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由于多瑙河水位下降,塞爾維亞普拉霍沃附近的二戰沉船殘骸露出水面。
意大利波河發現一顆二戰時期炸彈。
1616年深埋在捷克德辛易北河裡的“饑餓之石”銘文:“如果你看到我,那就哭泣吧。”
德國沃姆斯岸邊出現了“饑餓之石”,這塊石頭2018年曾浮出水面。
8月3日,西班牙瓦爾迪卡納斯水庫幹涸,“巨石陣”顯露出來。
英國韋爾努伊湖的水位下降,露出了曾被淹沒的拉努辛村。
今年夏天,歐洲遭遇罕見的熱浪和幹旱襲擊,多地氣溫創下曆史新高,旱情在8月初進一步擴大和惡化。由于高溫無雨,歐洲河流湖泊水位驟降甚至幹涸。這不僅給航運和船隻往來造成重大難題,也意外讓一些長期淹沒在水下的寶藏、沉船和曆史遺迹再度顯露在陽光之下。
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釋出的報告顯示,歐洲近三分之二地區發生幹旱或面臨幹旱風險,已影響到内河航運、水力發電和農業收成。歐洲正在經曆可能是500年來最嚴重的幹旱,并且尚未看到幹旱緩解迹象。
歐洲河流:有的已“見底”,有的水深已不到兩米
6月底以來,接連不斷的熱浪讓歐洲人感受到難以承受的高溫,南歐、西歐和東歐多地氣溫創下有記錄以來新高。
夏季炎熱幹燥是南歐地中海氣候的特征,但溫帶海洋性氣候的西歐今年夏天也沒有了往常的涼爽濕潤。資料顯示,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和英國部分地區7月均出現40攝氏度以上高溫,其中英國首次突破40攝氏度。西歐家庭多數沒有安裝空調,人們隻能忍受酷熱。
天氣炎熱,外加降雨明顯少于往年,歐洲一些地方出現了幹旱。法國盧瓦爾河部分河段幾乎完全幹涸,一些運河被迫關閉。萊茵河是歐洲黃金水道之一,8月中旬的資料顯示,它流經德國科隆河段的水深已不到兩米。意大利最長河流波河水位創曆史新低,今年夏天部分河段遊船觀光活動暫停。
塞爾維亞:二戰德國戰艦殘骸現身
幹旱導緻多瑙河水位降低。在塞爾維亞東部的普拉霍沃鎮附近,數十艘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戰艦殘骸裸露出來。有些船體已經變得扭曲,船上的欄杆破敗,依稀還能看到船上的武器。
這些沉船被證明屬于納粹德國的黑海艦隊,1944年沉沒,其中部分船上還裝有數噸彈藥和爆炸物,對多瑙河航運造成威脅。
部分軍艦殘留的炮塔及艦橋部分較為完整,其餘的大多仍被埋在河灘沙洲之下。軍艦浮現水面還導緻多瑙河位于普拉霍沃流域可航行的部分已從180米縮減至100米。
意大利:二戰遺留炸彈浮出水面
意大利最長的河流波河出現創紀錄的低水位,天文台的資料顯示,這一地區已超過110天沒有下雨。水下躺了很多年的彈藥也重見天日。
7月,曼圖亞市附近一村莊數千名村民被疏散,專家拆除并安全引爆了一枚浮出水面的二戰期間遺留炸彈。據報道,這枚炸彈重量超過450公斤。
波河水位下降,露出水面的還有德國人戰時使用的一艘駁船。這艘名為“齊貝羅号”的駁船于1943年沉沒。最近兩個月以來,當地居民目睹了駁船逐漸浮出水面。随着幹旱持續,船身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
捷克:水文遺迹“饑餓之石”再現
幹旱讓大量“饑餓之石”重見天日。“饑餓之石”是中歐最古老的水文遺迹之一,一般用以紀念饑荒和警告,在幹旱期間,這些石頭被嵌入河流中,以标記水位,以此警告後世,如果水位再次下降到這一水準,他們将不得不忍受與饑荒相關的苦難。
深埋在捷克德辛易北河裡的“饑餓之石”最近露出了水面,石碑上镌刻着歲月,最古老的是1616年的銘文,上面用德語刻着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看到我,那就哭泣吧。”
8月中旬,在德國沃姆斯,低水位緻使岸邊出現了“饑餓之石”。這些石頭上還帶有1947年、1959年和2018年等日期。刻有數字“2018”的這塊石頭,當年曾經浮出過水面。
西班牙:數千年前的“巨石陣”驚現
在西班牙中部卡塞雷斯省,随着巴爾德卡尼亞斯水庫水位驟降,一座環形“巨石陣”冒了出來。
據悉,該“巨石陣”被稱為瓜達爾佩拉爾石墓,由150塊巨石組成,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比英國的“巨石陣”至少要早2000年。
它最初是在1926年由德國一位考古學家發現。1963年當地實施農村發展項目,興建水庫,這些石頭被淹沒。從那以後,人們隻看到過它四次。當然,這幾次也都意味着發生幹旱導緻水位變得很低。
人們對西班牙“巨石陣”了解不多,它這一次現身可能讓考古學家最終揭開其古老的秘密。
此前專家表示,西班牙“巨石陣”如果再經受長時間浸泡,可能會完全消失,因為花崗岩岩石很容易受到侵蝕。佩拉萊達文化協會主席卡斯塔諾最近就發起一項請願活動,要求将這個“史前紀念碑”從水中移出,移到它能儲存的地方。
英國:古村落遺迹時隔50年重制
英國約克郡持續高溫使貝廷思水庫水位急劇下降,一座曾經沉入水下的古老村莊重制。
據了解,建于1956年的水庫淹沒了貝廷思村,該村有一座擁有數百年曆史的橋,這座橋曾是連接配接約克郡和蘭開夏郡的橋梁,橋下的水庫為韋克菲爾德市供水。
約克郡水務公司8月中旬表示,水庫水位已降至50%以下。約克郡水務局局長尼爾·杜維斯說:“炎熱幹燥的氣候導緻約克郡的河流水位正在下降,水庫的水位比往年同時期低20%左右。”
高溫幹旱天氣還導緻英國威爾士中部韋爾努伊湖水位下降,被湖水淹沒的拉努辛村的遺迹時隔近50年重見天日。
拉努辛村位于如今的雪墩山國家公園範圍内。19世紀80年代,當地為給利物浦供水修建水庫,形成韋爾努伊湖,淹沒了拉努辛村。
英媒釋出的照片顯示,被湖水淹沒的石橋、石牆和廢棄的房屋如今一目了然。拉努辛村遺迹上一次從水中“浮現”是在1976年的英國大旱。
關注
專家:歐洲最嚴重幹旱未有緩解迹象
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8月下旬釋出報告稱,歐洲正在經曆可能是500年來最嚴重的幹旱,而且仍然看不到幹旱緩解迹象。
報告顯示,歐洲近三分之二地區發生幹旱或面臨幹旱風險,部分地區旱情自8月以來持續惡化,已影響到内河航運、水力發電和農業收成。
聯合研究中心專家認為,目前歐洲的幹旱應該是至少500年來最嚴重的,夏季結束後的最終資料将證明這一評估。
根據報告,今年年初開始影響歐洲許多地區的嚴重幹旱8月初以來進一步擴大和惡化。在意大利北部、法國東南部以及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受到春季幹旱影響的地區,情況惡化最為嚴重。
報告說,幹旱影響到内陸航運和電力生産,一些農作物出現減産。今年玉米産量将比前五年的平均水準下降16%,大豆和葵花籽的産量将分别減少15%和12%。
歐委會負責創新、研究、文化、教育和青年事務的專員瑪麗亞·加布裡埃爾表示,嚴重幹旱和熱浪給整個歐盟的水位造成前所未有的壓力,山火明顯高于平均水準,農作物生産受到嚴重影響。
報告預測,到今年11月,毗鄰地中海的歐洲地區會比往年同期“更暖和、更幹燥”;在8月至10月,歐洲部分地區可能迎來正常水準的降雨,但可能不足以使這些地區從超過半年的降雨“赤字”中完全恢複;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旱情可能緩解,但西班牙、葡萄牙和克羅地亞部分地區可能繼續經曆“比往常更幹燥”的天氣。
采寫:南都記者 史明磊
圖檔來源:新華社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