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内外接連釋出新機,先揚後抑的VR如今走到哪一步了?

國内外接連釋出新機,先揚後抑的VR如今走到哪一步了?

從2014年 Google Carboaed 誕生,科技行業經曆一次又一次的“VR元年”,但由于軟體生态内容不足、技術發展緩慢以及網絡環境等原因。VR行業到了近兩年才慢慢的走上正軌。

早在1984年,VPL公司就推出了一款虛拟現實眼鏡,也讓虛拟顯示這個概念第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之後的十年間,VR技術促進了多項商品推出。但由于開發成本和技術問題,虛拟現實工具并沒有大範圍的推廣開來。雖然不少公司都在VR 産業開始布局,但真正落地的消費産品寥寥無幾。

一直到2014年,谷歌的Google Cardboard 紙箱VR眼鏡順利走向消費者的眼中,才引起了一波 VR 行業的浪潮。也是這一年,VR 這一概念開始爆發,引起了人們熱議。

國内外接連釋出新機,先揚後抑的VR如今走到哪一步了?

然而 VR 這股邪風隻吹了2年多,到2016年下半年,VR的熱度開始逐漸冷卻,缺乏相應軟體和使用場景導緻VR 硬體裝置的銷量造成了影響。失去了的使用者關注的 XR 生意逐漸淡出了使用者和投資商的視線。

而同年推出的高通 VR 晶片,也沒有幫助VR産品獲得爆發。

領頭羊的出現

一直到2019年,5G商用化的開始,VR行業才算彙集了天時地利人和,迎來又一次的爆發。Oculus 也趁着此次機會,在VR 行業站穩腳跟。 成為了同期中為數不多獲得較為不錯的發展的VR企業之一。

2010年,Oculus 推出了Oculus Rift 的原型機,并于2012年在 kickstarter 上開始衆籌,最終籌得250萬美元的資金。之後到2012年,Oculus 正式成立,全力投入 VR 裝置的研發工作中,一直到2014 年Oculus 被 Facebook 收購。

在被收購之後,Oculus 獲得了 Facebook的全力支援,并在2016年釋出了 Oculus Rift 的首個消費者版本。出色的硬體配置讓使用者們見識到了 VR 世界的魅力。作為Oculus 的第一台商業化産品,Oculus Rift 還存在很多缺點,比如分辨率不高,運動追蹤方面不完善等問題,讓這款裝置難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但這終歸代表 Oculus 邁出了商業化的第一步。

在這之後,Oculus 也在2018年和小米合作,推出了VR一體機 Oculus Go。這款VR一體機已經可以脫離複雜的連線,獨立運作軟體并為使用者提供多款軟體。在2019年,Oculus 推出了兩款産品 Oculus Quest與Oculus Rift S,為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提供選擇。Oculus Rift S 是 Oculus Rift的更新版,對螢幕、音頻和控制器等硬體都進行了相應的更新,但使用者仍然受到連線的限制。

而Oculus Quest 的出現,讓 Oculus 真正的成為了 VR 市場的領頭羊。作為主打消費級産品的 VR 一體機,Oculus Quest 帶給了使用者更舒适的佩戴體驗。而其 6Dof 操控體驗,也帶個遊戲玩家更強的沉浸感。配合逐漸豐富的VR軟體産品,讓人們的目光重新看向 VR市場。

如果說Oculus Quest重新開辟了一次VR市場,那2020年9月 Oculus Quest 2 的發售則是掀起了新一輪的VR盛況,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這款VR一體機的銷量就突破了一百萬。在Oculus Quest 2的帶動下,短短兩年的時間裡,VR 硬體裝置的出貨量大幅增長。據 Counterpoin 計算,2021年,XR終端的出貨量達到了1110萬,其中約90%的産品是 VR 裝置。

Oculus Quest 2 為VR 行業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也讓不少軟體開發商開到了VR 行業的可能性。近兩年,各種 VR視訊播放器、VR遊戲,甚至藝術創作工具不斷湧現,豐富着 VR 行業的軟體生态。

元宇宙讓 VR 再次起飛

對于Facebook來說,收購 Oculus 不僅改變了Oculus的命運,也改變了其自身發展的方向。2014年的 Facebook 營收增長開始放緩,其第四季度營收增速下滑至49%。

此時的 Facebook 定位于熟人社交平台,将自己作為使用者社交圈子的線上延伸。這讓更注重新聞推送的推特迎頭直上,搶奪 Facebook的使用者市場。與此同時,Tiktok等新的短視訊平台也逐漸發展起來,讓Facebook 不得不開發新的發展方向。

而到了2018年,劍橋分析事件又讓 Facebook陷入使用者隐私資料洩露的風波之中,在全球各地遭到多起訴訟。自身品牌形象陷入危機。紮克伯格不得尋找一個新的概念來壯大 Facebook 的版圖。這個時候,Oculus 和元宇宙出現在他眼前。紮克伯格可能是預見了 VR 行業和元宇宙的未來,在2021年将公司改名為Meta,布局VR 行業,目标将VR裝置打造将成為下一代計算機平台。

國内外接連釋出新機,先揚後抑的VR如今走到哪一步了?

僅靠硬體裝置和數量較少的軟體難以達成這個目标,想要讓 VR裝置像電腦一樣普及,勢必要打造一個和電腦一樣豐富的軟體内容生态。這也是 Meta 大量布局元宇宙這一概念的原因。

元宇宙,這個概念來自于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指代由人類運用數字技術建構的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一個完整的元宇宙空間可以供人們在其中娛樂、工作、學習、購物,甚至是讓人們通過數字化身進行社交。Meta 花費了大量的盡力在元宇宙領域,不過目前成效尚不明顯。

從2021年開始,元宇宙這一概念開始在全球爆發,不僅僅是 Meta,許多公司也意識到了VR行業未來的可能性,開始在相關行業布局。而這其中不乏國内廠商,像小米、愛奇藝等科技企業,紛紛公布自己的 VR 頭顯産品,開拓相關市場。

國内有一家企業,與Oculus幾乎有着相同的發展路徑,那就是PICO。

受到2014年的 Google Carboaed 影響,不少人都投入 VR 創業大軍中,其中就包括 PICO。這家初創公司成立于2015年,并在當年12月推出其第一款 VR盒子産品 PICO 1。PICO 1成功的讓 PICO 在 VR行業站穩腳跟,也幫助他們收獲了數千萬元的投資,平穩渡過了VR行業火爆過後的寒冬。

到了2017年,PICO 推出了 VR 一體機 PICO Gobin,讓使用者在進行遊戲的同時,也脫離了連線的束縛。同年,PICO Tracking 誕生,實作了 6DoF 操控技術。在VR行業積累了不少經驗的 PICO 又在2017年12月推出了第一台實作量産的 6DoF VR 一體機 PICO Neo,在 VR 行業打出了自己的名聲。

這之後,PICO 保持每年一台的速度推出新的 VR 裝置,一直到2021年。

2021年8月,位元組跳動宣布以50億元人民币的價格收購 VR 企業 PICO。而經過一年的調整和發展,位元組跳動VR一體機PICO 4 終于在今年9月釋出。而在不久之後的10月12日,Meta釋出全新 VR 頭顯Quest Pro。一時之間,很難不讓人将兩款 VR 頭顯裝置進行比較。

國内外接連釋出新機,先揚後抑的VR如今走到哪一步了?

PICO 4 VS Meta Quest Pro

不管是 PICO 4 還是 Meta Quest Pro,兩者均采用Pancake光學元件,讓頭銜的厚度大幅減少,重量也大幅降低。這點 PICO 4的表現更為亮眼,整機重量隻有586克,而Meta Quest Pro的重量則達到了722克。接口方面兩者沒有不同,均采用USB-C接口。

而螢幕方面,PICO 4采用兩塊LCD螢幕,其分辨率為2160X2160,最高支援90Hz重新整理率。視場為105度,支援自動調節瞳孔,IPD調整範圍在62-72mm。Meta Quest Pro同樣采用兩塊LCD螢幕,其分辨率為1800X1920,同樣最高支援90Hz重新整理率。其視場水準為106度,而垂直為96度。支援連續适眼距階梯式IPD,而IPD調整範圍達到55-75mm。

配置方面,Meta Quest Pro運作高通公司專門定制的高通骁龍XR2 Plus 晶片,記憶體達到12GB,最高存儲容量為256GB。Meta Quest Pro 配有5000mAH電池,但續航時間隻有1-2小時。

而PICO 4 采用高通骁龍 XR2 處理器和Adreno 650 GPU,記憶體僅有8G,同樣可選擇 256GB 存儲容量。而PICO4 擁有5300mAH電池,續航時間可以達到2.5個小時。此外,兩款VR 頭顯裝置都加入了彩色透視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在使用VR功能的同時,觀察周圍的真實情況。

國内外接連釋出新機,先揚後抑的VR如今走到哪一步了?

從頭顯配置來看,Meta Quest Pro和 PICO 4 沒有太明顯的差別。但Meta 在 Quest Pro 的搖桿上下足了功夫,加入了許多實用的功能。Quest Pro 的搖桿搭載骁龍662平台和3個攝像頭,同時具備自跟蹤功能,即使控制器不再頭顯實作範圍内也能操控,這點超過 PICO 4 許多。

系統方面,PICO 4 搭載 PICO OS 5.0 作業系統,并加入了新的 Avatar 系統。Avatar是VR中的捏人程式的統稱,借助它使用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專屬形象,是建立元宇宙社會的基礎功能之一。PICO 4可以幫助使用者建立自己的專屬形象,讓使用者利用這種形象和好友進行互動和娛樂。

而 Meta也為 Quest Pro 推出了特定系統,采用的是自研的Codec Avatar系統。借助Quest Pro 内部的傳感器,Quest Pro可以讓使用者建立的虛拟形象産生和使用者同樣的表情, 比如微笑、皺眉和眨眼。

軟體方面,PICO 4 支援大部分主流 VR 遊戲,并和育碧合作,将在明年推出獨占版《舞力全開》。另外還有《三體》和《Project PICO World》等非遊戲内容。不過整體而言,PICO 4 的軟體内容更偏向娛樂化,仍然以遊戲為主。

而Meta為 Meta Quest Pro 準備的軟體内容則更加專業一些。Meta 與微軟達成一項新合作,它将把微軟 Windows App、Teams 等産品與 Meta 元宇宙硬體整合。微軟還會提供技術,讓 Windows App 以流形式對接 Meta 頭盔,并加入Xbox Cloud Gaming 流遊戲服務。而 Meta 自己開發的 Horizon Workrooms 也将會與 Teams 連接配接,使用者可以直接通過 Workrooms 參與 Teams 會議。

國内外接連釋出新機,先揚後抑的VR如今走到哪一步了?

售價方面,Quest Pro的定價為1499美元,折合人民币約10900元,而PICO 4的起售價隻有2499元。當然,售價和兩者的定位不同有很大關系。

Meta Quest Pro 是 Meta 對于元宇宙領域的一次嘗試,Meta 希望可以借助這台機器,向使用者展示他們“下一代計算機平台”具體是如何運作的,讓人們明白,他們在虛拟世界也可以完成工作、學習、社交等日常的生活行為。Meta Quest Pro 不僅僅是一款娛樂裝置,Meta 更打算将其打造成電腦、手機一樣的工具。

而 PICO 4,則是為人們提供娛樂方式的另一種選擇,他真正對标的是Meta 的Quest 2。

PICO 4可以用豐富使用者的遊戲、觀影甚至是運動體驗,但它隻是一項娛樂産品,距離真正的元宇宙裝置還有一定距離。不過,PICO 4的發售是位元組跳動布局 VR 領域的第一步棋,标志着他們對于該領域的第一次全面探索。

國内外接連釋出新機,先揚後抑的VR如今走到哪一步了?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興起以及5G時代的到來,VR産業真正發展起來的條件已經具備。不同于2016年VR爆發引起的躁動,在冷靜下來之後,科技企業也開始腳踏實地的慢慢探索在VR領域的應用。

而相信在他們的發展下,以VR技術為基礎的下一代計算機平台,将在不久之後真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