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為教育,嘔心瀝血獻終身;當上司,兩袖清風傲骨立。這就是黃炎培先生,一位曾經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見證了新中國誕生這一曆史性時刻的教育家。
生于晚清、貧寒出身、目睹了底層勞動人民為生計而苦苦掙紮的模樣,黃炎培認識到通過職業教育讓百姓掌握一門生存技能的重要性,他把一生都撲在了教育上。
愛國教育是黃炎培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思想根基,也是他對後代們的諄諄教誨,孩子們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下成長為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人。
二兒子黃竟武臨危不懼,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四兒子黃大能是水泥專家、行業先驅,官至副部級。
一、黃炎培:一生中正,為國為民興教育
1892年,14歲的黃炎培失去了母親,又三年,父親也離他而去。迫于生計,他不得不一邊在老家當塾師,一邊發奮讀書準備科舉,21歲時即以首名的成績考中秀才。
黃炎培第一次接觸新式教育是23歲的時候進入了南洋公學,雖然隻讀了一年學校就解散了,但他遇到了對他一生都影響甚深的蔡元培和日後大力支援他的馬相伯。
青年黃炎培目睹了國家内政腐敗民生凋零外有強敵環伺,他認為若要救國救民離不開教育。回鄉創辦國小堂是他一生的轉折,從此他一生都沒有離開職業教育。
由于這個國小堂隻招男生,黃炎培先生又另外開設了一間專門招收女生的學校。他認為,女人也應當掌握一門能夠解決生計問題的技藝,不應當對男女差別對待。
對現實失望的黃炎培加入了提倡變革反對清廷的行列之中,也旋即被捕入獄險些送命,幸得朋友出面保釋。他不得不流亡日本,直至下令抓他的官員丢官罷職之後才回到祖國。
黃炎培在1907年創辦的浦東中學以師資強盛和以“個人謀生”、“服務社會”為目的的辦學理念著稱,是當時國内一流的中學。
在考察了國外的教育事業之後,黃炎培有了新的認識,他深感中國長久以來的以“求仕”為目的的教育理念該改變了,應當把學習和社會需求結合在一起。
于是,黃炎培聯合了國内教育界和政商多位名流巨擘成立了職業教育社,掀開了中國職業教育新的一頁。
從第一次辦學開始,黃炎培先生得到了很多人的資助,但他從未将這些錢财用于個人身上,一分不少地花在了學校建設上。
這種清廉中正的作風,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關心教育的商界人士也信任黃炎培,紛紛慷慨解囊支援他大力興辦教育。
幾十年間,很多學生是以受益。他們畢業之後走向各行各業,謀得個人的生存之際也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其中也不乏華羅庚、王淦昌等大牛級别的人物。
黃炎培先生的正直還表現在不盲從不阿谀奉承。當年長征時期國民黨大肆散播污蔑紅軍的謠言,曾與李大钊有過交往的黃炎培卻搖頭不贊同,還專門寫詩諷刺。
1949年,國民黨的潰敗已然無可挽回,共産黨即将迎來新的考驗。毛主席在雙清别墅會見了大量民主人士,虛心傾聽他們對國家發展的建議,為新中國的建設集思廣益。
毛主席所接見的第一個人就是黃炎培,當天毛主席在門口迎接并親自打開車門。兩人當年在窯洞裡暢談之時提到的周期律,這麼多年,主席一直一字不差牢記在心中。
黃炎培再次被共産黨人這種飽含了敬畏和熱愛的精神所感動,摒棄不做官的信念,出任政協副主席。此後餘生,一直從事實出發堅持說真話、為人民發聲、為政府建言獻策。
1950年,美軍壓境鴨綠江威脅工業重鎮的東三倍乃至山東半島,一窮二白的落後農業國還沒來得及從斷壁殘垣中休養生息就不得不再次披挂上陣應戰強大的西方聯軍。
這一年,72歲高齡的黃炎培提出建議,我們出兵,要用“人民”的名義。在雙方沒有宣戰的情況下,所謂“師出有名”,應該是民間志願參加,這就是“志願軍”名稱的由來。
二、黃竟武:烈士千古,勝利前夕灑熱血
1903年,對黃炎培來說是不平靜的一年,中了舉人、辦了學校、因反對清政府而入獄流亡。最為高興的一件事,莫過于次子的出生,他給這個孩子取名為竟武。
1916年,13歲的黃竟武辭别了家人,孤身一人來到北京求學。在清華園,他曾經在體育課上揮着汗奔跑,也曾在教室、閱覽室裡埋頭苦讀,如饑似渴地吸收着新知識。
八年間,他目睹了社會上的不平,看到了殘破的國家、民生的多艱,也親眼見證了五四運動。現實就是最好的愛國教育,黃竟武逐漸樹立了救國救民的志向。
1924年,他憑借着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公費留學的名額,先赴安谛克大學後入哈佛。五年後,黃竟武帶着碩士學位和滿腔熱血回來完成自己昔年立下的志願。
青年人初入職場,一腔激情,志要正本清源拒絕同流合污,因而遭到排擠貶職。但現實的挫折和打擊并沒有讓黃竟武消沉下來,反而讓他更加痛恨當局的腐敗無能。
即便是身處偏遠之地升遷無望,黃竟武仍然兢兢業業銳利改革。他深入到百姓中間,了解底層人民的疾苦,解決困擾他們多年的交通和鹽務問題。
抗戰爆發之後,黃竟武幾經輾轉被調任重慶進入了中央銀行。這一時期,積極參加抗日活動的他被共産黨人的思想感染,非常贊同毛主席等人公開發表的觀點。
周恩來到重慶與國民黨談判之時,黃竟武曾為他做過翻譯,這一次接觸讓他更加堅定了團結抗戰的信念。
1945年,黃炎培到了延安,親眼見到了那裡的一片勃勃生機,和毛主席等人對坐長談,感受深刻。父親的親身經曆讓黃竟武更加向共産黨靠攏。
國民黨不顧人民和平的願望挑起内戰之後,黃竟武在上海和父親一起投入了鬥争,團結民主人士、保護地下黨。
1949年,大局已定,自知無力回天的國民黨開始大批大批偷運金銀、文物等貴重物品,誓要留一座空城,讓共産黨沒有發展民生的資本。
黃竟武利用自己的工作,收集了大量資料盡個人力量保護那些屬于國家和人民的财産,勸說企業家留下來建設祖國,積極策劃國民黨軍隊。
但他自己也是以成為了國民黨的眼中釘、肉中刺,處境十分危險。黃竟武不是不能走,他隻是在犧牲和保命的難題中選擇了戰鬥到最後一刻。
1949年5月,監視已久的特務沖進了黃竟武的辦公室把他帶走了,家人和我方全力營救無果。被捕6天後,黃竟武在酷刑之後慘遭活埋,倒在了黎明到來之前。
上海,這座曾經在民國被稱作“十裡洋場”的繁華之地,是烈士黃竟武出生的地方,如今又成了他殉難之地。
黃竟武犧牲半個月後,解放軍挖出了他的遺體。根據黃炎培的意願,黃竟武被送回家鄉,長眠在了烈士陵園之中。
三、黃大能:制定标準,水泥行業引領人
1916年,黃炎培迎來了第四個兒子。此時,年長黃大能十幾歲的大哥和二哥都已經離家到北京求學去了,他作為家裡最年幼的兒子在母親的疼愛和父親的嚴格要求下長大。
在黃大能的成長曆程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民族的苦難。他的父親,一個愛國人士,一生都在興教育以此來救國家。
身為教育家的兒子,讀書自然是頭等大事。所幸,黃大能沒有辜負父母的教育和期待,考入了複旦。
1937年,在經過慘烈的戰鬥、無數将士犧牲受傷之後上海還是失守了。上海的大學校園不是被日寇炸為一片廢墟就是被他們強占,複旦也不例外。
即便如此,師生們也沒有放棄。同年年底,黃大能和老師同學們跋山涉水,走了上千裡來到重慶。學校從租借民房教學開始,一點一點努力把學校重建立設了起來。
這些經曆,對黃大能來說,是苦難也是财富。苦難于這是民族危亡,财富于它教會了黃大能吃苦和堅持,也讓他更加懂得學好知識才能報效祖國的道理。
1939年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之後,黃大能立刻投身到了大後方的建設之中。4年後,公費到同樣是戰火紛飛的英國留學。
抗戰勝利後,百廢待興的中國繼續建設人才。一完成學業,歸心似箭的黃大能就回來了。他的專長是水泥、混凝土,而當時國内在這個領域的人才十分稀缺。
黃大能跑遍了大半個中國進行行業調研,從此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個行業。
1952年,他在借鑒其他國家的成熟經驗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首先制定出了水泥的國家标準。從此,結束了水泥行業的标準混亂狀況。
黃大能還創造了很多個第一,标準砂廠、混凝土協會等。此外,他在水泥流變學理論上的成績獲得了國内外的一緻認可。
晚年,他還在三峽大壩的建設過程中發揮了專長,根據水泥的高标準要求親自到工廠裡考察過後确定了水泥的供應商。
黃大能是當之無愧的水泥行業的拓荒者之一,他所做出的貢獻終将會被後人所牢記。
從1988年到1998年,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黃大能連續兩屆擔任政協常委,是副部級幹部。退休後,他繼承父志,為職業教育的發展發光發熱。
結語
黃炎培青年時立下了“職教救國”的遠大抱負,哪怕在實踐過程中在重重沖突之下,他對職業教育的願景百分之七十都沒有實作,也為了這個理想奮鬥一生矢志不渝。
在他的言傳身教之下,孩子們也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兒子們在戰火中出生、長大,山河破碎的慘狀,學成之後都已為國奉獻為己任。
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個黃炎培和他的孩子們這樣的人,才有了抗戰的勝利,才有了中華民族的重新站立,才有了今天的複興。
前人付出無數犧牲栽樹,後人得以享受果實,在感受陰涼的時候,不要忘記先人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