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國寶搶走大名的小熊貓

我是小熊貓(Ailurus fulgens)。

我的樣子有點像貓,但是個頭比貓大許多。雖然四肢粗短,爪子還沒法像貓一樣伸縮自如。可不是一家人的事實,科學家們早就有了定論。我們屬于小熊貓科小熊貓屬,而貓則屬于貓科貓屬。

▼ 小熊貓|圖檔來源于http://tu.enterdesk.com

被國寶搶走大名的小熊貓

我全身披着褐紅色的毛發,這可不是貓想有就有的。1825年,法國動物學家弗雷德裡克·居維葉将“fulgens”(義為“火紅”)作為我們拉丁學名的種加詞時,就昭顯了對我們小熊貓異乎尋常的美麗外表的喜愛。因為這身紅褐色的皮毛,我們得了個英文名——Red Panda,翻譯過來又被叫做叫紅熊貓、紅貓熊啥的。還曾經有人把我認成是浣熊。這……我的一身紅毛是白長的嗎?

我們長着一條長而蓬松的尾巴,尾巴上有9個棕黃相間的環,于是又有了九節狼、金狗這些尬名。

▼ 小熊貓|徐健 攝

被國寶搶走大名的小熊貓

我們的耳邊、嘴周、雙頰以及眼睛上方都點綴着白色斑塊。這麼可愛,為什麼會有人覺得我們一臉嚴肅。如果我們張開雙臂,攤開手掌,雙腿站立——注意了!這可是我們招牌式的防禦姿勢。看起來是不是很有威懾力啊。

▼ 小熊貓|圖檔來源于堆糖RachelGao

被國寶搶走大名的小熊貓

我們生活在山地的森林和叢林中,從不挑食,幾乎什麼都吃。我們的身材胖嘟嘟的,走起路來一扭一扭的,常伴有輕輕的‘嗒嗒’聲。隻要爪子不碰觸到石頭這樣的硬物,平常走在柔軟的地上可沒啥動靜。

被國寶搶走的“熊貓”大名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熊貓”這個大名鼎鼎的名字,最開始可是用來稱呼我們小熊貓的,而不是現在這些國寶級的萌憨憨。早在1915年編寫、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中,就有了“熊貓”這個詞條,并給出了繪畫配圖,無論是文字描述還是配圖,描述的都是我們小熊貓,而不是大熊貓。不知道為什麼,到了1938年,大陸出版的《辭海》中收錄的“熊貓”詞條,看描述就已經是現在的大熊貓了。

推倒重來再重來的分類

喜歡推倒重來再重來永遠不嫌累的科學家們最喜歡給我們分類。我們曾經被歸入熊科和美洲的浣熊科,現在又認為我們所屬的小貓熊科是一個獨立演化的分支,和鼬科、浣熊科同屬于鼬總科下。你們開心就好!

中國是唯一擁有2種小熊貓的國家

雖然在歐洲及北美洲都曾發現過小熊貓科物種的化石,但是小熊貓科是現今亞洲的特有科,喜馬拉雅山脈東部溫帶森林的特有物種。

根據科學家們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們的家族分為獨立的2個物種:斯氏小熊貓(Ailurus styani)和普通小熊貓(Ailurus fulgens)。

以怒江為界,斯氏小熊貓(Ailurus styani)分布在在大陸的西藏,尼泊爾、印度、錫金的丘陵地帶;普通小熊貓(Ailurus fulgens)則分布在緬甸北部,以及大陸的四川、雲南。大陸是唯一擁有2種小熊貓的國家。

我們喜歡住在高山密林

我們最喜歡居住在高山的針闊葉混交林,尤其喜歡有着完整的原始林和濃密箭竹的區域。雖然我們是高原物種,但最高也就在海拔4800米左右了,再高,說實話,我們也受不了。

▼ 小熊貓|鄒滔 攝

被國寶搶走大名的小熊貓

誰說胖子不能是爬樹高手

雖然我身材微胖,看不上不太輕盈的樣子,但這怎麼可能阻止我成為爬樹高手。當然,行動略微緩慢,那也是安全起見。俗話說,上樹容易下樹難,可這又怎麼可能難倒我。我會轉動有着特殊結構的腳踝來控制下行節奏——這可是少數攀爬物種才具備的特殊技能。我一天中的大多數時間都在樹上度過(其實就是睡覺啦),基本隻在晨昏和夜晚才下來散散步。

▼ 小熊貓|鄒滔 攝

被國寶搶走大名的小熊貓

我們的食譜

作為一種中等大小的食肉哺乳動物,為了更好的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中留存下來,不挑食是一項最基本的原則。

我們日常的飲食清單包括:小型哺乳動物、各種鳥、鳥蛋,當然,有葷有素才是健康之道,我們也會吃花、漿果、種子還有蘑菇。

不過,以上僅是總食譜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就和那位國寶胖憨憨大熊貓差不多了:各種竹子和竹筍。

為了便于吃竹子,我們演化出了特殊的肢體結構:強壯、彎曲且能半伸縮的爪子,可以向内抓握。還有和大熊貓類似的由腕骨的一節延伸成的“假拇指”。

雖然愛吃竹子,但我們的痛點是:對竹子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差。是以,我們每天必須進食大量的竹子嫩葉和嫩芽等高營養部分,以便最大限度地從中提取營養物質。是以一天之中,除了睡覺,我們和國寶胖憨憨差不多,就是吃、吃、吃。

▼ 小熊貓|圖檔來源于新浪@詩詞苑

被國寶搶走大名的小熊貓
被國寶搶走大名的小熊貓

别說走親訪友,活命都懸

我們的足迹曾經廣布歐亞大陸,如今我們主要分布在大陸西南橫斷山區(西藏南部、四川西部、雲南的西部和西北部)。在35個保護區裡,都有我們家族成員的身影,這裡涵蓋了全世界42.4%的小熊貓栖息地。我們家族成員在四川的種群數量比在雲南多且更穩定。曆史上大陸有小熊貓分布的貴州、甘肅、陝西和青海等地,我們家族種群早已野外滅絕。

目前,小熊貓野外種群數量估計不足10000隻,且有繼續減少的趨勢。是以自2008年起,我們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

人類對森林的開發造成了我們的栖息地破碎化,現在,我們能夠安安心心、自由自在生活的領地越來越少。為了躲避人類的斧頭機械,遠離他們圈養的貓貓狗狗或者牲畜,我們隻能選擇四散逃離,各自保命。想要在森林裡交個朋友,串個門,成了奢侈的事情。大家開始形成越來越多的孤立種群。然而,這還不是最緻命的事情,獵殺和偷獵才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威脅。聽說,在過去的50年裡,中國小熊貓的數量已經下降了40%,而泛喜馬拉雅地區的數量可能會更低。

作為小熊貓,我們的願望也小小的,隻想要一片甯靜的森林,吃吃竹子睡睡覺。人類,我們交個朋友吧,但是最好相見不如懷念!

【作者簡介】

劉靜 畢業于天津外國語大學,從事少兒英語教學十七年。現負責蒼山自然中心志願者招募和蒼山自然影像博物館講解等工作。熟悉蒼山多條徒步線路,熟悉蒼山洱海周邊的林鳥和水鳥。多次徒步蒼山、洱海、沙溪、羅時江、雞足山、鳥吊山、唐家河自然保護區等地,曾帶領多個自然觀察夏令營,冬令營。

被國寶搶走大名的小熊貓

王斌 自然攝影師,自然記錄員,自然教育講師。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分類達人,動物世界公衆号科學顧問、編輯,用影像解讀物種行為和生态學秘密。曾參與編寫《黑河勝山保護區自然觀察圖鑒》《醫巫闾山自然觀察圖鑒》《中國自然影像志》《蜀山彩虹》等書。

被國寶搶走大名的小熊貓

- END -

文字|劉靜、王斌

編輯|周遠政

排版|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