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指南者留學學員NUS畢業後入職國企設計院,參與了宋朝古道的修複

作者:指南者留學

文|指南者留學·Z同學

19fall新加坡國立大學園林設計碩士

作為21年畢業的留學生之一,去年五月,我踩着疫情再次爆發之前最後的甯靜回了國。

指南者留學學員NUS畢業後入職國企設計院,參與了宋朝古道的修複

NUS承襲着新加坡一如既往的快節奏,同班同學們早在研二上學期就着手準備投遞履歷。對那時的我而言,工作仍屬于遙不可及的未來,我尚未仔細思考過畢業後要如何繼續我的生活——工作與學習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态,我或許能夠肆意構築自我意義極強的設計城堡,但那與現實仍存在極大的鴻溝。

設計專業的學生總是被迫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中進行取舍,我同樣也是如此。因而那段時間,我一邊忙于應接不暇的ddl,一邊焦慮着我應該去什麼地方。

01走,還是留?

大多數留學生或許都猶豫過是留在當時所處的國家,還是回到自己的祖國。

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國。事實上,我能适應新加坡的生活,或許适應得還算不錯。我喜歡新加坡的食物,習慣于新加坡快節奏的學習和工作,熟悉西海岸與東海岸截然不同的風景,也聽慣了獨具風格的Singlish,景觀專業在新加坡似乎也有着足夠廣闊的前景——唯一的問題在于,我内心深處埋藏着的某種兒時略顯單純和天真的願望,我渴望帶着我所學會的一切回到家鄉,像是故事裡兜轉了一圈的旅人,風塵仆仆,扛着滿兜家人或許未曾見過的禮物,興高采烈地敲開家門。

做出回到家鄉工作這個決定的初衷,或許來自于我的外公。他是家鄉本地的地方史研究者和編纂者,關于這片土地的過去早已成為年幼時我耳熟能詳的睡前故事。我熟悉家鄉的過去,但外出求學的六年讓我對它的當下逐漸陌生,甚至于在下飛機的刹那産生一種恍惚感,仿佛我所回到的并非我的家鄉,而是一片全然陌生的土地——相比起來,我甚至更熟悉位于遙遠赤道上的新加坡。

是以,出于諸多情況的考量,包括但不限于我對自身未來發展、疫情影響下的求職環境、以及個人情感因素的諸多權衡,最終我順利地進入了家鄉的市規劃設計院,從事園林景觀設計師的工作。

02對景觀設計未來的迷思

談及設計相關行業的未來,近年來所能看到的新聞大多并不樂觀。加班,猝死,公司壓榨等等的新聞層出不窮,我在求職時也搜尋過很多相關資訊,甚至一度灰心喪氣,動過繼續讀書的念頭。問題在于,我深知自己并不擅長科研,全然逃避也并非一個合适的方法。

于是,我花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浏覽不同的網站平台,向認識的學長姐了解行業内不同的公司,網絡上也有行業前輩整理的相關公司資料等等,在求職前先做足充分準備,決定好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方向再進行投遞。

個人而言,我更喜歡從事項目方案設計,是以投遞履歷時考慮得更多是國企設計院和一些大型私企與工作室,最終則是選擇了國企設計院。設計院與私企兩者各有利弊,且不同公司實際的工作情況和待遇也并不相同,是以在選擇具體公司時可以上網去一些招聘網站或相關網站尋找員工評價,包括但不限于:

公司主要從事的項目類型

景觀公司所擅長的項目類型并不相同,國企設計院多為綜合類設計院,除了景觀院之外也有建築院、市政院、規劃院等等,經手的大多是政府項目,在地性比較高,項目方向比較多。我這一年參與過的項目就包括美麗鄉村、未來社群、公園設計、道路景觀設計以及曆史文化古迹保護相關的工作,也有一些本院建築和市政配套的項目;此外,其他不同的景觀公司擅長的有地産類、新中式類、兒童遊戲類、生态修複等等,因為景觀本身是個比較綜合性的專業,是以選擇具體的就業方向時可以考慮自己對什麼類型的項目更感興趣,這樣在後期面試與實際工作的時候也會更有熱情和動力。

進入公司後的就業方向

除公司所擅長的方向之外,另一個需要我們關注的點是進入公司後具體的就業方向。以我們公司為例,内部主要分為方案組和施工圖組。方案組是我們比較了解的,即進行前期的景觀設計、繪制平面圖、效果圖、與甲方業主對接,産出一個設計方案後交給施工圖組進行下一步的施工圖設計(施工圖則更為專業和細緻,一般是進入公司後繼續教育訓練,我們在學校裡基本是很少學到這方面的知識的。施工圖會繼續細分為綠化、土建、結構、水電等等)。

相關薪資、待遇等等

這一點其實在所有求職過程中都需要進行考量。設計相關的工作加班情況确實很嚴重。是以,工作時長和加班相關的問題也需要在找工作之前先行了解,我個人也是考慮到身體問題,不希望加班太多而放棄向幾個心儀的大公司投遞履歷。

有趣的是,或許是因為在新加坡學習的兩年經曆了太多猝不及防的ddl,我硬生生鍛煉出了一套快速高效的分析和繪圖方法,以及豐富到有些繁雜的軟體使用技巧,是以入職這一年來,我真正加班的天數少之又少,與隔壁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工位上的同僚之間仿佛相隔了兩個世界。

03留學所獲得的,遠不止一本作品集

關于面試過程我能分享的經驗并不多,最重要的是作品集需要好好準備。坦白而言,我并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自己的作品集,隻是在申請研究所學生的作品集基礎上,直接增加了在NUS時完成的項目内容——或許應該感謝NUS極其忙碌與豐富的學習生活,我甚至删除了幾個在我看來并不怎麼優秀的作品,完成了一本近五十頁的密密麻麻的作品集。

在作品集完成的基礎上,我改出了英文版和中文版兩版用作投遞履歷使用。

面試過程中,面試官對我研究所學生期間所參與的項目興趣很高,或許是因為他們實際經手的項目中鮮少有NUS所擁有的更多元與開放的内容。我分享了我在新加坡CCNR做的生态複育項目,Jakarta做的一個垃圾掩埋場景觀修複項目,COVID期間在樟宜機場做的臨時性展覽空間,這些在國内少能見到的項目類型在面試和求職過程中都是極大的加分項,甚至于面試結束時,面試官很遺憾地感慨,“我們這裡可能沒什麼機會做這個類型的項目。”

誠然,設計院給人的印象偏向墨守成規,或許有些傳統和古闆,但面試中我能感受到面試官對國外早已司空見慣的體系與設計風格充滿向往與好奇。這同樣是我們留學生自身具有的優勢之一,在國外留學經曆的時間最終留下的并不僅僅是我們投遞的作品集和履歷,也有我們與國内學生稍顯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見識眼界。

04設計沒有标準答案,人生也是

設計院的工作,其實與學校截然不同。

NUS裡大多是研究類為主的項目,無論是CCNR的生态修複,還是Jakarta的垃圾掩埋場,我學會的更多是如何從零開始了解一個我原先可能并不熟悉的領域,依靠景觀的思維方式将資料和文字變成分析圖,最後變成空間。

但那時我手上的空間,終究是“空”的,無法被真實感受的。

工作後,我習以為常的研究與停留紙上的思維需要變成實際上可以使用的公園,這就導緻我需要更多地去考慮要如何把具體的規範與規格加築在虛無的空間之上。從學生思維到設計師思維的轉變其實很難,但或許也是因為在新加坡的學習生活,使得這一轉變對我而言并不難,我反而能更快地用自己的方式靈活地适應不同的項目要求,帶領我的師父也更樂意引導我去參與更多大型項目,擁有更多實踐機會。

甚至于我樂在其中——在家鄉的工作,導緻我所能經手的項目大多是我曾經耳熟能詳的環境,有時是外公故事裡勾勒的古道與斑駁的城牆。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我參與了一條宋朝古道的景觀修複工作和沿線鄉村的美化方案設計,參與了母親河沿河的文化景觀設計,也同樣參與了府城古城牆周邊的綠道設計。曾經兒時僅存在于地方志記載中的文字,逐漸變成我手中的設計圖紙與實際保留下的項目,我學着用在NUS時鍛煉的理性與現代的思維去還原重制故鄉過去的文化。

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看似截然不同的兩者,位于遙遠赤道上高速發展的熱帶國家與從細雨綿綿中走來的江南小城,極端簡潔的現代與斑駁陳舊的古迹,最終在我手中彙聚交集。我想起一開始打算進入景觀專業的初心,是不滿于故鄉老城被一股腦地全部拆除毀壞,我不知道六年後的現在我是否已經找到了答案,或許有,或許沒有,但設計很難有标準答案,正如人生一般。

我想我們需要做的隻是做好當下,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一如既往,不忘初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