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中國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中國又爆炸成功第一顆氫彈。
1970年,中國成功地發射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一号 ,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六年間,“兩彈一星”成績矚目,中國國防科技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向世界宣告了中國已經從站起來到站穩了腳跟,一個國家,一個名族正在走向興旺發達。
可是中華民族發展到今天談何容易,越是光輝耀眼的榮耀背後所經曆的黑暗和努力越是無法想象,除了被大家熟知的兩彈一星之父鄧稼先和錢學森,還有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的科學家也前仆後繼的投身于國家建設的偉大工程中。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被很多國人所不識的“兩彈一星”功勳之一,彭恒武。
1915年10月6日,彭恒武出生于長春,因為是老幺,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父母為他取名“彭夢熊”隻希望他能像熊那樣健康強壯,但是事與願違,彭夢熊從出生身體就很羸弱,四肢骨瘦如柴,到兩歲時還不會說話,因為腦貧血經常眩暈倒地。
國小畢業因為沒有自理能力被拒絕入學國中,四年之後彭父還是決定讓彭恒武去上國中,不能上一輩子國小吧,因為他在校期間被人欺負,彭恒武的哥哥打算帶他到吉林求學—毓文中學。
也因為彭恒武生活不能自理,他43歲才結婚。
彭恒武在小時候就顯露出對理科的天賦,又加上暑期在家補習,毓文中學收他插班初三。
由于學校注重數理化,這正是彭恒武的強項,他很快在班裡名列第一,同學們對他很是敬佩,同時也更欽佩他自覺、刻苦的學習精神,主動求教、勤于善思的學習方法。
14歲時他就讀完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湯姆生的《科學大綱》,從此他愈是專注在科學的道路上一向向前。
有些人生來就是成大事者,因為彭恒武的成績優異,他高中同樣連升三級,同時他也喜愛上了網球,在一次受朋友邀請的情況下,他首次踏入清華,這所中國頂尖大學,一進清華他就被清華整齊茂盛的草坪所吸引,他決定報考清華大學,此時距離考試不過四個月,為了保險一點,他同時也報考了北京大學,但是考試前夕,他不幸生了場重病,嚴重腹瀉,因為錯過北大的考試,但是他還是拖着生病的軀體去了清華考試。
發榜當天,密密麻麻的名單,卻也隻有100個人被錄取,彭恒武又期待又緊張,他細細地看一遍沒有他的名字,很遺憾他落榜了。
雖然失望和遺憾,但他有信心來年一定會考入清華,16歲的男孩意氣風發,第二天他就和朋友去打網球,可是朋友們都圍了上來,紛紛祝賀他考入清華,并讓他請客吃飯,他以為是朋友的玩笑,半信半疑,但還是急匆匆的回到宿舍把報紙拿出來細細的看,第二次他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原來報紙是豎排版,他的名字被印在兩行裡,一上一下,稍不注意就會錯過。
就這樣16歲的彭恒武如願以第七名的成績被清華錄取。
入學不久,戰争打響,九一八事變爆發,同學們義憤填膺,彭恒武也不例外。
他的哥哥去了黃埔軍校,他也夢想着沖上戰場,但在清華大學開展軍事訓練時他的腦貧血又複發,一聲明令禁止他劇烈運動,就這樣,别人訓練,彭恒武隻能看别人訓練,看着别人浴血奮戰,彭恒武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清晰的目标,他也要成為有志之士,但是是在知識方面,科學方面。
他為自己制定了四年的學習計劃,與此同時,他自己翻閱醫學相關的書籍調理身體,效果甚是明顯,一年之後,他又重返了網球場。
因為成績優異,彭恒武也被大家評為實體系的“清華四傑”,這四傑分别是王竹溪、彭恒武、林家翹、楊振甯,這四傑是清華實體系響當當的人物,他們的求學故事也激勵着後人對知識的熱愛。
随着戰争的炮火逐漸逼近,和舍友患肺結核離世,彭恒武對生活越來越消極,但是他把愛國牢記在心中,買了一包砒霜,想着如果被日本人抓住做了俘虜就把砒霜吃進肚子。
七七事變爆發,彭恒武的砒霜還會被家裡人發現,同時,彭恒武也決定不遠萬裡,趟過山河到雲南大學執教,1938年,西南聯大由長沙搬遷至昆明,彭恒武又遇到闊别已久的老師。
未來事難料,很快彭恒武又迎來了他的人生轉折點,在老師的遊說下他參加留學公費考試,成績斐然的他自然上榜,在老師的建議下,他又選擇了愛丁堡大學,即使他有更好的選擇—劍橋大學。
師從量子力學創始者之一—馬克思玻恩,又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槍林彈雨,戰火紛飛,人心惶惶,可在彭恒武看來比起随時丢掉小命汲取知識更為重要,要在即将面臨的死亡中為生做打算。
圖書館、教室、宿舍,彭恒武埋頭苦讀,廢寝忘食,于1940年獲得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并受到導師馬克思玻恩的高度好評,并且波昂再給愛因斯坦的信中多次提及了彭恒武:“他比其他學生聰明能幹,好像什麼都懂、什麼都會。”
1948年,彭恒武當選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即使他在歐洲已經聲名遠揚,但他仍然不能忘記飽受侵略的祖國,愛國之心堅如磐石,他曾為了早日回到祖國怕船被擊毀在大西洋而去學遊泳。
彭恒武回國這一決定驚動了兩國科學界,有人疑惑:“你33歲就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在國外已經大有成就,為何拒絕高薪挽留,回到貧窮落後的中國?”
彭恒武回答:“這個問題問得不對,你應該問為什麼不回國。”
在一個海外漂流的人來說,回家,回國是再正常不過的,不需要理由。但是彭桓武身上的功與名給社會各界人士産生了一種錯覺:無利不往才是不需要理由。
遠渡重洋,終于學成歸國。
此次歸國,彭恒武比誰都清楚他要面對的是什麼,國家百廢待興,他要深藏功與名,躬耕于顧家貧瘠的土壤上,因為各方面資源有限,這不僅是一場艱難的戰争更是持久戰。
但是他能毅然決然回國,說明他有信心投身于此,一定會成功,隻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1949年,彭恒武回到清華執教,并培養出新中國第一位研究所學生。
1961年,彭恒武響應國家秘密召喚,到荒蕪貧瘠的戈壁灘參與研制原子彈、氫彈、地下核實驗等工作,埋頭工作、晝夜工作。這不僅展現了科學家們的探索精神,更是滿腔的報國之情的生動演繹。
随着實驗的成功,在國人歡呼的同時,他們終于可以放松的歇歇了。
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獎”給彭恒武獎勵100萬元港币,但是轉身彭恒武就設立了“彭恒武紀念贈款”,用8年的時間全部捐贈出去,用來補貼參加過核方面工作,身體受到損傷的人,35人受益,此時彭恒武80歲。
2006年,彭恒武91歲,經國際天文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準許,将中國科學家發現的第4879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彭恒武星”從此“彭恒武精神”便在是一種永恒的存在,在宇宙中永恒運作的那顆璀璨明星也鼓勵着所有從事科學事業的人和激勵所有的愛國志士。
回國不需要理由,愛國不需要理由。
彭恒武一直在追趕知識,也一直在走在正道上,功名利祿加身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往何處走,前人的精神值得欽佩,指明了後人行動的方向。
如彭恒武一樣的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即使他們的早已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們的精神永存。不忘初心,清貧樂道,無私奉獻,他們是國家的開創者,更是我們需要銘記的偉大的人物。
世事多變,紙碎金迷,無論處于什麼時代,一心在正道上向前,都是我們的人性的光輝在閃爍,這或許也就是造物主唯獨賦予人類思考的意義。銘記前人,造福現在,激勵後人,這也許就是曆史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