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掌握ORID 焦點法,迅速累積經驗與技能

作者:博文視點産品與營運

ORID 焦點法可以幫助學習者在隐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中快速厘清思路,抓住關鍵資訊。ORID 焦點法本來是引導師(Facilitator)在會議引導中的常用工具,用來 啟發參會者根據主題發言,發表自己的想法,也是經驗萃取的一種形式。通過觀察、 提問等方式,捕捉有效資訊并儲存為卡片。ORID 焦點法可以靈活運用于很多場景。

記錄事實

隐性知識的學習可以先從記錄基本事實開始。記錄事實可能并不能馬上得到我 們想要的經驗,卻可以通過記錄發現問題,逐漸找到關鍵資訊。

在南韓電視劇《大長今》中有一個場景,長今在參加醫女訓練時,發現主管醫 師對她非常刻薄,說她舉止傲慢,長今不知道哪裡得罪了他。教授的考試題目“如何區分藥材和毒材”她寫得很好,但成績居然不及格,她自己怎麼也想不通。而和她一起參加醫女訓練的信非卻得到了全班最高分。那個醫女也沒顯示出什麼優秀的能力。帶着郁悶的心情,她和醫女信非一起去照顧病患,發現信非一直在拿着本子記錄,問病患哪裡疼、吃了什麼東西等很基礎的問題,并記錄了一大堆。這個醫女看上去不怎麼聰明,問了半天記錄了半天,也不知道是什麼病,更不要提用什麼處方給病人看病了。

但是長今看到這些記錄後,忽然找到了關鍵資訊,她一直以來的困惑通過信非的這些筆記得到了解答。她忽然明白為什麼教授說她傲慢無禮了。她經常覺得自己有點底子,就輕易下結論,清楚地寫下了藥材和毒材,但其實藥材和毒材是沒有辦法區厘清楚的,用對地方和時機就是藥,用錯了就是毒。看上去不那麼聰明的醫女信非,并沒有給出結論,而是清楚地列出了每一種藥可以用在哪裡,治什麼病,副作用是什麼,禁忌是什麼。雖然沒有列很多,卻得到了全班最高分。在治療過程中,她并沒有很快找到病因和處方,但在給病人治療的過程中,把病人的基本特征、症

狀記錄了下來,并問了很多非常基礎的問題。這些動作看似很不起眼,卻是基本功,是重中之重。

單純地記錄現象可能隻會收獲“冰山一角”,但如果多收獲一點“冰山一角”,冰山本來的面貌就會全部呈現在你面前了。

我的第一份企業講師工作是為一家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做内部講師,教育訓練面向的群體主要是内部員工和客戶,内部員工主要以銷售員為主。剛進公司時,對業務不熟悉,也不知道銷售員日常是怎樣面對客戶的。我的經理讓我陪銷售員去見客戶,有時候會和業績好的員工一起外出,有時候會和業績一般的員工或新員工一起外出。拜訪回來後,經理會問我有什麼收獲和體會。部門的其他教育訓練師告訴我,他們剛進公司也是這樣的,你要幫不上什麼忙就在旁邊聽着,有需要時就幫忙遞個東西。

我跟着銷售員一起拜訪了一個星期客戶,沒什麼特别的事情發生,直到有一天,我跟着一位公司業績前三的銷售員去拜訪客戶。我發現他和其他人不同,他背着一個挺大的包,裡面的東西很多,除了公司的宣傳單頁,還有一個檔案冊,裡面有影印的合同、客戶的感謝信、行業網站對公司的報道,還有很多我跟其他銷售員拜訪客戶時沒見過的東西。回程時他告訴我,他的檔案夾在他們部門很有名,很多新員工拿着他的夾子去影印。我當時作為一個新講師,其實還不夠敏感,隻是把這個點記錄了下來,寫進了當天的工作心得中。後來我又跟着幾個老員工去見客戶,我特别留意了他們的檔案夾,發現他們的檔案夾版本各不相同,而新員工去拜訪客戶,基本不知道帶什麼東西。

我在後來和經理彙報時說了我的發現,我隻是陳述了事實,說了我看到的,并沒有說我的感想和觀點。工作經驗不足的我其實看不出來我們可以做什麼,當我和經理說完後,他立刻給我布置了作業,讓我把在銷售員檔案夾裡看到的東西列個目錄,還幫我聯絡其他老員工,讓我去看看他們的檔案夾裡有什麼。

我根據觀察到的内容列了一份清單,經理立刻根據這份清單做了一本“百寶囊”檔案夾。顯然,公司在這方面對于銷售員的支援是欠缺的,這個“百寶囊”一樣的檔案夾确實是員工拜訪客戶的神器。我的經理并沒有馬上和銷售總監說要推廣這個檔案夾,而是把它當産品“賣”了出去。他做了三份,當作獎勵發給了下一期教育訓練中表現優秀的新員工。這個神器很快被各部門的經理發現并大加贊賞,他們到教育訓練部詢問是否可以得到幾份,并在不久後得到了公司的支援,成為每一位銷售員的标配。

這是我工作能力尚淺時的經曆。當時我隻做對了一件事,将“如何成為優秀的銷售員”這個隐性經驗中很小的一部分細節挖掘了出來。而且當時我并沒有意識到一個教育訓練師可以在這裡做的事情,但我的經理知道。這些資訊讓他指導我們完成了後面的工作。

“冰山一角”其實很重要,卻很容易被忽略,因為很容易被看作理所當然。記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即使在當下沒有什麼實質性改變,但我們可以将它轉化為一個小的經驗單元,在不久的将來(也可能是很久的将來),它會和其他經驗卡片組合在一起,發揮更大的作用。

工作日志

工作日志、學習日志形式的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回憶一天中發生的事情,同時也是對工作和學習生活的總結,這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将隐性知識顯性化的方法。借助 ORID 焦點法,可以将工作日志結構化,并能啟發更多的思考。

從 2017 年開始,我一直作為志願者講師為杉樹支教的支教老師進行印象筆記使用方法的教育訓練。在四川大涼山的學校中,老師們為那裡的孩子帶去了新的理念,也帶去了夢想和希望。向維老師是我做志願者講師的對接人,她告訴我,杉樹支教的所有老師都在使用印象筆記進行教學管理,同時他們也在用印象筆記記錄涼山支教的每一天。

向維老師給我看了她的支教日記(見圖 9-1),每天一篇,都儲存在印象筆記裡。裡面有當日的教學内容,以及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她的工作日志記錄得很詳細,裡面很多是當天工作的呈現。上課時學生提了什麼問題,自己是怎麼回答的。

今天學生出現了什麼情況,鬧了哪些小情緒,學生是如何說的,自己問了什麼問題。 哪些題目學生錯得比較多,都錯在哪裡。基本上很大篇幅都在記錄發生的事情(O)。在工作日志的後面,會有自己的一些感想(R),今日的收獲和經驗的總結(I),未來想要做的嘗試和改變(D)。

掌握ORID 焦點法,迅速累積經驗與技能

9-1 向維老師的工作日志

随着時間的推移,工作日志的内容越來越多。第二年向維老師作為項目負責人進入涼山,她将日記按日期做了分類。因為學校的時間界限很清晰,是以按日期進行分類對她來說非常友善。

在工作中随時總結回顧并記錄自己的收獲可以獲得更多的經驗積累。如果工作經驗不足,或者對某些領域尚不熟悉,我們就很難有敏銳的嗅覺,難以感覺需要學習的内容。工作日志給了我們回顧一天工作的機會,在回顧中會挖掘到很多有價值的内容。即使沒有,簡單的流水賬也可以将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作為原始素材,在未來發揮作用。這些工作日志記錄了每個人的成長,是最寶貴的财富之一。

學會提問

在我進行的個人知識管理教育訓練中,很多教育訓練對象是企業的中青年技術骨幹。他們的業務能力很強,卻大多不太善于表達。公司層面非常希望他們能在企業裡發揮更大的價值,讓他們的經驗得到複制和傳承。

在你工作和學習的環境中,應該有很多在某個方面很厲害的人。我們都很好奇,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為什麼我就做不到呢?

使用 ORID 焦點法進行提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挖掘出更多的細節,幫助我們将“高手究竟做對了什麼”這一主題進一步完善。高手都做對了哪些事情和他們成為高手之間不一定有因果關系,但我們獲得的資訊會給我們帶來幫助。有些事情在高手的眼裡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讓他們自己說,他們可能永遠都想不到原因,這都需要我們通過有效提問才能找到答案。

在我做企業教育訓練師時,經常組織新老員工對話。資深銷售員的經驗最有說服力, 也是對員工最好的教育訓練。和我自己講課不同,銷售高手或銷售經理授課時經常會偏離主題,也可能有很多意外發生。畢竟他們在授課上沒有太多經驗。課前和經理們反複溝通成了每節教育訓練課的必要環節。我在教育訓練後向學員調查教育訓練效果時卻得到了讓我驚訝的回報。他們說 :“經理們都太厲害了,我要什麼時候才能像他們一樣呢?

我好像永遠也做不到。”這好像偏離了教育訓練的目标。在後面一系列的反複溝通中,我們決定啟用圓桌會談的方式教育訓練。設計一個主題,然後圍繞這個主題,新員工有什麼具體問題都可以向經理提。教育訓練形式改變後的效果非常好。首先是經理們的回報 :“李老師,我的員工原來卡在了查資料、不會排版這種基礎問題上,我簡直不敢相信,以後一定要把這一點加在教育訓練中。今天大家一提問,我才發現,自己工作做久了,已經忘了還是新人時遇到的問題了。這些細節都被我忽略了。”

在教育訓練中讓員工針對自己的情況提問題是我作為主持人的一項重要工作。把握提問的方向,描述細節,在經理回答比較籠統時把問題問具體,盡可能地還原場景。

例如 :“您當時問了客戶什麼問題?”“客戶是怎麼回答的?”“當時給客戶舉了哪些案例?”“給客戶看了哪份合同?”這些問題都是 ORID 焦點法中 Objective 層面的現象呈現。

在講話人的發言告一段落後,我們可以問一些總結性的問題。例如 :“您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您認為做好這件事情最關鍵的點在哪裡?”這些提問往往是獲得關鍵資訊的秘訣。

在提問環節的最後,可以詢問我們可以立刻開展的下一步行動。例如 :“如果要在今天教育訓練結束後,給在場學員一些建議,您建議大家可以立刻做的事情是什麼?”

通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提問,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有效的資訊,讓那些隐藏在神秘面紗背後的經驗和秘密,逐漸露出廬山真面目。

有時候,我們無須獲得全部答案,隻能得到幾個關鍵點也很好。抓住一個點, 然後去嘗試,去實踐,再尋找另外的答案。循序漸進,不斷進步。

跟着行動走,感覺自然有

《吉田醫生哈佛求學記》這本書講述了一位媽媽帶着四個孩子備考并被哈佛大學錄取的故事。我是在“微信讀書”App 裡讀的這本書。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書的正文,還可以看到很多評論和筆記。在書的開頭,吉田醫生說 :“因為白天要上班,又要帶孩子,還要保持身體健康,是以每天 3 點起床開始學習。”(3 點确實有點早,模仿需謹慎,并參考自己的身體狀況量力而行。)晚上 9 點她和孩子一起睡覺,睡眠時間在6 個小時左右,然後利用 3 點到 7 點這 4 個小時的時間學習。針對這句話的讀者評論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本書看到這兒就夠了,能做到這一點就足以做成任何事情了。”

作者輕描淡寫的開場白已經寫出了問題的關鍵。對于我們生活中任何想做但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來說,如果每天都有接近 4 個小時來做這件事,那麼應該很容易做成。

9 點入睡,睡眠時間 6 個小時,算不上長,但是也不缺覺。

經驗太多記不住,那麼就這一條,是不是可以拿來試一試?

我想你一定會說,别人的經驗不一定适合我,我和她的生活不一樣。但問題是,你不嘗試去做,又怎麼知道該經驗不适合自己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我們在行動後,可能驗證了一條真理,但更有可能隻是驗證了一種可能性。就像托馬斯·愛迪生說的 :“我并不是失敗了 1000 次,我是驗證了這 1000 種材料不适合做燈絲而已。”

實踐本身就是學習的最佳途徑,行動就是擷取經驗的開始。我們經常說 :“跟着感覺走”,但是感覺哪有那麼及時?很多時候我們一直在等待靈感的到來,等待時機的成熟,結果卻發現永遠等不來那一天。這時不妨先開始行動,并且不期待最終有一個好的結果,隻把這個行動當成經驗積累的一部分即可。

有時候,我們想當然地認為,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回報。在這樣一個處處充滿即時回報的世界裡,做到不求成果确實很難。發了朋友圈會期待有人點贊,給别人發消息也希望對方能很快回複。我們在充滿即時回報的世界裡丢掉了耐心,而這份耐心,卻是經驗的積累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科學家探索科學的方式很值得工作、學習中的我們學習。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他們會提出一個又一個假設,一個又一個問題。科研人員會設計相應的實驗和調查來測試根據假設所得到的結果,而這些調查和實驗往往得到的隻有實驗資料和某些條件下的結論,并沒有達到研究的最終目的,甚至沒有達到階段性目标。但正是這些反複的探索建構了最後科研的成功。

是以,有時我們不妨多進行一些嘗試、行動,并将行動的結果記錄下來。在隐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中,不是一下子就真相大白了。這中間有很多反複,但所有被行動驗證過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我們學習過程中的寶貴财富,是我們個人經驗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節選自《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2.0――個人知識管理實踐指南》

掌握ORID 焦點法,迅速累積經驗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