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療劇的疑難雜症怎麼治?

作者:光明網
醫療劇的疑難雜症怎麼治?

在解決劇中各種疑難雜症的同時,醫療劇如何解決自己的疑難雜症,也越來越為大衆所關心。圖為電視劇《親愛的生命》海報

不打哈

關于國産醫療題材的影視作品,有一個迷思是:為什麼在紀錄片領域屢有評分超過9分的作品出現,如《生門》《人間世》《中國醫生》,可一旦轉換到電視劇賽道就佳作寥寥,超過7分已是少見?

也許,剛剛收官的《親愛的生命》可以作為一扇觀察的視窗。編劇王童先後擔任過兩季紀錄片《急診室故事》的總撰稿,兩季節目的評分分别高達9.6和9.7,充分證明了其在文本層面對于醫療題材的熟悉程度和駕馭能力。然而《親愛的生命》在播出30集後才遲遲開分:5.8。

有人可能會為主創感到委屈。全劇以兩位婦産科住院醫師杜帝和吳聰睿的成長為長線情節,以她們遇到的各種病患為短線情節,總共安排了35台重要手術,小到檢查單、B超報告,大到手術場面,醫療器械的擺放,都有專業人員和醫學顧問把關,做到盡量專業,确實規避了此前醫療劇中出現的把MRI片子錯當成腦部CT、為病人注射9%生理鹽水、不戴手套就直接觸碰無菌服等專業硬傷,服裝置景的還原度也很高。

而觀衆的争議點之一是在劇中病例的真實性上:有人表示很真實,自己就經曆過,更多的人表示太懸浮,不可能。分歧背後,其實是一個醫療劇究竟應該如何選擇病例的問題。《親愛的生命》的劇本籌備方式是紀錄片式的:走訪了大量婦産科醫生和醫療領域專家,參與了多場學術活動,收集了兩百多例真實案例。最後被挑選出來進行改編再縫合到劇情中的,大多數都是比較極端的病例,包括婆媳同時懷孕且住進同一個病房待産,婆婆狀态很好,兒媳婦卻有罕見病;女高管高齡懷孕,私自給自己打催産素,為的是順産進而能盡早出院保住工作;甚至還有一個病例,直接改編自“世界首例肺移植産婦去世”這一真實新聞。

有一個觀點,認為國産醫療劇應該在專業性上多向紀錄片學習。《親愛的生命》看來是做到了,為什麼仍然受到觀衆質疑?原因或許在于,人們在觀看電視劇時往往會調動自身的生命體驗來感受那個藝術世界的真實性,進而産生共情和共融,而在觀看紀錄片時本就抱着長知識開眼界的心态。是以,雖然大衆期待在醫療劇裡看到離奇的疑難雜症,但如果這些病例過于超出他們的日常認知,就會适得其反。

如果說展現醫生如何使用高超醫術和先進手段戰勝疾病拯救生命,是專業層面上的考驗,那麼鋪展附着于專業之上的情感、人性以及社會話題,考驗的是創作者能否真正把握生活的本質和内在邏輯。順應近來國産劇的潮流,《親愛的生命》借助題材優勢搭載了很多與女性相關的話題,比如原生家庭的性别歧視、婚姻中的家暴、女性在生育和升職之間的兩難選擇等。而該劇所遭遇的不滿,相當一部分就與這些話題的闡述有關:它們有些是為了樹立人設、制造沖突而強行制造沖突,有些則像随處可見但其實禁不起推敲的“二手金句”。

比如引發網友熱烈讨論的杜帝和男友李駿骁圍繞“先養孩子還是先拼事業”而産生的激烈争吵。兩人相戀五年,同在婦産科工作,李駿骁升任主治醫師之後向杜帝求婚,希望能夠盡快翻開結婚生子的人生新篇章。可是杜帝正面臨住院總醫師的選拔,不願意在事業上升期因為懷孕而按下事業的中止鍵,想等自己也當上主治醫師之後再考慮。接下來李駿骁說了一段話,大意是,自己不是要求杜帝中止自己的事業,隻是暫緩兩年,不然等杜帝升到了主治醫師,她就成了高齡産婦。這場對話開啟的話題其實是很有探讨價值的:對于有事業心的女性而言,職業道路上每一個階段都是關鍵期,而她們隻要生孩子,就一定會耽誤工作,無非是早耽誤或者晚耽誤。那麼,所謂最佳時機是不是一個僞命題?真的存在一個非生理意義上的最佳時機嗎?如果女性注定要為履行母職付出代價,小到家庭、大到社會,該如何對其進行補償?但可惜的是,接下來杜帝說了一句台詞:“原來我在你心中不是一個平等的人,隻是一個有子宮的生育工具”,迅速将話題引向了“是不是為了家庭就要放棄另外一個人的夢想”“女性的事業值不值得被尊重”“憑什麼一個有實力的婦産科女醫生就要把生孩子照顧家庭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标”等。明眼人能夠看出,在這裡,劇本實際上是偷換了概念,效果不僅在于強行制造兩人之間的分歧,更在于用這些常駐熱搜榜的議題挑起大衆争議,制造劇集的讨論熱度,卻浪費了探讨真問題的機會。

而在網紅女主播患上産後抑郁症的案例中,醫生劉念白為了向其家人解釋産後抑郁的成因說了一段話:假如你剛剛動了闌尾炎手術,拖着傷病未愈的身體馬上要投入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經驗,出一點差錯就會被指責,沒有任何收入和前途,你會開心嗎?這段話聽起來很耳熟,我們曾經在很多10萬+的爆款文裡看到過。它能夠很輕易地喚起閱聽人的共情,但是它不對。因為“成為母親”是不能用一般意義上的工作來作比的。

在這方面,《親愛的生命》表現出的同時也是近來不少國産都市劇的通病。關注社會熱點話題是電視劇貼近現實的表現,但是很多作品播出之後給人的觀感卻是“懸浮”“僞現實”,推高了話題的讨論熱度卻并無助于大衆對于現實的深刻了解進而更好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劇作家莫裡斯·梅特林克曾經說過:“從那些沒有時間生活的人那裡,我們能學到什麼呢?”同樣的,從那些并不真正來自于生活的“二手道理”裡,我們能學到什麼呢?

國産醫療劇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種兼具市場價值和社會意義的重要類型。僅僅相隔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有《關于唐醫生的一切》和《親愛的生命》兩部醫療劇先後播出。在解決劇中各種疑難雜症的同時,醫療劇如何解決自己的疑難雜症,也越來越為大衆所關心。馬克思曾經評價巴爾紮克、狄更斯等19世紀的小說家:關于當時的社會狀況,他們提供了比政治家、道德家和新聞記者還要多的東西。那麼,回到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相比于同題材的紀錄片屢獲高分,今天的醫療劇創作者需要思考的是,電視劇如何給大衆提供比紀錄片“還要多的東西”?或者說,具備自身獨特價值的東西?

來源: 文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