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不“遺”傳統文化跨界共融煥發新活力

作者:光明網

光明網訊(記者 陶媛 張慕琛)體驗彜族(撒尼)刺繡、觀看京西皮影戲、定制紮燕風筝……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上,一些極具特色的非遺展示和文創作品吸引參觀者頻頻打卡,成為各大展區的人氣榜單。“非遺+”也通過跨界融合的形式,讓傳統工藝與日常生活碰撞出多彩的火花。

非遺+文創 互動展示拉近觀衆感覺體驗距離

“以前總覺得非遺很遙遠,沒想到跟着傳承人的講解,咱們也能繡兩針,這趟兒來得太值了!”在門頭溝展區體驗完京繡的張女士十分興奮,她覺得互動展示不僅加深了大家對非遺的了解,也拉近了觀衆與傳統文化的距離,是很好的交流平台。

非遺不“遺”傳統文化跨界共融煥發新活力

圖為豐台展區依文中國手工坊“深山集市”展示的非遺工藝品。張慕琛/攝

在本屆服貿會上,門頭溝展區不僅邀請琉璃燒制技藝、潭柘紫石硯雕刻技藝、京繡等6位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展演,還将京西太平鼓舞蹈帶進了服貿會現場。而在豐台展區,百藝工坊、巧娘工作室等設定的布藝、刺繡、皮雕等民族傳統工藝體驗環節讓人眼前一亮,“深山集市”上的非遺文創讓參觀者過了一把“趕集瘾”……這些互動展示讓手工匠人走到台前,成為千年文化記憶的講述者;讓非遺技藝融入當代時尚生活,在傳承中華傳統工藝之美的同時,以全新的姿态與世界相遇。

非遺+旅遊 地域特色為新業态注入人文情懷

“一觸碰這個螢幕,就能看到大運河不同時期的曆史風貌,太神奇了!”在首鋼園的文旅服務專題中,一場“展中展”讓觀衆驚喜連連。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千年之城·匠心獨運”為主題,展示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描繪“一軸、兩帶、兩山、十三節點”的大運河風景線。同時運用光電技術和顯像技術打造全新互動式牆體體驗,讓觀衆零距離感受大運河昔日“千帆船市”“萬舟骈集”的盛景,以及如今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的全新面貌。

非遺不“遺”傳統文化跨界共融煥發新活力

圖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穿越時空的大運河”展台。張慕琛/攝

視訊導覽、圖檔展播成為此次服貿會介紹“非遺+旅遊”内容的主要形式。以“生态山水 紫氣東來”為主題亮相文旅服務專題的門頭溝展區,通過全域旅遊地圖全方位展示了門頭溝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結合“一河兩寺三山”在内的17處A級景區,推出“網紅打卡 京西勝景”、邀你來京西“小院”等系列活動,讓“非遺+旅遊”這條文旅融合的新路子不僅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更成為多元文旅版塊的新熱潮。

非遺+科技 數字解構打破保護傳承實體界限

在今年的服貿會上,多個元宇宙場景的應用落地,給觀衆帶來了沉浸式觀展新體驗。廣東首次作為主賓省亮相,就通過建構的元宇宙營地成為年輕人的聚集地,VR與廣東音樂、醒獅、粵劇、洪拳、廣州剪紙、廣式月餅制作技藝、舞火龍的結合,實作了非遺項目的虛拟觀賞體驗,這不僅打破了時空限制,還讓觀衆便捷快速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非遺不“遺”傳統文化跨界共融煥發新活力

圖為影譜科技通過智能影像和數字孿生技術呈現的“數字非遺”手工蠟染眼鏡包。張慕琛/攝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引領非遺進入數字化時代。在文旅服務專題展區,影譜科技就展示了通過智能影像和數字孿生技術對貴州苗族蠟染工藝進行的可視化處理,通過對外形、材質、特征等多元度資訊的數字化解構,打破實體界限,實作形式創新。這些創新科技的運用,在助力傳統工藝振興和非遺保護傳承的同時,也為非遺融入時代、服務時代、促進時代發展探索了新路徑。

來源: 光明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