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2400米地下“捕捉”的暗物質,是什麼神秘東西?| 新京報專欄

作者:新京報評論
在2400米地下“捕捉”的暗物質,是什麼神秘東西?| 新京報專欄

相信在不久的将來,更多暗物質研究成果從錦屏地下實驗室裡湧現。

在2400米地下“捕捉”的暗物質,是什麼神秘東西?| 新京報專欄

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位

于2400米的地下。圖/新華社

文 | 孫正凡

據央視新聞報道,為了研究看不見摸不着的暗物質,中國建立了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

在四川涼山彜族自治州的雅砻江錦屏大河灣,錦屏水電站下方,現在正穩步推進“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項目,其位于岩石覆寫下方深達2400米的地下,是世界最深最大的極深地下實驗室。

而暗物質一直是個謎,抓取難度很大,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也沒有人真正“捕捉”到它。

“純淨”背景更容易“捕捉”暗物質

為什麼研究一個宇宙課題,要“向深地進軍”?

你有沒有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看過星空?漆黑背景更加襯托出了繁星的璀璨。我們的地球、太陽還有看得見的星辰,這些發光或者反射光線的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天文學家和實體學家稱之為普通物質。普通物質的特征是包括電磁作用,簡而言之,可以發光或吸收光。

在我們宇宙中,普通物質僅僅占宇宙成分的5%,還有近20%是暗物質,另外75%是更加詭異的暗能量。暗物質不發光,我們無法用普通實驗手段去“捕捉”它;而暗能量則在推動宇宙加速膨脹,使其密度更加稀薄。

天文學家憑什麼知道暗物質存在呢?暗物質雖然不發光,但它也有引力作用。在我們的星系尺度上,它提供了大部分引力,把星系束縛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如果沒有暗物質,星系大部分就會飛散了。

可這種方法,隻是讓我們知道暗物質存在,并沒有透露暗物質的具體成分,是以科學家們還是希望能“抓”到暗物質或者它們衰變之後的次級成分,通過資料重建,進而更好地了解暗物質的成分,進一步掌握宇宙演化、星系形成等規律。

事實上,尋找暗物質也有多種方法。比如,大陸紫金山天文台在2015年底發射了“悟空号”暗物質探測衛星,希望通過太空宇宙線(來自天體的高能粒子)的成分,尋找因為暗物質衰變之後的痕迹。這顆衛星在宇宙線研究已經取得了相當多成果。這是在太空裡尋找暗物質。而更早的例子,是著名的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先生,在國際空間站上安置的阿爾法磁譜儀。

在地下實驗室尋找暗物質,或者其他粒子,則是更常見的做法。歐美日本此前已經利用廢棄的礦井建設了多個地下實驗室。這種方法的關鍵,是利用厚厚的岩層阻擋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提供“純淨”的背景,讓暗物質衰變産生的粒子突顯出來。

在2400米地下“捕捉”的暗物質,是什麼神秘東西?| 新京報專欄

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

CDEX合作組實驗大廳。圖/新華社

令中國暗物質研究趕超國外先進水準

暗物質尋找,目前得到的基本是零結果,是逐漸排除“不存在”的能譜區域。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其他成果。

20世紀60年代,美國實體學家利用廢棄金礦建設的1600米深的地下實驗室,成功探測到了太陽中微子。日本岐阜縣神岡町一個深達1000米的廢棄砷礦中建造的大型中微子探測器,意外探測到了超新星1987A的中微子,主持兩代探測器的小柴昌俊、梶田隆章先後摘得了諾貝爾實體學獎桂冠。

是以,這樣的地下實驗室,不隻是普通意義上的一座實驗室,而是集中了多種學科、多種科學目标的大型實驗中心。2008年錦屏山隧道全線貫通時,清華大學工程實體系一位老師注意到了這裡的岩石覆寫達2400米,這正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黑暗環境”,可以令中國的暗物質研究趕超國外先進水準。

2010年12月12日,“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正式揭牌,清華大學暗物質探測實驗組率先入駐,采用半導體材料進行探測;2011年上海交通大學實體系的研究團隊也入駐,使用液氙探測器工作。兩支團隊兩種方法獨立探測,可以交叉驗證,并檢驗更廣的能譜區域。

從地面到達地下實驗室,需要在隧道内開車大概20分鐘。而儀器在運作穩定狀态下并不需要從業人員在地下值守,隻需在地面上的辦公室監控,實驗資料會自動上傳。

錦屏地下實驗室的建成,幫助中國科學家實作暗物質研究領域從無到有、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并獲得一系列國際一流水準的暗物質研究成果。

比如,去年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熊貓”實驗發言人劉江來博士在馬塞爾·格羅斯曼國際廣義相對論大會上,公布了首個暗物質搜尋結果。此次結果基于PandaX-4T試運作95天的資料,用0.63噸·年的曝光量,再次重新整理了暗物質性質的邊界值。

現在錦屏地下實驗室正在擴建的二期工程,将從現有4000立方米擴容到12萬立方米。相信會有更多的國際領先的實驗成果,不斷地從錦屏地下實驗室裡湧現,正如我們在至暗的夜空,才能看到最輝煌的星空。

撰稿/孫正凡(科普作家)

編輯/徐秋穎

校對/劉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