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萬小時背後的匠心:引江濟淮工程中的建設者

作者:中安線上
一萬小時背後的匠心:引江濟淮工程中的建設者

世界最大跨度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引江濟淮淠河總幹渠渡槽

中安線上、中安新聞用戶端訊 “一萬小時”,張福強的辦公桌上,擺放着這樣一個書法小擺件。

張福強是中國鐵建大橋局引江濟淮淠河總幹渠渡槽項目負責人,也就是世界最大跨度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引江濟淮淠河總幹渠渡槽背後的建設者。

身為黑龍江人的張福強,2018年來到安徽,在引江濟淮項目上一幹就是五年。“一萬小時”是一位前輩勉勵他的話。

“他告訴我,鍛造一個精品工程至少需要一萬小時。對于引江濟淮這種世紀工程,更要随時提醒自己——要精益求精。”“一萬小時”,張福強不僅把這四個字放在案頭,更放在心上。

一萬小時背後的匠心:引江濟淮工程中的建設者

中國鐵建大橋局引江濟淮淠河總幹渠渡槽項目負責人張福強

用時間雕刻世紀工程

藍圖美好,需要建設者落地。作為施工标段的總工,張福強的使命,就是把美好的設計藍圖變為現實。

秉持着安全高效的理念,在組織施工的過程中,張福強帶領團隊做出多項創新。比如,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他們将原本的大節段拼裝改成小節段拼裝。為了這個施工方案,張福強和團隊一共鑽研了6個月,從2019年的春節一直做到8月份。

這個方案的難點在于安裝。在焊接過程中,受熱脹冷縮影響,杆件的收縮變形較大。“我們要求的精度是毫米級拼裝,超過一毫米,就算不合格。”張福強說。

對于一個1-2米的構件來說,調整一毫米,是比較簡單的。但淠河總幹渠渡槽每個構件都在70~80噸左右,長的将近20米,短的也有6-7米,其中的技術難題可想而知。

作為引江濟淮與淠河總幹渠的“水上立交”,很多人會以為建設渡槽是在水上作業。張福強團隊卻創新性地提出旱地施工——在平地上搭橋,再把橋下掏空。就是這一優化方案,讓渡槽工期整整節省56天,節省成本上千萬元。

回顧這五年,最讓張福強神經緊張的還是2021年的充水試驗。鋼渡槽設計年限是100年,設計的防洪水位是300年一遇的防洪水位,相當于水深5.05米。鋼渡槽承擔着4萬噸的荷載,工程建設完成之後,要驗證是否可以承擔這麼大荷載,就要想辦法借4萬噸的水把它充滿。

張福強帶領團隊在堤防的兩側堵了兩道圍堰,從老淠河借了12萬方的水,用了25天左右的時間把水抽進來,然後再排出去。

那段時間,張福強和同僚基本上是24小時值班,每天都要去橋周圍觀察。“第一觀察它漏不漏水,第二觀察結構是否安全。”張福強帶領團隊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天氣差等諸多不利因素,通過科學的分級加載、解除安裝,精确地對大噸位支座、止水伸縮縫、主桁架進行了應力和位移檢測,完成3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的罕見荷載工況試驗。試驗的成功,驗證了鋼渡槽具備一般橋梁8倍承載力的能力。

除了工程上的難度,2020年的洪水也對施工造成很大影響。當年一連下了50天左右的雨,讓引江濟淮河道裡進了很多水,防洪壓力非常大。

“我們當時挖了很多土方,水都基本上灌滿了。”為了防洪,張福強帶領項目上所有年輕同志24小時奮戰,一人守護一個堤口,帶領勞工,奮戰30多天,保障了項目安全。為了感謝張福強所在項目在淠史杭防洪上的貢獻,地方政府還專程送來錦旗。

一萬小時背後的匠心:引江濟淮工程中的建設者

世紀工程凝聚着無數工程人的心血

為國家建設更多精品工程

張福強的孩子今年2歲了,出生後還沒有見過遠在東北老家的爺爺。張福強一直想帶孩子回老家看看,工程建設雖然已是尾聲,但還是因為各種事情牽絆沒有成行。

“父母知道我們在外工作不容易,每次視訊,他們隻跟我們講他們身體很好,從來不講家裡的困難。”張福強說,作為一個農民的孩子,其實自己也了解家裡有哪些困難,很想去幫助,但是心有餘力不足。

“身為一名工程人,我和所有工程人一樣,都有一個感受,就是有愧于家人。”張福強說,項目部一般都建在很偏的地方,工程人大部分時間都要堅守在崗位上,不能像在城市工作那樣正常上下班,“正常的話一年也就回家那麼一兩次,要麼是春節,要麼是趕在工程閑的時候。”

今年年底,引江濟淮工程就将試通水試通航,長江與淮河将實作世紀牽手,而張福強在引江濟淮的工作也将告一段落。談及五年的經曆和即将見證這一曆史性時刻,張福強激動不已,“非常有幸能參與到國家級重點水利工程中,這個項目給我們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平台。”張福強說,作為一名90後工程師,希望将來能為國家建設更多精品工程。(記者 彭旖旎 史睿雯 劉玉才 黃娜娜 朱曉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