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同其他兒童教育一樣,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學校、社會教育不可能替代家庭教育,它需要家庭教育給予延續和鞏固;而且從自閉症康複的角度來說,父母家庭的信心和态度是決定性的。是以,作為教師要把握教學成功的度,必須對家長在各種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态有所了解,以便能針對不同的情況,施加教育者的影響,争取最大限度的家庭配合,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家長的心理适應階段 當一個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後,家長都會有一個心理适應過程,通常會經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回避現實。由于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從外表上看大都與正常兒童無異,再加上醫學界對有關自閉症知識的普及程度不夠,是以,很多家長在自己的孩子剛被診斷為自閉症時,都不願承認這個事實,而采用回避現實的态度。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什麼大問題,隻不過是晚開口,或者是不理人,行為與衆不同而已。認識不到自閉症的後果有多嚴重,總希望通過求醫問藥或别的什麼途徑能很快解決孩子的問題,而往往忽視了科學的康複訓練方法和手段的運用,或者還根本不懂得如何對自閉症孩子進行康複訓練和家庭教育。是以,大部分自閉症兒童的早期教育就被耽誤了。 處于這種心理階段的家長,從兒童2歲左右到以後各年齡階段都有可能存在,持續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家長對自閉症的認識程度。第二階段--被迫承認。通過一段時期(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的各種嘗試,絕大部分的家長都會認識到,在目前人類所具備的醫療條件下,要想通過求醫問藥來使自閉症兒童康複是不可能的。同時,随着孩子的長大,各種障礙會越來越明顯的顯現在家長面前,與同齡孩子的差異也越來越大,迫使家長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孩子,重新認識自閉症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在對自閉症的認識程度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後,絕大部分家長會重新探求幫助自己的孩子走出孤獨回歸社會的道路,這個時候家長往往最希望得到更多的社會幫助。但也有一部分家長或者會因為隻看到孩子問題的嚴重性,得不到社會的及時幫助,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而喪失信心,或者會因為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而放棄對孩子的幫助。 作為教育者,能在這種時候給家長以幫助,使他們樹立信心,将會對自閉症孩子的康複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階段--完全适應。這個時期的家長在承受能力方面已沒有太多問題,對自閉症将會給自己的孩子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也認識得比較清楚。但處于這個時期的家長往往缺乏長期作戰的信心和耐心,有極少數的家長甚至破罐子破摔,完全喪失了對自己孩子康複的信心,同時也丢棄了作為家長應有的責任心,這對于自閉症孩子的康複教育顯然是極為不利的。然而,絕大多數家長主要還是因為訓練自閉症的孩子需要付出漫長而又艱苦的努力,并要不斷地摸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而換來的卻是與付出極不相稱的孩子的一點點變化,甚至僅僅是變化前量的積累過程,是以失去了堅持下去的耐心和勇氣。 這個時候加強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聯系,既有助于家長堅持長期作戰,又有利于學校教育成果的鞏固和提高。
以上所列各個心理階段都不會是割裂、單一存在的,往往是幾種心理階段交織在一起出現,是以在實踐中我們要學會綜合把握。 二、家長的心态與自閉症教育 由于每一個自閉症孩子都是唯一的,其表現的個性差異都不相同,是以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長的配合程度、心理狀态直接影響着自閉症教育的效果。總的來說,處在不同心理階段的家長會有不同的表現心态,一般的來說主要會有以下四種類型。 1、急于求成型。 具有這種心态的家長,一般孩子的程度都比較好,即所謂高功能的自閉症患者。他們會因為自己的孩子與正常孩子的差距不大,或有某種特長而忽視了孩子的差異。是以,他們信心百倍,總認為隻要經過幾年的治療或别的什麼方法,孩子就會很快恢複正常。這部分家長往往有很高的期望值,一旦感到這種期望無法實作時,他們就有可能會變得失望甚至消極。是以,在教學實踐中,面對這種類型的家長,我們一方面要積極引導,注意保護、鼓勵家長的熱情,一方面要幫助他們冷靜面對現實,認識自閉症康複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因為家長的熱情是自閉症教育的前提,然而過高的期望值有可能會帶來操之過急的行為,是不利于自閉症教學成果的鞏固和發展的。2、消極被動型。 具有這種心态的家長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缺乏長期性和艱巨性心理準備的,由于孩子教育的效果不如他們想象的那麼好,是以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們的熱情會慢慢消退,信心也會慢慢喪失;另一種是孩子本身的程度比較差,屬于中度或重度患者,甚至伴有其他障礙,這些家長本來對孩子的康複就不抱很大希望,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有責任心的,不會拒絕對孩子的教育。對于這樣的家長,主要還是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要讓他們明白,家長多一分信心,孩子就多一點機會,要讓他們多看到孩子的進步。隻有把家庭教育與社會、學校教育各方面的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自閉症孩子的逐漸康複才是有可能的。3、聽之任之型。 具有這種心态的家長可能會有不同的原因造成。有的可能是承受能力差,有的可能是根本就不知道自閉症是怎麼一回事,有的就可能是家長本身的素質決定的。是以,我們應該根據不同情況作具體分析,差別對待。總的原則是我們要争取盡可能多的家庭教育配合,以鞏固學校、社會教育的成果。具體地來說,首先我們要了解家長的痛苦,盡可能引導他們全面了解自閉症,使他們既看到問題又看到希望,更重要的還是要以我們的言行來喚起家長的良知和愛心,讓這些家長真正擔負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若不然,我們在這些孩子身上所作的一切努力都将化為烏有。4、主動配合型。 這是一批高素質的家長群體,他們中的一部分因為自己的孩子而成為了自閉症教育、康複的專家,在自閉症康複教育方面有着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與國内外的專家保持着經常的聯系,有廣泛的資訊來源,能及時了解掌握國際、國内最新的自閉症康複動态。是以,他們是開展自閉症康複教育必須依靠的力量,在他們與學校之間可以建立起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橋梁。我們應該與這部分家長建立密切的交流管道,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汲取他們在家庭教育中積累起來的好方法來充實學校教學,共同走出一條幫助自閉症兒童回歸社會之路。 關于自閉症兒童家長心路曆程 家長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是自閉症是一個失望和調适的過程,他們的心路曆程值得我們關注,本文以自閉症兒童家長、特教老師為訪談對象,了解了家長發現孩子異常到接受教育過程的心态及原因,并結合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共訪談10名家長,内容真實。 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同其他兒童教育一樣,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學校、社會教育不可能替代家庭教育,它需要家庭教育給予延續和鞏固;而且從自閉症康複的角度來說,父母家庭的信心和态度是決定性的。一、家長走的彎路。1、發現的時間晚。 通過談話我們可以發現,家長大都在發現孩子沒有語言或對父母的呼喚無反應時,才發覺孩子可能存在發育問題,才去醫院做檢查的。而這時候孩子的發育問題都已經顯而易見了。且孩子也達到了一定年紀,無形中耽誤了孩子接受治療和訓練的時間。 2、擇校不明确。 待意識到自閉症孩子是需要接受長期治療和訓練時,又匆匆忙忙地給孩子找機構,而面對形式各樣的機構,又無從選擇,因為他們對這些機構并不了解,更重要的是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能力也不清楚,沒能給孩子一個正确的評估。這是一個值得家長深思的問題。 3、家長的支援不夠。 (1)家長參與時間少。 在訪談的家長中,隻有1位參與到孩子的康複中來。家長對孩子的了解比較少,容易與老師産生誤會。如小孩子調皮是正常的,偶爾摔傷、擦破皮是可以了解的,而有些家長卻因為孩子的一點點皮外傷就與老師大動幹戈,怒目相對,如果家長太挑剔、太專橫,可能迫使老師有意無意地孤立你的孩子,導緻你的孩子失去了一個語言刺激的機會,少了一份關注,因為老師們都避您為恐不及,怕一不小心,又讓你給告了。 (2)家長對自閉症方面的專業知識了解少。 在訪談的家長中沒有一位對自閉症知識全面了解的,他們所知道知識都是通過機構或老師了解的。這樣對于孩子的家庭康複不利。 如果老師在康複過程中運用強化之類的行為矯正方法,家長可能會造成對老師的誤解;或者老師在康複過程中出現錯誤,家長發現不了,可能耽誤孩子的康複。 4、對自閉症的誤解。 自欺欺人的以為那是誤診,我的孩子除了暫時不會說話一切正常,說不定哪天他就突然回說了呢!把孩子關在屋裡,與外界隔絕,怕被人恥笑二、走彎路的原因。 1、家長缺乏兒童發育常識。 自閉症的早期診斷是相當困難的,而做為孩子的父母,早期發現應該并不困難。家長不具備一般兒童發育常識,不了解正常孩子的生長發育特點,沒有記住孩子生長發育的每個關鍵期,當孩子出生後,忽略孩子的每一次細微變化,導緻孩子的問題診斷延誤。 2、家長求醫目标不明确。 在求醫過程中,因為對孩子的認識不夠,一般都為孩子做生理性檢查,如聽力檢查等等,待證明孩子的這些方面都沒有問題時。家長則更無助,隻好帶着孩子四處奔波,無形中又浪費了孩子接受治療時間。 3、家長對待自閉症的态度。 (1)無所謂,認為那隻是生理性疾病的一種,可以治好的。 (2)極度緊張,主要是因為對自閉症的認識隻停留在表面,缺乏全面的認識。 帶孩子四處尋醫問藥,從西醫到中醫,從國内到國外,再後來求神拜佛,尋找祖傳秘方,企圖以醫療手段解決教育問題。浪費孩子寶貴的時間。對家庭的正常生活産生極大的影響。 (3)逃避現實,不接受。 自欺欺人的以為那是誤診,我的孩子除了暫時不會說話一切正常,說不定哪天他就突然回說了呢!把孩子關在屋裡,與外界隔絕,怕被人恥笑。 4、家長對康複的認同程度。 (1)已經對孩子失去信心了絕望了,隻希望孩子在機構裡開心快樂,明天還願意來,其他的别無所求了。對孩子是一種補償的心理。
(2)對孩子期望過高,希望孩子每天都要有進步,施以教師過大的壓力,自行制定計劃,一周内要會叫媽媽,一個月内會說話,一年後…… 5、社會的支援力度不夠。 大陸是開發中國家,經濟水準和醫療水準還有有待提高,具有高度專業知識的自閉症專家也不多,是以對自閉症發現主要來源于教師和家長。 三、針對以上問題給予的建議。 1、家長要掌握兒童發育常識。 自閉症的早期診斷是相當困難的,而做為孩子的父母,早期發現應該并不困難。隻要具備一般兒童發育常識,多了解正常孩子的生長發育特點,記住孩子生長發育的每個關鍵期,當孩子出生後,關注孩子的每一次細微變化,這裡的每一次細微變化,不單指語言,還包括目光對視、态度、情緒、依戀、行為等,家長要保持高度警覺性,用簡易家庭自測量表,如:克氏自閉症行為量表,法國自閉症兒童量表,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初步的篩選和診斷,再尋求專家給予診斷和評估并清單進行記錄,并與正常孩子的成長進度表進行對比,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是不困難的。 如若發現孩子在發育過程中,出現一些異常點,如語言能力弱,且不能用一般的公共衛生知識或醫學常識解釋,正如美國一位精神醫生說的:“如果您的孩子在說話方面的能力比别的孩子弱,首先要懷疑他是否可能患有孤獨症。”2、家長要積極行動。 為自閉症孩子找一個專家進行專業評估,确認孩子的障礙程度并制定個别花教育計劃。障礙程度包括:障礙發生的時間,障礙發生的時間越早,其後果就越嚴重,預後就越不樂觀;障礙的原因:自閉症的緻病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而某些因素引起的自閉症,如能及早發現和治療,預後是相當可觀的;幼兒期的智能及語言能力:5-6歲具備一定語言能力和智力活動能力的兒童有較好的發展基礎。而不會說話或說話遲的有些孩子,卻能學會書寫和使用手勢語,也可有更好的發展趨勢。依專家的評估,對孩子産生适當的期望,明确孩子現階段适合哪種訓練,并有針對性地為孩子選擇合适的機構進行訓練,而不是盲目跟從。3、正确的選擇機構和老師。 對自閉症兒童而言,選擇一個好的訓練機構很重要,但選擇一個好老師更重要。由于孩子的特殊性,孩子和老師在一起的時間很長,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是以為您的孩子選擇一個好老師顯得尤為重要。一般将老師分為聽語型和視動型,聽語型老師能說會道,善言詞;視動型老師較有耐心。家長可根據孩子的需求選擇适合的老師。 4、家長要對康複有正确的期待。
一般認為,7歲以下落後正常兒童2年以下的自閉症兒童有希望上學;而7歲以上,落後正常兒童2—3年,則沒有希望上學!這時候孩子的未來,家長應思考!對于沒有希望上學的孩子,側重培養孩子建立更高的生活自理能力,從事簡單的生活技能,規範孩子的行為,還有對性問題的處理。 而對于有希望上學的孩子,首先要确定他能坐得住,眼睛的專注力能持續一段時間,培養孩子的寫字能力,語言能力及良好的行為規範。而寫字不隻是展現在會寫,會認上面,還要會應用。 語言方面則包括語言的表達和語言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有将語言轉換成文字表達的能力。不論是有希望上學的,還是對于沒有希望上學的的孩子,良好的行為規範都是他們融入社會的先決條件! 5、家長要持有正确的心态和态度。 确診後,家長要做的是接受事實,争取時間,開始訓練。以積極的态度和行動為孩子創造一個能促進他進步的環境。與其痛苦無奈,不如積極面對。 對自閉症的治療,我們堅持的是早發現早訓練的原則。自閉症兒童的訓練開始得愈早效果越好,且最佳訓練期是3-6歲。是以,在确診為自閉症是或懷疑有自閉症傾向時,就要為孩子提供幹預性的訓練。 同時,面對孩子是自閉症這一實事,家長更應具備愛心、細心、警覺心、責任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經曆去關愛孩子。 6、家長應有意識對孩子進行行為規範。 (1)注重培養正确的行為。 (2)注重對正确行為的獎勵。 (3)忽略不正确的行為的原則。 在對孩子進行訓練時,應堅持持之以恒,堅持情景性,将訓練貫穿于生活之中。積極的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而不是告訴他們不該怎麼做,不要因為心存内疚,就一味覺寵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4)了解機構和老師。 如小孩子調皮是正常的,偶爾摔傷、擦破皮是可以了解的,而有些家長卻因為孩子的一點點皮外傷就與老師大動幹戈,怒目相對,我們能了解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是這樣做,對孩子本身來說并沒有什麼幫助,反而會讓孩子失去一個體驗生活的機會。家長與老師,為孩子的事情鬧得不開心,其實受損的是孩子,因為這些孩子的特殊性,除了與家長在一起的時間,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老師在一起,而老師的一言一行、喜、怒、衰、樂都和學生有着密切的關系。 7、家長要掌握自閉症方面的專業知識。 由于,目前的經濟發展水準,醫療水準和教育理論(訓練)水準的局限,以及自閉症的康複訓練還沒有形成健全的體系,各種訓練手段和知識理論也百家争鳴!為了尋找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訓練方法,我們認為家長更應該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了解自閉症的一般特點和自己孩子所具有的獨特的特點,掌握自閉症訓練的操作技巧和理論知識。定期為孩子做康複評估,時刻參與孩子的成長,為了孩子的未來,再學一門專業。 8、要加強家校合作。 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教師,機構三位一體加強合作。家長及時回報孩子在家的表現,教師經常與家長交流溝通,根據孩子的變化及時進行評估并改變個别化教育計劃。機構對教師進行合理的管理,讓每個老師有發揮自己的特點及特長的空間,創造發明新的訓練手段!9、社會要加大支援力度。 就社會而言,自閉症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援,自閉症家庭更需要社會的了解與參與。社會應該加強宣傳力度,讓更多人認識這一群“上帝的孩子”并以寬容的心去接納并幫助他們,為建構和諧社會出一分力。着力培養一批具備專業素質的人才。立法保障自閉症兒童的權利。相信有你有我有大家的關心與幫助孤獨症孩子将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