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勒高夫:緩慢的歐洲締造者 | 112個著名人物

相對于傳統史學的帝政軍功,勒高夫等曆史學家認為,著名人物(包括虛構人物)可以作為一個社會和一個時代的典型代表。在這本書的前言中,勒高夫對這本書中所采用的曆史分期和人物的選擇做了說明,展現了他的獨特的中世紀研究觀點和思想,表現出中世紀在傳統認為的黑暗壓抑印象之外的、極具活力和創造力的面貌。

這本圖文書中,“文”的部分,由法國著名曆史學家勒高夫領銜的傑出中世紀學家團隊完成,“圖”則選取同時代的繪畫、雕刻等藝術作品,圖文相輔相成,共同呈現出直覺生動的中世紀情況。圖檔高清,彩色印刷,非常值得推薦。

——編輯推薦

勒高夫:緩慢的歐洲締造者 | 112個著名人物

👆點選書影,即可購買👆

緩慢的歐洲締造者

曆史在本書中的呈現方式似乎有些過時,因為它以重要人物為線索。誠然,從20世紀中期的年鑒學派運動以來,人們傾向于在社會和社會階層的總體中尋找曆史的意義。然而,構思本書并撰稿的曆史學家們認為,著名的男人和女人可以作為一個社會和一個時代的典型代表。是以,由衆人合力完成的這本書所介紹的是能夠揭示時代特征、被視為曆史英雄的個體。

本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曆史學家R.C.戴維斯(Robert C. Davis)和E.林德史密斯(Elizabeth Lindsmith)的著作《文藝複興時期的男人和女人:現代世界的創造者》(Hommes et femmes de la Renaissance. Les inventeurs du monde moderne)(弗拉馬裡翁出版社,譯自英文版)的啟發。這本書給我的靈感首先源自一個争議。衆人皆知,“文藝複興”(Renaissance)是一個較晚出現在曆史文獻中的概念。1860年,瑞士曆史學家布克哈特(Burckhardt)在《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La Civilisation de la Renaissance en Italie)這部著作中創造了這個概念,用來指代傳統的中世紀之後的一段時期,該書1885年被譯成法文。必須明确指出的是,曆史學家們首先普遍接受了這個被稱為“文藝複興”的中世紀之後的時期的特殊之處。毫無疑問,15世紀,尤其是16世紀的确有革新之處(我們可以稱之為“近代的”),但我對這個曆史分期提出了質疑。在我看來,中世紀的主要特征一直延續到18世紀,18世紀發生了兩個催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性的重大事件:從英國傳播到歐洲大陸的工業革命;在19世紀傳遍歐洲的法國大革命。可以說,這個漫長的中世紀在向前發展的不同階段中穿插了多次複興。人們牢記的有加洛林文藝複興和12世紀的文藝複興,在我看來,15世紀和16世紀這段時期不過是第三次文藝複興,但或許也是中世紀最重要的一次複興。既然必須尊重已經成為傳統的曆史分期,那麼在我的思考和作品中,我将中世紀的結束确定在15世紀末,我也接受接下來的階段是人們所說的文藝複興。然而,我不太能夠接受的是,R.C.戴維斯和E.林德史密斯在他們的著作中把15世紀也歸入文藝複興時期:15世紀雖然變化頗多,但絕對屬于中世紀。盡管如此,我做出選擇,沒有把15世紀的某些男人和女人列入本書之中,以免出現資訊重複。薩伏那洛拉(Savonarole)是了解宗教異端和中世紀窮人崇拜的經典人物,但很遺憾,我不得不放棄他,但是我仍然選擇了6個15世紀的人物:錫耶納的聖貝爾納迪諾(saint Bernardin de Sienne),克裡斯多夫·哥倫布(Christophe Colomb)、航海者亨利(Henri le Navigateur)、雅克·科爾(Jacques Coeur)、聖女貞德(Jeanne d’Arc)和偉大的畫家富蓋(Fouquet)。我同樣保留了揚·胡斯(Jean Hus,約1370—1415年),他在14世紀生活的時間長于15世紀,毋庸置疑,這是一位中世紀的異端分子,而非現代人物。我選擇克裡斯多夫·哥倫布是有些大膽的,實際上,從地理次元考慮的話,人們可以把哥倫布視為文藝複興的創始者之一。但我試圖證明的是,雖然他在無意間發現了美洲大陸,但他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仍是典型的中世紀人,如果把他視為現代性的創造者之一,可能會讓人頗感詫異。

勒高夫:緩慢的歐洲締造者 | 112個著名人物

《聖女貞德》,《女捍衛者》細密畫,格勒諾布爾,市政圖書館

本書介紹的人物中有一定數量的女人,但遠少于男人。這種不平衡并不是包括我們的社會在内的現代社會中始終存在的不平等的寫照,它反應的是被文獻記錄下來的中世紀女人的真實地位。此外,我們可以發現這種劣勢地位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明顯。與古代相比,中世紀之是以沒有提高女性的地位,是因為基督教一方面賦予女人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讓她們承擔了兩大教義帶來的後果:一個是夏娃要為原罪承擔責任,另一個是女人不能被提升為承擔聖職的神職人員。然而,某些女人所擁有的聲望表明了她們在中世紀的重要性。她們被接納為高于其他所有人的新等級的成員:聖人。此外,她們在成為修女之時,也為推動同時代人的靈修和虔敬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們會發現,在城市這個中世紀的重要産物之中,哪怕是在世俗生活中,女人也被賦予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地位,例如不發願的修女們。最能表明女性地位上升的事件或許是從12世紀開始迅速發展的聖母崇拜。最後,雖然社會和公權力主要由男人掌控,地位最高的貴族階層中的某些女人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在社會和價值體系中,騎士文學使出身貴族的女人獲得了“貴婦人”(dame)的上層地位,依據封建制度,“貴婦人”擁有一切權力去支配身為“仆從”(vassal)的男人。

在這本借由重要人物來回顧中世紀的書中,我同樣提到了虛構故事中的主角,因為在一個社會之中,與真實的生活和思想相比,虛構的想象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和功效性。中世紀重要的虛拟人物各有特色。某些肯定(或非常可能)源自史實,他們成為神話之後才對時代和記憶産生影響,例如亞瑟王(Arthur)、羅蘭(Roland)和俠盜羅賓漢(Robin des Bois)。還有一些角色源自基督教,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能夠操控超自然現象的角色,這個時代把人類生活視為一場善惡大戰,邪惡陣營裡有撒旦(Satan),善良陣營裡有聖母瑪利亞(la Vierge Marie)。最後,有一些人物源自民間故事,例如巫師梅林(Merlin)和海妖梅露辛(Mélusine),有一些來自文學作品,例如列那狐(Renart),還有一些具有社會諷喻色彩的人物,例如鄉巴佬紮克(Jacques Bonhomme)。某些古代曆史人物在中世紀頻頻被提及,進而被視為中世紀英雄,為避免書中内容冗長,我沒有收錄這樣的人物,例如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re le Grand),人們相信他在各個領域都享有盛譽,他不僅戰功赫赫,政治威望極高,還發明了許多神器物品,譬如許多細密畫都描繪過他乘坐某種透明的潛水鐘觀察海底;再如古代猶太國王所羅門(Salomon),《聖經》和猶太教把他視為智慧的化身和争議的捍衛者,他在中世紀成為了一個備受争議和讨論的人物,更被視為一個幾近異端的巫師。

勒高夫:緩慢的歐洲締造者 | 112個著名人物

列那狐,扮成傳教士的騙子。14世紀早期細密畫

透過對這些著名的男人和女人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中世紀的特點之一便是新英雄形象的産生。某些來自基督教的發展,他們是介于上帝和凡人之間的聖人,上帝借他們之手施展神迹。聖人是基督教獨有的特征之一,其他主要的宗教中沒有這類人物。這類人在中世紀是最榮耀的群體,他們之中也有女人,重要的女性聖人的存在表明中世紀有一種試圖實作某種意義上的男女平等的趨勢。

如果說聖人是一種出現在歐洲的全新形象,那麼國王就是一種從古代到中世紀發生徹底變革的形象。在古羅馬時期,國王是被嘲諷的對象,希臘城邦對征服他們的馬其頓國王腓力和亞曆山大也疑心重重。國王是一種以波斯國王為原型的源自東方的現象。王政時代早早結束之後,羅馬共和國将國王視為愚弄人民的可恥暴君;在羅馬,即使在帝國時期,人民都是公民社會的基礎。在基督教化的歐洲,正在形成的民族國家卻常常把國王視為自己的首領。高盧便是最典型的案例,克洛維(Clovis)經曆了加冕(le sacre)這個由基督教發明的宗教儀式之後,成為了國王。

勒高夫:緩慢的歐洲締造者 | 112個著名人物

498年12月25日克洛維一世在克洛蒂爾德王後注視下受洗

最後,我們列舉的一系列男性人物中還有行使着被視為至高的或者特别重要的職責的兩類人:教皇和神學家。教皇有好有壞,女教皇讓娜(la papesse Jeanne)這個獨特的虛構人物也出現在書中。經院神學家受人尊敬依靠的不是權力,不是政治權威,而是他們的智慧,例如大阿爾伯特(Albert le Grand)和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d’Aquin)。古希臘和古羅馬也有一些著名的哲學家,其中一位在中世紀恢複了影響力,因為他激起了不少大學學者的熱情以及他們對教會的懷疑,他就是亞裡士多德(Aristote)。我們可以通過中世紀社會新出現的權力機構來了解這些新人物的崛起:教會、王權、大學。這是中世紀的三股力量:神職(Sacerdotium)、君主統治(Regnum)、學術(Studium)。

本書中的人物介紹并不僅限于他們的生平和名望,他們也是各自時代的見證者,借由他們,曆史研究在20世紀末發生了轉折,事件史(histoire événementielle)全面讓位于一種更全面、更深入、更集思廣益的曆史研究,推動曆史的重要人物被視為一個時期、一個社會、一個文明的象征。這就是本書通過這些人物并且以要點形式所呈現的中世紀形象。這首先是我自己的觀點,它或多或少也得到不少曆史學家的贊同,這也是為何他們同意為本書撰寫一篇或幾篇文章。

我心中的中世紀與那種蒙昧落後的中世紀形象(英國人稱之為“黑暗時代”)相去甚遠(幾乎完全相反)。這種暗黑形象由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學者提出,啟蒙時代(18世紀)的哲學家和曆史學家對其進一步闡釋,雖然19世紀的浪漫主義有了新的觀點,實證主義研究更加依靠文獻、更具批判精神,但它們對這種形象隻做了部分糾正。我在前面提到的“漫長的中世紀”(傳統意義的中世紀也非常漫長,從4世紀一直到15世紀末)比人們所想的更加積極、更加進步(雖然這一時期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進步”)。誠然,人們不會在這段時期找到現代和當代社會中的典型人物,例如企業家、經濟學家、媒體人士(記者、攝影師、廣播員)。雖然沒有任何重要的名字留給後世,但如同曆史學家貝特朗·吉勒(Bertrand Gille)所指出的,從15世紀開始已經出現了一些工程師。3—9世紀是一個漫長而動蕩的時期(人們傾向于稱其為“古代晚期”,而非“中世紀早期”),古代社會和文化經曆了漫長的解體過程,新社會和新文化的出現也非常緩慢。然而,從10世紀,尤其是從11和12世紀的格裡高利教會改革和12世紀的文藝複興開始,新歐洲才開始真正出現。我們必須了解的是,當彼得拉克和文藝複興的思想家創造出“中世紀”這個名詞時,他們看到的不過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古代與剛剛萌芽的現代之間的曆史時期,“中”在某種程度上否認了這個時期的一切活力特征。我認為中世紀是一個具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漫長時期,我們如今仍然能看到的那些藝術品便是其産物和證據,例如聲樂和器樂、油畫、宗教建築等,喬治·杜比(Georges Duby)所稱的“大教堂時代”(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備受贊賞,但這份贊賞卻沒有改變中世紀的形象。

我把這超過10個世紀的時間劃分為四個階段,後面章節會對每個階段有詳細介紹。第一個階段介于古代晚期和中世紀早期。它從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确定基督教的政治地位(本書沒有介紹君士坦丁,因為他屬于古代人物)一直到查理曼去世。雖然查理曼的宮廷裡都是文人,但他是一個複古式的人物,并不屬于文藝複興。實際上,公元800年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皇帝之後,他考慮并期望位列羅馬皇帝之列,即便他定都亞琛(Aix-la-Chapelle),仍希冀重新沐浴于羅馬永恒的榮耀之中,完成羅馬帝國未竟之業:讓野蠻人接受并适應羅馬文明。他是一個羅馬文明影響下的法蘭克民族主義者。

勒高夫:緩慢的歐洲締造者 | 112個著名人物

查理曼半身雕像聖物盒,1215年,琺琅、黃金與寶石,

亞琛,巴拉丁禮拜堂(亞琛大教堂)

第二個階段從9世紀初查理曼病逝到公元1000年。與人們一直所說的恰恰相反,現代曆史學家有充足的理由視公元1000年為一個重要的變化起點。但對當時的人們而言,這個年份并沒有什麼特别的吸引力。實際上,在這一時期,在教皇西爾維斯特二世(Sylvestre Ⅱ,即奧利亞克的熱貝爾(Gerbert d’Aurillac))和神聖羅馬皇帝奧托三世(Otton Ⅲ)的共同行動之下,基督教世界(la chrétienté)逐漸成形,在中世紀的地理範圍之内,“基督教世界”成為歐洲最重要的名詞。也是在這一時期,教皇和羅馬皇帝統治下的基督教國家聯盟逐漸形成。

第三個階段(11—13世紀)是發展最快、創造力最旺盛、重要人物最多的時期。我使用的是“中世紀中期”這個普通稱呼,但我堅持用一些關鍵詞來明确指出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創造:“城市、君主制、商人、經院哲學家、托缽修會”。在重要的人物之中,有些男人和女人在城市(中世紀的偉大創造,與古代城市截然不同)中生活,僧侶和大領主則主要生活在農村。在這段時期,君主國的國王定居在首都(capitale)。最初四處流動的商人開始定居下來。經院哲學家在城市的大學裡授課和寫作。最後,與以前經常住在偏遠隐修院的僧侶不同,托缽修會的修士生活在城市修道院中,通常在城市中傳教。

最後一個階段(14和15世紀)長久以來被視為一個充滿危機的時期。但近期更為細緻的研究表明,盡管農村和城市的确存在着動亂,但大部分曆史學家所稱的文藝複興的萌芽已經出現。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充滿創造性的時期,是以我們應稱之為一個充滿變動而非危機的時期,這個階段有曆史上最常見的重大變化。真正的危機多少都與重要曆史事件有關,但這一時期很罕見,變動也主要發生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内。動亂波及的既有農村,也有城市。法國所發生的情況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農村,農民起義被稱為“紮克雷起義”,因為人們虛構了一個名叫鄉巴佬紮克的起義上司者,本書最後一部分會有介紹。城市動亂主要發生在巴黎(倫敦或佛羅倫薩同樣也不能避免),巴黎市長艾蒂安·馬塞爾(Étienne Marcel)這個真實的曆史人物代表了這起事件。動亂也發生在宗教領域;某些曆史學家想要從中發現16世紀新教宗教改革的苗頭,但我們也可以認為它們就是嚴格意義上的中世紀事件。宗教動亂的代表是兩個重要的異端分子,即英國人威克裡夫(Wyclif)和捷克人揚·胡斯(Jean Hus)。這個時期的曆史變動還有更加明确的代表,此人也為15世紀末和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打下了重要基礎,他就是葡萄牙親王航海者亨利。在不斷發展的貿易領域,代表人物是神秘的、充滿魅力的法國人雅克·科爾。

勒高夫:緩慢的歐洲締造者 | 112個著名人物

葡萄牙王子航海者亨利肖像,15世紀(左圖)

國王查理七世的财務官和商人雅克·科爾肖像,15世紀(右圖)

這個階段的末期還有兩個人物,他們代表了中世紀截然相對的兩面。第一個人物代表了黑暗和恐怖的一面,羅馬尼亞大公弗拉德三世(Vlad Ⅲ),他被同時代的人稱為“穿刺者”(l’Empaleur),後成為吸血鬼德古拉的原型。與他相反的是代表善良的克裡斯多夫·哥倫布,我想要表明的是他不知道自己發現的是美洲大陸,人們将其視為現代性的先驅之一,但他的思想使其成為與德古拉針鋒相對的人物。

最後,第五部分沒有遵循任何年代順序,内容涉及的是虛構人物,我在前文中已經解釋過為何将其選入本書。想象活動是中世紀最重要的現實之一,它不單單是幻想,也是人們的生活體驗。

勒高夫:緩慢的歐洲締造者 | 112個著名人物

疑為哥倫布畫像。1519年 (左圖)

穿刺者德古拉在被刺死的囚犯前吃午飯。15世紀版畫 (右圖)

讀者會發現這本書的人物清單中極少涉及文學家或藝術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藝術家保持匿名是規矩。實際上,藝術的概念是在中世紀時期慢慢出現的。如今我們能夠叫出名字的藝術家中的大部分都是手工藝人;雖然勞動的價值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手工勞動,也就是藝術家們的勞動,将他們埋沒于大部分手工藝人之中。基督教的美學概念得到承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在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中指出,基督教美學概念在13世紀才真正形成。

人們常常将中世紀稱為“大教堂時代”,這一時期的教堂遺址令人歎為觀止。實際上,教堂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工程,然而,我們并不知道大部分建造者是何人。雖然10世紀和11世紀留下了一些名字,但一直到13世紀,藝術家的概念才出現。通常,“藝術家”這個術語(它讓創造有了新含義)的出現要追溯到13世紀末偉大的意大利畫家喬托(Giotto)。本書之是以極少涉及藝術家,是因為他們在中世紀的社會處境相對較差。例如,手抄本中的裝飾畫是中世紀最令人着迷的作品,但大部分時候,我們并不知其作者是誰。本書也幾乎沒有涉及音樂,但它在這一時期卻非常重要,例如宗教音樂領域出現了單旋律聖歌和複調歌曲;為鄉間舞蹈伴奏的民間音樂,譬如凱樂舞曲(les caroles)以及至少從13世紀中期開始出現的基督教封齋期之前的狂歡節。我們可以從這一時期的某些細密畫中發現那些縱情音樂的狂歡場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幅展現的就是喧鬧的狂歡節。我選擇了阿雷佐的圭多(Gui d’Arezzo)作為音樂家的代表,他在11世紀初創造的音樂記譜法沿用至今。在文學創作領域,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新事物。略微有些文化的人到處使用拉丁語,與此同時,本地語言開始與拉丁語競争,迫使拉丁語退回教堂和大學之中(在這些地方,課堂之外也必須使用拉丁語)。本地語言上升為文學語言,與民族意識的發展有密切聯系。法國北方是奧依語的天下,南方是奧克語的地盤。13世紀初,法蘭西國王已經不再自稱rex francorum(法蘭克人的國王),而是roi de France(法蘭西國王)。文學在13世紀才開始顯露聲勢,但它擴大了讀者群體,吸納了一定數量的有文化的世俗之人。新文學的代表人物有特魯瓦的克裡蒂安(Chrétien de Troyes)、但丁(Dante)、薄伽丘(Boccace)、傅華薩(Froissat)和喬叟(Chaucer)。

本書的清單中也基本沒有穆斯林和猶太人,雖然從8世紀阿拉伯帝國征服伊比利亞半島開始,直到15世紀,半島上都有着數量衆多的穆斯林。為了表明他們在基督教中世紀的重要性,我選取了一位重要的哲學家阿威羅伊(Averroès),他出生在被穆斯林占領的西班牙,并在13世紀對某些基督教經院哲學家産生了重要影響。我同樣選擇了有着神奇命運的庫爾德人薩拉丁(Saladin),他曾經把十字軍驅逐出巴勒斯坦,但在他死後的中世紀裡,他卻被基督教世界視為一個具有美德的偉人。

勒高夫:緩慢的歐洲締造者 | 112個著名人物

手持彎刀的薩拉丁。1490年。

數量衆多的猶太人曾經生活在中世紀的西方,但自11世紀開始受到迫害,遭遇大屠殺,這些屠殺時常與十字軍東征有關。14世紀,英法等國的猶太人遭到徹底驅逐,他們很少有人在曆史上留下印記,是以,本書目錄中沒有猶太人。我曾猶豫是否選擇12世紀的邁蒙尼德(Maïmonide),他出生在穆斯林統治時期的西班牙的科爾多瓦(Cordoue),那裡的猶太人受到的待遇要好于基督教世界,但他後來在開羅定居,著作都在那裡完成。我們不應當忘記穆斯林思想和猶太人思想在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巨大影響,雖然一些著名人物的名字不足以完全描述這一現象,但也必須将其提到。清單中著名的男人和女人能夠描繪某個曆史階段生動而多樣的形象,但該階段的其他要素卻隻能在社會大衆或知識分子等某些領域中去了解。

最後,雖然在中世紀的人類想象中最常出現的人物之中,我選擇了聖母瑪利亞來代表善良,撒旦來代表邪惡,但我認為我們可以再大膽一些,從基督教的《舊約》中借用一個古老的人物,約伯(Job)。6世紀末,格裡高利一世(Grégoire le Grand)所著的《約伯道德書》(Moralia in Job)大獲成功,讓這個人物廣受歡迎。兒童形象在這個時期開始出現,我們也可以選擇基督教會在13世紀正式承認的聖童耶稣(l’Enfant Jésus),聖誕馬槽裝飾習俗的傳播讓這個形象家喻戶曉,文獻中最早提到的馬槽之一是阿西西的聖方濟各(François d’Assise)在古比奧(Gubbio)所供奉的馬槽。

(本文為《中世紀的面孔》的序言,雅克·勒高夫主編,商務印書館8月版)

中世紀的面孔

👆點選書影,即可購買👆

〔法〕雅克•勒高夫 主編

申華明 譯

ISBN:978-7-100-20490-3

2022年8月出版

【内容簡介】

中世紀的黑暗面紗下,是否有另一種面貌?

推動曆史的重要人物被視為一個時期、一個社會、一個文明的象征。享有盛名的中世紀史家雅克•勒高夫,領銜知名曆史學家團隊,選擇并勾勒生活于4—15世紀的112個著名人物的形象,以人物小傳配合同時代相關藝術資料(繪畫、雕塑等)的方式,帶領讀者從内部探索這個極具創造力的曆史時期。無論是影響至今的前行者,譬如查理曼、聖奧古斯丁、哥倫布、馬可•波羅,還是後人不曾在中世紀史中給予關注的女性與虛拟人物,如聖女貞德、亞瑟王、俠盜羅賓漢,都在這部令人驚豔稱絕的作品中一一登場。這些曆史人物在這裡是作為證人和曆史記憶,揭示了一個與傳統認為的、蒙昧的中世紀形象相去甚遠的面貌。

他們的生動面孔是代表中世紀的面孔,他們塑造了中世紀的面貌。

該書還附有地圖、年表和參考書目。

【作譯者簡介】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2014),法國曆史學家,專長中世紀史,尤其是12至13世紀。他是年鑒學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1972—1977年擔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他是“新史學”的主要人物之一。他認為中世紀本身是一個獨立的文明,與希臘-羅馬時代及現代有明顯分别。勒高夫的著作有多種在中國翻譯出版,《煉獄的誕生》(2021)、《聖路易》(2002,許明龍 譯)、《試談另一個中世紀》(2014),《中世記的知識分子》、《錢袋與永生:中世紀的經濟與宗教》等。

申華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法語系副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化學院博士生。有多部譯作出版,如《西方兒童史》《西方青年史》《檔案之魅》《法國大革命批判辭典2•人物卷》等。

勒高夫:緩慢的歐洲締造者 | 112個著名人物

目錄

緩慢的歐洲締造者

從歐洲的基督教化到查理曼

圖爾的聖馬丁 / 希波的聖奧古斯丁 / 埃吉麗亞(或埃特麗亞)/ 努西亞的聖本笃 / 阿提拉 / 狄奧多裡克大帝 / 克洛維 / 波愛修斯 / 卡西奧多羅斯 / 聖拉德貢德 / 布隆納特 / 圖爾的格裡高利 / 格裡高利一世 / 聖科倫巴努斯 / 塞維利亞的伊西多爾/ 聖安利日 / 達戈貝爾 / 比德 / 查理·馬特(鐵錘查理)/ 阿爾昆/ 阿尼亞納的本笃 /利埃巴納的貝阿圖斯 / 查理曼 / 多達

從查理曼到公元1000 年(814—1000 年)

阿爾弗雷德大帝 / 奧托大帝 / 奧利亞克的熱貝爾 / 聖阿德爾伯特/ 聖艾蒂安 / 克努特大帝 / 聖瓦茨拉夫

中世紀中期(1000—1300 年)

阿雷佐的圭多 / 古德裡德·索爾布亞納多第爾 / 格裡高利七世(希爾德布蘭德)/ 征服者威廉/坎特伯雷的聖安瑟倫/“骁将”熙德/ 阿布裡賽爾的羅貝爾與蒙索羅的赫森德 / 卡諾薩的瑪蒂爾達/ 阿伯拉爾與愛洛漪絲/ 絮熱 /布雷西亞的阿爾諾/克萊沃的聖貝爾納 / 尊者彼得 /賓根的希爾德加德 /彼得·隆巴德 /聖托馬斯·貝克特 / 旺塔杜爾的貝爾納 / 阿基坦的埃莉諾 /紅胡子腓特烈一世/阿威羅伊 /弗洛拉的約阿西姆/特魯瓦的克裡蒂安 / 薩拉丁/ 獅心王理查 / 英諾森三世 / 腓力二世·奧古斯都 / 聖多明我/ 西裡西亞的聖海德薇(雅德維加)/ 史諾裡·史特盧森 / 阿西西的聖方濟各和聖克萊爾 / 大阿爾伯特(埃爾伯圖斯·麥格努斯)/ 腓特烈二世 / 哈康四世 ,老哈康/ 匈牙利的聖伊麗莎白/ 杜塞麗娜 /聖路易(路易九世)和卡斯蒂利亞的布蘭卡 / 聖波拿文都拉 / 布魯奈陀·拉蒂尼/ 托馬斯·阿奎那 / 瓦拉澤的雅各布斯 / 拉蒙·魯爾 / 智者阿方索十世/ 奇馬布埃 / 喬托·迪·邦多納 / 馬可·波羅 / 約翰尼斯·埃克哈特/ 貝爾納·居伊 / 但丁·阿利基耶裡

動亂與變遷(1300—1500 年)

美男子腓力四世 / 奧卡姆的威廉 / 喬萬尼·薄伽丘/ 柯拉·迪·黎恩濟/ 波西米亞的查理四世 /尼古拉·奧雷姆/貝特朗·杜·蓋克蘭 /艾蒂安·馬塞爾 / 約翰·威克裡夫/“英明的”查理五世 / 讓·傅華薩 / 傑弗裡·喬叟 / 錫耶納的聖凱瑟琳 / 瓦迪斯瓦夫·雅蓋沃 / 約翰·胡斯 / 錫耶納的聖貝爾納迪諾/ 航海者亨利 / 雅克·科爾 / 聖女貞德 / 讓·富蓋 / “穿刺者”弗拉德三世(德古拉)/ 克裡斯多夫·哥倫布

虛構的人物

亞瑟王 / 鄉巴佬紮克 / 教士約翰 / 女教皇讓娜 / 聖母瑪利亞 / 海妖梅露辛 / 梅林和薇薇安 / 列那狐 / 俠盜羅賓漢 / 羅蘭 / 撒旦

附錄

地圖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