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南日報

中華白海豚的膚色随年齡而變化。中國科學院提供的深海地圖
中華白海豚。(資訊圖)
所有年齡段的中華白海豚在海南島西南海岸的海中一起遊泳。中國科學院提供的深海地圖
據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海豚拯救那些從小就掉入水中的人的溫暖故事,這樣一種溫柔,活潑,活躍的海洋哺乳動物受到廣泛喜愛。紀錄片《海豚灣》和《海豚》的熱度,使得這種特殊的生物愛上并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
在海豚中,有極少數人曾被冠以"海大熊貓"的稱号,它們是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度-太平洋海豚,為海豚是一種小齒鲸目動物,是海豚科中國唯一的國家級保護動物,也是唯一一種以"中國"為字首命名為鲸目動物, 也是香港回歸祖國的吉祥物。2008年,中華白海豚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為"脆弱"。
近年來,在海南島西南海域發現了近岸和淺水區的旗艦物種,重新整理了學術界對該物種地理分布的認識,對保護海南沿海的生态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做好中華白海豚的科研和保護工作,讓瓊島成為這群海精靈家園的長期栖息地?這需要許多方面的合作。
海南有中華白海豚嗎?
海南島西南海域白海豚的發現,将中華白海豚向南的地理分布推高了近300公裡
成群的海豚出現在近海水域,有時上蹿下跳,這是海南島西南部許多漁民看到的景象。
這些被漁民視為理所當然的圖像在2013年10月變得非常重要,當時來自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一組研究人員介入。
當時,由研究員李桑海、副研究員林明麗等人上司的研究所正在開展海南海洋哺乳動物漁民調查活動。"在為期一個月的調查中,我們用中華白海豚的照片确定了漁民,超過50人發現它們出現在海南島西南部的水域。林說。
最令研究人員興奮的是,三亞懸崖區美蓮村的一名年輕漁民提供了一段模糊的視訊,顯示一群中華白海豚一起遊泳。
你為什麼這麼興奮?因為這段視訊很可能打破學術界的認知,即中國東南沿海,南至廣北墨西哥灣沿岸,北至長江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中華白海豚栖息地。此前,學術界和保護界普遍認為,由于瓊州海峽天然深水屏障的潛在影響,海南島周圍水域可能沒有中華白海豚的分布。
那麼,海南真的會有中華白海豚嗎?一切都需要有證據支援。自2014年以來,李桑海團隊繼續在海南島西南海域進行海上考察。
現實是殘酷的。海南的中華白海豚沒有明顯的規律,探險隊員也沒有專業的科考船,他們隻能用漁船出海。然而,半年後,許多海洋科學檢查,卻連半隻海豚的影子都沒有發現。
當大家心中都有一些情緒的時候,李桑海選擇帶領團隊重新開始。2014年10月20日,該船駛入三亞崖州灣水域,驚喜突然襲來。
"啊,白海豚!"林明麗喊道,船上的人望着南面約30米的船頭,20多隻中華白海豚正在自我陶醉于海上遊樂,跳躍、浮潛、潛水,充滿活力。反應結束後,拍照、錄像,記錄行為資料,收集海洋中的相關環境因素,我們趕緊忙。
第一次發現的中華白海豚驚喜一直沒有消散,第二天在海上,研究人員與中華白海豚意外相遇。"2014年10月至12月,我們在海南島西南海域進行了為期13天的海上考察,觀察了中華白海豚種群6天,幾乎每隔一天就能看到中華白海豚。群體的大小通常從10到40不等,包括不同年齡的個體,并且經常看到灰色的"小海豚",它們的長度隻有成年海豚的一半。"李桑海說。
該團隊的科學檢查發現,以前已知的中國白海豚在中國的地理分布範圍向南近300公裡。然後,該團隊将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海洋生物多樣性記錄》上。由于該物種的生态和保護價值,研究結果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在海南進化成一個獨特的物種?
人口數量超過200頭,演員标志等存在明顯分化,形成了獨特的地理人口
如果海南島西南水域是新發現的中華白海豚熱帶栖息地,那麼它們起源于哪裡?人口是多少?人口分布有哪些特點...一系列未解之謎極大地激發了研究人員探索的熱情。
通過被動聲學監測法,研究人員從海南島西南海域11個監測點收集了數年的聲學資料,并利用船基生态調查、分子遺傳學等研究技術對該組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調查,解開了海南白海豚的謎團。
三角形背鳍,出水時駝背,嘴尖長度...經過近20年的海洋哺乳動物研究,李桑海一眼就能快速辨認出它是否是中華白海豚。然而,海南的中華白海豚仍然豐富了他的認知。
"南海是我國海域面積最大、水質最深、栖息地最複雜的海域,魚類資源豐富,為中華白海豚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與大江口喜歡生活的其他白海豚水域不同,海南白海豚的分布區域沒有大河注入,具有簇數多、水深較深、鹽度高、導電性高等特點。李松海透露,海南的中華白海豚主要生活在從三亞崖州灣到彰化江口的西南海域,分布廣泛。
"我們的研究表明,海南白海豚種群的模式、發聲行為和遺傳學與其他地區的存在顯著差異,表明海南大白海豚種群與其他中華白海豚種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可能存在明顯的溝通和分化。李松海說,海南的中華白海豚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地理種群,或亞農奴,甚至物種,都是海南中華白海豚獨有的,其起源需要進一步研究。
生活在海南的中華白海豚有哪些新特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中華白海豚14年的林文志說:"中華白海豚年輕時皮膚黝黑,成年後逐漸褪色,直到年老變白。根據我們的實地觀察,海南沒有發現全白的中華白海豚。海南的中華白海豚作為一個完整的種群,不可能沒有老年人。這種差異隻能說明海南白海豚的皮膚比其他種群褪色更慢,是以海南中華白海豚的膚色主要是灰色和斑點個體。"
從2014年10月至今,許多實地考察,研究人員最常做的就是在海南為中華白海豚拍攝"檔案照片"。這些照片被某人用來将它們與資料庫中的照片進行比較,以确認個人資訊。
"我們可以通過照片中海豚背鳍後緣不同形狀的缺失标記以及身體上斑點的大小和分布來識别不同的個體。如果有新發現的個人,我們将對其進行編号,命名并将其添加到資料庫中。林文志透露,到目前為止,海南島西南海域已有201隻中華白海豚進入"檔案"。
據初步測算,全球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不到13000隻,我國海洋種群約占中華白海豚總種群的一半。現有資料表明,珠江口-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是世界上最大的,約有2,000至3,000種鴕鳥。湛江雷州灣水域人口是世界第二大鴕鳥種群,約1000頭。
"海南島西南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超過200隻,其種群數量很可能是中國第三大,僅次于珠江口-香港海域和湛江雷州灣水域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李桑海說。
保護正在發揮作用
海南有望在陵水建立全省首個鲸魚和海豚救援基地
有關2015年至2018年間擱淺并死亡的四隻中華白海豚标本的資訊,詳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鲸魚和海豚标本館。時間、地點、體長、女性和男性資訊标記越具體,科研人員的痛苦就越能揭示出來。
"因為海豚是哺乳動物,它們需要定期呼吸到水面,一旦被繩索或網包裹,很容易受傷甚至死亡。噪音還可能導緻中華白海豚的行為和生理紊亂,并損害回聲定位系統。此外,捕撈不當等都會對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産生嚴重影響。林明麗說,作為近海動物,中華白海豚活動區與人類活動區重疊,極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沒有專業的鲸魚和海豚救援基地,缺乏基礎科研項目支援,公衆科普保護意識不強等一系列難題,進一步困擾着海南大白海豚的保護。
"雖然海南白海豚的種群基數可能較好,但科研和保護迫在眉睫。李松海呼籲,這些頂級捕食者的數量,包括那些影響近海漁業資源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捕食者,都要改變,最終影響人類本身,因為中華白海豚處于近海海洋生态系統食物鍊的頂端或最重要的環節。此外,它們在生物學、生物聲學、進化生物學、行為學、仿生學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已經采取了相關的保護行動。中國已建立了7個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包括廈門和珠江口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江門、汕頭、湛江、潮州、饒等1省、4個市、縣級自然保護區。農業農村部于2017年組織編制了《中國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2018年,中國白海豚保護聯盟将農曆3月23日定為"中國白海豚保護意識日"。
"保護中華白海豚就是保護近海生态系統。在珠江口中國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工作多年的林文志建議,海南可以建立多人.m中國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實施各項保護政策,限制海洋漁業捕撈強度,嚴格執行季節性捕撈休息等養護管理措施,實作漁業資源不下降,減少海岸線變化。
到目前為止,人類對中華白海豚等小型鲸目動物的研究隻有40多年,認識仍然有限。"拟在三亞崖洲灣科技城設立海南省白海豚研究保護中心,以中華白海豚為主要研究對象,加大資金和項目支援力度,對海南省白海豚種群的生物學、生态學、行為學、遺傳學和保護生物學進行深入研究, 為海南獨具特色的中華白海豚種群制定有效的保護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李桑海說。
"去年,我們與研究團隊合作,為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制定了一項為期五年的提案。省農鄉水産行政主管部門和漁業監督部門負責公開,建議通過倡導建立多方保護機制,鼓勵公衆參與宣傳教育,加強基礎科研工作等方式,促進物種保護。接下來,省農業農村廳将繼續與公益組織合作,加大對漁民的相關教育訓練力度,幫助他們提高對海洋動物的基本處理能力,并學會在漁網上安裝海洋動物逃生裝置,防止意外捕獲、意外傷害,并與相關科研機構合作, 預計将在陵水建立全省第一個鲸魚和海豚救援基地。
"生命的意義在于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而研究中華白海豚是我了解世界的視窗,為這隻名為'中國'的海豚建設一個更光明的未來是我的工作和使命。這是林文芝的希望,也是每個關心海洋生活的人的夢想。
策劃人:曹健漢超光
羅建利 齊松梅
執行董事:徐世立
主編:孫偉
版面設計:張偉
檢查學校:趙志雲 陳毅磊
H5 文案:徐世立
H5 生産:陳海兵
動畫版:韓靜
動畫:王萬軒
視訊文案:孫偉
視訊拍攝:中國科學院深海研究所
視訊剪輯:吳文輝
視訊畫外音:黛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