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蔚來Q2營收首超百億元 為何“增收不增利”?

作者:Beiqing.com
蔚來Q2營收首超百億元 為何“增收不增利”?

蔚來二季度成績單出爐,營收首次實作超百億元,但未擺脫“增收不增利”怪圈。

9月7日,蔚來披露的2022年二季度業績公告顯示,二季度營收102.9億元,同比增長21.8%,環比增長3.9%,單季度營收首次突破百億元;其中汽車銷售收入為95.71億元,同比增長21%。淨虧損為27.5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69.6%;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為27.45億元。

二季度蔚來累計傳遞約2.51萬輛新車,同比增長14.4%,但環比微跌2.8%。蔚來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在财報電話會上透露,三季度傳遞指引為3.1萬-3.3萬輛,為單季度最高傳遞指引。上述傳遞指引也高于理想和小鵬此前公布的三季度傳遞目标。這意味着,若完成上述傳遞目标,蔚來需在9月實作1.03萬-1.23萬輛的傳遞量。

“2022年下半年,是蔚來多款新産品傳遞和爬産的關鍵時期,這對供應鍊、制造、品質、傳遞和服務等多方面都帶來了巨大挑戰。”李斌表示,綜合來看,對四季度傳遞及完成全年目标仍有信心。此外,他透露明年蔚來會加快新産品的投放速度。

财報釋出後,蔚來汽車美股盤前跌幅擴大至6%。截至美東時間9月7日收盤,蔚來美股漲2.16%,報17.48美元/股。截至9月8日上午收盤,蔚來港股漲0.51%,報138.10港元/股。

研發支出等費用大增緻二季度淨虧損擴大

從收入來看,雖然二季度比一季度減少了約700輛的傳遞量,但車輛銷售收入實作了3.5%的環比增長。這其中,高價車型ET7的銷量增長起到了拉動作用。

作為蔚來NT2平台的首款轎車,ET7于今年3月正式開啟傳遞,起售價高于蔚來此前推出的ES6和EC6;首個完整季度二季度累計傳遞6749輛,僅次于ES6。

不過,增長的收入卻未帶來更高的利潤。蔚來車輛毛利潤從一季度的16.8億元下滑至15.9億元,車輛毛利率下降1.4個百分點至16.7%。蔚來在财報中表示,電池成本的增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對車輛毛利率造成影響。

而受全球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影響,蔚來曾分别于今年4月和5月兩次宣布漲價,涉及ES8、ES6、ET7等多款車型。

今年二季度,歸屬于蔚來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為27.45億元,較2021年第二季度增加316.4%,較2022年第一季度增加50.4%。

“大手筆”的研發支出仍是導緻淨利潤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報告期内,蔚來研發費用為21.5億元,同比增長143.2%,環比增長22.0%,創單季新高,也高于小鵬和理想同期12.6億元和15.3億元的研發費用。蔚來在财報中表示,研發投入的增長主要是由于研發職能的人員成本增加以及新産品和技術的設計及開發成本增加所緻。

在财報電話會中,李斌透露,在晶片等核心技術領域方面,蔚來的目标是建立全棧自研的能力。“我們相信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不光能增加我們應對技術變化、産業政策方面的風險(的能力),也能夠長期提升我們的毛利率,包括我們技術的競争力。”

此外,由于人員成本及與銷售及服務網絡擴充相關的成本增加,以及市場及推廣費用(包括與ES7上市相關的費用)增加等,二季度銷售、一般及行政費用同比增長52.4%至22.8億元。

加快“油轉電”需要更多産品去引入更多使用者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帶來的供應鍊壓力和NT2平台的産品過渡期等因素影響,蔚來月度傳遞并不穩定。曾連續幾個月傳遞量不及小鵬或理想。

在财報電話會上,李斌坦言,今年第三季度,蔚來的供應鍊确實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整體來說,汽車供應鍊受疫情影響相較于第二季度相對可控。此外,就第三季度車輛生産所遇到的“良率”問題,蔚來也采取了多種措施以解決一體化壓鑄供應瓶頸。

“2022年下半年是蔚來擴大生産和傳遞多款新産品的關鍵時期。”李斌表示,ES7已于8月開始批量傳遞;ET5将于9月開始傳遞。2023年,蔚來将迎來産品的全面換代,現有的ES8、ES6、EC6将全面切換至NT2平台。

在大衆市場新品牌的布局方面,李斌透露,研發進展正按計劃進行,将會使用NT3平台,會一起跟着NT3平台推向市場。

他表示,“我們在過去一兩年認知到兩件事情。第一,如果想加快油車向電車的轉變,我們确實需要更多價格區間的産品去服務更廣泛的使用者。我們也看到了在過去一年時間,中國入門級、大衆市場的電動車滲透率增長迅速,這提升了整個中國電動車滲透率,這是趨勢。另外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商業模式和體驗創新的機會。蔚來擅長結合商業模式和技術、體驗創新。我們看到這些機會,包括商業模式、技術的創新去服務更廣泛的使用者。”

此外,李斌透露,除布局歐洲市場外,蔚來從2017年開始就在思考如何進入美國市場。過去五年一直在進行各方面充分的認證,包括産品、使用者體驗、商業模式等。“美國是一個競争非常激烈的市場,法規體系與中國和歐洲差別很大。我們在長期思考,耐心準備。”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張冰 編輯 徐超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