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媒:為何有些物種似乎不會因自然原因而死亡?

作者:女紳士明星的話題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近日發表題為《我們為什麼會死亡?》的文章,文章編譯如下:

大多數動物在達到性成熟後會開始衰老并最終死亡。但為什麼呢?

江河湖海中,生活着各種神奇和怪異的海洋生物,是以,如果你從未注意過水螅的存在完全可以原諒。它以古希臘神話中頭可以再生的蛇來命名,但其實是水母、海葵和珊瑚的淡水親戚。它有點像蒲公英的種子,身子很長,一端有一簇觸角,看上去平淡無奇。但它們所擁有的一個非凡特征引起了生物學家的好奇:它們可以再生。如果你把一個水螅切成許多塊,每塊都将會再生為一個新的完整個體。

它們再生的特性引起了在自然界尋找永生證據的生物學家的興趣。為何這些物種似乎不會因自然原因而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嗎?

自然選擇的力量

20世紀中葉,人們把衰老形容為繁殖和細胞維持之間的一種交易。最初,生物體利用自身資源來生長,并讓我們保持健康——以維持我們的細胞。在整個童年和青春期,重點是要存活和盡可能保持強壯和健康。在性成熟後,生育繁殖則成為首要重點,因為對大多數生物來說,資源有限。是以,優先繁殖後代可能會以犧牲健康為代價。

以鲑魚為例,它們到上遊産卵繁殖,之後很快就會死亡。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能讓鲑魚有最佳機會到達産卵地,一旦抵達它會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因為鲑魚遊回下遊,在海上再存活一年,然後再如此往返以及再次成功産卵的機會是如此渺小,以至于自然選擇絕不會青睐它們了。但不管怎樣,它們已經将自己的基因成功遺傳下來了一次。

但人們目前對生物為何死亡的了解已經更為具體。當生物達到性成熟期,自然選擇的力量開始減弱,衰老過程則開啟了,最終走向死亡。但英國東英吉利大學進化生物和生物老年學教授阿列克謝·馬克拉科夫說,但它并非是為下一代讓路,雖然可能“從利他角度來說比較吸引人”。

在我們一生中,我們的基因會發生各種變異,有些完全是偶然的,另外一些則是我們飲食和外部因素,例如紫外線的結果。大多數沒什麼作用或無害,很少是有用的。

牛津大學人類學系進化生物學家加布麗埃拉·昆圖裡德斯說,在性成熟前,“任何減少生物體繁殖可能性的基因突變,甚至或者在繁殖前可能殺死生物體的基因突變,都将絕對不會被選擇”。

但一旦生物體達到性成熟,并能夠把基因傳給下一代的話,這時,自然選擇的力量就開始削弱了。

以産卵的鲑魚為例。它能達到成年期并繁殖已經相當不錯。它的後代也将很可能有成功産卵的機會。如果鲑魚在産卵後發生基因突變,并随機延長了它的壽命,那意味着它可以再生存一年(雖然這極不可能),那些後代也将不會比它們(之前)的同胞有什麼明顯的優勢。鲑魚已經繁殖了(沒有基因突變的)一代。

從自然選擇的角度而言,在繁殖後繼續保持健康的努力幾乎沒有什麼益處。是以,任何可能引起突變的基因就不再受到選擇的壓力,這将會導緻基因突變更普遍。

昆圖裡德斯說:“作為個體還是希望能活下去。但(問題是)在這之後,自然選擇就不會再如此努力了,因為再也沒有什麼可以繼續傳給下一代的了。”

當然,不是所有生物體都像我們前面所說的隻産一次卵的鲑魚那麼極端。有些生物确實可以生存更長一段時間以繁殖更多後代。大多數基因變異對我們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将會産生負面、或沒有什麼影響。我們身體能夠修複部分DNA損傷,但由于自然選擇能力的減弱,且随着年齡增長,我們的修複能力也随之下降。

神奇的“負衰老”

但衰老和死亡的方式有兩種——由于自然選擇削弱而導緻的負面基因突變的積累;以及那些可能對繁殖有利卻可能對長壽不利的基因突變。

後者的一個例子可能是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的基因突變。已知,BRCA基因突變會顯著增加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但同時攜帶這種突變基因的女性通常也與生育能力更強有關。是以,BRCA基因突變在年輕時具有生育優勢,但在生命後期則具有更大健康風險。但因為自然選擇在性成熟後減弱,是以還是讓生育繁殖優勢勝過劣勢。

俄勒岡州立大學生物學家凱特琳·麥克休說:“生命早期階段所發生的一切都将勝過生殖年齡之後的事情,因為具有繁殖後代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細胞停止分裂所導緻的細胞老化可能是早期生命優勢繼而成為後期生命劣勢的另外一個例子。老化可以保護我們免得癌症,因為它可以防止一個DNA受損的細胞繁殖。但在生命後期,老化細胞在組織中積累則會造成損傷和發炎,它們是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先兆。

雖然大多數物種會老化,但也有例外。例如,許多植物也表現出“可以忽略不計的衰老”。而且,已知某些物種可以活到數千年。

其中一個尤其令人好奇的例子就是在美國猶他州菲什萊克國家林地的潘多樹。這棵樹實際上是由一個單一樹根體系連接配接在一起的,基因相同的雄性顫楊樹所組成的樹林王國。它占地40萬平方米,估計重量超過6000噸。有人估計它樹齡可能已經超過1萬年。

而永生的水母——水螅的一個近親——則利用另外一種巧妙的方法來確定長壽。如果受傷、生病或是受到壓力,它能夠從成年反轉回早期階段。麥克休說:“但是,在某一階段,你不得不問問自己,它是同一個生物,還是已經變成不同的東西了?”

馬克拉科夫說,也有一種說法是有些物種随着年齡增長反而更加成功——它被稱為“負衰老”,但這方面的證據很有限。

他說:“如果物種的生态環境由于某些原因使之生育力普遍低下,或者根本無法在早年繁殖時,這就會改變自然選擇的方式。”

比如,在一些如海象或鹿這樣存在“後宮”交配現象(通常指由一名雄性支配一群雌性動物的群體)的動物當中可能會找到這樣的例子。一名雄性動物可能控制着一群雌性動物。該群體的規模以及可能擁有後代的數量,可能會随着雄性年齡和體型的增長而增加。是以,雄性的繁殖量會不斷上升。

馬克拉科夫說,雖然有些物種随着年齡增長确實還能保持其繁殖本領,但它們并非能真正代表所謂的“負衰老”,那些相關研究可能存在缺陷。最終,一隻海象将無法永遠控制其“後宮”。

但性可能在我們如何變老中扮演一個讓人好奇的角色。根據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研究,經常有性生活的女性更年期更晚開始。研究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權衡交換的例子——即如果沒有懷孕的機會,那排卵所消耗的能量可以更好地被身體其他部分利用。

英媒:為何有些物種似乎不會因自然原因而死亡?

圖檔說明:有“不死水母”綽号的燈塔水母(路透社資料圖檔)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