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天飛行數百公裡,這種害蟲有個“另類”竅門

作者:中國科學報

文 | 《中國科學報》記者 倪思潔

氧氣對于幾乎所有動物的生命活動都至關重要。動物已經進化出複雜的呼吸系統,可以有效地将氧氣輸送到身體的每個部位。盡管如此,當新陳代謝需求超過供應時,偶爾也會發生氧氣短缺。

低氧誘導因子(Hif)被認為是生物體中幫助細胞适應低氧環境的核心蛋白。

然而,最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團隊在研究飛蝗飛行過程時意外發現,Hif家族中有一個另類成員,它不僅不參與低氧響應,反而在正常氧量環境下有很活躍的反應。

研究人員将這種特殊的蛋白命名為Hif-1α2,認為它對蝗蟲實作長時間飛行至關重要。

8月30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eLife,并被作為亮點文章推薦。

每天飛行數百公裡,這種害蟲有個“另類”竅門

飛蝗。 受訪者供圖

反常與困惑

在氧氣缺乏時,會發生怎樣的生理變化和代謝反應?長期以來,很多科學家對動物細胞感覺氧氣變化的分子開關進行了大量研究。

1991年,人們發現一種特定的DNA—蛋白質複合物,會随着氧氣濃度的變化發生相應改變,這個蛋白質被命名為“低氧誘導因子”。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兩位美國科學家和一位英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Hif及其調節低氧适應的功能。

同時,這個發現也為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引起的局部缺氧研究和治療提供了有用的線索和新的治療思路。

基于前期的研究積累,人們普遍認為,隻有當生物體處于缺氧環境,或組織和細胞等處于缺氧微環境時,Hif通路才能被激活,而在正常氧含量下,Hif通路處于抑制狀态。

四年前,論文第一作者、康樂團隊的年輕人丁玎在西藏高海拔地區,用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飛蝗低氧适應問題,與所有研究低氧适應問題的科學家一樣,Hif是他研究中繞不開的蛋白質。

飛蝗是一種每天可以飛行數百公裡的農業害蟲。長途飛行時,飛蝗消耗的氧氣是休息時的30~150倍。

對于很多昆蟲生物學研究的實驗室來說,果蠅是最基礎的模式昆蟲,但這個實驗團隊卻不同,他們是全球僅有的、以飛蝗作為模式昆蟲的實驗團隊。

他們先讓飛蝗飛行一段時間,然後取下它們的飛行肌肉組織做蛋白質分析。

在飛蝗的飛行肌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Hif蛋白。于是,他們又在細胞層面分别研究這兩種蛋白的活性。

很快,一個奇異的現象引起丁玎的注意:一種Hif蛋白隻在缺氧時出現,而另一種Hif蛋白卻可以在有氧環境下穩定存在。而且,他們還發現,飛蝗在常氧情況下飛行時,飛行肌中這種新的蛋白會急劇上升。

“Hif通路不是隻有在低氧環境下才會被激活嗎?”丁玎有些困惑。

他聯想到了此前的另一項研究成果。那個成果發現,群居型飛蝗之是以能夠進行長距離遷飛,得益于其在飛行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維持代謝穩态。

丁玎懷疑,“新的蛋白會不會是飛蝗飛行中代謝穩态得以維持的原因?”

一系列問題激起了他和研究團隊繼續深挖下去的興趣。

有缺口的另類蛋白

他們分析了兩種性質表現不同的蛋白後發現,可以在常氧情況下穩定存在的Hif蛋白對應的基因有一個“缺口”。

Hif蛋白含有兩個亞基,α亞基和β亞基,其中低氧感覺亞基為α亞基,被科學家稱為Hif-1α。

Hif-1α有兩個反式激活區(TAD),即N-TAD和C-TAD,C-TAD能發揮精細調整作用,N-TAD則為激活轉錄所必需。

與正常Hif-1α不同的是,新發現的蛋白缺失了C-TAD。科研團隊實驗發現,正是由于該結構域的缺失,使新蛋白能夠在正常氧環境下維持較高的活性。

于是,他們把這種新的蛋白命名為Hif-1α2,将原先的Hif-1α稱為Hif-1α1。

通過大量實驗,他們還發現,Hif-1α2會直接轉錄激活靶标基因DJ-1的表達。

DJ-1所編碼的蛋白在動物體内是一個關鍵的解毒和抗氧化酶,可以有效清除飛蝗飛行時飛行肌中積累的活性氧和其他有害代謝産物。

“與其他昆蟲不一樣,飛蝗特别能飛,一次能飛上百公裡。飛蝗在長距離飛行時,會産生大量的有害物。而Hif-1α2受氧的激活來調節DJ-1的表達,可以避免有害代謝物的積累,使飛蝗能夠适應長時間的有氧代謝過程。”論文通訊作者康樂說。

更重要的是,結構類似于飛蝗Hif-1α2類型的Hif蛋白,也存在于其他動物中,特别是人類和鳥類。但在此之前,這種在常氧下能夠保持穩定的Hif蛋白的生物學功能一直不清楚。

“本研究的意義在于擴充了人們對動物界中最核心的氧氣感覺通路——Hif通路功能的認識。這個發現表明,在生物體中Hif通路不僅僅調控低氧響應,在需氧型生理過程中也發揮着關鍵作用。”康樂說。

“我們經得住同行檢驗”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團隊此前的困惑被一一解開。他們把研究論文投給了國際生物學期刊eLife。

康樂介紹,當時,這本雜志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在将論文送外審時,編輯會詢問作者是否願意在預印本平台BioRxiv上公開論文成果,隻有作者确認同意公開後,編輯才會将論文送外審。

康樂告訴《中國科學報》,論文在預印本平台上留有讨論欄,内容也可以供編輯參考,而且,預印本平台發出來被其他做相同研究的同行看到後,同行可能會停止他們的研究。

如此一來,如果最後論文經過外審正式刊發,論文就可以獲得更高的引用率,給期刊影響因子也帶來正面影響。

而對于投稿者來說,這樣做是有風險的。“假如被拒稿了,就會非常被動。”康樂說。

但是,在收到編輯詢問是否在預印本上提前公開的郵件後,康樂卻欣然同意:“我們經得住同行檢驗。”

最後,eLife的三位評審人全部同意發表。為此,eLife還邀請專家為論文撰寫了評述文章。

國際上同領域的著名教授Jiwon Shim在專評文章中指出,這項研究揭示了可變剪切的Hif的新功能。

“昆蟲是最早能夠飛行的動物,也許正是由于其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産生的Hif基因結構的多樣性,以及在一些種類昆蟲中這種不依賴于低氧的Hif蛋白的出現,促成了現在昆蟲飛行能力和方式的多樣性。這項發現也為一些需要特定Hif蛋白參與的生物學過程,如動物胚胎發育和某些惡性良性腫瘤形成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和線索。”Shim說。

康樂表示,下一步,研究團隊将一方面橫向研究Hif-1α2在其他生物中的存在情況,另一方面縱向研究該蛋白的産生和活性調節機制。

相關論文資訊:

https://doi.org/10.7554/eLife.74554

https://doi.org/10.7554/eLife.82028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7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