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蕃薯莖螟的為害特點、形态特征、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

作者:邊緣的荳子

蕃薯稭稈别名蕃薯蛞蝓、甘薯蛞蝓、蕃薯藤條,在福建、台灣、海南、廣東、廣西等地區已分布,對甘薯種植造成嚴重危害。今天,我們詳細介紹了甘薯稭稈的有害特性、形态特征、生活習慣和預防方法,供大家參考。

蕃薯莖螟的為害特點、形态特征、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

特征:

幼蟲腐爛進入馬鈴薯莖作危害,導緻中空莖形成蓬松的昆蟲稀薄,影響養分輸送,造成枯萎,影響生長發育。

形态特征:

成蟲身長13-16毫米,雄性翅膀展開30-37毫米,雌鳥30-40毫米,頭部、胸部、腹部灰白色。下唇必須伸展到頭部前部,2。5-3次,大而暗。前翅淺黃色,翅基褐色,中央網眼圖案多,許多不規則,近外緣出生時有漣漪狀橫截面2,雄性體色往往比雌性昆蟲深。卵呈橢圓形扁平,淺綠色,出生後2-3天呈黃褐色,小紅點。第一批幼蟲頭部黑色,2年後變黃褐色,老後變紅褐色。閥體黃褐色略帶紫色,後各段第二段有大小斑點12個,其中閥門上下4個側面,後部4個,呈梯形排列。淡黃色至棕紅色,頭部突出,翅芽向上至第四腹段末端,胸背中央凸起,腹部末端鈍圓,有8個鈎。

蕃薯莖螟的為害特點、形态特征、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

習慣:

廣東産4-5代,有老熟幼蟲在冬季馬鈴薯或殘留馬鈴薯越冬,次春3月中旬至下旬進入成蟲期。第一代在4月上旬和5月中旬,第二代在5月下旬和7月上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和8月中旬,第四代在9月中旬和10月下旬,第五代在11月初。成蟲白天隐蔽,夜間活動,有光照,交配後同夜羽化産卵,産卵期6-7天,卵散落在芽、葉柄或枝莖上,單個顆粒連續,卵周期為4-10天。第一個孵化的幼蟲通過從葉柄,葉芽和莖中鑽入而受到傷害。幼蟲從嫩莖鑽進去,一段時間後爬到主莖上作害,幼蟲喜歡吃下來,老熟的經常鑽進表土的莖或根,有的鑽進馬鈴薯塊。莖受害者被膨化成蟲蛾,經常排出蟲糞,是識别蟲子的重要特征之一。當幼蟲變老時,它們在近土莖基部的飛蛾處變白或變薄。天敵有黃斑十字架(Pheropsophus sp.),金邊綠色步驟A(Collerdasp.),黑色素瘤蜜蜂,(Xanthopimpla stemmator Thunberg等。

蕃薯莖螟的為害特點、形态特征、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

防控方法:

(1)收到馬鈴薯後及時清理田地,減少冬蟲口基數。

(2)旋轉。

(3)馬鈴薯播種劑處理。種植前1-2天切開幼苗,用40%樂高乳液1000倍液體或90%水晶敵蟲,80%敵怕乳液800-900倍液體種子床噴霧或用樂果藥液體浸泡1-2分鐘後插入。

(4)在成蟲羽化高峰期5-7天後噴灑上述殺蟲劑。

(5)将1-2頭未播種的雌性置于昆蟲誘捕器中,這在成蟲的萌發期有效。

蕃薯莖螟的為害特點、形态特征、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