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作者:文史檔案室
  • 前言

提起二戰曆史的歐洲戰場,很多人的印象是:

德國憑一己之力單挑歐洲列強,東方對抗蘇聯,西方對抗美英法為首的盟軍,南面的盟友意大利表現不盡人意,亞洲的同盟日本距離德國太遠,本來想和日本一起夾擊蘇聯,沒成想日本也強行開啟了東西兩方向的雙線作戰。

仿佛德國就是全世界的敵人,一個人在唱“獨角戲”。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其實二戰期間,德國在歐洲除了意大利以外還有6個盟友,隻不過他們的存在感太低,對德國的幫助也沒有那麼顯著,以至于經常被人們忽略。

那6個國家分别是:芬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克羅地亞以及斯洛伐克。

從地圖上看,這些國家基本都位于巴爾幹半島,除了波蘭以外,通往蘇聯的道路上遍布着德國的盟友。既然當時德國有那麼多盟友,為什麼德國在不到6年的時間内,就變成了四面楚歌的局勢呢?

今天我們花十分鐘的時間,來好好聊一聊德國在歐洲的6位盟友,看看他們到底有多“坑”。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 【受夾闆氣的芬蘭】

我們首先來談一談芬蘭。芬蘭是一座北歐小國,毗鄰蘇聯。德國最開始與芬蘭建交,目的就是為了讓芬蘭在北邊給蘇聯施加軍事壓力。

這個要求令當時的芬蘭上司人左右為難。

一方面,國家需要保持中立,芬蘭并不希望加入蘇維埃聯盟,是以他們需要德國的武器援助;另一方面,自己畢竟是一個小國,在蘇聯這個龐然大物面前,公然反抗蘇聯顯得不自量力,一旦未來蘇德全面開戰,自己就是夾在中間的“受氣包”,蘇聯會第一個對他們動手。是以在政治上,芬蘭需要德國的支援。

身在亂世,怎麼可能不站隊?芬蘭答應了與德國的結盟要求。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在答應要求之前,芬蘭也給德國限定了諸多條件,比如:德國不允許與英國有外交,更不允許與蘇聯有任何政治外交。

不過,希特勒自然把芬蘭提出的條件當成了耳旁風。

1936年,德國擴軍期間,希特勒與英國展開了積極主動的政治會晤。在與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會談期間,希特勒一直扮演“老實人”的角色,他低聲下氣的态度讓張伯倫誤認為希特勒是真正的和平主義者。再加上英國需要讓德國強大,以制衡一戰後受益最大的法國,是以張伯倫對德國的擴軍計劃保持中立态度。

為了表現自己的誠意,希特勒還向英國開出條件,保留了通往摩爾曼斯克港的海運航線。換句話說,德國靠出賣盟友芬蘭的利益來穩住英國,這讓芬蘭非常不爽。

更過分的是,到了1939年,斯大林與希特勒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條協定看似是德國與蘇聯的和平協定,實際上是德國和蘇聯的政治交易,除了兩個國家瓜分波蘭以外,希特勒也默許蘇聯入侵芬蘭。他委婉地告訴斯大林,自己不會對蘇聯在芬蘭的軍事行動提出意見。這也直接成為了同年11月蘇芬戰争的導火索。

面對屢次被德國出賣,芬蘭也隻能把牙往肚子裡咽。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不過好在芬蘭勉強抵擋住了蘇聯的進攻,蘇軍以37萬傷亡的代價慘勝芬蘭。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芬蘭對蘇聯的頑強抵抗,間接影響了希特勒對蘇聯軍隊的判斷。蘇芬戰争讓希特勒認為蘇聯隻不過是一個空架子,蘇軍根本不能抵擋訓練有素的德軍,這也加快了後來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草拟程序。

某種意義上說,芬蘭坑德國,坑的地方在于給德國送出了錯誤的情報,讓德國提前進入雙線作戰。自己作為一個中立國,到了1944年德軍敗局已定的時候,再跳出來公開聲明反對德國法西斯政權。這讓芬蘭也體驗了一次“賣隊友”的感覺。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 【重傷的匈牙利】

我們再來說一說匈牙利。

匈牙利是曾經奧匈帝國的主要組成部分。一戰戰敗後,奧匈帝國帝國解體,匈牙利失去了70%的領土和33%的人口,這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是莫大的恥辱。

從本質上看,匈牙利的利益和德國的利益是一緻的,都想從戰敗國的身份中走出來,于是匈牙利非常爽快地答應了與德國的結盟。

與德國結盟之後,希特勒采用鐵腕手段,企圖控制匈牙利整個國家。首先,希特勒将奧匈帝國分裂出來的第二大國家——奧地利,并入德國的版圖,徹底消滅匈牙利想要重振奧匈帝國榮光的幻想。還在匈牙利成立一個新的政權,來貫徹納粹德國的政策。

在匈牙利人口分布中,猶太裔匈牙利人有很多,是以面對德國反猶的政策,匈牙利最開始是拒絕的。可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一旦與惡魔做了交易,就不能獨善其身了。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1940年到1944年期間,德國在匈牙利多次展開大規模屠殺猶太人行動,匈牙利人隻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同胞倒在德軍的槍口之下。

盡管匈牙利國内有衆多抵制德國的聲音,但都被匈牙利政府壓制住了。因為此時的匈牙利政府已經成為德國的附屬品,他們必須貫徹德國的一切政策要求。

到了1944年,匈牙利上司人兼海軍上将霍爾蒂想要推翻德國的控制。結果還沒等發生兵變,霍爾蒂就被蓋世太保“請”到了德國,被實施軟禁。

盡管這個時候德國的實力已經不如從前,可對匈牙利的控制還是遊刃有餘的。

在蘇德戰争中,匈牙利出兵40萬幫助德國抵抗蘇聯的反擊,匈牙利也成為了二戰曆史上對德國提供軍事援助德國最多的歐洲國家。

名義上是匈牙利對德國幫助,可事實上還是德國提供武器裝備,匈牙利提供兵源。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由于匈牙利士兵沒有受過高強度軍事訓練,他們的作戰能力與德國正規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别。面對蘇軍的鋼鐵洪流,匈牙利軍隊被揍得很慘,40萬人的軍隊死傷36萬人,而當時的匈牙利才隻有900萬人口。

為此,匈牙利成為二戰曆史上損失最大的小國之一。

作為一個小國,許多國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保持中立,結果匈牙利成為德國盟友中“最勇敢”的一位。匈牙利從頭到尾都支援德國,奈何自己國家貧弱,想要出力卻幫了倒忙。

事實上,德國也沒指望匈牙利能夠提供什麼實質性的幫助,沒成想匈牙利自己那麼勇。

當然,最後受傷的,還是匈牙利自己。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 【最強輔助——羅馬尼亞】

接下來我們聊一聊羅馬尼亞。

雖然羅馬尼亞的軍事實力還不及上文所說的芬蘭和匈牙利,但從客觀上來看,羅馬尼亞是對德國幫助最大的盟國。因為羅馬尼亞别的沒有,石油遍地都是。

從一組資料中,我們能夠直覺感受到羅馬尼亞對于德國的重要性:1942年,德國軍隊一年的石油使用量為1500萬噸,其中羅馬尼亞産出的石油就有500萬噸左右,相當于德國軍隊石油總需求的三分之一。

我們都知道,德國最引以為傲的是具有高度機動性的機械化部隊,是以石油對于德國而言是命門般的存在。是以希特勒并沒有讓羅馬尼亞過多參與戰争,隻要羅馬尼亞能夠穩定産出石油,就是對德國最大的幫助了。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那麼,擁有豐富石油的羅馬尼亞為什麼會和德國結盟?

這事還得怪蘇聯。

1938年前後,德國的擴張行動越來越頻繁,英國和法國也主張綏靖政策,對德國的舉動坐視不管。見英法不管德國,蘇聯開始将爪牙伸向了巴爾幹半島,特别是羅馬尼亞的油田。為此,斯大林派出重兵陳列到羅馬尼亞邊境。

羅馬尼亞危如累卵,也是以爆發危機。在即将要亡國的時候,德國給羅馬尼亞遞出了橄榄枝,德國願意為羅馬尼亞提出軍事保護,代價是羅馬尼亞要成為德國最大的境外石油供應國家。

為了保住國家,羅馬尼亞隻能答應得物的條件。1940年11月,羅馬尼亞政府正式宣布加入軸心國,成為名義上繼日本和意大利以後,第四個軸心國家。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1941年,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啟動,蘇德戰争全面爆發。在德國對蘇聯發動閃電戰初期,羅馬尼亞也派出大約36萬兵力,跟着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入侵蘇聯領土。

經過之前蘇聯的威脅,羅馬尼亞國内對入侵蘇聯的舉動是非常支援的。

到了1944年,羅馬尼亞被蘇聯紅軍反攻,國内也爆發了軍事政變。不久後,羅馬尼亞舊政府倒台,親蘇派的新政府成立。

從此以後,德國失去了最給力的“後勤”夥伴,徹底沒有了想要翻盤的希望。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 【累贅的小弟】

最後我們來談一談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和克羅地亞。

這三個國家與其說和德國是同盟關系,倒不如說是德國的“小弟”。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保加利亞由于夾在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之間,隻得“被迫”加入到同盟國陣營當中。是以,保加利亞站在德國這邊并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保加利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在國際局勢中最好要做一個“牆頭草”的角色。

保加利亞是歐洲通往亞洲土耳其的門戶,但希特勒的野心當時暫時沒有考慮亞洲部分,是以保加利亞的工作顯得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在二戰期間,保加利亞的主要工作是看住土耳其趁亂進入歐洲,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保加利亞可以主動進攻南斯拉夫。

由于二戰歐洲的主戰場并不在巴爾幹半島,是以保加利亞的行動對于整個二戰的戰争局勢而言就微乎其微了。相比之下,保加利亞更重要的工作是看清當時的局勢。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1944年6月,意大利已經投降,德國局勢每況日下,保加利亞宣布正式與德國斷交,并宣布願意加入同盟國陣營。

這樣牆頭草的舉動,在二戰混亂的局勢下,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保加利亞在宣布與德國斷交之後,并沒有立刻得到同盟國的支援。

也就是說,1944年的保加利亞如同孤兒夾在兩大勢力中間。

在保加利亞宣布與德國斷交三個月以後,1944年9月,蘇聯對保加利亞宣戰。蘇軍兩天之内攻入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同時保加利亞共産黨策劃了無産階級革命,最終國王西麥昂二世逃亡到西班牙。經過一年的動蕩期後,在1946年宣布建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本來保加利亞倒戈為的是讓本國免去戰争的痛苦,卻沒想到到了二戰後期,同盟國的兩大陣營已經開始做好“畫地盤”的準備,最後沒能免去國内動蕩這一結果。

也許是牆頭草沒有好下場,也可能是這就是小國的悲哀。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最後來提一提克羅地亞和斯洛伐克。這兩個國家在二戰曆史上就沒有太多戲了,他們不但沒有資源,也沒有軍事實力,更沒有地理位置的戰術優勢,是以他倆就成為“外婆不親,舅舅不疼”般的存在。

其中,克羅地亞是德國為了締造緩沖帶,被迫獨立的國家,以至于克羅地亞人至今還隻說自己是克羅地亞地區的,不願意稱這裡是一個國家。

作為沒有任何天然優勢的小國,他們能做的也隻有聲援德國了。

事實上,二戰最後無論是德國赢,還是蘇聯赢,克羅地亞和斯洛伐克都是一樣的結局,他們無所謂支援誰,隻要自己的地盤能夠安安穩穩,那就是最好的結局了。

二戰時,德國的“六坑盟友”到底有多坑?不是扯後腿就是牆頭草
  • 【小結】

以上就是二戰時期德國另外6個盟友的概況,由于他們的表現實在不突出,加上意大利這個盟友還特别不靠譜,造成了大家都認為歐洲戰場上德國就像一匹獨狼,左右互搏的假象。

正所謂“蜀軍無大将,廖化當先鋒”。相比較于這6個國家,意大利還算是靠譜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當墨索裡尼被逮捕的時候,希特勒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将他從監獄出救出的原因。

因為能夠在1944年還支援德國的,也隻有墨索裡尼了。

繼續閱讀