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作者:文學報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文學報 · 此刻夜讀

睡前夜讀,一篇美文,帶你進入閱讀的記憶世界。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漢唐之際,社會經濟發達,文化藝術和對外貿易繁榮,吸引了衆多域外人士涉遠而來,同時唐代陸路、海路四通八達,便利的“絲綢之路”也為各國人來中國提供了條件,這些“唐漂一族”帶來了許多各自國家的奇特物品,在當時的長安西市上大衆可以看到珠寶、金銀器、玻璃器等外來物,看到大象、鴕鳥、獅子等珍奇異獸,采購到葡萄、石榴、西瓜等西域的水果和來自波斯、羅馬、非洲一帶的香料。

今天夜讀,為大家介紹的正是混在其中的一種神奇動物“鴕鳥”,在史籍記載中,它擁有“大爵”“安息雀”“瞰火”等外号,連李白都寫詩贊歎“秋浦錦鴕鳥,人間天上稀”。在新近出版的《波斯錦與鎖子甲》一書中,作者詳細考證了鴕鳥傳入中國的旅程。

漢唐時期鴕鳥傳入中國

中國史籍很早亦有關于西亞非洲産鴕鳥的記載,當時稱其為大鳥、大雀、大馬爵等。《史記·大宛列傳》記條支國:

在安息西數千裡,臨西海,暑濕,耕田,田稻。有大鳥,卵如甕。

《後漢書·西域傳》稱條支國有“大雀,其卵如甕”。條支即今阿拉伯地區,多沙漠,适于鴕鳥生長。波斯地區亦有此物,《漢書·西城傳》記安息國“有大馬爵”,郭義恭的《廣志》将此動物稱之為“大爵”,雲:“大爵;頸及(長),(鷹)身,蹄似橐駝,色蒼。舉頭高八九尺,張翅丈餘。食大麥。”此條支之鳥、大馬爵顯然是指鴕鳥。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兩漢時,西亞及以西地區就曾進獻過這種動物及動物卵。上引《史記·大宛列傳》記張骞傳回中原後,安息“因發随漢使者來觀漢地,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于漢,天子大悅”,《漢書·西域傳》亦記載此事。這兩部史籍均記載這次進貢的是鴕鳥卵。而關于進貢鴕鳥的記載見于《後漢書》,書載在東漢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安息王滿屈複獻獅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此事雖發生在東漢,但在西漢武帝時,鴕鳥大概就已出現在當時的皇家囿苑了。《漢書·西域傳》雲:

遭值文、景玄默,養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餘,士馬強盛……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後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钜象、 獅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此大雀即指鴕鳥,而此外囿即是指漢武帝的皇家園林——上林苑。另外《文選》卷一所收班固的《西都賦》亦雲上林苑有“黃支之犀,條支之鳥”等。看來上林苑當時是彙集各國進貢的奇珍異獸的地方,鴕鳥也是其中之一。既是殊方異物,這裡的鴕鳥大概是當時西亞一帶所貢之物。

另外約成書于漢魏間的《三輔黃圖》雲:

奇華殿在建章宮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寶、火烷布、切玉刀、巨象、大雀、獅子、宮馬充塞其中。

《史記·封禅書》亦雲建章宮南有“玉堂、壁門、大鳥之屬” 。《漢書·郊祀志下》亦記建章宮南“有玉堂、壁門、大鳥之屬”,顏師古注:“立大鳥像也”。此大雀、大鳥應指鴕鳥,以雀等稱呼之,說明兩漢對鴕鳥還是不很熟悉。有學者認為建章宮、奇華殿中的大雀、大鳥之屬恐非活物,大概是指鴕鳥類的雕刻及繪畫。此說有一定道理,因為宮殿中不大可能安置鴕鳥、獅子及大象等之類的動物。但漢武帝苑囿裡的大雀,大概是進貢的活鴕鳥,而建章宮的鴕鳥像,大概也是以上林苑的鴕鳥為範本創作的,不是憑空想象而來。鴕鳥初傳入中國當在西漢武帝時,應該是作為一種貢物而來到這裡。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坤輿全圖》中的美洲鴕鳥,清 南懷仁繪制

魏晉南北朝時未見西亞及中亞諸國入貢鴕鳥的記載,但對西亞鴕鳥倒是有較為詳細的描述。《魏書·西域傳》雲波斯國有:鳥形如橐駝,有兩翼,飛而不能髙,食草與肉,亦能瞰火。前引郭義恭的《廣志》将此動物稱之為“大爵”,雲:“大爵;頸及(長),膺(鷹)身,蹄似橐鴕,色蒼。舉頭高八九尺,張翅丈餘。食大麥。”《魏書》還記載伏盧尼國(波斯國北):“東有大河南流,中有鳥,其形似人,亦有如橐駝、馬者,皆有翼,常居水中,出水便死。”一說這是基于鴕鳥的一種傳說。《周書·異域傳》、《隋書·西域傳》亦記載波斯國“出白象、師子、大鳥卵”, “土多良馬、大驢、師子、白象、大鳥卵”。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權更疊, 但與中西亞諸國的關系卻也時斷時續地保持着。尤其是北魏時,曾多次遣使至中西亞諸國。而且終北魏之世,波斯一帶與北魏的交通達10次之多, 大概有使節聞見過西亞鴕鳥,是以這一時期對鴕鳥的描繪比兩漢時期要詳細及形象得多,當然依然脫離不了其神秘色彩,如“瞰火”等。

隋唐時期,史書又有了中亞等地入貢鴕鳥的記載。《舊唐書·高祖紀》記高祖武德三年 (620),西突厥使臣向唐貢獻一隻“條支巨鳥,”唐人顯然不熟悉這種動物,仍沿用其古名來稱之。不過三十年後,即永徽元年(650),吐火羅國又向唐獻大鳥,《通典·吐火羅國條》 曰:

高宗永徽初,遣使獻大鳥,高七尺,其色玄,足如駝,鼓翅而行,日三百裡,能瞰鐵。夷俗謂為駝鳥。

唐人陳藏器亦以“駝鳥”之名稱之,其雲:

駝鳥如駝,生西戎,高宗永徽中,吐火羅獻之。高七尺,足如橐駝,鼓翅而行,日三百裡,食銅鐵也。

《冊府元龜》亦記此事,記其:

高七尺,足如駝,有翅而能飛,行日三五百裡,能啖銅鐵,夷俗呼為駝鳥。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唐 閻立本《職貢圖》(局部)

此時唐采用的是中古波斯語ushturmurgh (駱駝鳥)這種合成語的譯名。這是鴕鳥一名正式出現在中國史籍中,因而“駝鳥”這個名稱始流行于唐代,當時人們是把它當作是類似駱駝的一種鳥,可以看出唐與西方聯系的密切及唐人對“駝鳥”這種動物認識的提高。

《通典·邊防》曾引杜環《經行記》記大食地區:“有駝鳥,高四尺以上,腳似駝蹄,頸項勝得人騎,行五六裡,其卵大如三升。”

杜環在天寶十載(751)怛羅斯之戰後被大食所俘,在中亞、西亞和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内流浪了十多年,于代宗寶應、廣德時(762—763年)乘船回到廣州。杜環大概親眼得見西亞(當時為大食領地)鴕鳥,是以對其描述較為準确。盡管如此,鴕鳥在唐人的眼中依舊帶有神奇的色彩,人們仍舊将其視為能食銅鐵及吞火的了不起的動物。上引陳藏器文即認為駝鳥糞能入藥,“人誤吞鐵、石入腹,食之立消”。

至于吐火羅等地所獻的鴕鳥在唐究竟引起多大的轟動與興趣,我們不得而知。總之,唐人對此是十分珍視的,《舊唐書·高宗本紀》記載:永徽元年(650)五月,“吐火羅遣使獻大鳥如駝,食銅鐵,上遣獻于昭陵”;《冊府元龜》亦記載該年:“吐火羅國獻大鳥,高七尺,帝以太宗懷遠所緻,獻于昭陵,仍刻像于陵之内。” 高宗将吐火羅進獻的大鳥獻于父皇太宗陵前,足見其在唐引起的轟動,同時也顯示出唐人對這種異邦神鳥的珍惜。故武則天時期開始把鴕鳥當成一種珍異和祥瑞,雕石鴕鳥置于乾陵。自此唐代帝王陵寝的關中十八陵,其神道石刻中許多都有鴕鳥屏,這些鴕鳥屏均排在華表、翼馬之後,顯示出這種動物的珍貴。如乾陵、橋陵、泰陵、建陵、元陵、崇陵、景陵、光陵、莊陵、端陵、貞陵等處的鴕鳥屏,有昂首侍立狀,亦有回首帖翼狀。尤其是高宗乾陵墓的神道石刻上立着的一對石雕的鴕鳥,曆經千年風雨至今仍較完好地儲存下來,其栩栩如生的形象顯然是仿照吐火羅進獻的鴕鳥而雕刻出來的。關中唐帝王陵大多設定鴕鳥石刻,顯然是把它們當作一種異域珍禽而重視,同時也是顯示大唐帝王懷遠之德的一種象征。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唐代乾陵、建陵中的鴕鳥石雕

除此之外,鴕鳥也成為唐人詩歌中的賦詠對象。李白《秋浦歌》曾雲:

秋浦錦鴕鳥,人間天上稀。

山雞羞渌水,不敢照抟衣。

以羽毛光潔美麗著稱的山雞在“人間天上稀”的錦鴕鳥面前也自慚形穢,可見唐人對其的驚羨。李白所描繪的鴕鳥是詩人親眼所見,還是得自傳聞,我們還不敢肯定。高宗時期入貢的鴕鳥是否有繁育或是能活到李白所出身的年代也未可知。他曾一度出入宮廷,是否曾目睹過西國所進貢的珍貴鴕鳥?難道此時再有西國入貢鴕鳥?但史籍并未見記載,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波斯錦與鎖子甲》

韓香 /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曆史資料、攝圖網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每天準時與我們遇見的小提示:

漢唐之際,一種名為“大爵”“安息雀”“瞰火”的神奇動物來到了中國|此刻夜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