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雞下蛋,但你見過它下“彩蛋”嗎?聽過雞舍裡傳來“咯咯哒”,但你在那聽過平劇、搖滾樂嗎?

位于山東濟南商河縣的玉皇廟鎮大張家村,從遠處看,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鄉村,但沿着蜿蜒山路開車駛入,卻逐漸發現它的不一般。
趙曉 攝
不同規模的棚子在麥田間星羅棋布,足足有200多個,這棚裡藏着的可不是蔬菜,而是60多萬隻“神奇”的雞,名為“七彩山雞”。
為什麼說它神奇?
不同于平常家養的雞,這裡的山雞能下至少7種不同顔色的“彩蛋”。純白色、淺棕色、深褐色、淡灰色、青綠色……隻見村民張玉軍從一間雞舍中走出,手裡端着顔色各異的數隻山雞蛋,個頭比普通雞蛋小。
受訪者供圖
“不僅每隻雞産蛋的顔色不同,同一隻雞,在下蛋初期、高峰期、淘汰期,蛋的顔色也會發生變化。”作為村中最早一批養殖七彩山雞的人,張玉軍介紹說,這與七彩山雞的品種經過改良有關,從大類上說,它屬于雉雞。改良後,産蛋量提升,抗病能力更好,原先的野性也得到馴化。
但真正養好七彩山雞,也非易事。這其中有一個令人開眼界的養殖經驗,就是在育雞苗時,養殖戶會給它們放音樂,最常放的是搖滾樂。
讓山雞聽音樂,産蛋量會更高?
“準确地說,是能提高它們的存活率。”張玉軍解釋說,七彩山雞的品種雖然經過改良,但仍存在一定野性。在人工養殖過程中,一旦雞籠周圍有動靜或者生人靠近,山雞容易産生應激反應,受驚撞籠,導緻成活率變低。
為幫助七彩山雞從小“練膽”,在散養雞苗時,村民就讓它們聽音樂,或激昂,或铿锵,讓雞仔們适應和習慣外界嘈雜的聲音,進而避免被突如其來的聲響驚吓到。
張玉軍說,從飼料喂養、飲水規律,再到燈光照明、日常防疫,他在養殖過程中不斷摸索七彩山雞的習性,逐漸掌握有效方法。
2008年剛加入養雞隊伍時,張玉軍隻在家中養了500多隻,如今已經建起大棚,發展到8000多隻的規模。
據他介紹,不同于尋常雞蛋,七彩山雞蛋富含有機鈣,蛋殼硬實、不易碎,蛋黃飽滿、密度高、手捏不散。一隻雞一生約有8個月的産蛋期,最多能産150-160個蛋,這也使“七彩蛋”較為金貴,賣價高,利潤可觀。
但今年受疫情影響,物流不暢,加上超市、餐飲店等暫停營業,導緻村裡“七彩蛋”出現滞銷。
受訪者 供圖
大張家村村支書張玉文稱,該村約500多戶人家,有148戶以養殖七彩山雞為主業,是遠近聞名的“彩蛋村”。近三年的山雞出欄量達60多萬隻,下蛋雞20餘萬隻,每天下蛋量在15萬枚左右。“往年銷售不成問題,主要銷往北京、深圳、廣州等大城市,兩三塊一個。今年受疫情所困,單價降得甚至低于成本價,變五六毛一個。”
政企聯手、直播帶貨、電商銷售……大張家村不斷施措幫助村民度過疫情難關,張玉軍的兒子張志午也參與其中。“90後”的他,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北京從事電商銷售,直到去年回到老家,幫父老鄉親線上銷售山雞蛋。
在今年疫情形勢較為嚴峻的三個月裡,張志午通過電商平台推廣助力村民們賣掉200多萬枚雞蛋,緩解滞銷壓力。
“如今疫情形勢轉好,我們也在平台注冊了本地品牌,讓産地和消費者直接對接,既讓顧客得到實惠,又讓養殖戶賣上好價錢。”張志午說,他和村裡的幾位年輕人計劃先通過電商平台,主打賣“七彩蛋”,銷路和知名度打開後,再擴充到商河縣周邊的農産品,讓當地優質特産直達消費者餐桌。
這場疫情對“彩蛋村”而言,既是挑戰,也孕育出新的機遇。危中求生,該村逐漸打通網絡銷售管道、探索直播帶貨。過去,鮮有人知道大張家村是江北最大的七彩山雞養殖基地,但相信在未來,提起“七彩山雞”,會有更多人聯想到這個神奇的“彩蛋村”!
作者:趙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