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是 SSL/TLS 協定?

什麼是 SSL/TLS 協定?

網際網路的通信安全,建立在SSL/TLS協定之上。

本文簡要介紹SSL/TLS協定的運作機制。文章的重點是設計思想和運作過程,不涉及具體的實作細節。如果想了解這方面的内容,請參閱RFC文檔。

什麼是 SSL/TLS 協定?

一、作用

不使用SSL/TLS的HTTP通信,就是不加密的通信。所有資訊明文傳播,帶來了三大風險。

(1) 竊聽風險(eavesdropping):第三方可以獲知通信内容。

(2) 篡改風險(tampering):第三方可以修改通信内容。

(3) 冒充風險(pretending):第三方可以冒充他人身份參與通信。

SSL/TLS協定是為了解決這三大風險而設計的,希望達到:

(1) 所有資訊都是加密傳播,第三方無法竊聽。

(2) 具有校驗機制,一旦被篡改,通信雙方會立刻發現。

(3) 配備身份證書,防止身份被冒充。

網際網路是開放環境,通信雙方都是未知身份,這為協定的設計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而且,協定還必須能夠經受所有匪夷所思的攻擊,這使得SSL/TLS協定變得異常複雜。

二、曆史

網際網路加密通信協定的曆史,幾乎與網際網路一樣長。

1994年,NetScape公司設計了SSL協定(Secure Sockets Layer)的1.0版,但是未釋出。

1995年,NetScape公司釋出SSL 2.0版,很快發現有嚴重漏洞。

1996年,SSL 3.0版問世,得到大規模應用。

1999年,網際網路标準化組織ISOC接替NetScape公司,釋出了SSL的更新版TLS 1.0版。

2006年和2008年,TLS進行了兩次更新,分别為TLS 1.1版和TLS 1.2版。最新的變動是2011年TLS 1.2的修訂版。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TLS 1.0,接下來是SSL 3.0。但是,主流浏覽器都已經實作了TLS 1.2的支援。

TLS 1.0通常被标示為SSL 3.1,TLS 1.1為SSL 3.2,TLS 1.2為SSL 3.3。

三、基本的運作過程

SSL/TLS協定的基本思路是采用公鑰加密法,也就是說,用戶端先向伺服器端索要公鑰,然後用公鑰加密資訊,伺服器收到密文後,用自己的私鑰解密。

但是,這裡有兩個問題。

(1)如何保證公鑰不被篡改?

解決方法:将公鑰放在數字證書中。隻要證書是可信的,公鑰就是可信的。

(2)公鑰加密計算量太大,如何減少耗用的時間?

解決方法:每一次對話(session),用戶端和伺服器端都生成一個"對話密鑰"(session key),用它來加密資訊。由于"對話密鑰"是對稱加密,是以運算速度非常快,而伺服器公鑰隻用于加密"對話密鑰"本身,這樣就減少了加密運算的消耗時間。

是以,SSL/TLS協定的基本過程是這樣的:

(1) 用戶端向伺服器端索要并驗證公鑰。

(2) 雙方協商生成"對話密鑰"。

(3) 雙方采用"對話密鑰"進行加密通信。

上面過程的前兩步,又稱為"握手階段"(handshake)。

四、握手階段的詳細過程

什麼是 SSL/TLS 協定?

"握手階段"涉及四次通信,我們一個個來看。需要注意的是,"握手階段"的所有通信都是明文的。

4.1 用戶端送出請求(ClientHello)

首先,用戶端(通常是浏覽器)先向伺服器發出加密通信的請求,這被叫做ClientHello請求。

在這一步,用戶端主要向伺服器提供以下資訊。

(1) 支援的協定版本,比如TLS 1.0版。

(2) 一個用戶端生成的随機數,稍後用于生成"對話密鑰"。

(3) 支援的加密方法,比如RSA公鑰加密。

(4) 支援的壓縮方法。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用戶端發送的資訊之中不包括伺服器的域名。也就是說,理論上伺服器隻能包含一個網站,否則會分不清應該向用戶端提供哪一個網站的數字證書。這就是為什麼通常一台伺服器隻能有一張數字證書的原因。

對于虛拟主機的使用者來說,這當然很不友善。2006年,TLS協定加入了一個Server Name Indication擴充,允許用戶端向伺服器提供它所請求的域名。

4.2 伺服器回應(SeverHello)

伺服器收到用戶端請求後,向用戶端發出回應,這叫做SeverHello。伺服器的回應包含以下内容。

(1) 确認使用的加密通信協定版本,比如TLS 1.0版本。如果浏覽器與伺服器支援的版本不一緻,伺服器關閉加密通信。

(2) 一個伺服器生成的随機數,稍後用于生成"對話密鑰"。

(3) 确認使用的加密方法,比如RSA公鑰加密。

(4) 伺服器證書。

除了上面這些資訊,如果伺服器需要确認用戶端的身份,就會再包含一項請求,要求用戶端提供"用戶端證書"。比如,金融機構往往隻允許認證客戶連入自己的網絡,就會向正式客戶提供USB密鑰,裡面就包含了一張用戶端證書。

4.3 用戶端回應

用戶端收到伺服器回應以後,首先驗證伺服器證書。如果證書不是可信機構頒布、或者證書中的域名與實際域名不一緻、或者證書已經過期,就會向通路者顯示一個警告,由其選擇是否還要繼續通信。

如果證書沒有問題,用戶端就會從證書中取出伺服器的公鑰。然後,向伺服器發送下面三項資訊。

(1) 一個随機數。該随機數用伺服器公鑰加密,防止被竊聽。

(2) 編碼改變通知,表示随後的資訊都将用雙方商定的加密方法和密鑰發送。

(3) 用戶端握手結束通知,表示用戶端的握手階段已經結束。這一項同時也是前面發送的所有内容的hash值,用來供伺服器校驗。

上面第一項的随機數,是整個握手階段出現的第三個随機數,又稱"pre-master key"。有了它以後,用戶端和伺服器就同時有了三個随機數,接着雙方就用事先商定的加密方法,各自生成本次會話所用的同一把"會話密鑰"。

至于為什麼一定要用三個随機數,來生成"會話密鑰",dog250解釋得很好:

"不管是用戶端還是伺服器,都需要随機數,這樣生成的密鑰才不會每次都一樣。由于SSL協定中證書是靜态的,是以十分有必要引入一種随機因素來保證協商出來的密鑰的随機性。

對于RSA密鑰交換算法來說,pre-master-key本身就是一個随機數,再加上hello消息中的随機,三個随機數通過一個密鑰導出器最終導出一個對稱密鑰。

pre master的存在在于SSL協定不信任每個主機都能産生完全随機的随機數,如果随機數不随機,那麼pre master secret就有可能被猜出來,那麼僅适用pre master secret作為密鑰就不合适了,是以必須引入新的随機因素,那麼用戶端和伺服器加上pre master secret三個随機數一同生成的密鑰就不容易被猜出了,一個僞随機可能完全不随機,可是是三個僞随機就十分接近随機了,每增加一個自由度,随機性增加的可不是一。"

此外,如果前一步,伺服器要求用戶端證書,用戶端會在這一步發送證書及相關資訊。

4.4 伺服器的最後回應

伺服器收到用戶端的第三個随機數pre-master key之後,計算生成本次會話所用的"會話密鑰"。然後,向用戶端最後發送下面資訊。

(1)編碼改變通知,表示随後的資訊都将用雙方商定的加密方法和密鑰發送。

(2)伺服器握手結束通知,表示伺服器的握手階段已經結束。這一項同時也是前面發送的所有内容的hash值,用來供用戶端校驗。

至此,整個握手階段全部結束。接下來,用戶端與伺服器進入加密通信,就完全是使用普通的HTTP協定,隻不過用"會話密鑰"加密内容。

什麼是 SSL/TLS 協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