救治能力,2016年他率先發起組建黑龍江省首個重症醫學專科醫聯體,在2019年牽頭成立黑龍江省重症醫學聯盟,2020年獲批東北三省唯一一家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援專業委員會規範化教育訓練基地,為黑龍江省ICU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黨員先鋒 奉獻愛心
王洪亮于199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産黨,作為一名有着26年黨齡的共産黨員,作為一名基層黨員上司幹部,他始終牢記入黨時铿锵的誓詞,矢志不渝地踐行着自己對黨的承諾。
多年來,王洪亮帶領重症醫學科黨支部全員,工作之餘不忘回饋社會。在“手拉手,心連心”活動中,他們關懷福利院的孩子們;“童心築夢,唱響未來”公益慈善晚會上,他們為殘障兒童及殘障人士捐款捐物;每年節假日王洪亮還會組織科室同僚給患者家屬帶去“新年的餃子,端午的粽子”,時刻不忘關懷在ICU焦慮無助的患者及家屬。王洪亮深信隻要人人獻出自己的一點愛心,點滴愛就會彙成海。
使命擔當 勇赴國難
作為一名重症醫學科醫務人員,王洪亮終堅守在急危重症救治援助第一線,展現重症醫生作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救治、2010年大興安嶺火災、2020年援助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重大突發社會公共衛生事件中,王洪亮是醫院重症醫學科第一個沖上前線的人,并以過硬的醫療技術成功救治了許多重症患者。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在武漢肆虐,情況十分嚴峻,王洪亮教授主動請纓,并稱,“國家有難,醫護有責,作為黨員,我義不容辭,作為醫生,我義無反顧”。
疫情就是指令,時間就是生命。大年初三,他作為黑龍江省首批援鄂醫療隊哈醫大二院隊長,帶領隊員們火速出征,馳援武漢。黑龍江省首批援鄂醫療隊是第一支抵達協和西院的外省醫療隊,王洪亮用最短的時間做好籌備工作,第一時間接診患者,很大程度緩解了協和西院的壓力,也使大量重症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
面對新冠病毒,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王洪亮就遵循規範的治療原則;沒有成型的治療方案,王洪亮就和武漢當地同道共同研究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搶救方法,并較早地發現了有效的搶救方案。黑龍江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共負責3個病區的救治任務,王洪亮主動要求管理50名重症患者的病區,把這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留給自己。
患者為感謝王洪亮送來錦旗(央廣網發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供圖)
在武漢奮戰的65天裡,王洪亮每天研究危重病例,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時修改治療方案。他的辛勤付出讓患者重新看到了生的希望。王洪亮還及時把診治經驗通過網絡多次直播給全國同道,與其他醫生一起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他曾前往孝感市、漢川市和安陸市,為醫護人員進行現場教育訓練,使大家在診療過程中有章可循,極大提高診療效率。并且在援鄂期間,王洪亮發表3篇SCI論文(其中2篇影響因子為6.4分)及參與編寫相關COVID-19指南,為全國同道提供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經驗。
在曆經了65天的艱苦奮戰,王洪亮實踐了他出征前的承諾,對組織“不怕犧牲,圓滿完成任務”,對患者“盡所能、展所學、救所治”,對戰友“把你們安全帶回家,一個都不能少”。
王洪亮和團隊在武漢協和西院創造了諸多“之最”,在來自全國各地的23支醫療支援隊中,“黑龍江一隊”收治病人數量最多、病死率最低,被譽為“最強外援”。黑龍江首批援鄂醫療隊被評為“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他本人也被評為“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産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