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業績不振、高層換血,達達徹底「京東化」?丨氪金·大事件

作者:36氪财經
業績不振、高層換血,達達徹底「京東化」?丨氪金·大事件
業績不振、高層換血,達達徹底「京東化」?丨氪金·大事件

作者 | 王晗玉

編輯 | 潘心怡

封面來源 | 視覺中國

從8月23日集團釋出二季度财報後,至美國東部時間9月6日納斯達克收盤,達達股價又跌進10.5%。而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達達股價持續下滑,直至9月6日最新收盤價同比去年已經跌去78.6%,公司市值蒸發超過50億美元。

達達集團二季度的業績表現,給了資本市場又一個用腳投票的理由。财報顯示,2022年二季度,達達集團營收同比增長55%至22.81億元,卻仍有5.79億元的淨虧損,相較一季度的6.04億元虧損額未發生明顯改善。而這已經是其自2017年以來連續虧損的第六年。

快遞行業專家、貫铄資本CEO趙小敏認為,達達集團目前在股票市場的表現較為客觀的反映了公司基本面。“因為達達挂牌兩年多來,還未出現向積極層面發展的迹象,無論是規模還是營收、利潤名額。”

“其實對于達達的商業模式來講,現階段利潤名額不是最關鍵的,更重要的是使用者規模、解決方案的能力以及對全國網絡的覆寫能力,這三項解決了,利潤虧損就會慢慢收窄,公司最終走向盈利的通道。”但觀察達達的上述三項名額能力,趙小敏認為其在美團、蜂鳥等幾大同行中排名靠後。

此外,趙小敏還提到:“雖然京東對達達進行了增持、輸血,現在也宣布了人事調整,但市場明顯不買單。”

在釋出二季度财報當天,達達集團還釋出一則人事調整公告,宣布集團創始人蒯佳祺辭任首席執行官和公司董事會主席,自2022年8月31日起生效。同時京東零售CEO辛利軍将擔任達達集團董事長兼董事會主席,原達達集團副總裁何輝劍将升任集團總裁,并全面負責集團日常工作。

創始人辭任,京東高層入主,這是自今年2月京東完成對達達控股、業績并表之後,進一步掌控達達的又一表現。

趙小敏認為,京東全面接管達達,兩個團隊融合後,京東能否利用京東到家進一步賦能達達、助其突破規模瓶頸,是市場下一步需關注的焦點。

“老人”何輝劍回歸達達

京東與達達的結合,是電商巨頭持續加碼同城零售大潮下的“抱團取暖”,而何輝劍本人的職業履曆也與京東與達達兩家企業深度綁定。

此前于2014年6月,擁有物流工程碩士學位的蒯佳祺成立達達,聚焦即時配送環節的物流衆包;不到一年後,2015年4月,京東開辟的新業務闆塊京東到家正式上線。

在這期間,曾在達達任職的何輝劍加入京東到家,深度參與京東到家的研發、營運。而放大到外部環境,彼時外賣行業戰事正酣,各家巨頭紛紛下注跑馬圈地。達達以物流服務提供商的身份切入,在共同分食外賣蛋糕之餘,其發展也始終受到外部訂單量的制約。

與此同時,布局即時零售的京東到家,同樣受制于京東自身在即時配送環節的不足。零售行業專家、上海尚益咨詢創始人胡春才對36氪分析表示,盡管京東在國内的配送倉整體規模領先,但在即時配送環節,京東深入各個城市“毛細血管”的密度仍有欠缺。

胡春才所說的“毛細血管”密度,是指圍繞城市各小區、商圈建構的配送倉、配送員密度是否夠高,“如果這個密度不夠高,配送要實作半小時達、一小時達是送不過來的。京東在全國的‘大動脈’、‘靜脈’都很強,但對比盒馬等平台,京東缺少零售業态,是以到同城配送末端,它對‘毛細血管’的滲透還比較欠缺。”

此時,經曆過外賣配送訓練的達達對于京東則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是以在2014年、2015年達達與京東到家前後腳成立之後,2016年4月,雙方開始了合體之路。最開始雙方合作成立新公司,京東以集團資源、京東到家業務資源以及2億美元拿到了這家新公司約47.4%的股份。

随後至2018年,京東又與沃爾瑪出資5億美元入股達達。至2020年達達上市前,京東共持有達達45.3%股份。

達達集團上市後,京東對其控制權的滲透仍在繼續。2021年3月京東宣布将以8億美元認購達達新發行的普通股,交易完成後,京東将共計持有達達51%股份。至2022年2月,京東花費5.46億元美金及若幹戰略資源作為對價的增持交易完成,正式取得達達控股權。今年一季度,達達業績已并入京東财報。

半年後,達達集團創始人辭任,公司決策層迎來“京東系”上位。曾經離開達達的何輝劍也在這個過程中全面回歸,至目前全面接管集團日常工作。

胡春才分析認為,達達此次高層換帥或許出自京東整合遠端配送與即時配送兩類資源的需求。“之前達達相對有一定的獨立決策權,但兩塊業務不在同一決策者上司之下,資源整合可能就比較低效,或者容易産生分歧。而如果遠端、近程兩端由同一個決策團隊來上司,協同效應應該會發揮地更好。”

虧損中“抱團取暖”

除京東有完善自身業務版圖的需求之外,花費十數億美元完成的這筆收購,其後續收益如何,京東也需對股東有所交代。

而從達達集團近幾年的成績單來看,廣大股東要想看到這場曆時六年的交易産生實質回饋,還得再多點耐心。根據财報最新資料,至2022年6月底,達達集團在過去5年半中累計虧損達103.56億元。

并且結合上市以來的業績看,目前達達集團的虧損趨勢還尚未有明顯改善。在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分别錄得57.4億元、68.66億元、43.06億元的情況下,達達集團淨利潤持續虧損,虧損規模分别為17.05億元、24.71億元、11.83億元。

同時達達集團對京東到家的依賴度也進一步上升。達達集團二季報顯示,報告期内京東到家業務在公司總營收中的占比約為64%,達達快送營收占比約為35%。而2017年京東到家業務貢獻比僅26%。

反觀衆包業務,達達快送在今年上半年實作的營收為14.39億元,已經低于去年同期的14.88億元。

這意味着,在達達逐漸“京東化”的過程中,其自造血能力也越來越弱。

當然,背靠“好爸爸”京東,借此實作營收增長也不失為一條捷徑。不過從京東自身來看,其交易總量也落後于同行。相比美團閃購去年全年842億元的GMV,京東到家去年GMV僅431億元。

根據達達集團最新披露資料,京東到家截至今年6月底的12個月GMV為546億元,仍不及美團閃購去年水準。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等釋出的《即時零售開放平台模式研究白皮書》顯示,到2025年,預計即時零售中的開放平台模式規模将達到約1.2萬億元。在萬億規模的市場中,除美團閃購、盒馬、天貓超市等之外,京東到家與達達或将迎來更多競争對手入場。

趙小敏告訴36氪,京東全面接管達達後,未來需關注達達能否借助京東到家突破規模,産生實質性扭轉。“現在的達達從上到下架構改變以後,整體打法、理念、定位都會發生改變,後面就是看市場對這個變化買不買單。但至少目前市場對高層調整這個變化是不買單的——市場認為要想改變(目前格局)挑戰依然巨大。”

業績不振、高層換血,達達徹底「京東化」?丨氪金·大事件
業績不振、高層換血,達達徹底「京東化」?丨氪金·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