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将張震:為國出生入死,官至軍委副主席,卻為一個人抱憾終身

作者:通政司知事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革命年代,戰火紛飛,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很多将領不得不舍小家、為大家,背井離鄉,遠離親人。

其中,101歲将軍張震便是一個典型代表。

15歲那年,張震離家參軍,在此後數十年的戎馬生涯中,他一直舍生忘死,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功勳,也是以在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軍銜,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軍銜。

上将張震:為國出生入死,官至軍委副主席,卻為一個人抱憾終身

于國家,張震是毋庸置疑的功臣,然而,有一個人卻令張震抱憾終身。

這就是他的養母,直到去世那天,張震仍舊難忘養母之恩。

那張震的養母到底是誰?她與張震之間又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為什麼要打我的兒子?”

1914年,張震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不幸的是,在他出生之前,父親便因病去世,隻留下生母和四個姐姐。

當時正值清末民初,社會更疊,民不聊生,一個女人又怎能獨自養活五個孩子,為了不讓張震挨餓,生母便将他過繼給了同鎮的篾匠張繼倫。

做篾匠并不容易,每天天剛亮便要去河中扛回毛竹,又得一根根地破開、編織。

從記事起,張震便見證了養父勞作的辛苦,然而,在亂世之下,整日忙碌也不過勉強糊口。

好在,張震的養母吳命媛為人勤勉、持家有道,在她的操持下,張家雖不富裕,但也不必為吃喝發愁。

而張震也自幼受寵,不到4歲,便被母親送到當地私塾就讀。

當時,私塾的先生見他年紀太小,不願收留,吳命媛便跪地央求:“先生,幫我把孩子管好就行了,學費我們照給”。

上将張震:為國出生入死,官至軍委副主席,卻為一個人抱憾終身

見吳命媛态度懇切,先生這才破例收下了張震,對他進行了最初的啟蒙教育。

在私塾呆了兩年後,張震又被送到隔壁鎮的萬壽宮國小就讀。

為了給他補充營養,母親每天省吃儉用,給他做好了飯送到學校,為了多看他一眼,母親還經常爬上梯子,隔着圍牆遠遠注視。

一天,張震在操場上體育課,眼睛一瞥,看到了牆外的母親,不由得會心一笑。

二天,而這一幕恰恰被先生看在眼裡,他以為張震上課不專心,便拿出木闆,對着他的掌心打了幾下。

沒想到,母親看不下去了,她二話沒說便從梯子上跳下,直奔先生而來。

随即厲聲質問道:“你為什麼要打我的兒子?他長這麼大,我從來舍不得打,這個學,我們不上了”。

說着,她便拉着張震徑直向校外走去,校長親自規勸都勸不住。

據張震回憶,從小到大,母親隻打了他一回,那次,他聽到有人傳言,自己并非吳命媛親生,便回家向母親詢問。

母親卻大動幹戈,将他痛打一頓,一邊打還一邊責備道:“我把你從小抱到大,不是我生的是誰生的?”

打完後,看着張震布滿淚水的小臉,母親又不禁心疼起來,從那以後,張震再也不敢提生母的話題,而吳命媛也再沒打過他。

1926年,革命之火已呈燎原之勢,張震雖然年僅12歲,但也受到感召,加入當地的勞動童子團,并很快當上了團長。

上将張震:為國出生入死,官至軍委副主席,卻為一個人抱憾終身

張氏夫婦深受地主階級欺壓多年,對舊社會十分不滿,是以并不反對兒子的行動,而是給了他很多鼓勵。

在父母的支援下,張震堅持參加革命,并于1928年加入了平江縣少年先鋒隊,任宣傳部長一職。

在“平江暴動”中他都表現突出,為反帝反封建運動做出了諸多貢獻。

然而,這也為張家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參加革命,被迫離鄉

原來,暴動很快被國民黨殘酷鎮壓,當時平江縣充斥着地痞流氓,他們得知張震曾積極參與暴動後,借故向他勒索。

并揚言不給錢就向當局告發,為了躲避這些人的敲詐,張震被迫離家,不久又遭人蒙騙,被賣入了舊軍隊,在湖北武漢當兵。

在武昌南湖的兵營裡,張震過得異常艱難,每日與數十人擠在一張炕上睡覺,被蚊子咬得渾身是包。

不僅如此,軍官十分苛刻,動辄拳打腳踢,新兵無不傷痕累累,而每月糧饷卻隻有區區1塊銀元。

就這樣,入伍兩個月,張震便呆不下去了,與此同時,他聽聞紅軍軍紀嚴明、上下一心,對其充滿了向往,便決定回鄉參加紅軍。

1930年7月,張震回到了平江縣,然而,等待着他的,卻是一場噩耗。

當時,父親張繼倫因肺痨發作,身體每況愈下,張震回家不久,他便因病身亡。

臨終前,父親緊緊握着張震的手,叮囑他要好好孝順母親,張震沉重地點了點頭,旁邊的吳命媛,早已泣不成聲。

恰逢此時,彭德懷率紅軍來到平江縣,張震陷入了深深的糾結,是跟随紅軍參加革命,還是留在家鄉陪伴母親呢?

忠孝難以兩全,經過一番徹夜輾轉,張震還是将國家命運擺在了個人家庭之前,決定告别母親,投身報國。

臨别前,張震眼眶發紅,而母親更是淚如雨下,兩人雙手緊握,依依惜别,誰也不願離開。

上将張震:為國出生入死,官至軍委副主席,卻為一個人抱憾終身

母子告别的場景,感動了很多同樣離鄉遠行的紅軍士兵,最終,張震将此前部隊裡拿到的2塊銀元交到了母親手裡。

随即咬牙轉身,頭也不回地踏上了漫漫長路。

母子再見之時,已是8年以後。

這8年間,張震在軍中鋒芒畢露,從一個普通的勤務兵,不斷得以晉升。

曆任紅五軍第2縱隊特務大隊宣傳員、第1師第1團4連政委、紅一軍團第4師通信主任以及第12團參謀長等重要職務。

在五次反“圍剿”戰役中,張震身先士卒,多次率軍以少勝多、大破國軍。

兩萬五千裡長征開始後,他仍舊堅守革命信念,在四渡赤水、橫渡湘江等著名戰鬥中立下大功,為大部隊轉移創造了寶貴的時機。

全面抗戰開始後,張震更是積極打擊日軍,并擔任駐晉辦事處參謀,與閻錫山部取得密切聯系,推動了抗日聯合統一戰線的建成。

1938年,張震前往武漢,向漢口八路軍辦事處彙報工作,當時,他在軍中已經小有名氣,周總理特意接見了他。

得知他8年沒有回鄉後,周總理感慨萬分,執意塞了20元錢,叮囑他盡快回家探望母親。

倉促見面,長期分别

當時,抗戰形勢十分緊張,不過國共之間的争端暫時平息,是以張震得以順利回鄉,來到平江縣後,他終于見到了日思夜念的母親。

此時,母親已經頭發花白,神色還有些呆滞,見兒子歸來,她不禁訴說起多年來的艱辛。

原來,張震參軍後對國軍造成了嚴厲的打擊,在戰場上無法擊敗他,國民黨便将黑手伸到他的家鄉,對張家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迫害。

吳命媛不堪重負,大病一場,而張震此前的童養媳也被迫改嫁,隻留下吳命媛一人無依無靠,獨自過活。

得知母親的遭遇後,張震怒上心頭,他小心翼翼地撫摸着母親蒼老的臉頰,淚水已經奪眶而出。

上将張震:為國出生入死,官至軍委副主席,卻為一個人抱憾終身

不過,前線形勢不容樂觀,他在家僅待了三天,将母親安頓好後,便再次踏上了戰場,而這一别,是更加漫長的11年。

當時,日寇鐵蹄踏遍中華大地,如果不能蕩盡日寇,守衛家園,又怎能保衛母親的生活?

抱着這樣的想法,張震将鄉愁擱置一邊,全心投入抗戰工作。

上将張震:為國出生入死,官至軍委副主席,卻為一個人抱憾終身

1941年,國民黨掀起皖南事變,調轉槍口,對準新四軍隊伍,給我軍造成了超過7000人的重大傷亡。

自此以後,黨中央徹底明白,蔣介石無心抗日,隻想挑起内戰、擴大獨裁統治,指望國民黨抗日是靠不住的。

于是,時任八路軍第4縱隊參謀長的張震與彭雪楓将軍強強聯合,将第4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4師。

并且挑選精銳力量,耗費一整年的時間,建立了一支大名鼎鼎的騎兵團。

果然,這支部隊展現出了過人的戰鬥力。

上将張震:為國出生入死,官至軍委副主席,卻為一個人抱憾終身

1942年的沙山戰役中,騎兵團突然殺出,僅用9分鐘便結束戰鬥,累計殲滅日僞軍300餘人,而張震的名号也愈發響亮,日僞軍無不聞風喪膽。

就這樣,張震一直堅守在前線,帶領第4師不斷發展壯大。

1945年抗日戰争取得勝利時,第4師的兵力已由不到4000人,擴充至13000餘人,為抗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解放戰争中,張震的表現同樣突出,在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大規模戰役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指揮作用。

新中國建立後,國内形勢日趨穩定,張震雖負責參與籌劃台灣的解放工作,但比起戰争年代,多出了許多空閑時間,是以,他對母親也愈發思念。

在此期間,他曾多次寄信回家,可惜母親已經離開了原籍,不知所蹤,張震寄出的信件也都石沉大海,從未得到回應。

直到1949年12月,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黃克誠打來一通電話,為張震帶來了難得的好消息。

闊别11載,母子再相逢

此前,為了找到母親,張震特意托人在湖南搜尋,老戰友黃克誠接到張震的重托後,絲毫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四處打探。

上将張震:為國出生入死,官至軍委副主席,卻為一個人抱憾終身

終于在一處廢舊的碉堡中,找到了吳命媛的蹤迹。

彼時,吳命媛已經淪為乞丐,每日衣着破爛、食不果腹,不僅如此,常年的乞讨生活,導緻她已很難與人溝通交流。

找到後,黃克誠立即将她送上船隻,直奔南京而去,與此同時,張震已經望眼欲穿,焦急地等待着母親的到來。

12月22日是船隻抵達的日子,清晨5點鐘,張震便早早起床,簡單洗漱一番後便驅車趕往南京下關碼頭。

當時,南京已入隆冬,家家戶戶都點燃火爐取暖,戶外更是寒氣逼人,但張震卻不願在車内避寒,堅持要站在風中等候。

終于,船隻緩緩駛來,張震的眼光充滿期待,還沒等船隻完全靠岸,他便縱身一躍,跳上船去,在人群中找到了自己的母親。

見母親已經頭發花白、皺紋密布,張震的心中五味雜陳,千言萬語湧到嘴邊,彙成一句用鄉音喊出的“姆媽”。

然而,吳命媛此時的神情卻有些不安,或許是過于奔波,抑或沒有認出闊别多年的孩子,她沒有說話,隻是靜靜地盯着張震的臉龐。

“我是您的兒子啊”,見母親毫無反應,張震激動地叫出聲來。

頓時,吳命媛眼前一亮,如夢初醒般認出了張震,随後,她的淚水簌簌而下,母子二人,緊緊相擁。

多年後,張震仍舊對這一幕念念不忘,他表示,此情此景,永遠留在他記憶之中。

回家後,張震的夫妻馬齡松給母親進行了一番細緻的梳洗,并為她換上了自己的新衣服。

此後,張震試圖竭盡全力彌補對母親的虧欠。母親的日常起居,他事必躬親,絕不敢假手于人。

上将張震:為國出生入死,官至軍委副主席,卻為一個人抱憾終身

不管工作如何繁忙,他都要抽出時間與母親聊天解悶,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親的病情也逐漸有所改善。

然而,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僅僅不到半年,由于台海形勢突變,張震的時間愈發緊張。

而母親又不習慣城市生活,經常滿大街亂跑,為了避免她被汽車撞傷,張震最終痛下決心,将母親送回家鄉生活。

雖然與母親暫時分别,但張震還是對她十分關切,張震總是将自己的糧票省下來,郵寄回鄉。

不僅如此,逢年過節,他都要抽出時間,帶着兒女共同探望母親,每次回家,張震都拉着母親的手不願松開,嘴裡更是問長問短,生怕母親過得不夠舒坦。

上将張震:為國出生入死,官至軍委副主席,卻為一個人抱憾終身

結語

1961年11月,吳命媛因水腫病發作去世,享年78歲,噩耗傳來之際,張震正埋頭工作。

聞言,他手中的鋼筆不由得停下,随後便失聲痛哭起來,當晚更是始終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子欲養而親不待,在動蕩的革命時期,張震南征北戰,給全國人民帶來的和平與穩定,然而,無法給母親盡孝,也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上将張震:為國出生入死,官至軍委副主席,卻為一個人抱憾終身

事實上,在漫長的革命曆程中,像張震這樣的軍人并不罕見,正是他們舍家為國的犧牲,才換回了我們如今的和平生活,向革命先烈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