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鴉片戰争博物館
在蛇頭灣炮台舊址修繕工程中
發現了4門于道光年間鑄造的大炮
距今約有180年曆史
每門大炮重6000司馬斤
(1司馬斤=604.8克),約3.6噸
每門古炮長2米有餘
炮耳均被毀壞,2門古炮點火嘴被封
據初步考證
這4門大炮應該是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
被英軍破壞并掩埋
本次發現,将為講述蛇頭灣炮台建設
及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被毀等曆史
增加有說服力的物證
蛇頭灣炮台舊址
驚現4門道光年大炮
發現大炮的位置處于蛇頭灣炮台舊址的西北方向,山下即為珠江航道。
△古炮發掘現場。
蛇頭灣炮台修繕施工機關負責人講述了發現鐵炮的過程:9月6日上午9時許,他們根據施工方案,用挖掘機進行巡查通道挖掘作業,在挖到将近30厘米深度時,突然碰到一個很硬的物體,便小心翼翼地進行挖掘清理,很快一門大炮便出現在眼前。
△現場施工隊發回的古炮圖檔。
他們立即向鴉片戰争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彙報,随後,又相繼發現3門大炮。
鴉片戰争博物館從業人員前往現場,确認就是古炮之後,開始了進一步的文物出土工作。
因古炮發現地有較多泥土、石塊、樹根,從業人員先是用鋤頭和鏟子清理掉古炮周圍的雜物,接近古炮表面時,為了保護文物,從業人員選擇用手刨土,用小刷子清理古炮表層土壤。
大炮為第二次鴉片戰争中
所破壞掩埋
施工現場,初步挖掘出來的4門鐵炮呈不規則堆放在一起,炮身整體完整,但炮耳有明顯損壞痕迹,炮口及點火嘴也被人為封堵,清理之後有銘文顯示,它們的鑄造時間分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與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還有一門鐵炮鑄造時間有待進一步認定。
△古炮的炮口。(黃偉興攝)
△古炮上被毀壞的炮耳。(黃偉興攝)
鴉片戰争博物館提供的資料顯示,蛇頭灣炮台始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的鹹豐六年(1856年),蛇頭灣炮台被英軍破壞,光緒九年(1883年)重建。
△蛇頭灣炮台舊址。
2022年4月,鴉片戰争博物館啟動虎門炮台舊址第二期第二階段修繕工程,對定洋炮台、蛇頭灣炮台、臨高台、廣東水師提督署寨牆4處文物遺址進行修繕,本次發現的4門大炮,也算是給整個修繕工程帶來意外驚喜。
(黃偉興攝)
鴉片戰争博物館從業人員表示,據出土鐵炮銘文顯示,這4門大炮應該是當年布防于蛇頭灣炮台的第一批裝備,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遭英軍破壞,其中炮耳被毀,炮口、點火嘴被封堵,然後集中掩埋,就是防止這些炮被清軍再次裝備使用。
△炮身銘文顯示,該炮建造于清道光年間。(黃偉興攝)
蛇頭灣炮台首次發現道光年間古炮,為炮台修建和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被毀的曆史,增加了新的有說服力的物證。
虎門頻頻出土大炮
鴉片戰争博物館館藏鐵炮為全國之最
2007年1月,威遠大橋底發現了兩門鐵炮,一門為4000司馬斤大炮,一門銘文不清,外觀與6000司馬斤接近。
2010年12月,虎門銷煙陳列樓前,開展園區環境改造時,發現3門8000司馬斤大炮。
2012年8月,新灣社群一工地内發現一門古炮,炮長1.7米,外徑26厘米,内徑8厘米,重800斤。
2022年9月6日,蛇頭灣炮台舊址發現4門6000司馬斤大炮。
△2017年,兩門鐵炮發掘現場。
據統計,鴉片戰争博物館現有館藏鐵炮196門,為全國鐵炮館藏之最。
種類方面,以國産鐵炮為主,國産鐵炮包括紅夷炮、竹節炮、佛郎機炮、信号炮、鎮宅炮、臼炮等。外國鐵炮有皇冠鐵炮以及帶有“CS”、“B.P”等标志的鐵炮,此外還有2門英國阿姆斯特朗炮和2門德國克虜伯大炮。
從鑄造鐵炮的銘文看,分有銘炮和無銘炮;從鑄造鐵炮年代來看,包含明崇祯至清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等共8個不同年代鑄造的鐵炮。
對于本次發現的4門大炮的後續處理,鴉片戰争博物館将邀請相關專家作進一步研究,然後制定相應的保護方案。
東莞釋出綜合,虎門太平、南方日報
來源: 廣東廣播電視台今日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