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根據美國“動力”社群“Warzone”網站報道,10月19日,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邁克爾·庫裡拉上将在印度洋某地,通路了正在印度洋上執勤的美國海軍“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西弗吉尼亞”号(SSBN-736)。
庫裡拉上将(右二)和布拉德·庫珀中将(左二),以及其部分随行人員在西弗吉尼亞号潛艇上的通路時的照片。
消息指出,邁克爾·庫裡拉是和美國第五艦隊/海軍中央司令部指揮官海軍中将布拉德·庫珀一同抵達阿拉伯海某地“西弗吉尼亞”号的執勤海域的,但沒有說明庫裡拉将軍是怎麼到達這一地點的。
邁克爾·庫裡拉上将使用俄亥俄級的潛望鏡進行觀察
據稱,庫裡拉上将在“西弗吉尼亞”号上度過了八個小時,對相關工作進行檢查,參與了美國海軍官兵們的執勤工作,還操作了核潛艇上的潛望鏡。之後庫裡拉上将宣稱,他對“西弗吉尼亞”号彈道飛彈核潛艇艇員隊的職業精神、專業知識和紀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認為“西弗吉尼亞”号展現出了靈活、機動、隐蔽的行動特點,是美國海軍強大戰鬥力的展現。
此次通路透露出的情報
雖然“Warzone”的專欄作者抱怨,說庫裡拉将軍往“西弗吉尼亞”号核潛艇上跑純屬幫倒忙,不僅給核潛艇執勤沒太大幫助,“西弗吉尼亞”号在海面上足足呆了八個小時反而可能會暴露該艇的執勤陣位與行蹤。但是,咱們還真得感謝這位庫裡拉将軍,就他這麼一個可能還有點突發奇想的、慰問下屬的行動,咱們從裡邊确實能分析出不少有用的情報:
一是美國海軍“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在印度洋的部署情況。記得今年一月份,我們就曾經跟過一個新聞,美國海軍“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内華達”号抵達關島阿普拉海軍基地。當時大伊萬對“内華達”号的行蹤做的猜測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認為“内華達”号遂行的是靠前部署、使用戰術核武器威懾美軍亞太戰區前沿戰略地帶的任務;其二是認為“内華達”号抵達關島隻是中轉,更為重要的任務是進入印度洋海區,以疊戈加西亞作為行動基地,在印度洋遂行戰略核威懾和彈道飛彈核潛艇戰備巡航任務。
俄亥俄級核潛艇可發射“三叉戟II”型洲際彈道飛彈
現在把這兩個新聞串聯起來,事情就明确了。事實證明,美國海軍的“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确實已經進入了印度洋,而且已經開始遂行戰略巡航任務了,并在中間路過關島阿普拉海軍基地中轉,這就把美軍彈道飛彈核潛艇在印度洋的執勤模式基本弄清楚了。
二是美國海軍“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的航渡、作戰能力。一月份“内華達”号抵達阿普拉海軍基地的時候,大伊萬認為,“内華達”号(SSBN-733)可能是駐華盛頓州基薩普班戈潛艇基地的第9潛艇大隊編内第17潛艇中隊的艇,從基薩普班戈前往關島阿普拉基地,再到印度洋。主要是因為從基薩普班戈到印度洋之間的航渡距離過于遙遠,需要從關島基地作為“中轉站”,完成兩個超過4000海裡的航程。
最近幾年,美國也将B-2轟炸機群一同從本土重新部署到了迪戈加西亞基地
而位于美東海岸的金斯灣潛艇基地,到迪戈加西亞基地的航程長達1萬海裡以上,且中間還沒有中轉站,大伊萬認為美軍不會使用金斯灣基地的“俄亥俄”們前往印度洋。但沒想到的是,此次出現在印度洋的“西弗吉尼亞”号(SSBN-736)從編制上,正屬于美國海軍潛艇司令部金斯灣潛艇基地第10潛艇大隊,這意味着金斯灣潛艇基地也參與了在印度洋的戰備巡航任務。
在蘇伊士運河沒有核潛艇通過的情況下,金斯灣基地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們需要南下非洲好望角,環繞整個非洲大陸再到印度洋,航渡周期可能在一個月左右,且為了確定隐蔽性和高速性,往往需要在水下完成航渡過程。換言之,這幫子美軍艇員隊們要在水下呆一個月左右不露頭,從中可以看出美國海軍彈道飛彈核潛艇部隊的訓練素質和戰鬥力确實很強。
美國改變核潛艇部署的目的
随着“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部署到印度洋,而且看樣子以後會常态化部署到印度洋海區,以疊戈加西亞為基地展開戰備巡航行動,該型彈道飛彈核潛艇在印度洋方向承擔的任務基本就不言自明了,而且大機率是跟對伊朗的戰術核威懾沒有太大的關系。
正在裝填“三叉戟II”型洲際彈道飛彈的“内華達”号核潛艇(SSBN-733)
很簡單,對付伊朗這個等級的對手,似乎還用不上UGM-133“三叉戟II-D5”這種量級的打擊手段,而是可以使用LGM-30G“民兵III”型這種稍微次一些的洲際彈道飛彈去打擊伊朗的社會财富。如果是想打擊伊朗的核設施,甚至可以考慮使用F-35A或者B-21帶着B-61Mod12型戰術核武器去炸,使用“俄亥俄”型彈道飛彈核潛艇,還要從印度洋方向開火,咱認為純屬大材小用。
既然美軍“俄亥俄”常态化部署印度洋,而且很大程度上跟伊朗沒關系,那麼這玩意兒跟誰有關系那就不言自明了。沒錯,威脅的必然是位于亞歐大陸上的兩個大國、尤其是俄羅斯。
俄羅斯A-135彈道飛彈攔截系統中位于莫斯科附近索弗裡諾的Don-2N無線電雷達站
從俄羅斯的彈道飛彈預警能力上來看,俄羅斯的彈道飛彈預警能力目前還處于恢複期,A-135型反導攔截系統在蘇聯解體之後基本處于荒廢狀态,而更新一代的A-235“努多爾河”系統還處于建設期。幾個重要的預警雷達站,比如預定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伊爾庫茨克的兩部“沃羅涅日-ДM”大型預警雷達,目前都不清楚是否已經投入了戰備值班,這使得俄羅斯在整個國土南部是存在巨大的空白區域的。
中國在東部沿海地區部署的巨型預警雷達(圖檔來自第一軍情)
至于我們,問題和俄羅斯差不多,俄羅斯的主要戰略方向是向西,是以大量的預警雷達,比如第一代的A-35M“阿丹河”主要預警雷達的朝向都是向西,主要監控的是北約在歐洲方向的彈道飛彈、尤其是中程彈道飛彈的發射活動,我們的主要戰略方向則是向東,面臨的問題和俄羅斯比較類似。
單艇最大可攜帶24枚“三叉戟II”型洲際彈道飛彈
而從“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在美國戰略核力量中的定位,搭載的彈道飛彈和相應的核裝置來看,它擔負的是美軍戰略核力量中寶貴的“第一次核打擊”任務,也即先發制人式的、解除主要核交換對手核武裝式的打擊。
“三叉戟II”型洲際彈道飛彈
為此,UGM-133A型潛射彈道飛彈具備極強的打擊精度,使用了星光慣導加上GPS制導元件,其打擊精度甚至比陸基井射洲際彈道飛彈還要高一些,完全具備了直接打擊5000psi強固發射井的潛力。
此外,UGM-133A型潛射彈道飛彈配備的核裝置也是美軍迄今為止最強的,它目前配備有兩種核裝置:一是MK-4/4A型多彈頭載具,除了搭載W-76系列核裝置,還搭載了它的最新改進型号W-76-2型核裝置,這是一種戰術核武器,美軍認為它可以用于打擊某些時敏目标,在這裡咱們就不再贅述;二是MK-5型MIRV,它搭載的是大名鼎鼎的W-88型核裝置,這是美軍綜合性能最強的核裝置,其整體設計和制造技術據稱接近理論極限,整備品質據說不到180千克,爆轟當量高達475kt。在使用後者的情況下,“三叉戟II-D5”型潛射彈道飛彈将被用于采取“先發制人”的模式,打擊核交換對手的彈道飛彈發射井。
是以,在目前這一戰略态勢下,突然出現在印度洋的“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毫無疑問,它的意圖是從亞洲大陸“柔軟的腹部”。在俄羅斯意想不到的方向,威脅俄羅斯的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奔馳在西伯利亞大荒原上的洲際彈道飛彈發射車,甚至在最要緊的關頭,承擔“第一次打擊”使命,解除俄軍的核武裝。考慮到根據2018年版本的美國核戰略報告,特朗普政府、包括現在的拜登政府在核戰略上又開始激進,從靈活反應的核威懾戰略逐漸向核實戰戰略進行過渡,美軍“俄亥俄”級核潛艇的威脅是确實存在的。
是以,目前對于亞歐大陸上的國家來說,在“俄亥俄”級常态化進入印度洋後,确實需要考慮在印度洋方向、這一之前很有可能沒有充分考慮到的戰略方向,展開反導攔截作戰了。
俄軍巨型預警雷達的覆寫範圍十分廣闊
其實,從亞歐大陸的地緣政治特點來看,亞歐大陸等于是被兩個大洋“夾”在中間的一塊大陸。北邊是北冰洋,南邊是印度洋,不止是印度洋方向,北冰洋方向面臨的威脅和印度洋方向一樣嚴重,美軍的核潛艇完全可以利用它的外線機動優勢,在印度洋和北冰洋同時存在。這就讓亞歐大陸上的國家必須同時兼顧兩個方向的反導攔截作戰,哪怕稍微缺了一個戰略方向都不行。
2017年,中國就開始在内蒙等地部署新巨型預警雷達
至于亞歐大陸國家如何兼顧兩個方向的反導攔截,這就是個見仁見智的事情了,相信大家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無論如何,随着“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到達印度洋,亞歐大陸國家在反導系統上的合作,已經是前所未有的緊迫了,咱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近幾年引發高度關注的中國中段反導攔截試驗,目前公布的5次試驗成功率達到100%。而據統計,美國在最近20次中段反導攔截實驗中,失敗了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