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端”做科普 院士成“網紅”

作者:光明網

院士、“網紅”,是兩個看似距離遙遠的身份。

最近,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因為在網絡上通過視訊、直播等形式進行“雲科普”,而廣受青少年喜愛,成為了科普領域的新“網紅”。

大千世界,蘊含無窮奧秘。“生物進化有哪些秘密?”“海水為何滅不掉海底火山的火?”……在短短五六分鐘的科普視訊内,院士們将一個個深奧的科學問題,講得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看到頭發花白的學術前輩,一邊認真解答着網友的提問,一邊親切地說着“小朋友們好”“請大家批評指正”,成千上萬的青少年被深深吸引了,他們在彈幕中感歎:第一次覺得自己離科學這麼近,很勵志!點燃了自己的科學夢想和創新志向。

為什麼院士們願意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餘,擁抱網絡,做起“雲科普”?除了傳遞知識,他們還想對年輕觀衆說些什麼?

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三位開通科普視訊賬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讓我們聽聽他們的故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實體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

“每位知識分子都應該做一些科普工作”

記者采訪的當天上午,年逾八旬的劉嘉麒正打算錄制科普視訊。一大早,劉嘉麒就來到他位于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實體研究所的辦公室。

與記者同來的,還有兩個年輕的學生,帶着錄影機、三腳架、麥克風等裝置,準備趁采訪後的空檔時間,為劉嘉麒錄制幾期科普視訊。

這天的錄制内容包括“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南北極”“青藏高原為什麼被稱為第三極”等。鏡頭裡的,頭發花白的劉嘉麒,穿着自己标志性的白襯衫,面帶微笑地向觀衆打起招呼:“小朋友們,你們好!我來和大家做一些交流。”

每次,劉嘉麒的視訊一上線,網友們就會在彈幕中整齊地回應道,“爺爺好!”“老師好!”在一片和諧歡樂的氣氛中,幾分鐘的“雲科普”就開始了。

成為科普UP主(視訊上傳者)還不到一年,劉嘉麒已擁有了近30萬粉絲。“年輕人願意利用碎片時間學習一些科學知識,科普内容受到歡迎,這是很好的現象。”

劉嘉麒告訴記者,從事地球科學研究幾十年,他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到過許多人迹罕至之地,探究未知的地質遺迹、地質現象。“我很願意通過科普的形式将這些知識告訴給更多人。實際上,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我們搞科研的目的,一個是要推動社會發展,另一個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怎樣讓大衆了解科學、運用科學、具有科學精神?這都離不開科普工作。”

多年來,劉嘉麒到全國各地做過科普報告。而今,有了“雲科普”的新形式,他自然十分高興。“科普要面向大衆,當然是傳播面越廣越好。視訊科普的方式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現在我在哪都能講,大家在哪都能聽,這樣的形式創新很有必要。”

因為在多個視訊中介紹過世界各地的火山,不少網友喜歡稱劉嘉麒為“火山院士”。“其實除了火山,地球科學還有很廣泛的内容,可以說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是一門‘養活全人類’的學問。”劉嘉麒詳細地向記者介紹道,我們用的各種物質和各類能源資源、身邊的氣候和環境、遇到的地質災害,幾乎都與地球科學相關。“是以我想通過科普視訊,把這門科學的重要性告訴給更多年輕的網友。”

除了影響大衆,劉嘉麒也希望自己所做的“雲科普”,能帶動更多科學研究者參與到這一工作中來。

“對我來說,做科普是一份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劉嘉麒告訴記者,他幼時經曆過喪父之痛、家庭困頓,“如果我小時候沒有獲得他人的幫助、沒有國家的培養,就很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對此我一直心懷感恩。其他的科研人員或許有不同的成長經曆,但每個人都不是‘生而知之’,一定是‘學而知之’的,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樣都會得到來自社會各方的支援。是以,在當你掌握了一點知識、有了一些能力後,自然理所應當地要去回饋社會。知識不能自私。從這個角度說,每位知識分子都應該做一些科普工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長舒德幹——

“科研和科普理應‘比翼齊飛’”

今年76歲的舒德幹是進化古生物學領域的專家。而今,他在網絡上又被網友們贈予了一個新頭銜——“重量級寶藏UP主”。

在一期主題為“我們從哪裡來”的科普視訊中,舒德幹站在檔案櫃前,随手拿出了被稱為“天下第一魚”的昆明魚化石,向觀衆講解生物進化,并幽默地補充道:“這個東西是超級國寶,平常我都是鎖在保險櫃裡的!”引來網友在彈幕中驚呼“太珍貴了”“原來學知識還能免費看國寶”。

有人覺得,院士做科普是“大材小用”。能掌握本領域最前沿知識的人,給公衆講解一些皮毛,難道還不容易麼?

但舒德幹卻說,做好科普并非易事。為了把古生物學這個“冷門學科”講解得“接地氣”,他着實花了不少功夫。

生物進化的複雜過程,光靠說不夠直覺,那就制作大量圖檔向觀衆展示。為了能讓知識基礎不同的觀衆“各取所需”,舒德幹會錄制多種長度的視訊,既有面向普通觀衆的“短視訊”,也有針對專業學生的“長視訊”。講授的話題也要經過精心挑選,有的介紹古老生命跌宕起伏的演化程序,有的講述達爾文、牛頓、孟德爾等科學家的故事,還有的是分享自己學術生涯中的個人經驗。

在“深入淺出”上所做的努力,讓舒德幹的科普大受歡迎。他舉例說:“有一次,我問一個收看過我科普内容的九歲小朋友,‘你能夠聽懂多少?’她回答說:‘我聽懂了百分之八十。’”

雖然在學術上是前輩、在年齡上是長輩,但舒德幹卻習慣在自己科普視訊的結尾說一句“請大家批評指正”。他也喜歡通過彈幕,收集觀衆們的回報。“留言裡不乏一些真知灼見,有鼓勵也有善意的批評,還有網友會調侃我的‘湖北腔國語’,很好玩。這種及時的互動,是網絡科普的一大優勢。”

自6月底開通視訊賬号以來,舒德幹已上傳了15則科普視訊。8月份,他更是做到了每周更新兩次。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外,為科普花費這麼多精力,值得麼?

舒德幹的回答是“甘之如饴”。在他看來,通過科普傳播進化古生物學的諸多重要新發現,與大衆分享科學思想,這是一件既利于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又能豐富大衆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美事”。

“從我自身的工作角度看,科研和科普理應‘比翼齊飛’。”舒德幹頗為感慨地告訴記者:“我曾經在科學研究上做過一些工作,如今年齡大了,更感到最重要的事是要讓‘學術基因’得以傳承,建立一個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學術梯隊。具體到科普工作上,我想要為各種優秀科普作品的問世鳴鑼開道。”

對于收看自己科普視訊的觀衆,舒德幹也有一些期盼。“除了想讓大家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擷取一點進化古生物學的有趣知識,我還希望能給青年人一點思想上的啟發,培養大家愛動腦的好習慣。學習不光是輕松愉悅地看‘熱鬧’,更應該看懂其中‘門道’,最好還能有勇于質疑的精神。這樣的青年,才能在将來的實踐中,創造出新知識、新思想。”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

“我在科普中承擔的角色就像一位導遊”

“同學們大家好,我叫蒲慕明。過去的四五十年間,我是教神經科學的……”

年過古稀的蒲慕明院士,端坐在一排書架前,聲音洪亮地說起開場白。這是今年6月他釋出的第一則科普視訊,主題是“大腦可以移植嗎”。兩個多月後,該視訊在哔哩哔哩網站的點選量已超過30萬,網友的彈幕幾乎覆寫了整個螢幕。

“腦科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問,大家對‘大腦是怎樣思考的’‘記憶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問題都很感興趣。”講起自己研究多年的專業,蒲慕明十分自豪。他告訴記者,這當中不隻有未解的前沿謎題,也有很多适合向大衆進行科普的趣味知識,是以,自己多年來始終堅持在做科普工作。

“現在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通過視訊科普能夠觸及更多聽衆,這個形式當然更好。但我也發現,有些‘網紅’打着‘科普’的名義,講的内容似是而非,比較浮誇。”作為一位嚴謹的科學家,蒲慕明一向反對網絡上嘩衆取寵的“僞科普”,這也促使他下定決心要做好線上科普,讓正确的科學知識觸及更多網友。他覺得,科研人員在傳播科學成果時應該講準确、講清楚。“不準确的内容,會誤導大衆對科學成果的認知,造成社會對科學家和科學的不信任。”

蒲慕明指導的研究所學生們,對老師做“雲科普”的想法格外支援。有一名熟悉視訊制作的學生,主動承擔起拍攝、剪輯的工作。他告訴記者,蒲老師會和大家一起商定講授的主題,“錄制一次的内容,我們回來會剪成3期節目,保證每則視訊的時長在8分鐘以内。”

切合年輕人口味的選題,符合網絡收視習慣的視訊節奏,再加上院士級水準的講解,強強結合,讓腦科學這門聽上去“高大上”的科學,也變得輕松易懂了起來。

當然,不論怎樣改變傳播形式,蒲慕明的科普,依然堅持着他做研究的核心理念——“實事求是”。“真正好的科普,不但要告訴大家,什麼是目前我們已知的,還要講清楚什麼是未知的。不能為了吸引觀衆而誇大科學上的成果。要讓大衆明白,在科學的前沿領域,仍有很多神秘未解的問題在等待探索。”蒲慕明打了個比方:“我在科普中承擔的角色就像一位導遊,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講解,激發出網友們對科學的好奇心。”

除了傳遞正确的科學知識、激發觀衆的好奇,蒲慕明還想通過自己的視訊,讓觀衆收獲一份“科學的态度”。他告訴記者:“科學不隻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個有科學思維的人,具有能科學判斷各類事務的能力,能夠根據事實去求證,并且從證據中做出自己的判斷。”

蒲慕明認為,知識本身會不斷更新變化,但科學的思維可以一以貫之。“如果有年輕的網友能在看過視訊後,樹立起科學思維,成為一個‘科學的人’,那這将是我科普工作的最大成功。”(李 貞)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