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12年僧人後,柳智宇脫下僧袍,回到現實世界,他進了一家心理咨詢機構工作。
當僧人之前,他有着閃閃發光的學霸标簽:
2005年,在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中,為中國隊奪得一枚金牌。
高中畢業時,被保送至北京大學;
大學畢業前,他成功申請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
拿到美國的全額獎學金,這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機會,但是他輕而易舉地放棄了。
他做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決定----去寺廟裡出家。
當他把這個決定告訴父母時,可想而知,父母的反應該有多麼驚訝,以及難以接受。
柳智宇1988年,出生于在武漢一個書香家庭:
父親是華師一附中的實體老師,
母親是一名工程師。
而他是獨生子。
當他告訴父母自己将去寺廟出家的時候,家人已經幫他準備好了出國的行李。
能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數學研究所學生,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而且還是全額獎學金!
當父母得知他将要出家的想法後,最初很難了解,表示反對。
他的父親被他出家的事弄得心力交瘁,他的母親也病了一場。
即便如此,柳智宇也堅定自己出家的決定。
柳智宇為何會選擇出家,從他曾經在日記中寫的話,可以窺見一斑:
“我這段時間很郁悶,回顧我的整個高中,一次次地重建與打破,到最後還是找不到自己心靈的歸宿啊。
也許我一生都将這樣颠沛,而生命的真谛對于我,就在這颠沛之中吧。
教書育人大半輩子、桃李滿天下的父親,在内心感到一種深深的挫敗感和無助感,但作為一個老師,他還是保持了理性,他說:我們不怪别人。
最終,柳智宇的父母選擇了尊重兒子的決定,盡管這是他們唯一的孩子。
柳智宇出家的寺廟是龍泉寺。
龍泉寺與北京大學相隔一個小時的車程,在西山鳳凰嶺腳下。
這是一所佛教寺廟,曆史相當悠久,在佛門,也是久負盛名的。
他選擇了皈依佛教,而且是以最決絕的方式-----出家。
無獨有偶,喬布斯在19歲的時候,也對生命的意義感到困惑。
喬布斯19歲生日的前一天,他寫信給兒時最好的小夥伴布朗,讨論了禅宗佛教,還表達了他打算前往印度參加大壺節的願望。
喬布斯生于1955年,1972年高中畢業後,他去裡德學院上大學,但他在大學僅僅上了一個學期就選擇了退學。
而退學的原因是:他覺得大學學費很昂貴,但學到的東西少得可憐,他的父母都是工薪階層,要負擔他大學期間的費用不輕松。
大學辍學後,他先是在一個蘋果農場打工,之後住在聖克魯斯山腳下的一間小屋裡。
進入大學後,他開始對東方神秘主義哲學感興趣。
碰巧,他讀到了日本禅師(禅宗也是佛教的一個派别)鈴木俊隆寫的《禅者的初心》,他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觸動,他成了一名嚴格的素食主義者。
1974年8月是南亞次大陸最炎熱的時節,喬布斯來到印度朝聖。
他學印度當地人光着腳,穿非常樸素的衣服。
他去不同的禅修營,尋找能解答自己疑惑的精神導師。
很遺憾,他在印度呆了7個月,依然沒能找到他心目中的靈魂導師。
很可能在此期間,他了解到了印度衆多的教派,以及瑜伽士的生活方式,他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在印度呆了7個月後,他還是回到了美國的鋼筋水泥鑄就的城市森林中。
喬布斯後來對這次印度之行的禅修總結道:
如果你坐下來靜靜觀察,你會發現自己的心靈有多焦躁。
你的心靈逐漸平靜下來,你的視界會極大地延伸。你的直覺就開始發展,你看事情會更加透徹,也更能感受現實的環境。
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東西。這是一種修行,你必須不斷學習。
雖然從印度回來了,但他沒有停止對禅、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一次,他的一個好友建議他去離家不遠的洛斯阿爾托斯的禅宗中心看看。
在這個禅宗中心,他與禅師乙川弘文(是一位日本人)碰面,進而結緣。
此後,喬布斯每天都去那裡,和乙川弘文讨論,還定期一起冥想、靜坐。
乙川弘文是一位有着積極入世思想的禅師,他認為:
在喧嚣的鬧市,也可以修行。即使在公司工作,也可以堅持修行。
修行不一定非要去深山寺廟。
乙川弘文還教給喬布斯很多冥想、靜坐的方法,讓他學會靜下心來,觀察自己頭腦中的各種想法。
在禅室裡,喬布斯浮躁的心慢慢安靜下來。
禅室的布置也非常簡潔,通常裡面除了一個坐墊,一副挂畫,然後幾乎空無一物。裡面的東西少得不能再少。
禅宗強調“極簡”與“無為的力量”,這對喬布斯影響很大。
從印度回來後不久,喬布斯就開始與同伴創業了,最初由于資金短缺,他隻能在車庫裡搞研發。
喬布斯當時有一份工作,但他經常和國中時的好友沃茲尼亞克一起在車庫裡琢磨電腦。
他們夢想擁有一台屬于自己的電腦,但當時市場上銷售的産品都是商用的,體積龐大,價格極其昂貴。
他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們準備自己開發家用的電腦。
1976年,兩個20歲出頭的小夥子,在舊金山的計算機産品展銷會上弄到了6502晶片。
有了這個晶片,他們在車庫裡裝好了第一台電腦,後來有人願意給他們投資。
1976年4月1日,喬布斯簽署了一份合同,創立了電腦公司。
第二年4月,喬布斯在美國第一次計算機展覽會展示了蘋果Ⅱ号樣機。
喬布斯對産品品質和美學有着偏執狂的追求。
他在開發産品時,引入團隊的人才不乏音樂家、詩人以及藝術家等,甚至還有動物學家和曆史學家。
巧合的是,這些人又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電腦科學家。
正是這種高配置的開發團隊,讓蘋果推出了取悅使用者的産品,并且大獲成功。
由此可見,19歲時去印度朝聖,雖然隻有7個月,但對喬布斯的影響是巨大的。
喬布斯在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方面,取得了接近完美的平衡。
物質方面,他通過創立蘋果公司,獲得了财富、名利,價值認同感,等等,為家人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保障。
精神方面,他一直堅持素食、冥想、靜坐等。
他在婚姻選擇方面,選擇了同樣是素食主義者的勞倫娜,兩人婚姻很穩定,一共育有三個子女。
可以說,喬布斯一方面非常地入世,一方面,也在内心堅持自己的一方淨土。
而且喬布斯一直在低調地做慈善:
蘋果是全球對抗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疾基金最大的捐助者,在HIV測試、治療以及康複方面也已經投資了上千萬美元。
蘋果公司還捐贈了5000萬美元給斯坦福大學。
不過,喬布斯生前不熱衷宣傳自己做了哪些慈善,以緻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認為他隻顧自己發财,一點不願意做慈善。
但實際上他一直是默默地做慈善,這也許是受了禅宗的影響:做了幫助他人的事,無需大肆宣揚,内心知道就可以了。
喬布斯的人生軌迹,給很多對生命感到疑惑的年輕人,一個很好的參考。
你可以花一段時間去探索生命的意義,也可以去追尋能夠指引自己的靈魂導師,
但是,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期限,人生活在塵世,就有各種物質需求,比如吃、睡、看病等等。
一個社會要良性發展,必定每個領域都需要人付出勞動,比如:
如果沒有醫生,那麼,人生病了,就沒法及時治療。
如果沒有農民種植糧食,人就沒有米飯和蔬菜吃。
如果沒有服裝廠,人就沒有衣服穿。
是以,在這個塵世生活,每個人要從事自己能做的工作,這樣,才能獲得報酬,然後才能去交換别人的勞動成果。
而如果選擇了出家,待在寺廟裡,就必須告别在社會上的工作,當然,在寺廟裡的僧侶,要為信徒答疑解惑,然後依靠信徒的捐贈來生活的。
雖然僧侶在寺廟裡一個月用不了多少錢,但也還是有基本的物質需求的,比如吃東西,睡覺的地方。生病了也需要看病。
這樣看來,僧侶們在寺廟裡的物質生活非常清苦,但精神方面則是豐盈的,至少不必因為各種物質的壓力而煩惱。
但有個問題,即使僧侶們一直在寺廟裡生活,他的老年怎麼辦?他的父母到了老年怎麼辦?
如果家裡還有兄弟姐妹,那還好,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可以照顧父母的晚年。
但是,如果是獨生子呢? 問題就變得很棘手。
柳智宇就是一個例子,他是父母的獨生子,他出生于80年代後期,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按照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妻隻能生一個孩子。
是以很容易了解,為何柳智宇當時要出家,母親會大病一場。
因為内心感覺很受傷,本來那麼聰明的一個孩子,卻要走出家這條路。
你說不結婚不生孩子,決定獨身,也還能了解,但是,要在寺廟裡伴随着青燈古佛過一輩子,你讓做父母的,如何能了解?
但是,好在他的父母後來選擇了了解。
柳智宇在寺廟了呆了12年,從20歲出頭,一直呆到過了30歲。今年他還俗的時候,已經快34歲了。
一個人最美好的時光,他在寺廟裡度過。
在這裡沒有指責他的意思。一個人決定去探索生命的終極意義,這說明他有一般人沒有的慧根,他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是一個靈魂體,而不僅僅是一個軀殼。
塵世裡無數人,到了老年,都沒有關注靈魂層面的東西,年輕時候為了房子,結婚生子而忙碌,然後到了晚年,忙着給兒子娶妻,然後帶孫子,忙得幾乎沒有時間思考。
這12年,年年春節,想必柳智宇的父母都是冷冷清清度過的。
在别人攜家帶口到處拜年的時候,他的父母更容易觸景生情。
但他們沒有阻止兒子出家,也沒有上演苦肉計,逼兒子一定要還俗。
他們把兒子當做一個有思想的個體,他們默默地接受了兒子的選擇,雖然他們内心不一定接受兒子的生活方式。
終于,12年過去了,柳智宇醒悟了,他決定還俗。
他決定還俗,與一些他觀察到的事情有關:
在龍泉寺的幾年,他翻譯了多部經書,忍受着眼疾的痛苦,但最後竟然沒有署名權!
對他觸動最深的是:道貌岸然的師傅竟然被爆出性騷擾女弟子。
在2018年秋,柳智宇就離開了龍泉寺。柳智宇離開寺廟,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寺廟看似清淨單純,但其實瑣事很多:
作為一名普通僧人,每天誦經拜佛占據很多時間,但還需要做飯。
就連建房子這樣艱巨而專業的工作,都需要親自參加。
柳智宇抽象思維能力極強,但他的動手能力卻很差。做飯、建房子這些活,他在進入寺廟之前從來沒幹過,而且他在這方面非常學得很慢很慢,
這導緻他幹得很慢,也很辛苦。
在寺廟8年,他竟然連敲木魚都沒學會。可見,他的動手能力有多差。
另外,寺廟裡的人際關系其實并不是那麼單純的,即使是僧人,一樣的有凡人的普通心理。比如,夜裡,他上廁所總是忘關燈,這本來是件小事,但室友卻強烈不滿,還争吵了起來。
如果是在自己家裡,夜裡不關燈,也無所謂,本來電費也不多,但是寺廟裡都是花的信徒的錢,寺廟本身不從事生産經營活動,是以肯定強調必須關燈,進而節省費用。
他本來想另外找個寺廟落腳,但屢遭碰壁。
無奈之下,他隻能借助在一個居士家裡。但即使是居士,也是有着個人的習慣和好惡的。
柳智宇極少關注生活細節,他在這個居士家裡,因為忘記打掃衛生和澆花,最後被居士下了驅逐令。
這位居士還把用過未清洗的鍋具、枯死的花草拍成視訊發給他,以這種方式告訴他,為什麼不允許他繼續居住了。
柳智宇隻好收拾好行李離開,畢竟是寄人籬下,還能說什麼呢?
從居士家裡出來後,差點流落街頭,好在有朋友伸出援手,讓他暫時找了個便宜的旅館住了下來。
後來,他又去了寺廟落腳,但還是因為一些生活細節問題,他又出來了。
此後,幸好有一位好心的居士收留了他,讓他有個落腳之處。
從龍泉寺出來後,柳智宇就把大多數時間花在心理咨詢上,組建了一個心理團隊,叫做佛系心理服務團隊,不過當時是公益性質的,他并不收費。
他非常敬業,總是努力做好,但是那段時間他的身體狀況很差,他不得不卧床休息,長期食素,加上勞累,他變得很瘦,身體免疫力也下降很多。
即便如此,他依然在床上躺着講課,開導一些咨詢者。
不過這些咨詢者,不僅希望能見到柳智宇,還希望加他微信,一對一地讓他解答他們的問題。
這讓柳智宇感到非常的受傷。
本來他做這個咨詢,不是為了利益,是公益性質的,他也是本着出家人的初心,來做這件事。但是,那些咨詢者卻提出了過分的要求。
他此時才明白,所謂的高僧大德,是很難在塵世存在的。他甚至思考:出家是不是誤入歧途?
最終,他想明白了,他決定還俗。
在2022年春節前,他宣布還俗,告訴了父母這一消息。
可以猜想,當時他的父母聽到他這一決定,應該是欣喜若狂的,甚至喜極而泣。
有句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柳智宇這12年來,并不是浪子,相反,他在寺廟裡修心養性,清心寡欲,他在努力地追尋着精神方面的夢想。
但是,幾千年多,多少智士窮盡一生探索生命的終極意義,也沒有一個很明确的答案。
甚至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生根本就沒有意義。
一個人就是一團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了就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中擺動,結局是死亡,人生最終是一場空。
很明顯,這是很悲觀的說法。
誠然,生活在塵世,肯定有各種欲望,吃喝拉撒、關愛、自我實作等等,但是适度去滿足生命的欲求,并不是壞事。
那麼,人一旦滿足了,就一定會痛苦嗎?也不一定,很多人還是能做到知足常樂的。
雖然每個人最終的結局是死亡,但是一個努力追求過夢想的人,和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在最後回首往事時,肯定心态是不一樣的。
就像泰戈爾在詩中寫道:“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迹,但鳥兒已然飛過。”
這句詩很簡潔,但背後的意思卻很深邃。
這其實是一種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們在人世生活幾十年,最終沒有留下痕迹,但因為曾經努力追尋過自己的夢想,是以無怨無悔。
叔本華到了晚年,他的哲學思想變得似乎更加接地氣,他在其著作《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過一生》中寫道:“人生隻需—— “量力而行”。”
也就是說,叔本華到了最後,他也承認人生還是需要去适度的努力,并且量力而行。
回到柳智宇還俗這件事,雖然他之前12年的光陰脫離了社會,但是他其實還是有很多收獲的。
他系統學習了很多佛教的理論知識,而佛教很多東西都是圍繞着個人的心。
另外,他還拿到了心理咨詢師的證書,這讓他回到塵世社會,有一技之長。
雖然大學他學的是數學專業,但是,如今讓他去找數學專業對口的工作,估計很難,畢竟這麼多過去了。
柳智宇還俗後,他說自己不打算結婚,也不打算生孩子。
他依然堅持素食,他在中關村的一家心理咨詢公司上班,中午點外賣,素食的外賣比肉類的還貴。
他在某些方面,還在堅持追尋精神方面的淨化。
今年他已經34歲了,祝願他在重新步入社會後,能一切順利。
最後,回到生命的終極意義這個問題,這個深邃的問題,估計等到生命的盡頭,也不一定有一個很清晰的答案。
但是在那一天到來之前,作為一個有所追求的人,可以盡力做到物質和精神追求的平衡:
一方面積極入世,量力而行去追尋自己的夢想,然後承擔該有的責任。
另一方面,在精神方面,給自己留出一方淨土,去探索生命的意義。
END,點個贊吧。謝謝你的支援!
免責聲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圖檔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内與本号作者聯系,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
參考資料:
北大數學天才柳智宇下山還俗:主動要求降薪至2萬,不打算買房買車,也不準備生孩子
2022-09-01 九派新聞
創作不易,歡迎點贊、關注!
圖檔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删除。
作者| Linda
責編| 若水
關注我@Linda時光之心,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你好 ! 我是Linda(琳黛), 用細膩的筆觸,抒寫家族沉浮、個體際遇的真實故事。
歡迎點贊、評論、或私信我,互相交流,
任時光荏苒,不忘初心,坐看雲卷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