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擎旗自有後來人,一起聆聽北部戰區陸軍某旅5名執行任務官兵的心聲

作者:環球網

來源:中國軍網-中國國防報

連續9年執行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北部戰區陸軍某旅官兵抒發情懷——

擎旗自有後來人

■向 勇 孫 震 陳玉博

編者按 今天,是大陸第9個烈士紀念日。英雄烈士,是中華民族最閃亮的精神坐标。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曆史記憶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展現。全社會都應當崇尚、學習、捍衛英雄烈士。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連續9年執行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的北部戰區陸軍某旅官兵,在一次次與英靈“對話”中,走過了一段不同尋常的傳承之路。本期視點,讓我們聆聽5名執行任務官兵的心聲。

擎旗自有後來人,一起聆聽北部戰區陸軍某旅5名執行任務官兵的心聲

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開始前,禮兵輕撫烈士棺椁。

擎旗自有後來人,一起聆聽北部戰區陸軍某旅5名執行任務官兵的心聲

風雨中,禮兵護送棺椁前往整理區。

擎旗自有後來人,一起聆聽北部戰區陸軍某旅5名執行任務官兵的心聲

北部戰區陸軍某旅組織官兵來到遼甯省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參觀見學。圖為官兵在紀念塔下重溫入黨誓詞。

擎旗自有後來人,一起聆聽北部戰區陸軍某旅5名執行任務官兵的心聲

抗美援朝老戰士為禮兵講述戰鬥故事。

擎旗自有後來人,一起聆聽北部戰區陸軍某旅5名執行任務官兵的心聲

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

中尉閻鵬、列兵李兆金——

儀式任務中洗禮思想

9月16日11時許,空軍“雙20”三機編隊到達沈陽桃仙國際機場上空,88位志願軍英烈終于回到闊别70多年的祖國。

“我們代您把戰友們接回家了!”迎回儀式結束後,已是第二次參與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的禮兵閻鵬,第一時間與舅太爺孫鴻斌視訊通話,沒說幾句,這位年過九旬的老人已是淚濕衣衫。

孫鴻斌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參加過松骨峰阻擊戰。一次戰鬥,孫鴻斌帶着10多名戰友掩護全團撤退,戰友大都犧牲,他自己也身負重傷。孫鴻斌經常給家人講戰鬥故事,在閻鵬的心田裡早早埋下從軍報國的種子。巧合的是,大學畢業後,閻鵬參軍來到北部戰區陸軍某旅,該旅前身也參加過抗美援朝戰争。

去年,聽說機關即将執行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閻鵬第一時間遞交請戰書,順利入選禮兵集訓隊。為了能夠以最完美狀态迎英烈回家,訓練時他将模拟棺椁由28斤增加至近50斤。

“您也許是舅太爺的老戰友,您也許是連隊的老前輩……”抱着棺椁走出專機,閻鵬心中滿是對英烈的崇敬與緬懷。

“建功軍營,當好先輩傳人!”懷着這樣的堅定信念,閻鵬主動申請來到機關最艱苦的點位摔打磨練,用實際行動告慰英烈忠魂。

與中尉閻鵬一樣,列兵李兆金也在儀式任務中洗禮了思想。

禮兵集訓隊每天保持9個小時以上的訓練量,讓李兆金有些吃不消,幾次想打“退堂鼓”。

集訓期間,抗美援朝老戰士關長義來到該旅,與儀式任務官兵分享戰鬥經曆:“敵人飛機突然來襲,我本能地用身體護住電台,一同值班的戰友都犧牲了,當時的場景令我終生難忘……”與影像資料裡的英雄面對面交流,書本上的戰鬥史料變成有血有肉的“親曆者說”,李兆金對英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當年,他們和你們一樣年輕;今天,我在你們身上看到了他們的影子!”老戰士關長義飽含深情的話語,讓李兆金熱血沸騰。

李兆金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白天提前到場加練儀式動作,熄燈後加練俯卧撐提升臂力……憑借不懈努力,他不僅留在了集訓隊,還當上了機場禮兵方隊的排頭兵。

副教導員谷雨豐——

用英雄故事撥動心弦

“冰雪啊,我絕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9月初,在該旅第九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禮兵集訓隊教育課上,志願軍戰士宋阿毛的絕筆詩成為生動教材。

這次授課,7次執行儀式任務的某營副教導員谷雨豐,以飽含深情的講述、圖文并茂的課件,把官兵們帶到了當年的戰場:“死鷹嶺高地上,125名志願軍官兵被凍成一排排‘冰雕’,壯烈犧牲在-40℃的陣地上。但他們依舊保持着生前最後一刻的戰鬥姿勢,俯卧冰雪之上,槍口對着前方的敵人……”

谷雨豐是從上軍校時開始關注志願軍英烈事迹的。2014年以來,大陸開始逐批迎回安葬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谷雨豐通過媒體了解到迎接英靈回國的盛況,内心受到強烈震撼:沿街站滿了市民,電子屏上滿是“向最可愛的人緻敬”“歡迎英雄回家”等智語;志願軍老戰士咬着牙從輪椅上站起敬禮……“如果有一天,我能夠參與接英烈回家任務,那該多光榮啊!”谷雨豐怎麼也沒想到,當年的願望很快實作了。

畢業後,谷雨豐得知所在機關正是那支接英烈回家的部隊,激動之餘立即向組織彙報參與任務的決心。憑借過硬的綜合素質,他如願成為一名禮兵。

禮兵集訓隊在陵園訓練期間,一位抗美援朝老戰士突然抱住訓練用的模拟棺椁潸然淚下,他誤以為這裡面裝有戰友的遺骸。“這一令人動容的瞬間,讓我思緒良多,前輩們在戰火中凝成的戰友情同志愛,成為戰勝困難、赢得勝利的重要力量……”谷雨豐把儀式任務中所見所聞所感分享給戰友,用英雄的故事撥動官兵的心弦。

“走近他們,收獲一份感動;讀懂他們,獲得一種力量。”谷雨豐擔任連隊主官時,帶領骨幹探索分層分級訓練方法,科學組訓施訓,既讓基礎弱的人員跟得上,又讓尖子“吃得飽”。去年,在該旅舉辦的軍事體育運動會上,他身先士卒,帶領連隊官兵在各項競賽中一路領先,獲得旅總分第一名好成績,連隊被表彰為“四鐵”先進機關。

班長張國瀛——

英名牆前立志當好兵

“标兵就位!”9月16日13時10分,第九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在雨中舉行,随着一聲堅定有力的密碼,88名禮兵緩緩擡起棺椁,緩步護送到指定區域……

下達密碼的是一位名叫張國瀛的戰士,從保障人員到禮兵再到教練員,他已經連續9次參與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

“9年前的我,可不是今天這個樣子。”張國瀛說,自己曾是大家口中的“刺頭兵”,覺得自己軍事素質過硬一度“飄飄然”。

一次儀式任務準備期間,張國瀛和戰友們來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開展悼念活動。烈士英名牆前,一位身着整潔舊軍裝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失聲痛哭。張國瀛趕忙将老人攙扶起身。得知張國瀛是接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的禮兵,老人激動地連聲說道:“謝謝你們,戰友們終于可以回家了!”

“我們當年義無反顧地沖鋒陷陣,為的是守護身後的祖國和家鄉。小夥子,你們一定要把槍接好,不愧對這英名牆上的名字!”分别時,老人語重心長地鼓勵張國瀛。

那一刻,站在英名牆下的張國瀛既感到無比光榮,又覺得十分渺小。光榮的是,自己已經接過創造過輝煌戰績前輩手中的槍;渺小的是,有了一點成績沾沾自喜,這點成績在付出巨大犧牲的前輩面前,多麼微不足道!

抗美援朝戰争中,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和平獻出寶貴生命。這面英名牆上的每個名字,都凝結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都閃耀着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一面英名牆,讓我想了很多很多。”張國瀛想起學者金一南說過的話:“我們這一代軍人享受着前輩威名的庇蔭,讓下一代軍人也踏上我們的肩膀,該是我們的重任。”

從此,張國瀛像變了一個人,軍事訓練成績再上台階,作為班長骨幹的責任意識、帶兵能力不斷提高,成了各機關搶着要的“香饽饽”。2018年,所在連隊參加陸軍比武考核成績優異,張國瀛作為翻越400米障礙課目的教員功不可沒。

2020年,張國瀛因為在儀式任務中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登上“感動旅隊年度人物頒獎晚會”的舞台。面對戰友們的掌聲,張國瀛平靜地說:“在那面英名牆前,我曾立下誓言,那就是無愧英雄先烈,當一名好兵。”

連長吳尚——

練強本領是最好告慰

近段時間,指揮通信連成了該旅官兵關注的焦點:不僅圓滿完成接英烈回家任務,而且在上級組織的業務技能考核競賽中取得3個專業第一、4個專業第二的好成績。

“去年排名倒數,今年打‘翻身仗’,英烈精神的激勵是一條重要原因。”連長吳尚介紹起該連走出低谷的一段經曆。

今年,吳尚剛到連隊任職時,發現全連士氣比較低落、訓練積極性不高,大家仍然沒有從去年考核失利的陰影中走出來。

“我們的裝備和兄弟機關相比有差距,成績不好情有可原……”一次議戰議訓會上,有的骨幹開始為落後找理由。對此,吳尚沒有直接下結論,而是拿出一本日記,談起他參加接英烈回家任務的所聞所感。

“萬國造”的槍支、單薄的軍裝、黃膠鞋……去年禮兵隊集訓期間,吳尚來到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參觀,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志願軍官兵使用的武器、裝具簡陋到讓人難以想像的程度。即便拿着敵人認為扔進煉鋼爐裡都不值的武器,吃着敵人認為連飼料都不如的食物,英勇無畏的志願軍官兵,硬是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強敵。

狙擊手張桃芳憑着手中一支普通步槍,消滅200多個敵人,給敵軍造成極大的心理震懾;上甘嶺一戰,唐章洪用迫擊炮作戰,取得殲敵400餘人的輝煌戰績,被戰友們譽為“給炮彈裝上眼睛的神炮手”……

“這些令敵軍膽寒的英烈就長眠在我們的面前。他們那時候鋼少氣多勝強敵,今天我們鋼多了,更應做到氣多骨更硬!”聽了吳尚大聲讀出的日記,大家的勁頭上來了,一個個摩拳擦掌、鬥志昂揚,誓要與兄弟機關在賽場上争個高低上下:隻有平時見紅旗就扛、見第一就争,戰時才能打勝仗。

吳尚以自己的一番肺腑之言,把官兵對前輩創造戰争奇迹的仰慕,轉化為練兵備戰的動力。今年,全連官兵刻苦訓練、聚力攻關,形成的多個訓法戰法,被上級推廣。

全民國防教育日期間,該連官兵重溫抗美援朝英烈事迹。“練強本領是最好告慰。”吳尚的這句心得體會,赢得全連官兵一緻認可。

圖檔由馬強、楊青攝

制圖:孫晨姌

忠魂安息,後浪奔湧

■李繼宏

學者金一南說:“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壯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這就是民族脊梁。”在這收獲的金秋時節,我們迎來又一個烈士紀念日。此時此刻,我們更加懷念那些“播種,但不參加收獲”的英雄烈士。

我部官兵有幸多次執行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對志願軍英烈的事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内心被他們身上展現出來的偉大精神深深震撼。70多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北韓人民一道,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赢得了抗美援朝戰争偉大勝利。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将士面對強大而兇狠的作戰對手,身處惡劣而殘酷的戰場環境,抛頭顱、灑熱血,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他們冒着槍林彈雨勇敢沖鋒,頂着狂轟濫炸堅守陣地,用胸膛堵槍眼,以身軀作人梯,抱起炸藥包、手握爆破筒沖入敵群,忍饑受凍絕不退縮,烈火燒身巋然不動,甚至敢于“空中拼刺刀”。在他們中間湧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

小葬于墓,大葬于心。執行儀式任務中,迎回的每一位英靈、聽到的每一段英雄故事、瞻仰的每一方紀念碑,都是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都是照耀我們砥砺前行的精神燈塔。如果說高标準完成迎回安葬儀式任務,讓忠魂安息,是上篇文章,那麼繼承發揚英烈精神,讓後浪奔湧,則是我們要做好的下篇文章。

繼承發揚英烈精神,首先要講好英烈故事。英烈逝去,他們不朽精神、英雄故事,被後人口口相傳。這些故事,講述着血與火的戰鬥曆程,展示着英烈們用鮮血和生命踐行的堅定信念。從傳播學角度看,故事帶給人們的是形象化、情節化的記憶,比單純道理更讓人記得住、記得牢。

應通過課堂教育、書刊閱讀、演講比賽、闆報評比等途徑,講好志願軍英烈乃至各個時期我軍英雄模範的故事,讓英烈精神可感悟、被傳頌,使官兵在聽故事、品故事、評故事中樹立學習榜樣、提升思想境界、積蓄向上力量。

繼承發揚英烈精神,就要有英烈身上那股敢打必勝的拼勁。英雄烈士身上有一個鮮明的特征,這就是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松骨峰阻擊戰中,王金傳等勇士子彈打光了,就和敵人抱在一起,與敵同歸于盡。激戰後,烈士們的遺體,保留着各種各樣的姿勢,有的抱着敵人的頭,有的掐着敵人脖子,有的咬着敵人耳朵……他們一個連殲滅300多個敵人,堅持等到部隊主力的到來,最終保住了陣地。在我軍曆史上,像這樣靠着戰鬥精神戰勝強敵的戰例不勝枚舉。

現代戰争資訊化程度不斷提高,智能化特征日益顯現,但戰争“流血的政治”這一本質沒有變,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規律沒有變,特别是精确制導武器帶來的摧毀和震撼超過以往任何戰争形式,對軍人的意志品質和精神、心理的考驗更為嚴峻。過去,我們鋼少氣多,現在鋼多了,氣要更多,骨頭要更硬。

要以英雄烈士為榜樣,大力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使每名官兵在靈魂上“補鈣”、本事上“更新”、血性上“淬火”,確定關鍵時刻一聲令下,能夠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作者機關:北部戰區陸軍某旅)

擎旗自有後來人,一起聆聽北部戰區陸軍某旅5名執行任務官兵的心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