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作者:奇趣談史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選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援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适的閱讀體驗。

2005年11月5日清晨,一場低調悲傷的葬禮,在台北第二殡儀館舉行,一張熟悉的面容,出現在了家屬席上,這是時任台北市市長的馬英九,三年後,他将接過台灣地區最高上司人權柄,為兩岸和平發展,做出巨大努力。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馬鶴淩葬禮

“化獨為統,全面振興中國;協強扶弱,一起邁向大同。”

這是馬英九的父親馬鶴淩生前做的詩,也是他畢生的願望,隻是此刻,他隻能抱着遺憾,

與世長辭。

為了撫慰抱憾離去的靈魂,馬英九将父親的遺志,寫在了他的骨灰壇上,一同葬入了富德公墓靈骨塔中。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鬓毛衰。”

或許,這位牽挂故鄉一生,為兩岸和平統一奔波大半輩子的老人,靈魂已經飛向了魂牽夢繞的三湘四水,遙望二十幾公裡外,同鄉毛主席的故居,重溫嶽雲中學時期,與楊開慧做校友時的青蔥歲月。

為何馬鶴淩的遺願是反對台獨?他的一生又有着什麼樣的故事?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年輕時的馬鶴淩

文藝青年棄筆投戎

1920年,馬鶴淩出生于湖南省湘潭縣,因父親曾在寺廟前開設鑄鐵鍋廠,家中小有家财,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可惜好景不長,在他七歲那年,父親早逝,孤兒寡母生計困難,幸虧先後得到同鄉與族人的資助,最終才在衡山縣白石巷安定下來。

1935年初,剛剛長成半大少年的馬鶴淩,進入嶽雲中學就讀,這所中學裡,後來走出了鄧華、楊開慧、丁玲等著名校友。

在六年的中學生活裡,馬鶴淩一直是校園裡的風雲人物,他成績優秀,體育拔尖,擔任過籃球、排球、田徑隊隊長,曾經多次獲得省、市級長短跑賽事的冠軍,發展很全面。

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同時,他一直熱衷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尤擅寫舊體詩詞楹聯,是衆人眼中,出了名的才子。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毛澤東和楊開慧油畫

1941年,馬鶴淩考入重慶南溫泉中央政治大學,因為一次校園特刊的編寫,他結識了同校的秦厚修,志趣相投的二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1944年,抗日戰争進入最後階段,兵力缺乏情況嚴重,為了動員有志青年參軍,蔣介石親自将自己的兒子,送入了遠征軍的隊伍中,這也引得國民黨内各高官紛紛效仿。

此時的馬鶴淩,本該等待畢業後,與自己心愛的姑娘結為伴侶,但有感于舉國上下,救國參軍的情懷,毅然報名參加青年軍。

作為補充戰力,青年軍主要的戰場在越南、緬甸地區,不僅環境惡劣,作戰條件也十分不利,但馬鶴淩沒有退縮,一心想要為抗日戰争的勝利,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秦厚修沒有阻止自己的戀人,從認識的那一刻起,她就知道,在馬鶴淩的心裡,一直懷揣着救國之志,自己沒有理由去幹擾。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秦厚修

在這樣不确定的情況下,畢業前夕,秦厚修毅然與馬鶴淩結為了夫妻,二人在衆多老師與同學的見證下,帶着家人的祝福,于學校内的小禮堂中,舉辦了婚禮。

“樓船百尺蕩春潮,戰旆迎風分外驕。回首山城重洩涕,斷腸人在灞陵橋。”

1945年春,新婚燕爾的馬鶴淩,不舍地揮别了自己的妻子,跟随大部隊前往三峽前線抗日,在踏出山城前,他寫下了這首詩,短短四行,言語樸素、滿懷俠骨柔情。

也正是這份刻入骨子裡的俠氣,讓一直奔赴在前線的馬鶴淩,不知不覺中救了遠在家鄉的母親一命。

火燒欠條終獲福報

“日本人投降了,終于可以歸家了。”

一年多的軍旅生涯裡,馬鶴淩因表現出色,曾一度擔任蔣介石的侍衛官,并在蔣經國的“救國團”中任職,抗日戰争勝利後,他被委派前往各淪陷區處理日本投降事宜。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馬鶴淩

據說,他在此期間曾順道回家鄉看望,随手做了一件他認為的小事,卻沒想到,在多年後意外救了自己的母親。

“這裡都荒廢了,沒人氣了。”

曾經滿是回憶的老房子裡,一片荒涼,灰塵滿布,馬鶴淩心中感慨萬千。

在收拾房子時,他意外發現了一堆泛黃的契約,他找到老家的一位親戚,請他幫忙把契約上的人都找來。

“這都是租糧契約啊,有些年頭了,是該收回來了。”

沒等馬鶴淩再說什麼,親戚直接跑了出去,将契約上的許多人都找了過來,聚在了老宅的院子裡。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馬鶴淩

“有些人不認啊,怎麼喊都不過來,還有些已經去世了,現在來的就這些。”

“都怪我沒說清楚,這樣,您幫我在這招待下大家,我自己去一趟。”

不一會兒,馬鶴淩帶着些人過來了,他舉起手中的契約,剛要開口,不知所措的佃農心下一陣咯噔,以為這是來讨債了,面上滿是憂愁,一個心急的老婦人一個健步向前,哭喊起來:

“馬少爺,這些年兵荒馬亂的,我家那口子又死得早,一家子都快揭不開鍋了,實在沒錢還您啊。”

慌張的情緒在人群中蔓延開來,一個中年男子也着急忙慌地開口:“真不是不想還,您再寬限些日子吧,家裡實在困難,兒子前些年戰死,兒孫又小,婆姨病弱,實在沒錢啊。”

馬鶴淩錯愕地聽着衆人此起彼伏地求情,面上突然揚起了一抹欣慰的笑容,他沒有說話,示意親戚給自己遞一個火把過來。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馬鶴淩

大家驚呆了,盯着他手裡的火把沒有動彈,心中開始打起退堂鼓。

“衆位裡邊,有很多都是我的長輩,可以說是看着我長大的,我知道大家都很難,可剛剛無論怎麼說,大家都沒賴賬,這也讓我覺得自己的決定沒錯。”

話音剛落,他手中的一疊契約被扔在地上,火把緊跟其上,所有欠條付諸一炬,他笑着向衆人擺擺手,而後大步離去。

所有人恍然大悟,明白這筆賬,馬家不再讨要了,心中感激得無法言語,而這份恩情,很快回報在了馬鶴淩的母親向敦身上。

1949年湖南解放,開始土改運動,曾經的大地主家庭都被制裁,因動蕩未能跟兒子離去的向敦,也由于曾經的地主身份,被關到村子裡等待審查,随時有生命危險。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村民們為報答馬鶴淩,連夜冒着風險将向敦放走,她終于和已随蔣介石逃往台灣的兒子馬鶴淩團聚,這件事也給了馬鶴淩極大的震動,他沒想到,自己當初那個舉動,竟然會換回如此大的福報。

這也讓馬鶴淩,對于故鄉的惦念更加深厚。

隔海遙望思鄉情切

由于台灣與大陸的關系越發緊張,在國民黨内部擔任要職的馬鶴淩,一直沒能重新回到思念已久的家鄉,這一等,就是幾十年。

心中憂思無法排解的馬鶴淩,時常在窗前眺望海峽的另一邊,午夜夢回之際,腦海中也總浮現鄉鄰的音容笑貌,睜眼至天亮。

這樣急切的思鄉之情,終于在收到一封來信時,得到了些許慰藉。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馬鶴淩外甥劉肇禮

“快,快把信給我看看。”

上個世紀70年代,思鄉心切的馬鶴淩,托遠在美國的女兒馬以南給外甥劉肇禮寫信,想要問問家鄉的情況,終于,這封回信以及故鄉的照片被送到了他的手上。

“都變了,這變化真的好大,不過,都是好現象啊。”

手指輕輕撫過那一張張老照片,馬鶴淩眼眶漸漸有些濕潤,他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還能否有重回故土的那一天。

那些照片與信件,在馬鶴淩日益深沉的鄉愁中,被反複撫摸中,逐漸褪色發舊,可見他内心中無法言說的思念。

1989年,台灣藝人淩峰制作了一部電視節目:《八千裡路雲和月》,主要介紹大陸的風土人情,讓衆多惦記着故土的老兵們,百感交集。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唉,這是肇禮啊,都長這麼大了,還有這景,都和他信裡說的一樣。”

當電視裡出現外甥劉肇禮的生活片段,馬鶴淩激動得無以複加,他盯着螢幕裡那些略顯陌生的家鄉風景,心緒如潮湧一般,久久未能平息,他将這些片段,翻來覆去看了37遍。

“割别家園四十年,乍觀錄影七情煎。孤兒卓立誰呵護,節婦餘生孰愛憐。廬墓已為衰草蝕,江鄉猶共古槐眠。臨安未許歌歸去,老淚縱橫感萬千。”

在一封給外甥的回信裡,他附上了自己的一首詩,字裡行間滿是自責與傷心,四十多年了,他都不曾為在故鄉長眠的父親掃墓,實在覺得自己不孝,可是,現實的阻礙放在這裡,他也無可奈何。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桃園機場

1991年,一個令馬鶴淩惦念不已的人,出現了在桃園機場,看着略顯熟悉的劉肇禮扶着的老婦人時,已經年逾古稀的他飛快走向前,一把握住了對方的手,兩人相視的瞬間,淚水決堤,肆然而下。

這位老婦人正是馬鶴淩的妹妹馬雲英,兄妹二人從40年前開始,就再也沒見上一面,這次要不是妹妹赴台探親,他們都還不知,此生是否能夠再見。

淺淺的台灣海峽,阻隔了太多的思念與牽挂,無數人徘徊在兩岸的海邊,眺望着另一頭,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夠親友重聚,等候多年的馬鶴淩,也終于在4年後,實作了自己的心願。

1995年5月19日,幾經輾轉,他終于飛抵長沙,踏上了那片魂牽夢萦的故土。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馬鶴淩接受媒體采訪

他認真地用雙腳,丈量着故鄉那早已發生巨變的每一寸土地,在外甥的陪同下,一一拜訪了那些還在世的村中老人,與他們一起,回顧曾經的歲月,時常有所感念而雙眼噙滿淚水。

這次的大陸之行,馬鶴淩看到了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還有鄉親們滿是朝氣與向往的面容,讓他對于推動改善兩岸關系,加快和平統一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為兩岸一統而奔波

“和平統一興中華,天下為公進大同!”

其實馬鶴淩的心中,一直沒有放下兩岸早日和平統一的期盼,在1990年退出台灣政壇後,已經年邁的他矢志不改,積極奔走,最終聚集了1000多位同志,在兩年後舉辦了第一屆“世界華人和平文化建設協會”。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馬鶴淩夫婦與兒子馬英九

這個協會,極力在世界範圍内團結華人,搭建傳承與發揚中華文化的橋梁,在全球輸出屬于華夏文明的風采,推動實作大同,這也讓身為組建者的馬鶴淩,赢得了很多來自國際上的贊譽。

他四處演講,毫不避諱地指責台獨當局的嚣張與無知,并積極号召兩岸群眾共同推進兩岸和平統一。

“馬老,您這一番建言,讓人勝讀十年書啊。”

“您的見解,讓人敬佩。”

為此,已經高齡多病的馬鶴淩,不顧疲憊往返于台灣與大陸之間,不斷向中央上司人多次進言,建議加快實作兩岸“三通”,推動台灣與大陸的互相交流合作,受到了中央曆屆上司的一緻重視。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陳水扁

2004年3月初,為反對台獨分子陳水扁的競選,馬鶴淩積極呼籲島内馬姓人士投好關鍵一票,選出最有利于台灣和平與穩定發展的上司人,得到了衆人的大力支援。

不僅對自己如此要求,馬鶴淩在教導子女的時候,也保持了同樣的初心。

馬鶴淩有四女一子,在日常的教導中,他堅持讓他們學習傳統文化,讓孩子們熟讀四書五經等典籍,讓他們恪守民族大義。

對于兒子馬英九,他更是采用“國士名臣”的方式進行培養,這也讓兒子身上,帶上了很濃厚的華夏傳統文人風骨。

在2008年島内大選勝利後,馬英九積極推動台灣與大陸的交流合作,為兩岸的和平穩定,做出了很大貢獻。

馬英九父親馬鶴淩:毛主席的同鄉,楊開慧的校友,遺願是反對台獨

馬鶴淩書法作品

2005年,已經86歲的馬鶴淩,在台北溘然長逝。

他是一位才子,本該提筆書情志,書海寄浮生,可卻戎馬半生,颠沛流離,這都源于那一輩人所堅守的共同信念:一切為了祖國,縱使萬死尤不悔。

馬鶴淩,是一代愛國仁人志士的縮影。

我們無法得知先輩們抱着怎樣的決心,義無反顧沖在最前線,卻也能隔着文字,感覺一二他們所留下的寶貴精神。

而這,是永遠不會褪色與消亡的,将永存不朽。

參考文獻:

[1]趙印香.台灣政壇明星馬英九[J].台灣研究,1999(02):73-79.

[2]湯從伊.我所認識的馬英九之父馬鶴淩[J].檔案春秋,2014(02):57-59.

[3]陳文茜.父親的慰藉[J].學習博覽,2011(06):24-25.

[4]虞福來.淚眼蒼茫追憶馬鶴淩先生.今日臨安,201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