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話語中的恐龍進化史》,阿爾瓦雷斯龍的小型化故事。二文畫,中國科學院的古脊椎
白垩紀時期是"龍的時代"。在此期間,恐龍之間的競争日趨激烈,不少動物足類恐龍走上了大規模甚至巨型的進化之路。然而,科學家最近發現,在這些龐然大物中,有一種神秘的恐龍,阿爾瓦雷斯龍,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内體型急劇縮小。這種變化可能與他們的"食譜"有關,從蜥蜴等小動物到白蟻等社會性昆蟲。該研究的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知名的《當代生物學》雜志上。
中國科學院古獸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興說,阿爾瓦雷斯龍是一種小動物腳的恐龍,是我們熟悉的鳥類的遠親。他們身材苗條,腿細長,有一雙"短手"。這些恐龍的化石在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被發現,化石記錄從侏羅紀晚期延伸到白垩紀末期,大約1.6億年前,此後與大多數非鳥類恐龍一起滅絕。
四種具有代表性的阿爾瓦雷斯龍物種的生态恢複圖顯示了阿爾瓦雷斯恐龍在不同進化階段的大小和食物食量的差異。韓志新,附圖,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提供
研究發現,阿爾瓦雷斯龍的小型化并不是緩慢而逐漸發生的,而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内,體重急劇下降,主要是在1.1億到8500萬年前。"與龍相比,早期的阿爾瓦雷斯龍也很小,重約5公斤至50公斤,相當于火雞對小鴕鳥的大小。小型化後,體重變化到約0.5公斤至5公斤,其中大部分比雞小,甚至大約是鴿子的大小。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英國布裡斯托爾大學的博士生秦子川說。
阿爾瓦雷斯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逆向生長"?研究發現,阿爾瓦雷斯龍的小型化恰逢白垩紀土地革命的發生,這是一個徹底改變陸地生态系統的重大環境事件。
據介紹,當時有花草開始占據土地,生态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随着植物的開花,白蟻,螞蟻,蜜蜂和其他社會性昆蟲開始繁衍生息。與此同時,阿爾瓦雷斯龍開始了他們的小型化程序。這種時間巧合表明,阿爾瓦雷斯龍的小型化過程可能與它們從食肉或雜食性向食蟲性的轉變有關。
"人們普遍認為,小動物腳的恐龍是機會主義者,如果吃了任何東西,就不應該放過它們。一些早期的阿爾瓦雷斯龍可能吃過蜥蜴等小動物。秦子川道:"晚期的小阿爾瓦雷斯龍,有點像今天的小食蟻獸。它們可能是白蟻(如腐爛的木材和泥巢)與粗壯的前肢一起生活的地方,然後吃白蟻。它們接吻部分的前部不會長出牙齒,這可能會為較長的舌頭留下伸出的通道,以便粘在食蟻獸身上。"
一種小型的阿爾瓦雷斯龍物種,在白垩紀末期在中國發現,隻有一根手指,即單指爪龍。地圖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提供
至于為什麼阿爾瓦雷斯龍會經曆這種轉變,研究人員推測,高強度的生态競争可能是一個因素,因為阿爾瓦雷斯龍的許多遠親在同一時期一直在增長,有些則增加了兩到三個數量級。到白垩紀末期,大型捕食者的生态位應該已經"過度擁擠",而阿爾瓦雷斯龍的"反向生長"已經赢得了一些生存空間。
然而,研究人員表示,需要更多的功能和生态證據來證明阿爾瓦雷斯龍般的賭注假說。該研究是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學研究所、英國布裡斯托爾大學、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和南非金山大學合作進行的。
策劃:金迪
文字:金代、雷雲亮
編輯:蔣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