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漢學成為一門正式學科發展過程中,專業期刊的創辦與出版在其中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它是國際社會全面了解中國社會的核心媒介之一,它向世界傳播了有關中國的知識,建構了中國形象。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松認為,某些漢學與中國學期刊具有一定的交集與互涉,往往難以截然區分。筆者這裡隻把海外中國學期刊作為研究對象,同時限于所掌握語種,隻選取英語世界各學科領域發行至今的代表性期刊(33種)做宏觀梳理和整體研究,以勾勒中國主流學科在英語世界學術出版的發展脈絡和取向,其中非正式出版的、非研究性的,以及東方學的期刊,不在本文讨論範圍之内。
英語世界代表性中國學期刊的分布情況
英語世界代表性中國學期刊最早創辦于1960年(英國《中國季刊》),所屬國家主要分布于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印度、荷蘭等國,整體呈現出北多南少、以美英兩國數量最多且影響最大的出版格局,發文涉及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曆史學、文學等主要學科。
政治學代表性期刊美國《中國政治學刊》(1995,表創刊年份,下同),由原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現任複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郭蘇建主編,主要發表有關中國政治和外交的理論、政策和實證研究文章。哲學類代表期刊既關注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中國各個曆史時期的宗教問題,也拓展至中國思想。尤其是成中英主編的《中國哲學雜志》(1978)立足當代學界中國哲學研究前沿,為傳播中國思想及價值觀提供了譯介和闡釋的國際化平台。
經濟學與管理學領域以英國《中國經濟》(1967)、《中國管理研究》(2007)等為代表,其中,尤以Emerald出版集團出版的《中國管理研究》影響最大。
曆史學期刊集中分布在美國,大多創辦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其中,《近代中國》受主編黃宗智研究專長影響,發文以社會學和曆史學為主。社會學期刊尤以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外華人雜志》(2005)最為突出,它以跨地域和跨學科研究見長。
語言文字學(美國《中國語言學學報》)、文學和藝術學(《華語電影雜志》)等親緣性學科期刊中,以文學類期刊最多最知名。美國《中國文學》《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今日中國文學》由遠及近構成了中國文學曆史縱向發展的研究譜系。
綜合性期刊以美國為最多,其中有些期刊由民間團體組織創辦,以“增進互相了解,促進積極關系”為目标。例如,《美國中國研究雜志》(1984)、《美中社會與文化》(1998)等,概莫如是。還有些期刊以名校+名社模式成為标杆,英國《中國季刊》、澳洲《中國研究》、美國《當代中國》是英語世界中國學研究的三大權威綜合性期刊,雖在不同國家創辦,卻有着一定的曆史淵源和關聯性。《中國季刊》是西方世界第一本專門研究中國問題的期刊,1960 年由總部設在巴黎的文化自由聯盟出資(美國中央情報局資助,1967年解散)、哈佛大學費正清弟子麥克法誇爾任主編創辦。該刊為讀者提供曆史視角,加深讀者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中國研究》于1979年由澳洲國立大學亞洲與太平洋學院創辦,與《中國季刊》齊名,深受美國中國學影響。《當代中國》于1992年由美國丹佛大學美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創辦,是北美地區第一本專門研究當代中國事務的英文學術期刊。
此外,另有3種期刊也值得關注。印度《中國述譯》(1964)是當代印度唯一一份以中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期刊,它的創辦源于對鄰國學術情報的需要和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本推動。荷蘭《中國資訊》(1965)由荷蘭萊頓大學當代中國文獻研究中心創辦,特别關注當代中國主流話語忽視的觀點和領域,鼓勵讨論和辯論。新加坡《中國國際雜志》(2003)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創辦,着重介紹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在内的當代中國方方面面的問題。
英語世界代表性中國學期刊的出版特點
主編團隊國際化,華裔學者占據半壁江山。英語世界代表性中國學期刊的主編大多是活躍于國際學術界且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學者或漢學家,他們往往能夠不受國家地域限制受聘于他國期刊,如美國《中國社會學評論》現任主編為上海紐約大學的吳曉剛,英國《中國管理研究》現任主編是澳洲莫納什大學的朱久華。主編團隊國際化還展現在主編的國際化分工與合作上,如新加坡《海外華人雜志》的主編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者共同擔任。在前文提到的33種期刊中,有18種期刊的主編都是華裔學者身份(如《當代中國》創刊人及主編趙穗生),他們都是海外中國學研究的生力軍,掌握着重要的學術話語權。
從主體中心思維到公正中立立場的博弈。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随着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關注和研究中國問題已經成為國際學界共識。在這個時期,海外作者主體的理論基礎和基本立場大多處于西方學界或者受歐美中國學研究的影響而具有西化傾向,如印度《中國述譯》、澳洲《中國研究》。與此同時,也有少數權威期刊因為主編華裔身份或與華裔學者有師承關系,自創刊開始就保持着鮮明的中立特色。如《中國季刊》的期刊封面設計上寫着“中”字,象征中國的同時也展現了不從屬于任何派别的辦刊理念和宗旨。美國《近代中國》在1975年第2期“編輯關于文體政策的說明”中強調,避免使用帶有意識形态色彩和偏見的詞語指代中國。《當代中國》自1992年創刊以來,主編趙穗生始終主張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用客觀立場研究中國問題。
從區域性專門研究到世界性跨學科綜合研究。二戰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大多數研究中國的西方學者總是局限于區域研究,并深受歐洲漢學傳統的影響。這種傳統往往忽視中國研究中的社會科學方法和比較視角。專業期刊中隻有2種具有跨學科綜合研究意識,如美國文學期刊《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從《現代中國文學》重新命名而來,通過改名展示了刊物的跨學科性和文化轉向趨勢。新加坡社會學期刊《海外華人雜志》發表的文章能夠跨越地域和學科,綜合運用曆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地理學等領域理論,考察和分析不同研究背景下的中國問題。綜合性期刊中,《中國季刊》屬于歐洲創辦最早、曆史最悠久的一本;《中國資訊》超越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的傳統界限,研究方法從曆史研究、實地調研轉向了比較研究;《當代中國》打通了學術理論研究和智庫政策研究之間的關系。
英語世界代表性中國學期刊的世界影響
被國際權威資料庫檢索收錄,知名度和世界影響力頗高。在筆者篩選的33種期刊中,有26種期刊都是國際人文社科領域的核心學術期刊,它們被國際權威大型檢索資料庫SSCI、A&HCI、Scopus、ESCI中的一種(如《中國宗教研究》)或者多種(如《當代中國》《中國研究》)同時收錄,在區域研究以及綜合研究中具有較高知名度和世界影響力。其中,被Scopus收錄26種,SSCI收錄11種,ESCI收錄10種,A&HCI收錄6種。Scopus資料庫由全球最大的出版社愛思唯爾推出,是全球最大最全的同行評審期刊文摘和引文資料庫;SSCI是全球知名的專門針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科技文獻引文資料庫;A&HCI完全覆寫了28個藝術與人文領域世界領先的期刊;ESCI(新興資源引文索引)收錄了很多已産生地區性影響力的地方期刊,這些期刊(如《今日中國文學》)的新興領域及其發展趨勢由此得到世界性推廣。
老牌與新興期刊的影響各具特色,反映了時代多元發展需求。《中國季刊》作為國外最早專門研究當代中國問題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在世界中國研究領域聲譽極高。創刊伊始發行範圍就高度國際化,它在15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發行(見1960年第2期扉頁),其影響力不限于學術界,在政界、商界、新聞界等都備受關注,其研究成果對西方國家、國際組織、跨國公司以及一些重要人物對中國的看法乃至對華政策制定都産生了一定影響。
《今日中國文學》是創刊較晚的有關當代中國文學的學術期刊,它是《今日世界文學》的中國版,因脫胎于名刊與國際獎效應,自身關注度也很高。根據劉毅在WorldCat的2019年的檢索結果顯示,共有 25 個國家的 441 家圖書館訂閱收藏了《今日中國文學》期刊。《今日世界文學》是曆史悠久的國際權威期刊,在世界文學界享有盛譽,它還與紐斯塔國際文學獎和紐曼華國文學獎有重要關聯,子刊《今日中國文學》自然也受到關注。
當代英文中國學期刊的出版源于英語世界對“中國崛起”的關注和警惕,既有政治因素、經濟因素,也有學術文化交流的内在需要。國内學界對海外中國學期刊的研究值得進一步重視,這既有學科本位的研究需要,也是維護中國形象和建構中國話語權的途徑之一。
(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世紀以來海外中國文學評論中的中國話語與形象研究”(21JZD051)階段性成果)
(作者機關:燕山大學期刊社)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董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