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所高校跨越百年的鄉村實踐

作者:新華網

9月8日是北京師範大學建校120周年紀念日。百餘年來,作為中國第一所高等師範大學,這所高校與鄉村教育結下深厚淵源。從1919年“平民教育社”在鄉村組織講習班,到新中國成立後開設夜校,再到2021年以來全面實施“強師工程”,面向832個脫貧縣培養、提升優秀師資……

一所高校跨越百年的鄉村實踐

1934年李蒸校長(左一)在紀念鄉村教育實驗區一周年活動現場講話。北京師範大學檔案館供圖

從“輸血”到“造血”,從“扶智”到“提質”。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大學與鄉村之間的互動發展迎來新的機遇,更多鄉村教師、鄉村學校得到高校賦能,在教育強國的道路上不懈耕耘。

服務鄉村之需

從“掃盲”到“考大學”

8月的一個夏夜,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國小的操場上,一個露天電影院搭建好了。當天放映的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拍電影《音樂家》,講述了“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故事。讓孩子們驚喜的是,他們現場連線了電影的外方藝術指導薩比特庫爾曼别克夫,聆聽創作故事。“美育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力量。我們計劃走到全國中西部鄉村國小,以電影為載體開展美育教育,啟迪鄉村少年的藝術感覺力。”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電影下鄉”項目發起人肖向榮說。

一所高校跨越百年的鄉村實踐

2022年8月,北京師範大學“電影下鄉”支教團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國小活動。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供圖

“百年之前,大陸鄉村教育實驗興起之時,鄉村幾乎是落後的代名詞。”北京師範大學檔案館館長楊桂明說,20世紀30年代,當時學校的京郊實驗區居民70%以上以務農為主,純文盲大約占40%。主要教育内容是識字運動、村治運動等,還有針對“裹小腳”等陋習的反封建内容。

在抗日戰争期間,北京師範大學西遷陝甘辦學時,在陝西城固縣邯留鄉、蘭州等地設立了國民教育實驗區。通過舉辦成人補習學校和家事、家教補習班等方式,努力喚起群眾,提高其文化水準。據記載,學生返校時,當地士紳除設宴餞送外,群眾整隊送出郊外,爆竹之聲震野……

現在中國鄉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對教育依舊有着強烈的需求。

自2007年起,北京師範大學等6所部屬師範大學實行公費師範生的舉措,已經培養了14屆學生。他們畢業後紮根在祖國的中西部地區,對于鄉村教育的深遠影響不再是傳授具體知識的“輸血”,而是真正的“造血”。

出生于1997年的公費師範生楊宇是2022年應屆畢業生,今年剛入職湖南省鳳凰縣進階中學,在他的高中母校任教。“6年前,我從這裡考上大學,現在這裡變化很大。”他說,學校從沱江旁山灣灣裡的老校區搬到了三四公裡外的新校區,教學條件有了很大改觀。“我上高中時從未學過電腦,現在的孩子有了專業電教裝置。”

“我剛入職,就像一個種子剛剛撒在土壤裡面,盼望自己成長起來,用知識去點亮更多生命。”在孩子們身上,楊宇依然能看到自己當初的影子。他說,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但在思維視野上和省城學生依然有很大差距。

畢業于2013年的朱啟平在貴州畢節一中工作近10年了,其間他始終惦念着鄉村。每次接手新的年級,他都堅持擔任“成績最靠後的一個班”的班主任。“這些班裡往往有很多孩子來自農村,亦如當時的我。”他說,自己總結了一套邊抓學習邊抓鍛煉的教學經驗,隻要孩子們跟着他苦學苦練,就有望實作考上大學的夢想。

十餘年來,朱啟平堅持在寒暑假回到老家畢節大河鄉岩口村支教。“我是村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也是第一個讀完大學和研究所學生的人。我從2010年起組織岩口村支教團隊,支教隊10餘年的活動對村裡的孩子影響很大。”朱啟平說,截至今年聯考,村裡一共有17個大學生了。

擁抱強國之夢

一代代奉獻青春力量

北京師範大學有着強烈的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意識,它與鄉村教育的淵源中蘊含的是無數人“為民族複興辦教育”的赤誠初心與強國夢想。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平民教育思潮風靡一時,主張教育救國。”據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周慧梅梳理,1919年10月,北京高師(北京師範大學前身)部分教職員和學生共同發起成立了平民教育社,梁啟超、梁漱溟、陶行知等學者曾應邀演講。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社刊《平民教育》很受歡迎,其介紹杜威、孟祿、麥柯等國外教育家思想的文章刊印後“洛陽紙貴”,加印數次。

1919年4月,北京高師學生創立的平民學校是當時中國由高校學生設立的第一所平民學校。據記載,該校“無一定的經費”“無一定的校址”“教職員無報酬”。所需經費管道來自向同學、教授募款,向當時的慈善機關募集衣服、鞋襪、毛巾等。在國家危難、時局動蕩的社會背景下,學校堅持辦了12年。陸續形成了擁有成人、初小、高小和師範班的全國“持續時間最長、招收學生最多”的平民學校,堪稱奇迹。

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情懷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了更大的發揚。在國家“教育向工農開門”方針的指引下,北師大開展的實踐活動更加豐富。不僅開辦了大量的夜校、補習班等,還開始了針對農村教育的專門研究。“1964年一次性從教育系畢業生中選留20人,從事農村教育研究工作。”周慧梅曾走訪了部分親曆者。20世紀80年代,國家推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學校曾在河北陽原縣、定縣、青龍縣開設3個農村教育點。

20世紀80年代,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從北京學成歸來的劉成旭走上了課堂。“1984年,我頭一次走出縣城,去北師大數學系讀書。我從來沒見過這麼高的樓、這麼大的校園。”劉成旭說。由于當時青海教師資源匮乏,劉成旭提前一年畢業返鄉執教。“當時最大的難題是推廣國語教學,我的學生來自土族、藏族、回族、白族等,幾乎不會國語。”他堅持帶學生聽廣播“磨耳朵”,告訴他們國語是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教育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風雨兼程。30多年過去了,我教過的第一批學生都50多歲了。我們很欣慰看到家鄉的改變,也看到更多年輕人選擇到偏遠縣鄉、農村教書育人。”劉成旭說。

出生于1998年的新疆女孩兒如先古麗·吐爾孫原本有機會在烏魯木齊就業,但她從北師大畢業後毅然傳回故鄉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莎車縣在沙漠邊上,更需要老師。”她說,在讀大學時,她曾跟随大陸動物學和鳥類生态學家鄭光美一起爬山、觀鳥,“鄭先生年近九旬堅持工作的精神,對學生的耐心和愛護深深震撼了我”。

“我常常和學生講到北師大優秀校友、在脫貧攻堅中犧牲的黃文秀的精神和事迹。同時也鞭策自己,在基層要做好教育,不僅給學生言傳,更要身教。”拉薩那曲第三進階中學教師、北師大畢業生達瓦卓瑪說,海拔超過4700米的那曲需要優秀師資,為家鄉做點事是她的心願。

2022年暑期,北京師範大學2791名在校生組成了307支教育實踐隊伍奔赴祖國27個省份開展教育實踐,其中包括118個國家級脫貧摘帽縣。“在鄉村支教,我感受到革命老區的優良傳統和孩子的純真之美,堅定了從事鄉村教育的理想信念。”去河北阜平參加暑期社會實踐項目的李琳婧說。

跨越教育鴻溝

研究引領突破發展局限

20世紀90年代,一位年近六旬的教授深入農村課堂,反複思考如何利用資訊技術讓鄉村學生得到跨越式發展。在他的堅持下,這一教育試驗持續了30多年,從一所所薄弱校的課堂上探尋教育的真知。“今天,何克抗先生雖已離開了我們,但這個項目還在進行。”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說。

通過多年的摸索,這個名為“跨越式”發展的教育試驗可以用兩年左右時間,讓上完國小二年級的農村兒童認讀2500個常用漢字,用電腦打寫出300字結構完整、通順流暢的文章。識字量、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達到城區一類學校同年級學生的水準,在成績上無顯著差異。學生語言抽象思維能力發展良好,英語、數學成績也得到明顯提升。

“2000年至今,我們在全國範圍内建立了33個試驗區、600多所中國小,參與學生達8萬多名。項目關注的薄弱學校包括城市和鄉村,其中鄉村學校有400多所。在一些地區的農村校園沒有電腦等終端,我們就将課件材料改成印刷材料,通過投影、黑闆等方式,依舊取得了成效。”餘勝泉說。

“紮根基層做研究是北師大農村教育研究者的傳統,從20世紀80年代龔乃傳等學者長期駐紮農村開展研究,到袁桂林老師招收農村教育研究所學生。鄭新蓉、張莉莉等老師在甘肅等廣大民族地區、農村地區長期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在一代代研究者的努力下,學術研究與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北師大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說,在脫貧攻堅等國家戰略引領下,研究者以“參與者”身份投身各種鄉村項目實踐中,獲得大量一手資料,研究成果對實踐有更大的指導性。

近年來,北京師範大學陸續建設了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農村教育與農村發展研究院、中國鄉村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做了大量中西部農村地區的研究和活動,推動中西部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實作“自我賦能”。

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教育研究得以更大範圍賦能鄉村青年教師。在“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援公益計劃”中,針對特崗教師等新入職的鄉村青年教師,提供為期一學年的陪伴式成長服務,提升教師資訊化水準和教學素養。“2020年啟動的中國鄉村教師‘領頭雁計劃’,通過線上和線下混合式學習、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方式,建構一套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援機制,将培養一大批具有教育家潛質的鄉村教育骨幹。”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興洲說。

賦能鄉村振興

推動中西部地區教育提升

“鄉村教育事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對接和服務好鄉村振興戰略,以高品質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是北師大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說。

近年來,北京師範大學提出“強師工程”的戰略構想,聚焦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從招生、培養、輸送到職後支援、再到教育品質監測診斷和獎勵激勵的系統性工程,形成了一套完整、閉環的培養模式。

在招生方面,學校2020年設立“志遠計劃”,旨在為當時尚未脫貧摘帽的52個國家級貧困縣定向培養一批基礎教育領域的好老師;2021年,教育部等9部門共同啟動實施“優師計劃”,将定向培養覆寫面拓展至全國832個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3年來,北京師範大學共招收“志遠計劃”“優師計劃”學生1000餘名,覆寫中西部17個省份。

在教師的職後發展提升方面,學校實施“教師能力素質提升計劃”,為在崗教師提供學曆和能力提升的成長平台。2020年起,學校啟動“四有”好老師啟航計劃,重點獎勵赴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基礎教育一線任教的學生。截至2022年8月17日,累計774名畢業生符合申報條件并入選該計劃,其中201人簽約到縣級及以下地區,成為推動當地教育振興的新生力量。

在教育政策研究方面,學校發揮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中國基礎教育品質監測中心的優勢作用,圍繞“雙減”、普職分流、脫貧摘帽縣教育現狀調查和品質監測等重大問題,開展深度調查研究,積極探索教師成長規律與教育幫扶規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智力支撐。

在教師發展平台方面,學校特别關注中西部地區師資短缺和教育教學資源匮乏的問題。為此,與全國40所師範大學一起推出“強師線上”公益平台,面向全國832個脫貧縣尤其是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師免費開放,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可互動、立體化的資源平台。

從“輸血”到“造血”,從“扶智”到“提質”,北京師範大學通過一套組合拳全面賦能中西部教育整體提升。程建平說:“進入新時期,大陸基礎教育從增加數量邁入了提高品質的新發展階段,網際網路、人工智能等資訊技術加速了教育形态重塑。下一步,我們将充分運用新技術,建構資訊化教育資源系統,繼續推動基礎教育向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記者趙琬微、趙旭)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