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到澳門,尋找“詩和遠方”

作者:光明網
到澳門,尋找“詩和遠方”

自古以來到澳門寓居、避難、遊覽、辦事的文人墨客很多,他們被這裡秀麗的景緻和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面貌觸發靈感,創作出了衆多優秀作品。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随他們的腳步,探尋别樣的詩意澳門。

媽閣廟

媽閣廟是澳門現存最古老的廟宇,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詩山”。有資料統計,媽閣廟是留下近代詩人足迹最多的澳門景點。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時任廣州知府的張道源因為公務來澳,在媽閣廟石壁上題了一首五言律詩:“遙轉蓮花島,天然地構亭。當軒浮積水,護楫有仙靈。海覺終宵碧,榕垂萬古青。鲸波常砥定,風雨任冥冥。”後來,其他來澳的文士、官員都喜歡依這首詩的韻腳作詩,至今刻在廟内岩石上的應和詩作,就多達十二首。

到澳門,尋找“詩和遠方”
到澳門,尋找“詩和遠方”

除此之外,還有趙元儒、張玉堂等衆多詩人遊曆于此,并在石壁題詩。經年累月,這些詩人的吟誦累積起來,讓人們在欣賞媽閣廟的傳統建築藝術之外,還能欣賞到别樣的石刻詩詞的文藝風景。

鄭家大屋

距離媽閣廟不遠的鄭家大屋,是中國近代著名詩人、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也是澳門現存面積最大的民居建築群。在這裡,鄭觀應完成了舉世聞名的著作《盛世危言》,也創作了衆多對聯以及跟澳門有關的詩作。

到澳門,尋找“詩和遠方”
到澳門,尋找“詩和遠方”
到澳門,尋找“詩和遠方”

“惜時惜衣不獨惜财還惜福,求名求利必須求己免求人。”這副訓言對聯挂在屋内當眼之處,訴說着屋主人對生活的态度:珍惜身邊一切,凡事要靠自己。

到澳門,尋找“詩和遠方”

鄭家大屋還有一副有意思的對聯:“現陰陽而合,借閣樓以撐天。”上聯明顯缺了一個字,不知是詩人故意為之還是意外在歲月風霜中消弭。

大三巴

根據文獻記載,最早吟詠澳門的中國人,就是明朝詩人、編劇家湯顯祖。明朝萬曆年間,湯顯祖經廣州到澳門,遊覽過大三巴等名勝。他此行以澳門為題材寫了四首詩,其中描繪了葡萄牙商人:“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雲樯”;形容葡萄牙少女:“花面蠻姬十五強,薔薇露水拂朝妝”。通過這些詩句中,我們得以窺見16世紀的澳門風情。

到澳門,尋找“詩和遠方”
到澳門,尋找“詩和遠方”

大三巴

大三巴整體雖然是西式的建築風格,但是浮雕卻盡顯中國特色,不僅有牡丹、石獅子等中國特色雕刻,還有中國傳統的浮雲紋飾和漢字對聯。

到澳門,尋找“詩和遠方”

湯顯祖離開澳門後,到了廣東徐聞任職。在此期間,他完成了傳誦至今的劇本《牡丹亭》。據考證,其中的部分情節,就是根據他在澳門的見聞構思出來的。不知湯顯祖在創作過程中,是否也曾想起過大三巴,想起過大三巴上雕刻的牡丹……

//

澳門雖然面積不大,但特色景點衆多。如今,澳門與珠海已經恢複免隔離通關,不妨趁着節假日,與親朋好友一起,“打卡”詩人們眼中的澳門~

來源: 大灣區之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