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實踐GoF的23種設計模式:觀察者模式

摘要:當你需要監聽某個狀态的變更,且在狀态變更時通知到監聽者,用觀察者模式吧。

本文分享自華為雲社群《【Go實作】實踐GoF的23種設計模式:觀察者模式》,作者: 元閏子 。

簡介

現在有 2 個服務,Service A 和 Service B,通過 REST 接口通信;Service A 在某個業務場景下調用 Service B 的接口完成一個計算密集型任務,假設接口為http://service_b/api/v1/domain;該任務運作時間很長,但 Service A 不想一直阻塞在接口調用上。為了滿足 Service A 的要求,通常有 2 種方案:

1、Service A 隔一段時間調用一次 Service B 的接口,如果任務還沒完成,就傳回 HTTP Status 102 Processing;如果已完成,則傳回 HTTP Status 200 Ok。

實踐GoF的23種設計模式:觀察者模式

2、Service A 在請求 Service B 接口時帶上 callback uri,比如 http://service_b/api/v1/domain?callbackuri=http://service_a/api/v1/domain,Service B 收到請求後立即傳回 HTTP Status 200 Ok,等任務完成後再調用 Service A callback uri 進行通知。

實踐GoF的23種設計模式:觀察者模式

方案 1 須要輪詢接口,輪詢太頻繁會導緻資源浪費,間隔太長又會導緻任務完成後 Service A 無法及時感覺。顯然,方案 2 更加高效,是以也被廣泛應用。

方案 2 用到的思想就是本文要介紹的觀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GoF 對它的定義如下:

Define a one-to-many dependency between objects so that when one object changes state, all its dependents are notified and updated automatically.

我們将觀察者稱為 Observer,被觀察者(或主體)稱為 Subject,那麼 Subject 和 Observer 是一對多的關系,當 Subject 狀态變更時,所有的 Observer 都會被通知到。

UML 結構

實踐GoF的23種設計模式:觀察者模式

場景上下文

在簡單的分布式應用系統(示例代碼工程)中,應用之間通過 network 子產品來通信,其中通信模型采用觀察者模式:

實踐GoF的23種設計模式:觀察者模式

從上圖可知,App 直接依賴 http 子產品,而 http 子產品底層則依賴 socket 子產品:

  1. 在 App2 初始化時,先向 http 子產品注冊一個 request handler,處理 App1 發送的 http 請求。
  2. http 子產品會将 request handler 轉換為 packet handler 注冊到 socket 子產品上。
  3. App 1 發送 http 請求,http 子產品将請求轉換為 socket packet 發往 App 2 的 socket 子產品。
  4. App 2 的 socket 子產品收到 packet 後,調用 packet handler 處理該封包;packet handler 又會調用 App 2 注冊的 request handler 處理該請求。

在上述 socket - http - app 三層模型 中,對 socket 和 http,socket 是 Subject,http 是 Observer;對 http 和 app,http 是 Subject,app 是 Observer。

代碼實作

因為在觀察者模式的實作上,socket 子產品和 http 子產品類似,是以,下面隻給出 socket 子產品的實作:

// demo/network/socket.go
package network
// 關鍵點1: 定義Observer接口
// SocketListener Socket封包監聽者
type SocketListener interface {
 // 關鍵2: 為Observer定義更新處理方法,入參為相關的上下文對象
Handle(packet *Packet) error
}
// Subject接口
// Socket 網絡通信Socket接口
type Socket interface {
// Listen 在endpoint指向位址上起監聽
Listen(endpoint Endpoint) error
// Close 關閉監聽
Close(endpoint Endpoint)
// Send 發送網絡封包
Send(packet *Packet) error
// Receive 接收網絡封包
Receive(packet *Packet)
// AddListener 增加網絡封包監聽者
AddListener(listener SocketListener)
}
// 關鍵點3: 定義Subject對象
// socketImpl Socket的預設實作
type socketImpl struct {
 // 關鍵點4: 在Subject中持有Observer的集合
listeners []SocketListener
}
// 關鍵點5: 為Subject定義注冊Observer的方法
func (s *socketImpl) AddListener(listener SocketListener) {
s.listeners = append(s.listeners, listener)
}
// 關鍵點6: 當Subject狀态變更時,周遊Observers集合,調用它們的更新處理方法
func (s *socketImpl) Receive(packet *Packet) {
for _, listener := range s.listeners {
listener.Handle(packet)
}
}
...      

總結實作觀察者模式的幾個關鍵點:

  1. 定義 Observer 接口,上述例子中為 SocketListener 接口。
  2. 為 Observer 接口定義狀态更新的處理方法,其中方法入參為相關的上下文對象。上述例子為 Handle 方法,上下文對象為 Packet。
  3. 定義 Subject 對象,上述例子為 socketImpl 對象。當然,也可以先将 Subject 抽象為接口,比如上述例子中的 Socket 接口,但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必須的。
  4. 在 Subject 對象中,持有 Observer 接口的集合,上述例子為 listeners 屬性。讓 Subject 依賴 Observer 接口,能夠使 Subject 與具體的 Observer 實作解耦,提升代碼的可擴充性。
  5. 為 Subject 對象定義注冊 Observer 的方法,上述例子為 AddListener 方法。
  6. 當 Subject 狀态變更時,周遊 Observer 集合,并調用它們的狀态更變處理方法,上述例子為 Receive 方法。

擴充

釋出-訂閱模式

與觀察者模式相近的,是釋出-訂閱模式(Pub-Sub Pattern),很多人會把兩者等同,但它們之間還是有些差異。

從前文的觀察者模式實作中,我們發現 Subject 持有 Observer 的引用,當狀态變更時,Subject 直接調用 Observer 的更新處理方法完成通知。也就是,Subject 知道有哪些 Observer,也知道 Observer 的數量:

實踐GoF的23種設計模式:觀察者模式

在釋出-訂閱模式中,我們将釋出方稱為 Publisher,訂閱方稱為 Subscriber,不同于觀察者模式,Publisher 并不直接持有 Subscriber 引用,它們之間通常通過 Broker 來完成解耦。也即,Publisher 不知道有哪些 Subscriber,也不知道 Subscriber 的數量:

實踐GoF的23種設計模式:觀察者模式

釋出-訂閱模式被廣泛應用在消息中間件的實作上,比如 Apache Kafka 基于 Topic 實作了釋出-訂閱模式,釋出方稱為 Producer,訂閱方稱為 Consumer。

下面,我們通過簡單的分布式應用系統(示例代碼工程)中的 mq 子產品,展示一個簡單的釋出-訂閱模式實作,在該實作中,我們将 Publisher 的 produce 方法和 Subscriber 的 consume 方法都合并到 Broker 中:

// demo/mq/memory_mq.go
// 關鍵點1: 定義通信雙方互動的消息,攜帶topic資訊
// Message 消息隊列中消息定義
type Message struct {
topic   Topic
payload string
}
// 關鍵點2: 定義Broker對象
// memoryMq 記憶體消息隊列,通過channel實作
type memoryMq struct {
 // 關鍵點3: Broker中維持一個隊列的map,其中key為topic,value為queue,go語言通常用chan實作。
queues sync.Map // key為Topic,value為chan *Message,每個topic單獨一個隊列
}
// 關鍵點4: 為Broker定義Produce方法,根據消息中的topic選擇對應的queue釋出消息
func (m *memoryMq) Produce(message *Message) error {
record, ok := m.queues.Load(message.Topic())
if !ok {
q := make(chan *Message, 10000)
m.queues.Store(message.Topic(), q)
record = q
}
queue, ok := record.(chan *Message)
if !ok {
return errors.New("model's type is not chan *Message")
}
queue <- message
return nil
}
// 關鍵點5: 為Broker定義Consume方法,根據topic選擇對應的queue消費消息
func (m *memoryMq) Consume(topic Topic) (*Message, error) {
record, ok := m.queues.Load(topic)
if !ok {
q := make(chan *Message, 10000)
m.queues.Store(topic, q)
record = q
}
queue, ok := record.(chan *Message)
if !ok {
return nil, errors.New("model's type is not chan *Message")
}
return <-queue, nil
}      

用戶端使用時,直接調用 memoryMq 的 Produce 方法和 Consume 方法完成消息的生産和消費:

// 釋出方
func publisher() {
msg := NewMessage("test", "hello world")
err := MemoryMqInstance().Produce(msg)
assert.Nil(t, err)
}
// 訂閱方
func subscriber() {
result, err := MemoryMqInstance().Consume("test")
assert.Nil(err)
assert.Equal(t, "hello world", result.payload)
}      

總結實作釋出-訂閱模式的幾個關鍵點:

  1. 定義通信雙方互動的消息,攜帶 topic 資訊,上述例子為 Message 對象。
  2. 定義 Broker 對象,Broker 是緩存消息的地方,上述例子為 memoryMq 對象。
  3. 在 Broker 中維持一個隊列的 map,其中 key 為 topic,value 為 queue,go 語言通常用 chan 來實作 queue,上述例子為 queues 屬性。
  4. 為 Broker 定義 produce 方法,根據消息中的 topic 選擇對應的 queue 釋出消息,上述例子為 Produce 方法。
  5. 為 Broker 定義 consume 方法,根據 topic 選擇對應的 queue 消費消息,上述例子為 Consume 方法。

Push 模式 VS Pull 模式

實作觀察者模式和釋出-訂閱模式時,都會涉及到 Push 模式或 Pull 模式的選取。所謂 Push 模式,指的是 Subject/Publisher 直接将消息推送給 Observer/Subscriber;所謂 Pull 模式,指的是 Observer/Subscriber 主動向 Subject/Publisher 拉取消息:

實踐GoF的23種設計模式:觀察者模式

Push 模式和 Pull 模式的選擇,取決于通信雙方處理消息的速率大小。

如果 Subject/Publisher 方生産消息的速率要比 Observer/Subscriber 方處理消息的速率小,可以選擇 Push 模式,以求得更高效、及時的消息傳遞;相反,如果 Subject/Publisher 方産生消息的速率要大,就要選擇 Pull 模式,由 Observer/Subscriber 方決定消息的消費速率,否則可能導緻 Observer/Subscriber 崩潰。

Pull 模式有個缺點,如果目前無消息可處理,将導緻 Observer/Subscriber 空輪詢,可以采用類似 Kafka 的解決方案:讓 Observer/Subscriber 阻塞一定時長,讓出 CPU,避免長期無效的 CPU 空轉。

典型應用場景

  • 需要監聽某個狀态的變更,且在狀态變更時,通知到監聽者。
  • web 架構。很多 web 架構都用了觀察者模式,使用者注冊請求 handler 到架構,架構收到相應請求後,調用 handler 完成處理邏輯。
  • 消息中間件。如 Kafka、RocketMQ 等。

優缺點

優點

  • 消息通信雙方解耦。觀察者模式通過依賴接口達到松耦合;釋出-訂閱模式則通過 Broker 達到解耦目的。
  • 支援廣播通信。
  • 可基于 topic 來達到指定消費某一類型消息的目的。

缺點

  • 通知 Observer/Subscriber 的順序是不确定的,應用程式不應該依賴通知順序來保證業務邏輯的正确性。
  • 廣播通信場景,需要 Observer/Subscriber 自己去判斷是否需要處理該消息,否則容易導緻 unexpected update。

與其他模式的關聯

觀察者模式和釋出-訂閱模式中的 Subject 和 Broker,通常都會使用單例模式來確定它們全局唯一。

文章配圖

可以在 用Keynote畫出手繪風格的配圖 中找到文章的繪圖方法。

參考

[1] 【Go實作】實踐GoF的23種設計模式:SOLID原則, 元閏子

[2] 【Go實作】實踐GoF的23種設計模式:單例模式, 元閏子

[3] Design Patterns, Chapter 5. Behavioral Patterns, GoF

[4] 觀察者模式, refactoringguru.cn

[5] 觀察者模式 vs 釋出訂閱模式, 柳樹

點選關注,第一時間了解華為雲新鮮技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