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千秋古調側耳聽‖刁覺民

千秋古調側耳聽

刁覺民

20世紀80年代初公影的電影《知音》,講述了民國初年一位愛國儒将蔡锷與一名風塵女子小鳳仙的愛情故事。片中的主題曲深情如注,婉轉動聽,讓人如癡如醉;那觸動人心的旋律和穿越時空的古琴演奏,更讓人迷戀。主題曲不僅诠釋了這對跨界男女拯救祖國的高尚情操和勇敢機智的英雄品質,又頌揚了他們之間忠貞不渝的愛情。

我也曾被片中的音樂和他們那鐵血與浪漫、俠骨與柔情的愛情故事所感動,而劇中那段古琴曲更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多少年來依舊揮之不去。近日,這段久違的古曲驟然闖進我的内心。

秋日的一個周末午後,我漫步在金堂水城印象小區。突然,一陣優美而低沉的蒼古之音,打破了小區的甯靜。循聲前往,古琴聲從一家底樓花園裡傳出。一曲久遠而又似曾相識的古琴聲由遠而近:時而行雲流水,時而跌宕起伏。凝神傾聽,恍如置身高山之巅,雲霧缭繞。空靈、宛轉、飄逸的曲調勾起了我的興趣,愉悅之情油然而生。我靜靜地伫立于花園外,悄悄張望。一位散發着優雅氣質的男士,正在一對一地精心指導學生、講解示範。

【藝術】千秋古調側耳聽‖刁覺民

呂暢教授(左)正在指導羅先華(右)指法

師生相對而坐,男士正在進行經典名曲《流水》的指法教學。他一邊為學生示範“滾、拂、打、進、退”及上、下滑音的指法,一邊描繪和演繹着《流水》的起伏跌宕、風急浪湧的各種意境。我沉浸在這樣的場景和心境中,趁他們課間休息間隙,非常冒昧地出現在他們面前。

彈奏古琴的先生叫羅先華,是一位80後文藝青年。羅先生成長在一個傳統家庭裡,自幼受中華優秀文化熏陶,對民間技藝、民間音樂有着濃厚興趣。上國中時正遇社會上學吉他流行,抱着一把吉他邊彈邊唱,對于當時的年輕人來說非常時尚,特别是男生,格外加分。羅先華也不例外,加之他愛好音樂,便将自己的零花錢湊齊偷偷地買了一把吉他,學着影視劇裡的樣子開始自學、拜師、交流。直至後來參軍、參加工作,他都一直是機關的文娛骨幹。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琴友到川音觀摩學習,一場專業的演出,其中的古琴演奏,讓他内心摯愛的火焰再次被點燃,這也讓他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特别對古琴家那種清麗飄逸、靈巧多變的表演風格,非常崇拜,他便利用業餘時間搜尋資料,了解相關知識。未曾想到,居然金堂縣志中有關于古琴的記載和彈奏古琴的曆史。這一發現,增強了他對古琴的認識和信心,并對古琴産生了極大興趣。

【藝術】千秋古調側耳聽‖刁覺民

羅先華(中)與學生演奏經典名曲《流水》

“我覺得自己有一份責任。學習古琴、傳承古琴藝術。”羅先華說,古琴,金堂自古就有,但現在快消失了。他告訴我,關于古琴的詩句和彈奏古琴的曆史在縣志中也記載不少。如《金堂縣志·清嘉慶十六年刻本》記載有前清進士、金堂文人高辰的“孤亭獨坐夜彈琴,移我芳情自不禁”(《和李素山紅豆村春秋十二詠》),同時期的成都文人李茂昭的“每逢良夜一弦琴,無故癡情不自禁”(《紅豆村春秋十二詠》),以及嘉慶時期的科舉人陳達紀有詩雲:“松軒情不盡,更拂伯牙琴”(《題香山寺》)等。

《金堂縣志》卷七《政事部上·樂器》也能查到官府使用的樂器,如:“麾、旙、應鼓、鼗鼓、笛、笙、搏拊、柷、敔、編磬、編鐘、排箫、琴、瑟”。

這些記載和文人筆下的“琴”及官府中所用之“琴”,無疑就是作為古代文士必修之器的古琴。

古琴,又名瑤琴、玉琴、七弦琴,是大陸最古老、距今有三千多年曆史的彈弦樂器之一。先秦典籍中有古琴的記載,如《詩經》中即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等詩句。而伏羲作琴、孔子學琴于師襄、伯牙絕弦、相如文君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

2012年,羅先華經人推薦,從師古琴演奏、“廣陵派”琴家、四川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呂暢教授,開始系統了解、學習古琴,尋找這塊土地即将消失的千年樂音。在呂教授指導下,他十年如一日,學習、傳承其獨有的松猛相濟、散而有形的古琴彈奏手法,追求曲目原始風味和擅長的小曲大彈、大曲精彈的技巧,逐漸掌握、形成了音色控制細膩而富有層次,指法簡練富于變化的特點,進而完美地展示和展現了取音幹脆、琴風爽利、吟猱細膩、過弦連貫、流暢的風格。在演奏《流水》《梅花三弄》《漁樵問答》等古琴曲時,他博采衆長,輔以古詩詞吟唱,讓古琴彈奏更為立體豐富。

【藝術】千秋古調側耳聽‖刁覺民

羅先華(左)正在給學生示範指法

這樣的演奏技巧和演奏風格,不僅再現曲目原始風味,更增強了作品特有的審美思想、文化特征和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2017年,羅先華在金堂創辦了自己的古琴藝術工作室,研究古琴技藝和傳播古琴文化,添置8床古琴,為古琴愛好者提供免費學習、交流的平台。

近年來,羅先華一邊教學,一邊參與社會實踐,利用業餘時間不定期走進學校、社群,宣傳古琴知識,介紹古琴曆史,舉辦“古琴文化進百姓門”講座,主動參加縣内外開展的康樂活動。

呂教授對他的學生羅先華更是贊譽有加。他說:“廣陵派古琴,作為中國近代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在四川能夠得到傳承,通過教學,能夠使更多的人了解古琴,能夠讓金堂這樣一個在曆史上曾經有着非常璀璨的古琴文化的這樣一個地區,在古琴藝術方面得以延續,不僅有着傳承繼承的意義,也有着很強的社會價值。”非常高興我的學生羅先華利用業餘時間緻力于古琴藝術的學習和傳承,并帶領金堂的一批古琴藝術愛好者赓續城市文脈。

【藝術】千秋古調側耳聽‖刁覺民

羅先華在戶外練習古琴曲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END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刁覺民(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會員,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理事,成都市曆史學會會員,金堂文史委特邀研究員、金堂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家評定小組成員,《天府邊城·五鳳溪》報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